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例说 41页

  • 56.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散文阅读例说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高考散文阅读例说 ‎  一、课标导航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与建议,现当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应“了解散文的有关知识,从构思炼意、选材谋篇、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散文作品进行赏析,领略作品内容之丰、形式之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接受现代人文精神的熏陶”;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散文阅读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落在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上。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两个能力层级的诸要求中,设题点如下:‎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概括作者文中的观点态度。‎ ‎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阅读指津 阅读散文,须抓住散文的特点。‎ 散文最基本的特点是“形散神收”。“形散”指散文选材自由,写法灵活;“神收”指散文中心明确,主题集中。散文运思落笔看似毫不经心,散漫随意,但实际上是用一根思想的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同时散文没有离奇的事件,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只能靠描绘或思考的深入细致,构成某种意境来打动读者。散文又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韵味,是随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的。因此,阅读散文要善于理清思路,分析意境,鉴赏语言及写法,从而深入领会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 下面以散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的阅读为例进行讲解。‎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选自《南方周末》2019-12-23)‎ 思考问题:‎ ‎1.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2.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你认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 ‎3.全文共15自然段,第13和第14两个自然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道理。‎ ‎4.简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 ‎5.这篇散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一)预想寻旨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阅读散文,应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许多学生由于不能把握《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这篇文章的中心,以致无法准确答题。‎ 一般来说,可抓住文章的标题、结尾和开头段进行预想。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如果我写,打算写什么,怎么写。这样预想,便于集中心神,调整状态,迅速进入正常的阅读轨道。然后快速阅读结尾和开头段落,粗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看题目:“如果你为四郎哭泣”是假设复句的条件部分,它会有什么结果呢?‎ 看开头: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由开头可知文章中心是谈“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 看结尾: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结尾照应开头,通过打比方,形象的回答了“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通过对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段落的分析和预想,往往能快速了解文章的中心,提高阅读效率。‎ ‎(二)抓点连线 预想之后,须快速浏览全文,根据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寻找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再将这些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开篇提出问题,接着以看戏来说明文化的重要,最后总结,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1)……“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2)有一天……演出《四郎探母》,……——(4)……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8)……四周多是……老人家,……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10)从《四郎探母》,……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11) 文化,……艺术,做了什么呢?——(12)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13)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14)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15)……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文章思路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第2—8自然段叙述父亲看戏流泪的故事,表现了戏剧艺术强大的感人力量。然后从第9自然段开始,集中论述文化的重要性,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标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是假设复句的条件部分,它会有什么结果呢?根据文章的内容可知,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说明你也被剧情感动,你也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你就会懂得文化的重要。‎ 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跟《四郎探母》一样,《伊底帕斯》、《李尔王》》这些文艺作品抒写人性,感人至深,其生命力是永恒的。‎ 第(13)(14)两段,第13段写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找到同类,第14段谈文化能使疏离的小团体连结并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由小到大,层层深入,从局部来看,结构也是很严谨的。‎ 文必有思,思必有路。散文取材自由,材料丰富,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阅读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 ‎(三)寻象悟境 许多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的意境。如设事喻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即景生情的《前赤壁赋》,移情于物的《白杨礼赞》。《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则是因事见理,具体描述看戏的情景,写父亲流泪,写许多看戏的老人流泪,写父亲与母亲的生离死别,形成动人的艺术画面,突出表现《四郎探母》的艺术魅力,为后面论述文化的重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散文的描写要达到意与境的统一。有境无意,只是生活的照片,是呆板空虚的描写;有意无境则又流于抽象,是空荡荡的呐喊,是教条说教。王国维说:“纯景固不足以谓文,纯情亦不足以称美,善为文者,必在情景交融,物我双汇之际矣。”‎ 阅读欣赏散文,应抓住文章中的形象画面,作由景及情的揣摩,由事及义的联想,分析其特点和作用,进而体味文章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或如长江大河,滚滚奔腾,充满豪放之气;或如清澈小溪,潺潺流水,细滋细味;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质朴自然,如说书讲古,品茗饮酒,有世俗生活味;如哀怨琵琶,如泣如诉,动情伤怀。鉴赏散文作品的语言,须结合语言环境,辨明所用的技巧,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1)重视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反问、设问、双关、夸张等。《如果你为四郎哭泣》结尾一段:“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以“细丝”“黏合剂”的比喻,形象的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而“柔弱”和“强韧”准确的写出了文化的两个特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从而突出了本文的主旨:文化重要。‎ ‎(2)重视文中议论性的语言。散文的表达方式最基本的是记叙和描写,但最重要的是抒情和议论,因为他们是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往往是散文主旨的载体。有了这些抒情和议论,文章才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所以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在叙述看戏的过程后写道:“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 “《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这些议论,把前面的记叙和描写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鉴赏写法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明晰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采用因事见理的写法,借看戏之事谈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化玄远为浅近,形象具体,易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散文常见的写法有象征、对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及各种表达方式与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同学们应注意积累常见手法的术语、特点及其作用,此不赘述。‎ ‎(六)定位解答 考生散文阅读得分难的原因与考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及考试心理有很大关系。有的急躁,有的紧张,有的又太过琐细,抓不住重点;有的读了后边忘前边,效率太低;有的甚至对文章一头雾水,简直不懂文意和写法。因此,要快速高效的进行散文阅读和答题,就需注意考场阅读的特殊性(目的性、时间性),调整好考试心态,掌握一定的考场阅读技巧,迅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中心,找到试题的答案。‎ ‎1.仔细审题,明确要答的问题,把握答题方向。‎ ‎2.找到相关语句,锁定答案区间。‎ ‎3.结合上下文及全文主旨深入分析,明确问题答案。‎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试题答案如下:‎ 第1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你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或“你就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或“你就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或“你就会懂得文化为什么是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 第2题:懂得了凡是抒写永恒的人性、深入人类灵魂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久的。(或“懂得了作为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的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或“懂得了能引起归属感的、凝聚社会文化认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第3题:不能颠倒。原因:这两段是从个人到同类再到社区,逐层深入或由小到大的关系。‎ 第4(1)题:一句唱腔,灼痛了几十年的老伤疤。作者能够理解父亲—一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的痛苦,但此情此景,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只好紧握着他的手,用这样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抚慰。‎ 第4(2)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或文化认同)。‎ 第5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采用因事见理的写法,借看戏之事谈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化玄远为浅近,形象具体,易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三、实战训练 ‎(一)幸福的珍藏(若荷)‎ 日历翻到最后一张,心中不禁感慨,又是岁末了。‎ 早晨换上新的日历,将旧日历倦倦地扔在桌上,母亲拿过抹布,把桌面抹得锃亮,于是,旧日历也被她随手拿走了。那里面有她记下的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也有偶尔因怕忘记某些事情而让我们给她记下的留言。我知道,母亲一定是把它收藏起来了。‎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习惯性地收藏一些旧物,她的那个小小的红漆木箱里,不仅保存着我们儿时看过的小人书、小发卡、红头花之类的琐碎物品,还有一些发黄的信件,或者那就是父母年轻时候的通信,有我们几个孩子在外求学工作时写给父母的只言片语。还有那曾经为我们做鞋用的大小不等的纸样儿,母亲也把它们码齐了折在一起,夹在一本旧杂志里。因为这些旧物,记录了我们成长的一些重要过程,记录了我们生活中的经历,或者,记录了父亲母亲的爱情或者婚姻,甚至是记录了生命。‎ 曾经埋怨母亲,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攒它们做什么?母亲说:也不做什么,就是舍不得丢,看到它们,就想起过去的日子,想起你们的小时候。听了母亲的话,忽觉心里酸酸的,再看母亲的皱纹和白发,默默地将那些旧物重新撂起,郑重地放回原处。‎ 母亲年纪大了,最近的几年里,身体多病,动辄感冒发烧,本来就有气管炎的毛病,就更一次次地引发。母亲拥有一处复式的楼房,那是我们为了孝敬她盖起的。但她不喜欢住,分三家把它们租了出去,自己坚持住在老房子里,那是她和父亲半生住过的。墙上的画、小院里的花,都是父亲留下的生活痕迹,母亲说,父亲的气息仿佛还在,所以她不离开。可不知是年久失修,还是什么原因,那所房子自从父亲去世后就开始漏雨,为此我们请人重新修整过,但最终没能修好。至今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墙角处照旧雨水淋漓。淫雨连绵的季节,也还罢了,最怕急风骤雨的时候。偏偏母亲又不打电话告诉我们,只一个人用盆钵逐个角落接着,因为那时正是更深的夜晚,母亲怕惊动了我们的睡眠,便任由屋子里的浊水汩汩泛滥。‎ 因为这个,不止是母亲,我的心里也时常觉得悲伤,“屋漏偏逢连阴雨”,怕的就是那种人在孤独却无人相助的境遇。想许多年前,父亲健在的时候,我们是何等的快乐!从小到大,何曾操心过家中的事情。那时的房屋好像也从来没漏过雨。在我们的眼里,父亲就是一座山,一棵高大的树,他撑起的,何止是一个家,而是我们心中的一片天。‎ 九四年的十月,父亲因病去世,从那时起,我们家便成了典型的所谓“空巢”式家庭,母亲一个人守着偌大的庭院过日子,心情十分孤寂。我姐妹五个,除我之外都远在两百多里的城市工作。起初,姐妹几个商量好了,在忙过手头的工作之后,每隔几天就轮流赶回家陪母亲住两天。但是后来,母亲不忍看到女儿们奔波的辛苦,硬是不再让人陪她了。‎ 母亲是个有思想的人,对生活也有着一定的见解,从不愿给儿女过多的麻烦。我父亲的去世,致使母亲大病了一场,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之后,母亲开始走出家门,继续到老年大学学习,看到母亲孤独的身影,我一次次潸然泪下。由于母亲有读师范时打下的绘画基础,再加上她对待学习十分认真,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因此,母亲的绘画水平提高很快。至如今,母亲已参加了二十几次老干部书画展了,得到人们不错的评价。‎ 以前,我去母亲那里是即兴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因为母亲的上学,我却不能来去自由了。每次去,必须先打过去一个电话和她“预约”。父亲去世后,我便成了母亲木纳的女儿,了无生趣的语言,生活里也很少有向母亲撒娇过,更不用说在电话里了,除了千篇一律的问安,永远都是波澜不兴的平和。而母亲总是接过电话,关心我的工作或生活。和父亲一样,母亲最希望听到的,是我在哪方面有了些成绩,日子过的开心不开心,快乐不快乐。‎ 对儿女来说,时间就像一张旧了的白纸,翻过去就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而对于父母来讲,那分分秒秒逝去的,是他们饱蘸着青春走过来的岁月。曾经的时光,在儿女们的眼中是朦胧的纱,在父母的记忆里却是一幅清晰的画,一件一件,无一不是幸福的珍藏。(选自《散文选刊》2019年第9期,有删改)‎ ‎1.本文从日历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1)由日历写到岁末,表现岁月流逝,引出下文写年老的母亲对过去生活的珍视。(2)写母亲收藏日历,那里面有她记下的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也有偶尔因怕忘记某些事情而让我们给她记下的留言。能表现母亲对亲情的珍视。‎ ‎2.文中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答:(1)勤劳,善良,重视亲情、爱情,关心子女;(2)有思想,对生活有一定的见解,不愿给儿女舔麻烦。(3)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本文题目为“幸福的珍藏”,有什么含义?‎ 答:(1)指母亲珍藏的东西能引起母亲对过去生活的幸福回忆;(2)母亲对一切平凡的蒙胧的事物都感到是幸福的,表现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4.细节是散文艺术的生命。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答:细节有:(1)随手拿走旧日历珍藏起来;(2)小小的红漆木箱里,保存着我们儿时看过的小人书、小发卡、红头花之类的琐碎物品,还有一些发黄的信件,为我们做鞋用的纸样儿,母;(3)深夜晚急风骤雨时,母亲一个人用盆钵逐个角落接着,任由屋子里的浊水汩汩泛滥。‎ 作用:能更加具体生动的表现母亲热爱生活,重视亲情、爱情,不愿给儿女舔麻烦的品质,突出文章主题。‎ ‎(二)昙花的抵抗(叶梦)‎ 昙花静静地立在屋顶花园的凌霄花架下,多桨的肥厚叶片长长地垂落,叶的边缘吐出一支支花茎,擎着一支支花蕾,一共有6个花蕾,一个已经于昨夜开放,垂着头。4个已经含苞待放,还有一个尚未成年,举着令箭荷花一样的花蕾,毫不省事的样子。‎ 开过的已经是“昨日黄花”。未开的的是属于花季的青涩少年。今夜要登场的是4个花蕾是仙女。要为我们演绎生命的绚烂燃烧。‎ 吃过晚饭之后,我就坐在了昙花的身边,等待花朵的一生。‎ 紫红色缨络流苏般的似瓣非瓣之物包裹着花苞,在形式上是那样自在,很像流行的个性化时装。那是花的衣裳。‎ 昙花的线条错落流动,不似玫瑰之类的中规中矩,对于昙花来说,玫瑰好像身着旗袍的中国淑女,假模假式的样子实在很俗啊!‎ 昙花是自由的,她是以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美展示自己。‎ 屋顶花园在喧嚣的长沙城的二环线的附近,朝东南望去,远处的射灯,在空中旋转着像切割夜空的光刀。不远处的高桥市场无端地发出零散的爆竹声。周围声、光、色的干扰……对于昙花实际上是一种伤害。‎ 我心疼昙花。她要躲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是多么不容易。现代都市无法逃避黑夜。昙花的开放的过程是一个抵抗的过程。‎ 人不会理解昙花。‎ 花的最佳时期未到,赏花的人来探过消息之后都走了。在这段时间里,只有我与昙花为伴。‎ 在昙花准备开放的时刻,我被周围环境扰乱的心境开始复位。‎ 夜开始一点一点地沉淀,声、光、色开始过滤。‎ 月亮在灰色的云层中间行走,忽然就起了风……‎ 风运走了停滞在空气中间的浊气。‎ 昙花像一片舒乐安定药丸,舒缓了我的烦乱的心,过滤了我的杂念,让我入定。‎ 在花架外缘的两朵昙花曝露在城市的夜光里,在杂光的骚扰下昙花在迟疑中惶惑地张望——‎ 她们惶恐的怯怯的样子,很不情愿地张开硬币大的一个口子,蓑衣状的外衣垂立着。‎ 昙花对光是拒绝的,在朗朗乾坤之下,她只是沉默着。‎ 而躲在叶子暗处被黑夜包裹的并蒂昙花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她们的状态是那样饱满,蓑衣状的外衣都张开了,花蕾也开得大得多。有一个乒乓球大了。双胞胎昙花似乎率先启动了产期,生命的激情在红色的花茎里汩汩流动,是黄体酮还是催产素?包裹他的缨络开始起舞,鼓动一种生命的潮汐,花体就像喝了酒,就饱满起来,舞动起来,她们像仙女,舞动的裙裾渐渐张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来……‎ 香气在空气中间流动,沁入心底的异香是昙花的信号,它屏蔽一切干扰,抵抗一切阻止她如期开放的理由,创建出一个异香环绕的场。营造一种合适花朵开放的场景与气氛。‎ 昙花开放的欲望在一种持久的期待下发力。‎ 对于昙花的开放过程很像人类的生产。‎ 花蕾开放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敞开的花瓣已经娩出了所有的秘密。‎ 洁白的薄薄的重叠的花瓣保护着花心,从敞开的花瓣看里面就像一座神秘的宫殿。细如白丝的线条组织出一个特殊的花朵般的花蕊颤巍巍地向外面张望,再里面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盘子托着满满一盏金色花蕊,这是昙花的胎盘吗?里面的结构是雌雄同体的结构吗?‎ 花居然有丰富奇怪的组织结构!造物的神奇让我们惊叹!‎ 香气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充斥在空气中间,把人灵魂带入异境。‎ 昙花要抵抗的是刺目的光,尘世的喧嚣。她引导人们进入一种禅意的境界。‎ 看花的人多起来了,昙花正开得轰轰烈烈起来。这个时候,我选择了在昙花盛开的时节离开,我不想看到最后告别的一幕。‎ 因为昙花,我们被这个喧嚣的世界所扰乱的心就像获得了新生。这是在看昙花之前没有想到的收获。(选自《2019年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 ‎1.昙花有什么特点?‎ 答:自由开放,顽强执着,无私奉献。‎ ‎2.题目“昙花的抵抗”有什么含义?‎ 答:周围声、光、色的干扰对于昙花实际上是一种伤害。昙花的开放的过程是一个抵抗的过程,它要屏蔽一切干扰,抵抗一切阻止她如期开放的理由,创建出一个异香环绕的场,营造一种合适花朵开放的场景与气氛。‎ ‎3.“自然界都是相似的。”作者由昙花的抵抗联想到了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答:作者由昙花的抵抗联想到人类的生产。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一切的生命、一切的美都是在顽强的抵抗和斗争中诞生。‎ ‎4.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一句赏析。‎ 答:略。‎ ‎(三)喜欢苏东坡(节选)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人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1.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用中国其他文人与苏东坡进行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渲染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2.综观全文,作者喜欢苏东坡并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 答:才华盖世(诗文成就);性格极富魅力(原文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热爱生活,乐观人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 ‎3.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作者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举足轻重。‎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运用夸张手法,生动诙谐的表现了苏东坡横溢一生的天才;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偏爱。‎ ‎(四)驿站与阅读(韩嘉川)‎ 沿着古老的烟花三月,渐渐向扬州迫近,向一个历史的经典迫近。高速公路上的路牌目录一样标出:柴米河、涟水、蒋庵、麻垛、范水、龙奔……由北方的粗犷奔往南方的细腻,由两岸的黛青而渐渐葱绿鹅黄,由起伏不定而平缓,由干燥而烟雨茫茫,犹如从现代沿着时光的河流进入了历史。‎ 速度与阅读拉短时空,当年李白在长江南岸的黄鹤楼上,遥望着汉时的广陵,心事浩渺依依不舍地与孟浩然别过,“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然他的心中是有些郁闷与惆怅的。尽管他曾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感,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企盼还是道出了农耕时代的无奈,继而他对黄鹤楼上的“故人”乘鹤而去心存向往是可以理解的。那时候正是开元盛世,扬州这个长江与运河十字交叉的地方,是当时中国东南部的都会城市。三月时节的扬州烟雾迷蒙、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是文人们所向往的,尤其对于李白这个喜欢到处游走的人,是一种怎样的诱惑?‎ 扬州是熟地。从北往南,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只是土地越来越嫩绿鹅黄了,被生计所迫而勤劳的老百姓在这里用几千年的岁月将土地耕作得很熟了。车子傍着运河穿透烟雨驶进扬州,油菜花碧桃花的气息,在细雨中和成了泥香、和成了濡烈的热潮,在踏出车门的瞬间扑面而来,这便是烟花三月的烟雨蒙蒙中的扬州了……‎ 扬州是熟地,是熟透了的且有些疲惫的土地。‎ 遥想李白孟浩然们要从南边往北来,途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奔波,即使长江可以“一泻千里”,大概也要行走半月二十天才能到达,不像我们今天半日即可完成季节与地域的转换。南朝的时候,有一位叫陆凯的诗人这样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在南方肆无忌惮地开放着,随便可以掐一枝寄赠北方冰天雪地里的亲人。其实,带到北方的“春”也是枯萎的,位居高处的北方,春季是庄严而又吝啬的,与南方水气浓重的春色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诗人把无形的意念与有形的物质关系处理得极其微妙,显然意念在交通不发达的年月发挥着超凡的穿透性的作用。‎ 明代的时候,南京到北京的驿道上,有驿站46处,其中“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过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明程春宇《水驿捷要歌》)说的是仅在扬州区域就有仪真驿、广陵驿、邵伯驿、盂城驿、界首驿、安平驿六座驿站。如果说驿站驿馆对于军政要人或其他商贾等赶路的人来说,仅仅是休息之用,而对于文人则别有一番意义。有一个问题,在小时候常常困扰着我,那就是古时候没有报刊杂志,没有传播媒体,诗人的作品即使通过口口相传,又能传播多远?后来通过若干史料才晓得,驿馆与妓院是那些作品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白居易“每别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说的便是行路与阅读与传播的密切关系。因此诗人在途中,除了游览山川名胜之外,更重要的便是沿途阅读,这也是古时候文人们看重友情的重要原因。譬如在某驿站看到某人的好诗,心向往之,却难以相见,一旦相遇,其情其谊是倾诉不尽的。旧时文人但凡住到驿馆里,总是要盘桓几日方才离去,除了阅读、品味,还有期待。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用在这里实在不谬。‎ 在古时候有六座驿站的扬州地面上,高速公路上的车子仅用十几分钟便略过了,我不知道其中省略了多少物事。李白孟浩然们在那个年代到扬州来,是寻求那时候开化、繁盛的文明,而我们是循着旧时的痕迹,去追溯旧时的浪漫与优雅,在同一片天空下,却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又岂能领略到“日暮倚兰桡,秋江正寂寥。驿门斜对雨,郡郭远通潮……”的韵味儿?‎ 驿站不仅仅有陆路驿站,还有水路驿站。高邮盂城驿便是一座著名的水陆兼备的驿站,驿站鼎盛时期拥有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和水夫200余人。明邵宝《盂城驿即事》描绘了此处的绝佳风光:“盂城驿前吟夕阳,高邮湖上好秋光。红粉菡萏初经雨,绿满蒹葭未受霜。远浦有波皆浴鹭,近堤无路不垂杨。南来时见吴江棹,却倚船窗问故乡。”当代文人汪曾祺便是高邮人。他不仅小说写得好,他的散文也写得精彩,尤其是早年写的散文诗,很是见功底。在扬州这块南北临界的地方,不知道文人墨客在这里的驿站留下了多少华美的诗章,汪曾祺先生是否受了这里文脉的影响,而使其文章充满了丰厚的底蕴。‎ 文艺创作的确需要来自生活,而当下的生活是生活的一种,在历史的天空下的呼吸也是生活的一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更恒久的一种生活。(节选自2019年中国美文《历史天空下的喘息》)‎ ‎1.为什么说扬州“是熟透了的且有些疲惫的土地”?‎ 答:扬州是熟地,因为扬州被生计所迫而勤劳的老百姓在这里用几千年的岁月将土地耕作得很熟了。扬州是有些疲惫的熟地,从南边往北来扬州,途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奔波,不像我们今天半日即可完成季节与地域的转换,只有靠驿站和长途跋涉来连接交通,传递消息。‎ ‎2.“在历史的天空下的呼吸也是生活的一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更恒久的一种生活”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在历史的天空下的呼吸”指游览名胜古迹,感受古代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类思想和生活有着深远的的影响,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也需要时间的沉淀,所以说是更恒久的一种生活,而高速公路上的现代生活转瞬即逝。‎ ‎3.文章举汪曾祺为例,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举汪曾祺为例,说明扬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文艺创作影响很大,说明在历史的天空下的呼吸也是生活的一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更恒久的一种生活。‎ ‎(五)天使的超级前卫创意(卞毓方)‎ 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俗称《断臂维纳斯》。这天晚上,我读书倦了,靠在扶手椅,冲着画像出神。看久了,看呆了。画布上的维纳斯并没有走下来,化作添香的红袖,倒是我自个儿灵魂出窍,迷失在古希腊的神话之邦。‎ 美人儿究竟是怎么失去的双臂?又是如何被埋在了地底?‎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肯定有很多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可是我孤陋寡闻,在我,这是第一次猜想。我只能遵循我自己的思路。一个可能是,我想:这是天后赫拉做的手脚。赫拉自认是天上最美的仙子,众神的曲意奉承更让她确信无疑,但是在很多场合(譬如“金苹果”事件),风头总是被阿佛洛狄忒夺去。赫拉早就怀恨在心,把阿佛洛狄忒嫁给丑陋而且残疾的火神,本身就隐含报复。如今,她看到人间为阿佛洛狄忒树了这么一尊绝伦绝幻的雕像,禁不住醋意大发,妒火中烧,她唆使同样心怀忌恨的火神出面,一锤敲折两支胳膊(看你还如何搔首弄姿),然后就地予以掩埋,临了,还狠狠踏上两只脚。‎ 再一个可能是:雕像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她像一阵风,吹醒了生命和爱情,也吹萌了人类的贪婪和自私。希腊境内两个最大的部落为她展开争夺,双方互不让步,直至兵戎相见。死了许多人,流了成河的血,堆了如山的尸。雕像也在战乱中损失了双臂。为什么要打这场仗?老天!美丽为什么总和灾祸比邻?胜利一方的首领痛定思痛,他断定雕像乃不祥之物,担心再次给部落带来祸殃,于是指使人把她埋在了荒郊,一抔黄土掩风流。‎ 还有一个可能是:亚历山德罗斯刻完最后一刀,站在石像前打量,他左看,右看,总觉得仍差那么一点点,就像为山九仞,尚欠一篑。可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又说不出。亚历山德罗斯潜思默想,眠食俱废。若干天过去了,若干把刻刀生锈了,他还是没想出。这天,他迎着日影,迎着阿佛洛狄忒的星眸,灵光一闪,突然憬悟:问题不在于不够至善,而恰恰在于她太完美了,太无瑕了———过犹不及,圆满则俗,大成若缺,这是超越一切时尚定义的美学。亚历山德罗斯仰起头,目光穿过云层,上达天庭,他看到心仪的美神也在对着自己的作品皱眉。于是,他运动神工鬼斧,毅然敲去双臂。亚历山德罗斯的匠心,不为王公贵族和祭司们理解,后者一致强烈要求他恢复作品的原貌。唉,这就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悲哀。亚历山德罗斯仰天长叹,他选择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把石像埋在自家的后园。那意思,有点像我们中国人的“藏诸名山,留之后世”。‎ 当然,还有第四种可能,比较起来,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亚历山德罗斯的杰作惊动了天庭,众神分成两派,一派以战神为代表,认为美得很,一派以天后为核心,认为美个屁。矛盾逐级上交给宙斯。宙斯撇开派性十足的众神,把问题交付天使讨论,因为后者独立于争论之外,素无瓜葛才能客观公正。至于是哪些天使入选了评委,讨论中出现过哪些分歧,结果又是如何取得统一等等,天机不可泄漏,咱就不去问了。反正,底牌已经揭开,就像大家现在看到的一样……‎ 出乎我辈凡夫俗子的预料,天使们恶作剧式的断臂方案,竟使对立的双方皆大欢喜,欣然接受(果然是不同凡响啊!)恍惚中,我听得宙斯在嘉奖天使:“嗯,好,就按你们的意见办……至于芸芸众生的认识,着时间女神慢慢启迪……惟其如是,才接近宇宙自如自在的美学。”(选自《散文选刊》2019年第12期,有删改)‎ ‎1.本文讽刺了一些社会生活的丑恶现象,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本文讽刺了人类嫉妒、贪婪、自私的心理。‎ ‎2.文章结尾一句“惟其如是,才接近宇宙自如自在的美学”有什么含义?‎ 答:(1)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残缺也是一种美;(2)自然就是美。‎ ‎3.“天使的超级前卫创意”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天使的超级前卫创意”指“天使们恶作剧式的断臂方案”。采用反讽手法,暴露了天使的嫉妒心理,显得幽默诙谐,具有讽刺意味。‎ ‎4.作家曹文轩认为,美的力量不压于思想的力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言之成理即可。‎ ‎(六)嘛呢堆的彩虹羊群(阿拉旦·淖尔)‎ 我坐在山顶高高的风口处看走在西边的太阳正一步一步向西隐退,金红地射在嘛呢堆上。我见过无数晚霞的彩虹,在地平线、河流、山岗,在我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只要是黄昏我都要等待看西边晚霞退落的美景。‎ 嘛呢堆是阿妈背着我常去朝拜的地方,它在我很小时就在我生命和记忆里留下神圣和敬仰,它已和我的生命生活分不开了。如今,我也像当年的阿妈那样常常向着嘛呢堆祈祷,拴上吉祥结,并且把我的心性和思想与它紧紧结合在一起。现在我深深体会到了当时的阿妈是怎样体会了从人性的灵魂深处放出的智慧和觉醒,她才把自己的肉体抛弃在外,追求精神的永恒和超越生命的大境界。‎ 这个高大的嘛呢堆上有阿妈刻的六字真言。阿妈每选好一块石头先背回家洗干净再刻经文,每刻完一块石头阿妈都要念长经,拿到寺院开光后才送到嘛呢堆上去。每送一块石头阿妈就把她经堂前的那串玛瑙念珠拨一下,她的那串玛瑙念珠永远供在佛堂上不让我动。她说你长大了就是你的。如今这串珠子早就是我的了,属于我的还有阿妈留给我的圣洁的心灵和我天天做功课的经堂。‎ 在我放牧的牧场上为了看晚霞,我像阿妈一样不断从遥远的山下往山上的嘛呢堆背石头,为的就是把嘛呢堆垒得高高的,坐在山口看夕阳洒在嘛呢堆上的美景。血红的霞光穿透云层射在白色的嘛呢石上,这一刻就是天和地、我与大地结合的时候。那些刻了经文的白石头在嘛呢堆的最上面迎着夕阳的照射朝草原上放出金红的光,像初升的太阳红艳艳地射进我心里。我的身体眼睛和心脏都向西坐着,稳稳扎在草地上,为的就是看夕阳照射的这一刻,为的就是在这一刻里大地能融进我的心里,大地能接纳我,能把我装在大地的心里。‎ 一个人在这光明的大地上到底能做些什么?‎ 我们这个祖祖辈辈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除了游牧还是游牧,艰辛的历程和心灵的创伤只有自己知道,把历史留在心里!‎ 在这天广地大的草原上连我的羊群晚上都不用进圈,它们自然地睡在天房地毯的草滩上,东边不亮绝不乱跑。我的羊一个个洁白如玉,即使到了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以光明的姿态展现。在很长时间里我因羊性的明亮而不敢看宰羊。在大地上我与羊的感情比与人的感情真实。‎ 眼前的羊真实洁白,被夕阳的霞光照着啃草,每天每天当夕阳照在嘛呢堆上时羊们都挤在周围吃草,我觉得围在嘛呢堆旁的羊也是有智慧和灵性的,它们安静平稳,静静地啃草,不时抬头望望嘛呢堆上高高照着的太阳,好像那金光闪闪的嘛呢石上有无数的图案和经文闪现。它们从不踩上嘛呢堆,小心地寻草。‎ 我坐在嘛呢堆不远处看着夕阳看着羊群。天已向晚,这时西天边上丹霞金红,我举目四望身边披满霞光的羊群,好像羊们能听懂我的经文,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很多羊在看着我,一只羊的眼睛里竟也流着泪水,这只羊它听懂了我的语言吗?为什么它也流泪,我知道很多时候羊的灵性大于人。这只流泪的羊以沉默的眼睛和嘴巴注视嘛呢堆注视着我。整整一个下午它没有吃草,一直那样站着听我念经,还时不时地去看西边快要沉落的太阳。随着嘛呢堆的夕阳放声悲歌,经文念得自如流畅,声音洪亮悲切,和着西风向西而荡漾在整个草原。‎ 夕阳彻底隐退了,黑夜铺满大地,我却像一个没有理智的人一样守在嘛呢堆旁,望着四周望着这荒无人烟的草地带给我的惊骇和寂寞时我的心也走到了最低处。天慢慢地慢慢地下沉,我的身边卧满了一只只洁白的羊,远处那绵延起伏的山群在天地的灰色里变得肃穆高大,那千百年来享受阳光和风雨的石雕此时像一个站立的石人,它们与我对面而坐以同样的姿势和虔诚向天祈祷。‎ 黑夜过去,白天来临时大地又一片明亮,东方的霞光再一次照到嘛呢堆上时我再次感受了生命的顽强和放射。‎ 人活着就应该思考。就应该体会大地的爱和人类的苦难。‎ 晨光里我的羊又以喜悦的目光望着金光闪闪的朝阳欢快地啃草,一束金灿灿的阳光照在嘛呢堆上时我双手捧起洁白的哈达虔诚地向嘛呢堆献上我的祝福。(选自《福建文学》2019年第3期,有删改)‎ ‎1.真情实感是散文的生命。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对自然的热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重;对宇宙生命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之情。‎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1)“天慢慢地慢慢地下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作者“望着四周望着这荒无人烟的草地”的惊骇和寂寞心情。(2)“那千百年来享受阳光和风雨的石雕此时像一个站立的石人,它们与我对面而坐以同样的姿势和虔诚向天祈祷”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命运的关注,对和平与幸福的向往,真切感人。‎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意境。‎ 答:本文中,作者圣洁的心灵、凄美的思念及深沉的思考与草原血红的霞光、洁白的羊群、绵延起伏的群山,高大神圣的嘛呢石等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苍凉、壮阔、悠远、凄美的意境,形象的表达了作者悲悯的情怀和虔诚的祝愿。‎ 一、课标导航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与建议,现当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应“了解散文的有关知识,从构思炼意、选材谋篇、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散文作品进行赏析,领略作品内容之丰、形式之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接受现代人文精神的熏陶”;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散文阅读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落在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上。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两个能力层级的诸要求中,设题点如下:‎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概括作者文中的观点态度。‎ ‎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阅读指津 阅读散文,须抓住散文的特点。‎ 散文最基本的特点是“形散神收”。“形散”指散文选材自由,写法灵活;“神收”指散文中心明确,主题集中。散文运思落笔看似毫不经心,散漫随意,但实际上是用一根思想的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同时散文没有离奇的事件,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只能靠描绘或思考的深入细致,构成某种意境来打动读者。散文又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韵味,是随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的。因此,阅读散文要善于理清思路,分析意境,鉴赏语言及写法,从而深入领会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 下面以散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的阅读为例进行讲解。‎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选自《南方周末》2019-12-23)‎ 思考问题:‎ ‎1.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2.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你认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 ‎3.全文共15自然段,第13和第14两个自然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道理。‎ ‎4.简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 ‎5.这篇散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一)预想寻旨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阅读散文,应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许多学生由于不能把握《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这篇文章的中心,以致无法准确答题。‎ 一般来说,可抓住文章的标题、结尾和开头段进行预想。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如果我写,打算写什么,怎么写。这样预想,便于集中心神,调整状态,迅速进入正常的阅读轨道。然后快速阅读结尾和开头段落,粗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看题目:“如果你为四郎哭泣”是假设复句的条件部分,它会有什么结果呢?‎ 看开头: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由开头可知文章中心是谈“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 看结尾: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结尾照应开头,通过打比方,形象的回答了“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通过对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段落的分析和预想,往往能快速了解文章的中心,提高阅读效率。‎ ‎(二)抓点连线 预想之后,须快速浏览全文,根据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寻找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再将这些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开篇提出问题,接着以看戏来说明文化的重要,最后总结,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1)……“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2)有一天……演出《四郎探母》,……——(4)……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8)……四周多是……老人家,……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10)从《四郎探母》,……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11) 文化,……艺术,做了什么呢?——(12)‎ ‎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13)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