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5-13 发布

历史高考备考热点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 ‎ ‎ ‎【热点追踪】‎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从考查形式上来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 ,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方式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是较高的,且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知识整合】‎ 一、公平与和谐思想 ‎(一)中国史部分 ‎ 1、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以德”。‎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3、孟子:“仁政”,“重民”、“民贵君轻” 。‎ ‎4、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 5、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天与人“不相胜”。‎ ‎6、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 ‎7、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8、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天人感应;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9、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 ‎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二)世界史部分 ‎1、智者学派:把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3、欧洲宗教改革:反对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主张因信称义,先定论。‎ ‎4、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 ‎ 二、公平与和谐实践及社会改革 ‎(一)中国史部分 ‎1、中国古代 ‎(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商鞅奖励耕战。‎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3)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其理论依据是黄老之学。‎ ‎(4)北魏:均田制。‎ ‎(5)唐朝: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世可以说是古代理想的“和谐社会”。  ‎ ‎(6)宋朝: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减轻农民负担。‎ ‎(7)明:一条鞭法。‎ ‎(8)清:摊丁入亩。‎ ‎2、中国近代 ‎(1)农民阶级:‎ ‎①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②颁布《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资产阶级:‎ ‎①维新派颁布新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②革命派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无产阶级:‎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党在解放区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体现了农民的利益。‎ ‎ ‎ ‎3、中国现代 ‎(1)第一代领导时期: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一化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2)第二代领导时期: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第三代领导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第四代领导时期:2006年取消农业税;提出八荣八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走和平崛起道路。‎ ‎(二)世界史部分 ‎1、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2、巴黎公社:1871成立的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措施:如规定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梳了技术工人;对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尽可能加以改善,提出了劳动者 8小时工作制的原则;实行义务教育等。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3、美国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新政中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有利于促进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恢复过来,缓和了社会矛盾。‎ ‎4、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加大基础设施和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扩大就业机会;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推行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 ‎ 三、生态和谐与民生 ‎(一)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张与实践 ‎(1)先秦时期: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2)魏晋南北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4)明清时期:人口不断增长,垦荒、围湖造田现象增多。‎ ‎(5)中国历代都对山林实施国家管理,很少开放山林川泽,经常封山育林。‎ ‎(二)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1.19世纪晚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掠夺了中国大量的资源。‎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对沦陷区资源疯狂掠夺。‎ ‎(三)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浪费了大量资源。‎ ‎2.“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建国后党和政府举办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型工程,如三峡工程等。西部大开发特别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 ‎ ‎(四)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 ‎1.两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煤和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大量废弃物排放,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2.知识经济兴起。知识经济主要动力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知识经济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这是世界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实际行动。‎ ‎4.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办法:共同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解决办法:控制人口的增长,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取缔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 四、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和谐 ‎(1)中国古代:秦隋等朝代统治后期,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统治残暴,赋税徭役兵役沉重,法律苛严和酷法,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于封建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问题一直存在。这直接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恶化了农民的生存条件。‎ ‎(2)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3)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近代对来的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我们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 ‎ 五、历史启迪 第一,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物质基础。‎ 第二,必须深入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加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政治保障。‎ 第三,必须加快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精神支柱。‎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辟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广阔前景。‎ 第五,必须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不断激活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内在动力。‎ 第六,必须直面矛盾,化解危机,不断夯实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社会基础。‎ ‎ ‎ ‎ ‎ ‎【热点训练】 ‎ 一.单项选择题 ‎1.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这是说管仲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这主要反映了 ‎ A.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 ‎ B.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C.管仲以抑商政策来发展农业经济 ‎ D.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 ‎2.近代美国学者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大协作”的理想社会。他的主张深刻影响了 ‎ A.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B.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 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 D.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 ‎3.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说:“目前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领导却落后于群众,“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他们“从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出发。”材料表明 A.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速度问题存在争论 B.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C.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D.当时多数领导在立场上倾向于富裕中农 ‎4.“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害。”这一思想反映了 A.伏尔泰的“开明主张”主张 B.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 C.狄德罗的“自然神论”学说 D.康德的“思想自由”学说 ‎5.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右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 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二战以后导致生态环境可能会继续恶化的因素有:‎ A.发达国家将高能耗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迁移 B.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D.全球性的货币流动速度加快 二.非选择题 ‎ ‎7.民富国强是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治国目标。但如何让人民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古今中外的一些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迪、思索与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荀子·富国》‎ 材料二宋政府在组织专职机构和人员进行矿产勘探的同时,还极为重视鼓励民间探矿、报矿,并给予报矿人矿产地的优先承买权。同时,亦明令禁止一些特殊场地的勘探和开采,以维护统治秩序和当地居民的利益。‎ ‎——李显冬《中国矿业法发展史综述》‎ 材料三受英国政府委托,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负责制定了战后社会保障的计划,提出了一些具有革命性的观点:……国家有责任防止贫困和不幸,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责任;实现充分就业;每个国民都有权从社会获得救济,使自己的生活水平达到国民最低生活标准。‎ ‎——摘自《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四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曾经猛烈地批判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认为这个体制在经济上留下的是一份“极其沉重的遗产:荒芜破落的农村、农业和加工工业”;政治上则是“极权的、专横的官僚体制”……。‎ ‎(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充分肯定了苏联体制在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文化教育、劳动保障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教材写道:苏联“对全世界千百万人们来说,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社会的榜样和方向”……‎ ‎——吴恩远《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 请回答:‎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矿业政策的原因。‎ ‎ ‎ ‎(2)按照贝弗里奇的设计,英国政府在战后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 ‎ ‎(3)评述材料中关于苏联体制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 ‎ ‎ ‎ ‎ ‎【热点训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由材料中“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可以看出,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得到了人民支持和赞同。‎ ‎2.A.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结合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张深刻地影响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3.A.领导却落后于群众,“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他们“从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出发。”说明党内有的干部并不赞成加快农业合作化的速度,故A项正确。‎ ‎4.B.把握材料关键语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害”。‎ ‎5.B.二战后,西方各国福利制度逐渐完善,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制度,通过再分配提高了人民尤其是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削减贫困。‎ ‎6.A.发达国家将高能耗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迁移将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二.非选择题 ‎7.答案要点:‎ ‎(1)思想:富民思想。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 原因: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政治统治的需要(也可答解决中央集权加强带来的财政问题的需要)。‎ ‎(2)措施: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作用: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评分标准】‎ 一等:①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 未引用史实;③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四等:① 只有观点或论证;②观点和论证二者都缺乏或错误。‎ 答案示例一:‎ ‎①材料中第一种观点认为:苏联体制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②该观点是正确的。‎ ‎③因为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实行指令性计划,挫伤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康发展。‎ 所以,该体制日益成为苏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障碍。‎ ‎(要求史实加作用,至少答出两种史实。只答具体史实得一半分数。其他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二:‎ ‎①材料中第二种观点认为:苏联体制促进了社会发展。‎ ‎②该观点是正确的。‎ ‎③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的计划经济的优点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苏联体制也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 ‎(要求史实加作用,至少答出两种史实。只答具体史实得一半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