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经济史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解析:C 材料提到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说明商代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重视,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故A项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故D项排除。
2.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解析:
B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再根据材料中各国船只的信息,能够说明唐朝海外贸易的繁荣,B项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其他国家的港口,故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排除A;题干信息提及的是海外贸易,排除C项;D项错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
3.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解析:B 从材料“一州唯两家能织”“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可以反映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不利于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发展,故B项正确,D项错误。“惧他人家得其法也”说明手工业技术没有得到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亳州出的轻纱比较出名,并没说明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故C项错误。
4.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等国开放
1793年、1816年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导致了战争
解析:B 材料提及的是康熙年间对外贸易受到限制,没有提及朝贡贸易,A项排除。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清前期对开关数量、海关关税、海关针对区域等都有严格限定,并拒绝英国使团增开互市口岸的请求,说明清前期厉行严格限制对外开放的闭关锁国政策,B项正确。乾隆年间规定外商在广州贸易,可见其并未阻断中西间的交流,C项排除。19世纪初的清政府拒绝增开互市口岸的要求,并未导致战争,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D.自然经济抵抗使英国对华贸易反复波动
解析:D 从图中的曲线可知,英国对华贸易发展波折不断,并非“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加大资本输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英国对华输出的洋纱、洋布,价廉物美,适应了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对华贸易的特权,按常理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总值应呈不断增长态势,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使得英国商品输出总值反复波动,故D项正确。
6.(2019·广西玉林一模)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说明( )
A.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解析:
C 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非本质问题,本质上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由体制问题导致的,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财政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中国工业近代化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下开展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其创办的企业资金多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与西方工业近代化相比,金融缺位,动力不足,导致了失败的必然性,故C项正确;材料意思是应该借鉴西方的经验,故D项错误。
7.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
年份
1914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布机(台)
2 316
2 736
3 839
4 139
41 39
纱锭(枚)
544 780
647 570
658 748
842 894
1 248 282
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 )
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
B.在迅速发展中内部蕴含着危机
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解析:B 材料没有介绍当时其他行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对比,故A、C两项错误;当时处在一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因为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中国棉纺织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短期内设厂过多,超过了市场所能容纳的限度,且纱锭发展快,布机增加较少,必然导致内部产业结构的失衡和棉纱的积压,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机器和纱锭的增加,无法确定利润“丰厚”与否,故D项错误。
8.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解析:B 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项错误;通过“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进行下一个计划的制订,由此可得出国家是计划经济,故B项正确;据“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等数据只能得出经济增长情况,无法判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错误;“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表明,当时的计划是较谨慎的,故D项错误。
9.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 )
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B.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反思
C.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
D.具体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解析:A 据材料信息“1959年4月”“社”,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在写给地方各级政府的信中强调“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只管现实可能性……”这表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有所认识,并没有涉及对“左”倾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效反思,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1959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的内容,故D项错误。
10.(2019·湖北七市联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对此,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 )
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
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解析:
D 材料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故A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材料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雇工经营是一种经营形式,可以是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雇工经营,如“傻子瓜子”的雇工经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不可缺少的经营形式,它对公有制经济是一种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故D项正确。
11.(2019·四川南充一模)据统计2019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4 947家,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 302亿元。材料反映了( )
A.公有制经济逐渐实行了股份制
B.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改变
C.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发展加快
D.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公有制依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主体,公有制经济并未全部实行股份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所有制结构,故B项错误;2019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题干中“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4 947家,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
302亿元”说明其他所有制经济正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依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12.(2019·山东菏泽一模)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
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
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
解析:D 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据材料“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沿海14个开放城市引进技术的力度比较大,也说明了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故D项正确。
13.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了( )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解析:C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只体现了发榜这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
14.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
A.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B.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C.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解析:C 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有利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C项正确;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错误。
15.“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C.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解析:B 材料意思为工业革命后一些身份低微的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并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由此可得出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市场;C、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涵。
16.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上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解析:A 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贫富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法直接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
17.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1835-1919)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C.美国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D.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经济生活
解析:B 材料说明外地的各种原料运达匹兹堡制成钢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化大生产形成规模化;“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有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与福利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经济生活,故D项错误。
18.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的四年时间里,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
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面积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解析:C 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政府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体现了干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很大程度上是对胡佛兴建公共工程这一举措的借鉴,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任期内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19.美国作家威尔·罗杰斯曾这样描写罗斯福:“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事实如此,人们拥护他所做的一切,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烧得好啊,我们总算点起了一把大火’。”由此推断( )
A.罗斯福新政冲击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B.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民众宣泄不满
C.美国民众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很不满
D.罗斯福新政激发了美国民众的信心
解析:
D 根据材料“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可知罗斯福新政赢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激发了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是作者的假设,A、C两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所以答案选D。
20.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容忍相当的资本主义,取得不错成效。这引发党内争议,赞成者认为此法应该进一步推动,以富国强兵;反对者认为此法违背社会主义理念,应及时停止。这一争议( )
A.属于姓“资”姓“社”的大是大非问题
B.纠结于是否应该让俄国实现富国强兵
C.反映出苏联建设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D.体现出教条主义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阻挠
解析:D 列宁根据苏俄的国情采取新经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反对者直接拿社会主义理念的条条框框去反对,故D项正确。A项本身说法错误;争议的焦点在于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借鉴资本主义,B项错误;苏俄当时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模式,C项错误。
21.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千克3.2戈比~9.4戈比,而每千克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戈比~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B 苏联实行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A项材料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苏联的工业化的特点是“重工业优先”“重工轻农”和“牺牲农业保障工业”,这与材料中农工产品价格剪刀差现象相符,为了积累工业资金而极大牺牲农民利益,故答案为B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确立于1936年,故C项排除;“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状况——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国内经济交流处于一种异常不活跃的状态,故D项排除。
22.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解析:C 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使苏联增强按“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工业,这与题意相反,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之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之后苏联工业由之前按“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到按“工业布局指导思想”布局,说明苏联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按经济规律进行工业布局,故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23.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解析:A 1934年美国《贸易协定法案》的颁布是对经济大危机期间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严重后果的修正,标志着美国贸易政策立法从注重进口限制向注重拓展出口转变,有利于美国开拓国外市场,同时为自由贸易理念扩展创造了条件。材料中“1935年底……14个国家……”“1945年……增至29个”反映了美国逐步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多边贸易体系,故A项正确,D项错误。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协定法案》,是新政的内容之一,故B项错误。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
24.下面为1965~2019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表反映( )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解析:C 从图片可知各时期世界贸易以发达国家间贸易为主,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图片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处境恶化”一说不正确,故B项错误;从发达国家间贸易比重可知世界贸易由发达国家主导,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故D项错误。
25.(2019·云南昆明调研)钱乘旦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当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 )
A.导致了本土文化丧失 B.与本土文化共存交融
C.激化各民族间的矛盾 D.实现世界文化的趋同
解析:B 据材料关键信息“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可知,B项与之吻合,D项与之相反,排除D项。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6.(2019·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吴兴县南浔镇“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并加以评析。(13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中“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等信息逐条概括。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说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说明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另外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城镇化和市民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据“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得出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据“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得出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等。第二小问评析,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辩证一分为二地看待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
答案:(1)特征: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分,每点2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变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市镇出现分化。(6分,每点2分)
评析:江南市镇经济是农村生产专业化的代表;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江南市镇很难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型;市镇经济只是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而存在;市镇经济未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朝大清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同时还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此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20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冶、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商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商人通例》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商标注册暂拟章程》规定“如有侵害商标专用权者,准商标主控告,查明责令赔偿”。《破产律》注意维护债主的利益。《大清国矿务正章》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规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筚路,厥功至钜”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是非不足以资保护,而较多窒碍”。
——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美、欧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改良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事务。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的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拨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的《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
——刘华平《论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背景及政治影响。(15分)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中英两国立法的主要区别及启示。(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西方文明的影响等;第二小问要从其在政治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英两国立法的侧重点、是否体现民意、是否符合民主程序等角度说明;第二小问注意从历史发展潮流、社会公平、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性等角度展开。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推行;西方文明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5分)政治影响:推动中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传统的官商关系有所改变;提升了民族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不能充分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10分)
(2)主要区别:清朝立法重在鼓励经济发展,立法程序较少体现民意;英国立法重在促进社会公平,议会立法符合民主程序。(4分)启示:法制化是历史发展潮流;法制建设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保驾护航;法制建设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民主政治是实现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6分,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