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年语文适应性练习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
(1)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3)总角之宴, 。(《诗经·氓》)
(4)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6)衔远山,吞长江, 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朱治传 晋·陈寿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
会坚薨,治扶翼①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治从钱唐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
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毗陵侯,领郡如故。二年,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徙封故鄣。
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从行吏,皆得奉贽②私觌③,其见异如此。
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
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余,还吴。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年六十九。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一》)
[注]①扶翼:辅佐。 ②贽:礼物。 ③觌: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坚薨 会:适逢 B.贡南就山贼严白虎 就:投靠
C.治数责数 数:屡次 D.莫不诣门 诣:造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表现朱治忧勤王事的一组是(3分)
①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②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
③治每进见,权常亲迎 ④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
⑤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 ⑥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治一开始做了县吏,又跟随孙坚征讨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而后率领步兵骑兵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
B.孙坚去世后,朱治又辅佐孙策,劝孙策脱离袁术而还军平定江东;孙策死后,朱治又与张昭等人共同拥立孙权。
C.曹操攻破荆州,孙贲害怕,想送儿子到曹营做人质,朱治前往劝孙贲,陈述利害,让他不要依附曹操,孙贲没有听从。
D.朱治一生效力于孙家,为东吴立下战功,然而本性节约,只领四县租税;他热情对待乡亲父老,也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3分)
答:
(2)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3分)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16分)
6A.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作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颔联景物描写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2分)
答:
(2)请从虚和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妙处及表达的情感。(4分)
答:
6B.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一直未仕。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③梅发:白发。
(1)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景象?(4分)
(2)后人认为“与君犹对当时月”中的“犹”字用得很妙,请赏析其妙处。(3分)
(3)联系全词看,刘辰翁的“悲”从何而来?(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关张于张角乱军中救了董卓,董卓却因三人出身低微极为怠慢,因此激怒了张飞,欲杀掉董卓,刘备关羽及时阻止。最后三人连夜引军投了别处。(《三国演义》)
B.看到觉新和瑞珏打牌时的亲密样子,想到自己不幸的生活以及以后寂寞凄凉的岁月,梅伤心极了,一个人来到园中哭泣;觉新前来安慰梅,两个人相对而泣。(《家》)
C.吴荪甫劝杜竹斋和他一起凑足五十万,压住公债行情,杜竹斋认为这是危险的,加以拒绝。最后杜竹斋劝吴荪甫不要和赵伯韬斗,否则没有好结果。(《子夜》)
D.克洛德要求爱斯梅拉达在死亡和爱他之间作出抉择遭到拒绝。把她抱在怀里,亲吻她,又遭到反抗。他把她交给隐修女看管而后找来了军警。(《巴黎圣母院》)
E.柯察金(或译作“科尔恰金”)小姐门第显赫,对是否向她求婚聂赫留朵夫却迟疑不决,重要的原因是他一心向玛丝洛娃赎罪,认为这是他结婚的障碍。(《复活》)
8.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1)这日王夫人正是往锦乡侯府去赴席,李纨与探春早已梳洗,伺候出门去后,回至厅上坐了。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
李纨、探春为何代替凤姐理家?对赵家的丧事,李纨的意见如何?探春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请简述。(《红楼梦》)
答:
(2)庭长……但只有您帮我一个大忙,我和我的财产才能属于您。
欧也妮请庭长德·蓬风帮什么忙?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叙述。(《欧也妮·葛朗台》)
答: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
夫子哂之。(选自《论语·先进》)
(二)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 ①方:礼仪;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④怀:关爱。
(1)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2分)
答:
(2)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
“新批评”个词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美国文论家乔·艾·斯宾岗(Joel Elias Spingarn)于1911年出版的《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的。斯宾岗的“新批评”指的是克罗齐美学。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法国出现的“新批评”。它是指当时法国文学理论领域内纷纷涌现的各种学派(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总称。由于这些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体,因此当它们不再“新”时,“新批评”这个术语也就不必存在了。第二次就是本文讨论的“新批评”。它是一个独特的“形式主义”
文论派别。这个派别一、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取得主导地位。新批评的诗歌理论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其批评的方法论也为后来多种批评理论所吸收。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从欧洲大陆进口的各种新潮学说的风行,以及欧美各种社会运动的勃兴,新批评逐渐失去了往日受人瞩目的光彩。“如今新批评不仅仅被看作是失势了、过时了和寿终正寝了,而且似乎还是偏颇和错误的东西”。但对于那些反对新批评的人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批评形式主义在(美国的)公立学院和大学中仍然是一个主导的教学模式”,而“当我们谈论具体诗作时,我们听起来仍像是新批评家”。
不论新批评在美国的兴衰荣辱为何,新批评在热衷追逐西方话语的中国文坛的确没有多少正面的影响。从笔者现今见到的国内有关新批评的一般的论述来看,新批评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文论,它专注于文本本身的细读分析,把作品看成是一个自足、封闭的体系,割裂作品与作者、读者乃至社会历史的联系,甚至不要作者研究、读者研究和社会历史研究。尽管只要认真读一读新批评的论著,这种误解和歪曲就会不攻自破,但强加在新批评之上的错误印象却始终摆脱不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批评在“新时期”的文坛中主要局限于理论探讨的范围,运用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当下的文学现实做出切实评判的文章寥寥无几。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心理分析学派、女权主义、读者-反应论、神话学派、以及各种“后现代”理论学说一时兴盛,新批评被迅速抛弃。
无可否认,新的理论展开了文学研究的新角度、新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研究可以用“‘面的开拓’与‘点的掘进’相结合”来概括。但研究的发展一定要抛弃对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评判吗?我们进行文学批评不需要标准,而要服从“相对主义”的理念吗?难道“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在今日中国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现实需要的土壤?
10.下列关于“新批评”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讨论的“新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的第二次,它是一个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派别。
B.进入六十年代“新批评”在美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在公立学院和大学中还是一个主导的教学模式。
C.“新批评”在"新时期"的文坛中主要体现在理论探讨上,很少有运用这种方法对当下的文学现实做出切实评判的文章。
D.本文从文艺学、方法论的角度对“新批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比了“新批评”与其它的理论学说。
1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
答:
12.“新批评”在当今中国的现状如何?作者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劫后 张晓风
①那天早上大概是被白云照醒的,我想。云影一片接一片地从窗前扬帆而过,带着秋阳的那份特殊的耀眼。
②阳光是真的出现了,阳光差不多可以嗅出来——在那么长久的风雨和阴晦之后。我没有带伞便走了出去,澄碧的天空值得信任。
③琉公圳的水退了,两岸的垂柳仍粘惹这黯淡的黑泥,那一夜它们必然曾经浸在泥泞的大水中。还有那些草,不知它们那一夜曾以怎样的荏弱去抗拒怎样的坚强。我只知道——凭着今天的阳光我知道——有一天,柳丝仍将毵毵如金,芳草将仍萋萋胜碧,生命永不会被击倒。
④有些孩子,赤着脚在退去的水中嬉玩,手里还捏着刚捉到的泥腥的小鱼欢乐仍在,游戏仍在,贫困中自足的怡情仍在。
⑤巷子里,巷子外,快活的工人爬在屋顶和墙头上。调水泥的声音,砌砖块的声音,钉木桩的声音,那么协调地响在发亮的秋风里。受创的记忆忽然间变得很遥远,眼前只有音乐——这灾劫之后美丽的重建之声。于是便想起战争,想起使人类恐惧了很久却未出现的战争。忽然觉得并没有什么可怕,如果在那时只剩下一对男女,他们仍将削木为梳,裁叶为衣,并且举火为炊。生活的弦将永不辍断。
⑥局促的瓦屋前,人人将团花的旧被撑在椅子上。微温的阳光下,那俗艳的花朵竟也出奇地动人。今夜,松香的软褥上,将升起许多安恬的梦。今夜将无风,今夜将无雨,今夜是可预料的甜蜜。
⑦菜场里再度熙攘起来,提着篮子的主妇愉快地穿梭着,并且重新有了还价的兴致。我第一次发现满筐的鸡蛋看来竟有那么圆润可爱。那微赤带褐的洛岛红,那晶莹欲穿的来亨,都像是什么战争中赢来的珠宝,被放在显要的位置上炫耀它们所代表的胜利——在十一级的风之后,在十二级的水之后。
⑧隔楼的琴声在久久的沉寂后终于响起,那既不成熟又不动听的旋律却令人几乎垂泪。在灾变之后,我忽然关心起那弹琴的小女孩,想她必然也曾惊悸过,哭泣过。而此刻,她的琴声里重新响起稳定而幸福的感觉,像一阕安眠曲,平复了日间的忧伤。
⑨简单的琴声里,我似乎渐渐能看见那些山石下的死者,那些波涛中的生者,一刹那间,他们仿佛都成了我的弟兄。我与那些素未谋面的受难者同受苦难,我与那些饥寒的人一同饥寒。有时候,我甚至能亲切地想到几万年前的古人,在那个落地玻璃被吹破,黑暗中榉木地板上流着雨水的夜里,我便那么确实地感到他们的战栗,以及他们的不屈。我第一次稍稍了解那些在矿灾之后地震之余的手足。我第一次感到他们眼泪在我的眼眶中流转,我第一次感到他们的悲哀在我的血管中翻腾。
⑩于是学会了为阳光感谢——因为阴晦并非不可能;学会了为平静而索然无味的日子感谢——因为风暴并非不可能;学会了为粗食淡饭感谢——因为饥饿并非不可能;甚至学会了为一张狰狞的面目感谢——因为有一天,我们中间不知谁便要失去这十分脆弱的肉体。
⑾并且,那么容易地便了解了每一件不如意的事,似乎原来都可以更不如意。而每一件平凡的事,都是出于一种意外的幸运。日光本来并不是我们所应得的,月光也未曾向我们索取过户税。还有那些焕然一天的星斗,那些灼热了四季的玫瑰,都没有服役于我们的义务。只因我们已习惯于它们的存在,竟至于习惯得不再激动,不再觉得活着是一种恩惠,不再存着感戴和敬畏。但在风雨之后,一切都被重新思索,这才忽然惊喜地发现,一年之中竟有那么多美好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一个欢欣的感恩节。
⑿有一天,当许多许多年之后,或许在一个多萤的夏夜,或许在一个炉火半温的冬天黄昏,我们会再提起艾尔西和芙劳西,会提起那交加的风灾雨劫,但我们会欢欣地复述,不以它为祸,只以它为一则奇妙耐听的老故事。
⒀我们将淡忘那些损失,我们不复记忆那些恐惧。我们只将想到那停电的夜里,家人共围着一支小红烛的美好画面。我们将清晰地记起在四方风雨中,紧拥着一个哭泣的孩童,并且使他安然入睡的感觉,那时候那孩子或许已是父亲。我们更将记得灾劫之后的阳光,那样好得无以复加地落在受难者的门楣上。
(摘自《一一风荷举》,有删节)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叙写了在劫后日常生活中,孩子水中嬉戏,阳光下晒被等景象,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B.第③段描写垂柳以荏弱抗拒坚强,与劫后人们的表现形成对比,旨在衬托自然生命永不停息。
C.第⑤段中作者写到调水泥、砌砖块、钉木桩的各种声音,突出工人们劫后投入到工作的极大热情。
D.“令人几乎垂泪”就是因为作者于琴声中感受到了稳定与幸福,琴声如安眠曲,平复了忧伤。
E.全文的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多处使用修辞手法,用语讲究,字里行间流溢着诗意清隽的气息。
14.第⑩段划线部分有何特点?请加以赏析(4分)
答:
15.“我们更将记得灾劫之后的阳光,那样好得无以复加地落在受难者的门楣上”,联系全文,请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你对“阳光”的理解。(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重返北京 陈孝全
白云悠悠,人世悠悠。
朱自清离开北京整整五年,想不到如今又回来了。举目无亲,只好先住在朝阳门边一位朋友的家里。他在北大读了四年书,虽也玩过几回西山,但多在城圈子里呆着,始终没到过清华,对它很是陌生。
清华设在北京西北部的清华园,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原是端王载漪的王府。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于1911年正式开办,它的任务就是培养留美学生。1925年清华进行改革,增设大学部,朱自清就是因此而被聘的。
那时清华大学的教务长是张仲述,朱自清不认识他,于是和那位朋友商量写一封信去,约定第三天上午前往拜访。那天几经周折,看表已经12点了,才到达清华大学。坐在客厅等一忽儿,出来一个高个子长脸的,样子很能干的人,这就是他所要会见的教务长张仲述,谈到12点过,宾主才客气地分手了。
过了两天,朱自清带着简便的行李,从朝阳门朋友家搬出,住进了清华园古月堂。清华园很美,绵密的绿树丛中,蜿蜒着清清的溪流,郁葱的伞松,青青的草地,宽敞的教室,巍峨的礼堂,小小的荷池晃荡着岸边小树的倒影,池莲迎风起舞,散发出阵阵幽香。这样的风味和南方自不相同,别有一番气韵。但朱自清孤身一人,刚来乍到,没有什么朋友,心里十分寂寞。在江南时,他晚上睡眠极好,照例是一觉到天明,北来之后,却睡不安稳,夜夜有梦,而且从来没有一个是清清楚楚的,醒来不知所云,恍然若失。
最难堪的是每早将醒未醒之际,残梦依人,腻腻的不去;忽然双眼一睁,如坠深谷,万象寂然——只有一角日光在墙上痴痴地等着!我此时决不起来,必凝神细想,欲追回梦中滋味于万一;但照例是想不出,只惘惘然茫茫然似乎怀念着些什么而已。纷乱的梦境反映的是不宁的心绪。其实,朱自清到北京之后,一直强烈地怀念着南方那段生活。
一天,他实在闷得慌,乃决意进城去,在海淀下了汽车,找了一个小饭馆,拣了临街的一张小桌子,坐在长凳上,要了一碟苜蓿肉,两张家常饼,二两白玫瑰,自斟自酌,不由又想起在江南的生活,情动于衷,从袋里摸出纸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那儿是山乡水乡!
那儿是醉乡梦乡!
五年来的跋徨,
羽毛般的飞扬!
呵!他怎能忘了南方的山山水水,乡土人情?那里有他的亲朋故友,有他年老的父母和弱妻稚子。在那里,他有过快乐,也有过痛苦,南方毕竟是他耕耘过的土地,汗水洒过的地方啊!
10月的一天,他接到南方来的一封信,是父亲寄的,其中写道: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到这里,朱自清不禁悲从中来,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待自己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八年前料理祖母丧事完毕,父子同车北上,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历历在目。又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东奔西走,可家中光景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老境如此颓唐。又想到,他近来情郁于衷,常常动怒,但始终惦念着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哀伤和想念之情如滔滔潮水,铺天盖地而来,在晶莹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父亲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是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他含着泪水,伏案疾书,以朴实的笔调细致地叙写那次和父亲别离的情景,透过父亲的一言一动,揭示了他对儿子的无限怜惜、体贴、依依难舍的深情。心灵在纸上疾走,他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如涓涓流水,倾泻于字里行间,溶注于父亲的背影之中。写到最后,他深情地呼告道:“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平淡一语,蕴蓄着他对年迈父亲的刻骨相思。
22年后,当《文艺知识》编者问他写作这篇《背影》的情况时,他答道:“我写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这种从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发出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中“朱自清”这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这是由文品论及人品了。
1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清华大学增设大学部,聘请朱自清北上任教,在与教务长张仲述相见的两天后,朱自清即入住清华园。
B.朱自清重返北京后,孤独寂寞,工作艰辛,加上身体虚弱,常常夜不能寐,他强烈地怀念着南方的那段美好生活。
C.朱自清不能忘记南方的生活,南方的山山水水和乡土人情,故而情动于衷,写下了《我的南方》一诗。
D.朱自清父亲少年出外谋生,东奔西走,老境辛苦颓唐,他深感身体有诸多不便,怕是要不久于人世。
E.本文叙写朱自清重返北京后的一段经历,同时也分析了他的作品,指出当时动荡时局对其作品的影响。
14.划线部分有何特点?请加以赏析(4分)(4分)
答:
15.李广田说:《背影》一篇,廖廖数十行,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只是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朱自清的“真情”所在。(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请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4 分)
①日前,武汉科技大学汉字书写测试结果公布,30%学生不及格。②以前,写字是读书人的“门面”,读书而写不好字,那可真是猪八戒照镜子——( )。③步入键盘社会以后,写字真的“没用”了吗?不!④端正、规范、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⑤
具备熟练的写字态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⑥其实,汉字中蕴含着很多美学道理,要领会这些道理,必须多加练习;而领会了这些,不仅能把字写好,还能 ,有助于理解和发现其它方面的美。
16.(1)在②句括号中填上歇后语的后半截。(1分)
(2)③—⑤句有1处语病,指出并改正。(2分)
(3)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⑥句空格处填上一个成语。(1分)答:
17.在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使文段完整。(2分)
看似微不足道的的一个“点”,在与无数同类融合之后,竟也能构成五彩斑斓的世界:
正如无数微不足道的水汇成汪洋的海,
正如无数微不足道的花开出绚烂的春,
。
原来,那些微小的事物,多了,也会有惊人的变化,着或许就是质变吧。
答:
18.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7分)
数字时代的书写方式,纸笔书写已不再是主流,电脑输入越来越普及。“笔”是输入法,“墨”分RCB (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是鼠标轻轻一点。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保持纸笔书写的习惯。
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贺,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
五、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要求:1.在阅读上面材料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2.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宿构或抄袭。
语文答题卷
1. (6分)(1) ⑵
(3) ,⑷ 。
⑸ ,⑹ 。
2.(3分)( ) 3.(3分)( ) 4.(3分)( )
5.翻译。(6分,每小题3分)
①
②
6A.(1)(3分)答:
(2)(3分)答:
6B.(1)(4分)
(2) (3分)
(3) (3分)
7. (5分)
8.(5分)答:
9. (1)( 2分) 答:
(2)(4分)
10. (3分)( )
11. (3分)答:
12.(3分)答:
选做( )篇
13.(5分)( )
14.(4分)答:
15.(6分)答:
16(1) (1分)
(2)(2分)
(3)(1分)
17.(2分)
18.(7分)
2012年适应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1)吾尝跂而望矣 (2)不尽长江滚滚来(3)言笑晏晏 (4)羁鸟恋旧林
(5)川泽纡其骇瞩(6)浩浩汤汤
2.C (数:责备。)
3.D (③表现朱治受到孙权礼遇;⑥表现朱治年老且怀念故土)
4.C 孙贲听从了朱治的建议,打消了遣送人质依附曹操的念头。
5.(1)此时刘繇担心被袁术、孙策吞并,于是(同孙策)结成仇怨。
(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为”、“构”各1分)
(2)孙策赶跑刘繇以后,又往东平定会稽。(“走”译成“使……逃跑”亦可)
(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走”和“东”各1分)
参考译文1:
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一开始当县吏,后来被推举为孝廉,州里又征召他为从事,追随孙坚征伐。汉灵帝中平五年,拜为司马,跟从孙坚征讨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孙坚上表奏请皇帝授予朱治行都尉一职。跟随孙坚在阳人一地击败董卓,进入洛阳。孙坚又上表奏请朱治行督军校尉一职,特别率领步兵和骑兵,向东帮助徐州牧陶谦讨伐黄巾军。
适逢孙坚去世,朱治辅佐孙策,依附袁术。后来知道袁术毫无政德,于是劝孙策还军平定江东。当时太傅马日磾
在寿春,征辟朱治为掾佐,又升迁为吴郡都尉。这时吴景已经在丹杨,而孙策为袁术攻打庐江,此时刘繇担心被袁术、孙策吞并,于是(同孙策)结成仇怨。而孙策一家老小都在州下,朱治于是派人从曲阿迎回太妃及孙权兄弟,用来供奉辅护(的用度),颇有恩德。朱治从钱唐准备进军到吴郡,吴郡太守许贡据守在由拳,朱治与许贡交战,大败许贡。许贡往南投靠山贼严白虎,朱治便进入吴郡,兼任太守职务。孙策赶跑刘繇以后,又往东平定会稽。
孙权十五岁时,朱治推举他为孝廉。不久孙策去世,朱治与张昭等人共同尊奉孙权。建安七年,孙权上表奏请朱治为吴郡太守,兼任扶义将军,以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设置长吏。朱治征讨夷越,平定东南,擒捉黄巾军余党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为毗陵侯,领郡如故。黄武二年,拜为安国将军,赐予金印紫绶,转封故鄣县。
孙权逾越位次为上将军,到他为吴王时,朱治每次进见,孙权总是亲自迎接,手拿笏板与之对拜,设宴款待,赠送赏赐,恩德敬意十分盛大,以至跟从朱治的随行小官,都能够奉礼私下拜见。朱治受到的特殊礼遇诸如此般。
当初,孙权弟弟孙翊,性子严厉急躁,喜怒恣意无常,朱治屡次责备数说,并且用道德礼义来使他明白。孙权堂兄豫章太守孙贲,女儿做了曹操的儿媳妇,等到曹公攻破荆州,威震南土,孙贲畏惧,想要遣送儿子到曹营做人质。朱治听说此事,请求往豫章会见孙贲,为他陈述利害,孙贲因此打消了(依附曹操的)念头。
孙权常慨叹朱治为王事忧虑操劳。生性俭约,虽然身在富贵之位,但车马服装只用来奉事。孙权特别优待朱治,自令他为督军御史主管下属城邑的文书,而朱治只领其中的四县租税而已。然而公族子弟及吴国四姓多出自仕郡,郡吏常以千人数,朱治大概几年就把他们全部遣送到王府去,所遣送的人数达数百人,每年进献食物给孙权,孙权报答常过于丰厚。当时丹杨地理位置较深僻,频频有奸贼反叛,而朱治又因为年纪渐老,思恋家乡风土,亲自上表孙权屯兵故鄣,安抚山越县。众多父老乡亲老朋友,没有不登门拜访的,朱治皆带领入内,与他们共同欢饮,乡亲们以此为荣耀。朱治在故鄣一年多,便回到吴都。黄武三年去世,在郡守三十一年,时年六十九。
6A. (1) 颔联采用了拟人手法(1分),花如知人意而笑脸相迎,碧草自由生长,写出了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1分)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和颔联“山雨”、“郊园”、“花”、“草”等景物为实写,由此反衬出诗人年迈体衰、抑郁颓唐的心境。(2分)尾联想象友人应远在日边,听流莺啼鸣是虚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2分)
6B.(1)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通过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1分)(如果学生从情与景的关系作答,可酌情给分。)
(2)“犹”应理解为“还,仍然” 。(1分)宋室江山已经灭亡,我们还对着南宋未亡时就有的月亮,这是一件值得自我安慰的事情。(1分)这样写看似自我安慰,实际上更加点出了词人和朋友的兴亡之痛。(1分) “犹”字含义深远,用得很妙。
(3)“悲”来自于昔盛今衰的感慨;(1分)来自于宋室灭亡,异族入侵的惨痛;(1分)也来自于年华老去,怀念故国的伤怀。(1分)
7.(5分)B、E (B.梅一个人回到淑华房间哭泣,来安慰她的是瑞珏;E.不是因为玛丝洛娃,而是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
8.(5分)(1)【参考答案】凤姐小产,不能理事;王夫人一人无力支撑,便叫李纨、探春与宝钗一起理家。(2分)对赵家的丧事,李纨认为可以多给一点。(1分)探春坚持按旧例赏银二十两。(2分)
(2)①欧也妮让庭长拿着一张一百五十万法郎的股票立刻前往巴黎,找到德·格拉桑先生。(2分)②找出叔父的全部债权人名单,还清全部债务。(1分)③最后把总收据和债券还有一封信一并交给查理。(1分)④目的是为了成全查理的幸福,使他能够如愿娶到侯爵家的小姐。(1分)
9.(1)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赡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1分)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1分)
(2)子路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1分)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们共享;(1分)他性格豪爽仗义,(1分)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2分)
10.D(本文并没有从文艺学、方法论的角度对“新批评”进行详细的阐述。)
11.①先讲了“新批评”的历史发展;②然后说“新批评”在中国的现状;③最后指出作者对“新批评”的看法。
12.①“新批评”在现今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论被迅速抛弃;(1分)②作者认为“新批评”并没有真的失去了它现实需要的土壤。(2分)
甲:13.BD(B项 垂柳的坚强没有与劫后人们的表现形成对比,是为了下文的内容做铺垫。D项以偏概全,作者的垂泪也是因为于琴声中看到了山石下的死者和波涛中的生者,感受到了受难者甚至古人的战栗和不屈和悲哀。)
14.这一段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语势。(2分)
作者借此抒发了人们要懂得感恩,并且要珍惜当下的人生哲理。(2分)
15.“阳光”表层指的是劫后人们重建家园,开始正常的生活;更指人们乐观、坚强、感恩的生活心态。(2分)“阳光”贯穿全文,起到线索的作用,(2分)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乙:13.BE。B项没有表现工作艰辛和身体虚弱。E项没有提及当时动荡时局对其作品的影响。
14.划线部分都用整句,生动地描写了清华园优美的景致,(2分)反衬朱自清内心的寂寞,(1分)为下文写梦境做铺垫。(1分)
15.(1)《背影》从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发出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凭借的是他对父亲的真情;(2)小饭馆里点的菜和情不自禁而写的小诗《我的南方》,是他真情的流露;(3)重返北京后,更加热爱故土,思念家乡与亲人,感情真挚感人。
16.(1)里外不是人
(2)⑤句;(1分)改为: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备端正的写字态度)。(1分)
(3)触类旁通(或举一反三)
17.正如无数微不足道的的草布满苍茫的地
18.【示例一】
数字时代,要重视纸笔书写。纸笔书写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方式,手稿具有私人意义,留存许多记忆;纸笔书写动作是下意识的,有助于思维连贯,写作过程会比较美好。坚持纸笔书写习惯,可以增进对汉字的喜爱;追求纸笔书写之美,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示例二】
电脑输入,总体效率更高。经验告诉我们,初成的文稿一般还要反复进行文字修改和段落调整,如果是在纸上,修改和调整既不方便,还会浪费纸张。如果写作还需要参考或引述网上的电子文本,与纸笔书写相比,电脑输入的优势更明显。在网络实时通讯方面,电脑输入可以大显身手,纸笔书写则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这一材料作文题在叙述尼采从半高处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后,用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可以立意为: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也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还可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