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4.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3.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体知识】:‎ 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⑴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⑵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①抒情散文②记叙散文③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七、散文的语言:①质朴、自然、平实;②生动、形象、明快;③深刻、隽永、含蓄;④华丽、优美、典雅;⑤幽默、诙谐、辛辣 ‎ 第一讲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理解词义、句意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见《新课标》(学生)P50‎ ‎ 理解词义、句意 见《新课标》(学生)P55‎ 二、要点总结: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见《新课标》(学生)P51、53‎ ‎ 理解词义、句意 见《新课标》(学生)P56、58‎ 三、例题导练:哲理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4分)‎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1. 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2分)‎ ‎ ‎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2分)‎ ‎ [对应考点]:语句的含意 ‎[考点阐释]:“句子理解”是散文阅读常见题型。主要考查两类句子:含蓄句子理解和重要句子理解。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深化、揭示文段主旨或标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如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和修辞句、哲理句。‎ 答题指要:①由词语而句子,即根据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②由形式而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句子的语气语势,理解句子所表现的形象和事理。③由篇章而语句,即在。句子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具体做法:①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加以替换理解。②使用修辞的句子,应先将修辞手法还原,还原它真实的意思,再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感情。③抽象含蓄的句子可以具体化,生动具体的句子可以概括化。④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先切分层次,化复杂为简单,然后按简单的句子体会。‎ ‎[参考答案]:①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②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尘世烦扰。(2分)‎ ‎12.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 ‎[对应考点]:分析结构思路 ‎[对应阐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1)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2)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对照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3)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 ‎ ‎[参考答案]: 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1分)‎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1分)‎ 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分)‎ ‎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2分)‎ ‎13.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2分)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2分)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2分)‎ ‎14. 文章主要写江南雨巷平静与安宁,但是第⑨段却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试从散文的情感表达的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8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6分)‎ ‎②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2分) (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 四、 巩固练习 见《同步训练》学生P24、27 ‎ ‎ 第二讲 分析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见《新课标》(学生)P60‎ 二、要点总结:见《新课标》(学生)P61‎ 三、例题导练:叙事散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写给母亲 贾平凹 人活着的时候事情多,不管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了。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 这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觉的人是知道要睡去,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在老家每日输液。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输着液体,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枕边,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 三年前,我每次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在写作时,我常常突然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一直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就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现在,每次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的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说上一句:我不累。 ‎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在儿女们眼里都是伟大又善良的,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她缠过脚,没有文化,她的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我再也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时,再也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维持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对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因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应该很清凉吧。 ‎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要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上坟。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她在地下,我在地上,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两项是(5分)( ) ‎ A.第2段中“这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一句,为全文怀念母亲奠定了感情基调,时也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 B.第3段中,作者一打喷嚏,就想起母亲,认为母亲在想他,这是因为作者太想念母亲,加上不按时吃饭、熬夜太久,以致身体不适而胡思乱想。 ‎ C.第4段“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说上一句:我不累”一句,既表达了作者思母心切、告慰母亲之情,又说明了作者是一个迷信的人。 ‎ D.第5段“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的原因是,母亲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她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作者不知从何写起。 ‎ E.第6段“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维持原模原样”既写出了作者借物思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又表达出其内心深处认为母亲仍旧活着之意。 ‎ ‎[参考答案]:AE(5分)(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2)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对应考点]:表达特色 ‎[考点阐释]:熟记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对比”“反衬”“象征”等;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答时分两步:①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一种)②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并紧扣内容、文句作答。‎ ‎ 特别提醒:①注意题干中“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答题时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②多角度切入和分析。在没有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以增加保险系数。‎ ‎[参考答案]: 动作、语言描写。(1分)母亲 “不再走动,也不出声”是生怕干扰了我的写作,“一直看着我”而且是“很久”,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慈爱;母亲的语言突出了她对我身体的担心,(3分)塑造了一个既关心儿子的事业,又为儿子的健康操心的慈母形象,(1分)如此清晰的记忆,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3)文章最后一段“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她在地下,我在地上,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一句有什么作用?(6分) ‎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不得不面对母亲已死的事实,抒发了内心的极度悲痛之情;与前文几次提到的“我妈没有死”对照;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痛悼与怀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4)古人常讲“子欲养而亲不待”,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古语的理解。(8分) ‎ ‎[参考答案]:从第5段“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一句可以看出。(2分)‎ 亮明自己的观点,2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阐述,3分;联系自己实际,1分。‎ 四、巩固练习 见《同步训练》学生P29 ‎ ‎ 第三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见《新课标》(学生)P63‎ ‎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见《新课标》(学生)P68‎ 二、要点总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见《新课标》(学生)P64、66‎ ‎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见《新课标》(学生)P70‎ 三、例题导练:抒情散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 找到了他, 他回去随礼, 顺便喝杯喜酒。‎ 说是族弟, 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 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 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 长期没人住, 年久失修, 还多处漏雨, 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 大弟脸色凝重, 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 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 只有星星知道, 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 我只有十岁左右, 早上起来, 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 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 我们多半已经睡了, 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 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 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 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 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 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 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 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 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 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 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 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 请人看护。‎ 大弟说, 到我们这一辈, 房子还在, 我们走了, 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 会将一切带走, 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 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 叫老背村, 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 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 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 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 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 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 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 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 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 到处是蒲公英花絮, 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 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 渐渐离了这宅基地, 越飞越远。‎ 小时候懵懂, 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 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 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 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 在墙基边, 在菜地里, 散散漫漫, 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 离开了那个山村, 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 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 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 茄子、 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 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 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就这样, 一年一年, 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 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 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 蒲公英, 仍旧在晚风中启航, 开始未知的旅程。‎ 只是, 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 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 村庄没了, 这里的人可能还在,‎ ‎ 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 真的可以像蒲公英, 随风飘扬, 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然后落地生根, 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 他乡就是故乡, 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我们这一家, 就像蒲公英, 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花语说, 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 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 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 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 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 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 茁壮成长。‎ ‎1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 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 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 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 作者既伤感又无奈。‎ B. 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 就像蒲公英一样, 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 将他乡当成故乡。‎ C. 作者回忆了“ 老背村” 的命运, 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 老背村” 一样, 渐渐坍塌, 以致消失。‎ D. “ 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茄子、 南瓜和玉米。 ” 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E. 本文对“ 老背村” 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参考答案]: D E(选D得3分,选E得2分)‎ ‎(2) 文中交代“ 老背村” 的命运, 有何深刻含义? ( 6分)‎ ‎[对应考点]:概括内容主题 ‎[考点阐释]:实际的命题虽然很少直接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但对作品局部段(层)意的概括,以及对作者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鉴赏,都离不开对主题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题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参考答案]:文中写到“老背村”的消失,暗示着“我”的老家也可能像“老背村”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3分)“老背村”的村庄虽没了,但村里人的后代,或许就像“我”一样,如同蒲公英一样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3分)‎ ‎(3) 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对应考点]:形象、内涵 ‎[考点阐释]: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咏物散文、叙事散文中存在“物象”“人物形象”,往往成为命题的对象。散文常常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 答题指要:①根据题目引导语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作者的意图,体验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②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角度把握精神风貌和性格,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③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外在和内在);一是他(它)与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2分)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2分)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2分)‎ ‎(4) 文章最后说“ 多少年之后, 他乡就是故乡, 而故乡就是他乡了” ,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8分)‎ ‎[对应考点]:文本意蕴 ‎[考点阐释]:做探究题成功的基石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在文中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联想把文本信息、试题要求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出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2分)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了不熟悉的他乡。(2分)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然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2分)联系现实如进城务工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2分)‎ 四、巩固练习 见《同步训练》学生P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