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1.(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知识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宗法观念)
【试题解析】家族和睦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长幼互亲,与题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A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守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B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是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的说法不符,故C项错误;故C项错误;“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突出了嫡长子的重要性,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这些说法体现了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试题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
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无)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试题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唐朝节度使
【试题解析】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故B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宋代科举制)
【试题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试题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 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唐朝节度使
【试题解析】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故B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试题解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
,故A正确;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部真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担心自己有误失会遭史官记录,而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摇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的意图,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唐朝的私营作坊和宋代的制瓷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试题解析】州的设置始于西汉,故①错误;唐朝私营作坊兴起,定州富人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故②正确;定州定窑是宋朝的五大名窑,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故③正确;定州属河北,在元朝河北属“腹里”,为中书省所管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强化
【试题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A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试题解析】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岳麓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无)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公民的参政义务
【试题解析】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题干“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说明了公民大会在当时的重要性,并非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题干中雅典政府“有时”让行驶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不能说明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也不符合当时的雅典的民主状况,故B项错误;
材料“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教”说明参加国民大会是当时雅典公民应尽的义务,否则将受到惩罚,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政府迫使公民参政,没有提及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6·江苏单科·1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知识点】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直接民主弊端)
【试题解析】雅典公民利用代表多数人意志的“陶片放逐法”将功臣地米斯托克利放逐的现象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的史实,故A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保障雅典民主政治,不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直接民主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说明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但没有涉及到导致雅典的派系纷争,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陶片放逐法”体现主权在民没错,只是讲述“陶片放逐法”无法真正体现公平正义,没有体现导致城邦内部混乱,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6·浙江文综·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知识点】(1)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西塞罗自然法思想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体现,据所学可知,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均由抽签选举产生,轮流坐庄,即体现为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第二小问主张,据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可以概括其主张为自然法是正确理性的唯一法律,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第三小问意义,自然法强调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这种自然平等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近代法学的渊源。
【答案】(1)体现: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主张: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意义: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2016·天津文综·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知识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材料“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看出题干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A项错误;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能扩大罗马统治基础,但与材料“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无关,故B项错误;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缓和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有利于帝国统一,但体现不出“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故C项错误;从“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可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改变了对罗马的感情,从而导致罗马失去了原来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知识点】罗马法——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影响
【试题解析】罗马法“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影响,是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法律的基础,但与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无关,故B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在于其法律制度,而不是民主制度,古希腊雅典对后世的影响才是民主制,故C项错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法律和反封建斗争产生影响,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它不断地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这种说法过分夸大了罗马法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6·浙江文综·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知识点】(1)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西塞罗自然法思想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体现,据所学可知,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均由抽签选举产生,轮流坐庄,即体现为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第二小问主张,据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可以概括其主张为自然法是正确理性的唯一法律,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第三小问意义,自然法强调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这种自然平等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近代法学的渊源。
【答案】(1)体现: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主张: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意义: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www.ks5u.com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岳麓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试题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即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A可排除。当时英王仍然拥有独立的行政权,尚未统而不治,内阁只是协作国王处理政务,内阁制要到1721年后逐渐形成,英王的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内阁,内阁制形成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的关键一环,B正确。内阁制要到1721年后逐渐形成,C可排除。《权利法案》并没有限制英王的行政权,D可排除。
【答案】B
2.(2016·浙江文综·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知识点】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试题解析】据材料可知,各国效仿的理由是英国的国王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的政治传统,推动英国从落后农业国家变成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英国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没有提到殖民主义和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由于革命没有流血而被各国所推崇,其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只能说宣告了英国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但不能说宣告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材料讲的是英国的传统的政治制度推动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没有涉及到英国启蒙思想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知识点】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试题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1.(2016·江苏单科·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试题解析】材料表格主要体现美国制宪会议形成国会建设方案的过程,但没有涉及到选举问题,故A项错误;上表的内容是国会建设方案的形成过程,没有涉及到国会的地位问题,故B项错误;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充分照顾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利益,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故C项正确;共和制度下的分权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材料只是讲述国会的建设问题,没有涉及到和其他部门的分权,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6·北京文综·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
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两党制
【试题解析】邦联制是独立之初的美国国家结构形式,出现在第一届联邦政府之前,故A项错误;虽然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但是分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实现彼此利益的平衡与牵制,他们组成不同的政党去争夺、共享美国的国家利益,后来形成了两党制,故B项正确;议会制起源于英国,美国在独立前受其宗主国影响,已经运行议会制了,故C项错误;共和制突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宏观整体,国家权力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与材料强调统治阶级内部分歧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958年法国政治体制的变化
【试题解析】根据“党派林立,内阁更达频繁”可知法国1875年确立的共和政体下政局更迭频繁,1958年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局不稳定的局面,故A项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就规定了总统是国家元首,故B项错误;议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权,材料只是提及规定总统拥有使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没有体现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故C项错误;法国是多党制国家,这一变化与两党制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知识点】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试题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www.ks5u.com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无)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2016·江苏单科·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试题解析】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体现平均主义,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基督教平等思想体现平等,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体现天下为公,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知识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故A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也不属于军备优势,而且之前两次鸦片战争也是集权制度,但结果还是失败,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中,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属于军备优势,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而是受到外部的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6·江苏单科·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试题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第15课 辛亥革命
1.(2016·北京文综·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知识点】辛亥革命
【试题解析】材料表明这是药品广告,不是革命本身的宣传,尤其第二幅图是在1911年11月刊登的,此时武昌起义已经发生,故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干中交代的时间不符,故②
错误;第一则广告只是纯粹的贫血病的药品广告,第二则广告敏感地利用了时局变化,将药品的强身功效与共和的强国功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扩大产品营销,故③正确;商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将产品与社会政治形势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证明了这种形势的存在与发展,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6·浙江文综·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知识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试题解析】(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扼要阐述即可,侧重①,可以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进行扼要阐述;侧重②:可以从其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吸取西方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竺角度作扼要阐述。
【答案】(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
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1.(2016·北京文综·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文化运动
【试题解析】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中共“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因在广州工作没能出席会议,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故A项错误;由于对党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被缺席选举为书记,故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故C项错误;周恩来指挥了南昌起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www.ks5u.com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岳麓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无)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无)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2016·北京文综·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文化运动
【试题解析】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中共“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因在广州工作没能出席会议,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故A项错误;由于对党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被缺席选举为书记,故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故C项错误;周恩来指挥了南昌起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试题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粮食增产增收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地经济建设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之一,不能说明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故C项错误;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革命根据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知识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6·江苏单科·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知识点】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部的设立
【试题解析】由题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正确;经济部的设立是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国民政府工作重心仍然是抗战,并没有转移,故B
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是为了对经济进行统制,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是为了提高后方百姓生活水平,战争期间,后方百姓还要对战争进行物质支援,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与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知识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试题解析】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此举抹杀了其他党派对抗战的贡献,而不是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并不能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而是损坏其团结抗日的形象,故B项错误;国民党把“国共合作”作为“谬误名词”,可知其否认国共合作,但并没有涉及抗战的领导权问题,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6·天津文综·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知识点】解放战争
【试题解析】“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是在1949年建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治中国,中共这一声明不能表明旧中国屈辱外交结束,故C项错误;从材料“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可知中共声明认为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条约是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6·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4分)
【知识点】(2)解放战争——中共土地改革
【试题解析】(2)第一小问代表,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农民利益的方式是进行土地改革;第二小问支持,从材料二“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可知农民“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方式是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答案】(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2分)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2分)
8.(2016·浙江文综·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20世纪40
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8分)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8分)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2分)
【知识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中共土地改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新民主主义革命
(4)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试题解析】(2)据材料一“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获知经济举措为解放区进行土改,据所学可知其意义为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据材料二毛泽东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可知军事举措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据所学可知其意义为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第一小问事业,据材料二“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可知,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一致的,均是反帝反封建,即事业为反帝反封建;第二小问说明,材料一涉及到土改、领导农民群众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实行土改,领导群众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材料二提到中共通过军事手段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据所学可知,中共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采取军事手段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4)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革命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符合国情的、维护人民最广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些均是中国革命经验。
【答案】(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事业:反帝反封建。
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www.ks5u.com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2016·天津文综·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意图是美国将领导世界,威尔逊时期是一战期间,当时美国没有达到金融、工业、贸易领域主导世界的地位,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没有苏联发展迅速,不具备实现材料意图的条件和实力,故B项错误;杜鲁门时期是二战后,美国各方面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绝对优势,企图称霸世界,与材料意图符合,故C项正确;肯尼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政治、经济实力逐渐下滑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出现,不利于实现材料意图,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6·北京文综·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兴起与发展(杜鲁门主义提出与北约成立)
【试题解析】题干中电影主题转变的时间是1948年,转变后的主题是“威胁”,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故①正确;1949
年,为了在军事上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牵头成立了北约,故②正确;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③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独立而酝酿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煤钢联营)
【试题解析】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争夺中间地带;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黑人爵士乐
【试题解析】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与材料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不符,故A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与材料“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不符,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6·江苏单科·23)(13分)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3分)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4分)
【知识点】两级格局的形成——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凯南“长电报”与诺维科夫报告)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一“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不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得出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两极格局的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的角度得出原因有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据材料二“其资本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得出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第一小问共同之处,依据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称霸世界的必然结果得出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第二小问“长电报”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一“苏联传统的不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美苏意识形态的不同得出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第三小问诺维科夫报告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二“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结合美国国家性质得出依据是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答案】(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无)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1.(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试题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之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知识点】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
【试题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
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