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0 KB
  • 2021-05-13 发布

植根实验探究注重三基考查——年高考四川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之简析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植根实验探究 注重“三基”考查 ‎——2014 年高考(四川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之简析 四川成都玉林中学特级教师 冯永康 ‎    当我们又一次沉下心来,认真、细致地阅读和解答2014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四川卷)的时候,一种熟悉而又亲近的感觉便油然产生。‎ ‎ 一、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 ‎2014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四川卷)继续坚持“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命题原则,遵循“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平稳推进”的命题思想,落实“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思路。‎ 通观整个试卷可以清楚看到,试题立足于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在知识考点的分布、命题素材的选择、情境设置和设问方式等方面,突破了前几年呈现的一些固定模式,明显地体现出以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为依据,选取公众所熟知的生命科学最新进展的材料,稳中渐进,有所创新。‎ 试题的命制植根于“实验与探究”的学科特点,注重对考生“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认知方法”的考查,着力引导中学生物教学向着“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回归基础”和“重实验”、“重能力”、“重学情”的方向发生转变。‎ ‎ ‎ 二、试题的简要解析 选择题:‎ ‎1、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C.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D.活细胞内 ATP 与 ADP 的转化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选取了必修模块1中的“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的方式和方向”,“肝脏细胞中的糖代谢特点“和”活细胞中 ATP 与ADP 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必修模块3中的植物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和方向等基础知识,着重考查考生对细胞生理活动的基本认知。‎ 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是双向进行的。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渗出细胞的速率大于渗入细胞的速率,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水分子渗出细胞的速率小于于渗入细胞的速率。故A项生理活动的进行是双向的。植物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故B项生理活动是单项进行的。肝细胞中的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是维持人体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血糖浓度有所降低时,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当人体处于饱食状态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则以糖原的方式存储在肝细胞中。故C项生理活动是双向进行的。ATP之所以称为细胞的能量“通货”,能为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渊源不断地直接提供能量,正是因为在活细胞内,ATP 与 ADP 能不停地相互转化,生命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因此ATP 与 ADP 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双向的。‎ ‎ ‎ ‎2、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基本生命系统中,H2O 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B.在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 H2O 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 H2O 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H2O 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 CO2还原成(CH2O)‎ ‎【答案】C ‎【解析】该题紧扣考生所熟悉的“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这个核心概念,考查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氨基酸的结构及多肽的形成、有氧呼吸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等主干知识的要点。‎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中的H2O 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的方式。在氨基酸生成多肽的脱水缩合反应中,一个氨基酸的羟基提供 OH,相邻的氨基酸的氨基则提供 H,所以都要提供氢。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第一阶段来自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脱出的[H]与第二阶段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彻底分解脱出的[H],和O2结合生成 H2O,故C叙述是不完整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的[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将在暗反应阶段把 C3还原为(CH2O)。‎ ‎ ‎ ‎3、将牛催乳素基因用 32P 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 5 种碱基和 8 种核苷酸 B.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 mRNA C.连续分裂 n 次后,子细胞中 32P 标记的细胞占 1/2n+1‎ D.该基因翻译时所需 tRNA 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该题选取“细胞培养”这项生物技术做为背景材料,将同位素标记、细胞分裂及DNA复制、核酸的组成、基因的转录、翻译等多个知识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有 DNA 和 RNA两类, DNA含有4种碱基(A、T、G、C),RNA含有4种碱基(A、U 、G、C);组成DNA的单体有腺膘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4种,组成RNA的单体有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4种,故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 5 种碱基和 8 种核苷酸。遗传信息的转录特点是是单链转录,即该基因转录时,仅仅是 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将遗传信息传递给 mRNA。某细胞连续分裂n 次后,子细胞的数目为2n个,32P 标记的细胞应占 1/2n-1,故C项叙述是错误的。在遗传信息的翻译中,最多可有61 种tRNA 参与(与61中密码子对应),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 20 种,所以,该基因翻译时tRNA 与氨基酸这两者的数目不一定相等。‎ ‎ ‎ ‎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该题通过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为纽带,将“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胡萝卜素的鉴定”、“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等6个课本中的实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重点考查考生对教科书中基础实验的认知和对生物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了解。‎ 改良苯酚品红染色、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液都可以用来对染色体着上深色。健那绿是将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观察DNA 和 RNA ‎ 是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提取绿叶中的色素使用的是有机溶剂无水乙醇,而纸层析法是用来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和和鉴定胡萝卜素的提取粗品。标记重捕法是对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田鼠等)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的方法;对于农田土壤小动物(活动范围有限)的丰富度的调查,只能用取样器取样法。‎ ‎ ‎ ‎5、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是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 36 或 72 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该题选取油菜育种过程作为背景材料,较为综合地考查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知识。‎ 秋水仙素可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烟瘾是它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主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得知幼苗丙细胞章含有 18 条染色体,用秋水仙素处理顶芽形成幼苗丁后,染色体可加倍为 36 条,在有丝分裂后期可出现染色体暂时加倍(含有72 条)的现象。丙到丁发生的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而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应该是生殖隔离的结果。‎ ‎ 6、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所示(注: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 B.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 C.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D.大豆植物开始累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答案】D ‎【解析】该题不仅重点考查了考生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个主干知识的认知水平(包括对试题中出现的“光合速率“、”光饱和点“等专业术语的阅读理解);也通过选取考生并不熟悉的农业生产上的种植方式为命题材料,以图文承载的有关内容,侧重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从两图可明显看出单作和间作时曲线与 Y 坐标的交点不同,所以呼吸强度必然也会受到影响。从大豆光合速率图像中可以看出单作时的光饱和点比间作时光饱和点大。对于大豆来说,当光合强度大于一定值后,间作时可降低其光合速率。从大豆光合速率图像还可以看出曲线与 X轴的交点间作小于单作,所以大豆植物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 ‎ ‎7、TGF-β1-Smads 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 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 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答案】D ‎【解析】该题围绕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交流与信息传递、细胞癌变与凋亡等知识点有机融合,进行了多个相互关联的知识要点的考查。‎ 癌细胞易分散转移的原因是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减少,故A项正确。由于复合物诱导靶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而抑制癌症发生,所以能看出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故B想正确。复合物能从细胞质中能够转移到细胞核内,从而诱导靶基因的表达,所以C项是信息可由细胞质向细胞核传递的一个实例。如果该蛋白不表达就不能阻止细胞异常增殖,细胞若异常增殖也就不能正常凋亡,所以 D 项是错误的。‎ ‎ ‎ 非选择题:‎ ‎8、(11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收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 是          。当兴奋达到 b 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 c 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为              。‎ ‎【答案】(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选取的实例是考生所熟悉的,考查的知识又是源于教科书的重要考点。考生只要找到图示反射弧中伤害性刺激作用的部位——感受器,就可依次熟识反射弧的其他组成,从而作出依序正确的求解。‎ ‎(1)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兴奋经a、b代表的传入神经纤维传向中枢。当兴奋达到 b 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当兴奋到达 c 处时,由于c 结构代表的是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因此在此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是形成各种感觉的部位,因此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特定部位会形成痛觉。在痛觉形成的过程中,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因此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吞噬细胞。体内没有被清除的病原体作为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进而作用于B 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 ‎ ‎ 9、(11分)将某稻田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 株/m2)和 3 种杂草(均为 1 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 ‎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不同密度的福寿螺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解析】:该题通过对某稻田生态系统试作的分区实验研究,考查考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核心概念的认知情况。同时,恰如其分地穿插了对实验研究方法的迁移运用以及对直方图所含有信息的提取与处理。‎ ‎(1)通过对实验中不同变量的寻找与分析,可明确该实验研究中,所谓自变量(即实验过程中变化的量)是福寿螺的密度,而因变量则是几种生物的日均增长率。水花生等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使用的是样方法,在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2)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看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越大,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因此可推测出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3)从图可以看出,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处于增长状态,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由于福寿螺的捕食等原因,呈现 S 型曲线增长。‎ ‎(4)由于该稻田还有其他植物的存在,当实验结束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可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从图还可看出,由于狐尾草不受福寿螺目睹大小的的影响,故该小区内的狐尾草最可能成为优势种,也就是可演替成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群落里的丰富度下降,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 ‎ ‎ 10、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出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 ‎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              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用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                              。‎ ‎(2)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添加生长素和             ,这些植物激素一般需要事先单独配置成          保存备用。‎ ‎(3)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           。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             。‎ ‎(4)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去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 该实验的假设是            ,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 ‎【答案】:(1)无机盐和氮源            培养基只用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这样,土壤样品中只有能降解苯磺隆的微生物才能生长繁殖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 (2)细胞分裂素        母液 ‎ (3)接种环或接种针        接种环灼烧灭菌后未冷却就进行第二次划线 ‎ (4)苯磺隆的降解机制是由于菌种产生了相应降解苯磺隆酶        不合理    ‎ 缺少对照实验(不加菌种的培养液进行同样处理)‎ ‎【解析】该题可以说是近年高考命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试题十分鲜明地呈现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亲历 “做实验”的过程,与教师 “讲实验”、考生“背实验“的本质性差异。尤以突出体现在第3小题中,如果考生没有亲自并用心操作过“平板划线法”实验,就不可能准确判断出划线无菌落产生的原因。该题在“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层次上也有一些新意,不仅重点考查了考生对实验过程的谅解和实验误差的分析,还将教科书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科学方法做了迁移变式的考查[见第(4)小题)]。‎ ‎(1)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只有在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才能够分离纯化出降解苯磺隆的菌株。‎ ‎(2)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这些植物激素一般还需要事先单独配置成母液保存备用。‎ ‎(3)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接种环或接种针。在进行平板划线时,第一次划线后需灼烧灭菌并冷却才进行第二次划线;如果接种环灼烧灭菌后未冷却就进行第二次划线,可能会导致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接种环在灼烧后末冷却,第一次划线时菌种被灼烧杀死,而后接种环冷却,能正常划线;还可能是第一次划线时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使接种环上未接上菌种。‎ ‎(4)通过分析图乙,可以看出实验人员在实验中,取得菌种培养液过滤后离心去上清液,再加入蛋白酶处理后,测得其对苯磺隆的降解率。其目的在于假设菌种能产生降解苯磺隆的蛋白质类酶,若用蛋白酶处理后,可使该酶分解,苯磺隆降解率下降,则假设成立。但由于该实验缺乏空白对照,即缺少不加菌种的培养液进行同样处理的对照组,故设计不合理。‎ ‎ ‎ ‎11、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 A/a 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 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 如下:‎ ‎ ‎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 和 B/b)位于      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            。‎ ‎②实验一的 F2代中,白鼠共有      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        。‎ ‎③图中有色物质 1 代表      色物质,实验二的 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          。‎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 ‎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     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      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 F1 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 3 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 A、B 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    ‎ ‎                              。‎ ‎【答案】(1)①两    aabb        ②三     8/9      ‎ ‎ ③黑      aaBb 或 aaBB ‎(2)①A   显                  ②黄鼠:灰鼠:黑鼠=2:1:1 ‎ ‎ ③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解析】该题通过对小鼠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后代呈现9:3:3:1分离比的变式,作分析,考查考生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也通过比较巧妙地设问,考查了考生对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真正理解以及有关遗传和变异(基因突变)的关系。‎ ‎(1)① 由实验一中的F2表现型种类及分离比的简要分析,可明确获知,小鼠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9:3:4的分离比是经典9:3:3:1分离比的一种变式。有此可进一步推出:A/a 和B/b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_B_的基因型其表现型为灰色,A_bb,aabb为白色,aaBB为黑色(A/a控制灰色合成,B/b控制黑色合成)。有色物质1为黑色,基因I为B,有色物质2为灰色,基因II为A。再以F1 AaBb为灰色可证实起推论,亲本中,甲基因型为AABB,乙为aabb(若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则其表现型与题意不符合)。‎ ‎② 由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可知,F2中表现型为白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三种。灰鼠中AABB:AaBB:AABb:AaBb=1:2:2:4。除了AABB外皆为杂合子,杂合子比例为8/9。‎ ‎③ 由①解析可知有色物质1是黑色,实验二中,丙为纯合子,F1全为黑色,丙为aaBB,F1为aaBb,F2中aaB_(aaBB、aaBb):aabb=3:1。‎ ‎(2)①从题中给出的信息可以获知,纯合灰鼠(AABB)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故只能是发生基因A或B突变。结合实验三 F2 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可推测小鼠丁发生基因 A 的显性突变(可看成 A 突变A’, A’对于 A 是显性,控制黄色性状)。结合F1和F2未出现白鼠可知,丁不含b基因,其基因型为A’ABB。‎ ‎②若该推论正确,实验三 F1 代为 AaBB(灰鼠)和 A’aBB(黄鼠);用实验三 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鼠:灰鼠:黑鼠=2:1:1。‎ ‎③用 3 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A’ABB)精原细胞的基因 A、B 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正常情况下,只能观察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 2 种不同颜色的 4 个荧光点;但是,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则可能在某个次级精母细胞观察到 3种不同颜色的 4 个荧光点。‎ ‎ ‎ 从上面所作的一个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2014年的高考生物学试题(四川卷)在贯彻《课程标准》的四大基本理念、践行《考试说明》所确定的考查知识内容要点和能力要求上,尽量贴近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实际,贴近更大范围内的学生的学情!贴近学生较为熟悉的生产、生活的实例!在坚持引导高三教师和学生“回归常态朴实的课堂!回归需要紧紧把握的教科书!”的教学轨道上,力图继续发挥着高考“指挥棒”的导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