• 50.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历史课程一轮复习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适用学科 高中历史 适用年级 高三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主干考点 ‎1. 秦朝的统一 ‎2.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近三年考情 ‎2019·上海卷·选择题6“郡县制”2分 ‎2019·江苏卷·选择题2“史料与秦国疆域问题”3分 ‎2019·海南卷·选择题2“郡县制”2分 ‎2019·上海单科·选择题4“中央集权制”2分 分析与预测 本模块属于每年高考必考内容,近年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高考试卷所占分值区间:2——4分。侧重考查秦代政治承上启下的意义,如与春秋战国政治、两汉政治的比较,动态反映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全国卷近3年未考,注意19年涉及的可能。‎ 教学过程 ‎ ‎ 一、课程导入 对于秦始皇,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小学就了解过,初中学习过,高中还要学,甚至我们同学中上了大学如果学了历史专业,还会遇到他。秦王朝和秦始皇,是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研究封建社会时一个绕不开的事件人物,为什么呢?以前有人说,秦始皇教会了后代的皇帝如何当皇帝;毛主席也写过一句诗:百代都行秦政治。我们今天就要复习秦代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这一沿袭两千多年的制度。学习之后,大家对这个王朝和这个帝王影响力,就会有更深地体会了。‎ 二、课程教学 问题引领 ‎1—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 ‎1—2. 掌握宗法分封制瓦解的表现及原因?‎ ‎2—1. 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过程?‎ ‎2—2. 分析中央集权制形成的意义?‎ 探究学习 ‎ ‎ 考点一 秦朝的统一 ‎ ‎(一)背景 ‎1.春秋时期 ‎(1)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 ‎(2) 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3)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2.战国时期 ‎(1) 大国国君改号,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2)各国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二)统一 ‎1.统一过程:‎ ‎(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燕、魏、楚、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2)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统一影响:‎ ‎(1)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2)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 职能分别是:‎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辅政)。百官之首。‎ ‎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 九卿: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 关系: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2.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 ‎(1) 郡县制的建立:‎ ‎①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 ‎②特点: 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内容:郡、县、乡、里是自上而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 ‎④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其他加强皇权的措施:‎ ‎(1) 选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2) 秦法: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了中央集权。‎ ‎(2) 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3)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都是为皇室专设的。‎ ‎(4) 组织十分严密,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职概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 温馨提示 ‎ ‎ ‎1—1.秦统一的条件:(1)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氏族联系加强;(2)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3)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4)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且措施得当。‎ ‎2—1.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同 点 盛行于奴隶社会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 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虽拓展了疆域,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课堂小结 典例讲练 例1—1. (2019·江苏卷·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 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C,根据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与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所记载的内容有差异,说明在选取历史材料时,首先要辨别材料的真伪,寻求事实的真相,故C正确。A,材料没有贬抑秦始皇,故A错误。B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错误。D,石刻与文献说法不同,不能作为印证历史的证据,故D错误。‎ 例2—1. (2019·上海卷·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 B ‎【解析】 本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选项。‎ ‎ 三、过关测评 ‎ ‎1.(2019•安阳模拟)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 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 (  )‎ 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可知,该学者并不认可周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结合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分封制之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并使得西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故D正确。‎ ‎2. (2019•贵州遵义二模·24)“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 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 A.集权制度的形成 B.自然经济的形成 C.家国观念的形成 D.“封邦建国”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集权制度形成,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尚未统一,人民对国家统一尚未有清晰的认同,故C项错误;根 据所学,早在三代时期,就已有“封邦建国”的制度,故D项错误。‎ ‎3. (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24) 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  )‎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C错误;“端平法度”,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故D错误。‎ ‎4. (2019•青岛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 C ‎【解析】 秦朝郡县制下,地方官吏的任免权集于皇帝手中,体现了官僚政治的优点,相比较西周宗法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故选C。‎ ‎5. (2019•山西三模,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 ‎6. (2019•吉林一模,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C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说明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D项错误。‎ 模拟演练 ‎ ‎ ‎1.(2019·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19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  )‎ A.秦朝设郡县的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答案】 D ‎【解析】 秦简是出土文物,其记载相对客观,故答案为D。其余选项均不能从所给史料推定。‎ ‎2. (2019•云南联考) 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 B.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 C.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 D.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答案】 C ‎【解析】 监察制度服务于皇权,并不能确保官僚集团清正廉明,故A错误;B是科举制的影响,与监察制度无关,故B错误;材料“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相对独立,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故C正确;D是秦朝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建立的影响,故D错误。‎ ‎3. (2019•天津和平一模,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 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答案】 A ‎【解析】宗法体系不是中央集权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故C项错误;分封虽然在后代得到延续,但是后来的分封已经不等同于西周的分封了,后代的分封是君主专制的内容和体现,故D项错误。‎ ‎4. (2019•河南豫北名校联盟高三精英对抗赛,24)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 A.设立皇帝称号 B.规定王位世袭 C.分封子弟为王 D.推行郡县制度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可以看出,这是对贵族分封制的否定,废除分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而废除分封制的同时就是实行郡县制,故D项正确。‎ ‎5. (2019•湖南六校联盟高三联考,1)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表明柳宗元(  )‎ A.抨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C.反对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D.主张公正合理的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根据“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可判断秦朝能够公天下的制度是郡县制,故B项正确。‎ ‎6.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自上而下的专制官僚体制,取代了此前的贵族等级制。中央有以丞相为首的政治中枢机构。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行政首脑。太尉一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述,是秦官,为武官之长,地位与丞相对等;而据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太尉不见于秦国与秦朝的历史记载,或是当时根本没有这一官职,或是虚而不设。御史大夫一职,在秦及西汉的地位十分显赫。既掌握监察百官的实权,又负责为皇帝起草和传达诏书;既是丞相的辅贰和递补者,又对丞相有监视和牵制之实——由此可见实为皇帝的耳目亲信之臣。另有习惯上所称的“九卿”,分管中央政府的具体政务。‎ 材料二 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与秦相比较,也有损益变革。汉初改变秦单一的郡县制而推行“郡国并行”之制,即在不同地区分别实施郡县制、封国制两种制度。景帝时期爆发的“吴楚七国叛乱”,把“郡国并行”之制容易导致“尾大不掉”的消极面凸显出来,汉朝廷不得不极力加以补救。直到汉武帝时这一过程才宣告结束,所封王国的独立性因素不再存在,其地位实际上与郡无异。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十三部(州) 刺史,标志着它实现了制度化。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6分)‎ ‎【答案】 特点: 三公九卿等中央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和罢免,其待遇是国家发给俸禄,不再封地;郡县长官也由皇帝直接任免,也由国家给予俸禄,由此形成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打破了分封制下王侯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8分)‎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战国时期变法的实践,尤其是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封建国家维护统一的需要;法家思想的提倡等。(8分)‎ ‎【解析】第一问特点结合三公九卿及郡县制的史实来总结概括即可;第二问成因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阶段特征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9分)‎ ‎【答案】 主要表现:通过各种措施解决“王国问题”;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 (4分)‎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局的稳定等。(5分)‎ ‎【解析】 第一问表现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中央集权加强角度作答即可;第二问影响可从强化皇权和政局稳定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