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73页

  • 88.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 7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 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③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注】①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和皇后。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③媒蘖: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喜,欲擢冠多士 冠:为……第一名,为……首名 B.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C.廷知法害民,罢之 罢:罢免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到……去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且令损价 ②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C.①泛于梁山泊 ②庶有补于国 D.①使官吏分堵以守 ②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事至小,体则甚大 ②轼上书论其不便 ‎③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⑤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到了他加冠礼的年龄,已能博通经史;嘉佑二年,《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十分惊喜,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B.韩琦认为苏轼有才能,必成大器,但需要慢慢培养;如果立即任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恰当,恰恰增加了他的麻烦。‎ C.苏轼徐州任职时,黄河决堤,他先将逃出城外的富人赶回城中,以此稳定民心,并与手下日夜奋战,最终保全了徐州。‎ D.在湖州时,苏轼因写诗而被李定等人指责是诽谤朝廷,由此被贬黄州。到黄州后,他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5分)‎ 时 新 政 日 下 轼 于 其 间 每 因 法 以 便 民 民 赖 以 安 徙 知 密 州 司 农行 手 实 法 不 时 施 行 者 以 违 制 论 轼 谓 提 举 官 曰 违 制 之 坐 若 自 朝 廷 谁 敢 不 从 今 出 于 司 农 是 擅 造 律 也 提 举 官 惊 曰 参考答案 ‎5、C(应是“废除、废止”之意)‎ ‎6、B(助词,“的”;A而且/姑且;C到/对;D而,来/因为)‎ ‎7、B(③是卒长的行动⑤是写苏轼向朝廷谢罪⑥‎ 是被贬后的生活)‎ ‎8、A(“特录他中乙科”错)‎ ‎9、(1)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 ‎(2)①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按照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 ②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或“还有谁与我在一道呢”)?‎ ‎《张巡传》(2)‎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 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旧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④?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óu,由,从②癯(qú):瘦。   ③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④逆遁:预先逃跑。   习题检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身被创不顾 被:遭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拜:授予官职   C.皆官开府、特进 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恨:恨不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所交必大人长者 B.①乃杀以大乡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且上存亡莫知 D.①不与庸俗合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3.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 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   C.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 ‎ 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杀妾以大乡;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张巡“晓战阵法”‎ ‎,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   C.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   B.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   C.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   D.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中对张巡“晓战阵法”的评价。   1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 ‎  (1)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   译文:                    .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阳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译文: ‎ 参考答案:   11.D(遗憾)   12.A(都是代词,……的人。B项①于是 ②竟然;C项①况且、何况,   连词,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多用于进一步申述补充理由。意思相当于“并且”或口语里的“再说、再加上”②表递进,而且;D项①同、跟、介词 ②‎ 结交)   13.B(A.小节;   C.平常的人;D.改变行为,指恶行)   14.A(“一下车”应是“一到任”:“守睢阳”时空不对   15.C(“以少胜多”“力保不失”不准确)   16.(1)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势报告了张巡。   (2)等到他没有救援而且十分困难的时候,他率领他那些剩余的受伤而残废、饥饿的以及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指撤巡)也一定不可能(实现或达到)了。   注(1)句翻译时注意“白”、“以势不敌”介词结构,翻译时提到谓语前面)。(2)句注意“及”、“穷”、“将”、“创”这几个词。句子不通顺酌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 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 武安 君为三公。 武安 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 武安 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 武安 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 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 时武安 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 武安 君代陵将。 武安 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 武安 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 申 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 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 武安 君, 武安 君遂称病笃。于是免 武安 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 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    7、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 武安 君必为三公  ④ 武安 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    B、秦王派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9分,每题3分)‎ ‎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    译文:‎ ‎    (2)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    译文:‎ ‎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    译文: ‎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     6、解析:C项的解释显然不符合语境。原文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矣”,联系全文,秦和诸侯之间在打仗,因此其中的“怨”显然是“怨恨”。‎ ‎    答案:(3分)C(怨:怨恨、仇恨)‎ ‎    7、解析:选择最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选项。‎ ‎    答案:(3分)B(其中①②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③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④是说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⑤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 ‎   ‎ ‎ 8、解析:原文是:秦王攻打邯郸,派白起为将,白起反对,没有执行命令,于是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称病(第3节)。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环肯。秦王并没有派人去请,而是赐他自杀。‎ ‎    答案:(3分)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龅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    9、解析:一定要注意译文要符合语境。例如(1)中的“沉”(2)中的“内、外”等词。‎ ‎    答案:(9分,每题3分)(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与……战”“河”“沉”各1分,“沉”的活用可以通过译成“把”字句体现)(2)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因”“割”“无以”各1分)‎ ‎    (3)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往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绝”“应”和状语后置各1分)‎ ‎    文言文翻译译文:‎ ‎   ‎ ‎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 武安 君。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    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 武安 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 王就要 君临天下了, 武安 君当封为三公。 武安 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 秦王 君临天下,那么 武安 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 武安 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 武安 君得知停战消息,自有想法,从此与应侯互有恶感。‎ ‎   ‎ ‎ 这一年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 时武安 君有病,不能出征。 武安 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 武安 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 武安 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战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 武安 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 武安 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从此称病不起。‎ ‎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 申 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 武安 君有了话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 武安 君赴任, 武安 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就免去 武安 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 武安 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 武安 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三竖子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毛遂曰:"白起,小竖子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 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 英布反,书闻,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材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从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 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真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    《容斋随笔》‎ ‎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     举:攻取 ‎    B.亟发兵坑竖子耳             亟:赶快 ‎    C.而哙喜其过己               过:超过 ‎    D.俗士不达                   达:高贵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汉祖以问诸将 王尝语暴以好乐,有诸 ‎    B.安可同日而语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C.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D.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毛遂)使平原君求救于楚 ‎    B.(白起)辱王之先人 ‎    C.唯陈平以为(汉)兵不如楚精 ‎    D.况于(韩信)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之时)‎ ‎    4.在作者看来,真正可以被叫做"竖子"的人是 ‎    A.白起     B.苏秦    C.柏直   D.阮籍 ‎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遂将曾经打败楚军的白起称作"竖子",是为了激起楚王对秦国的怨愤。‎ ‎    B.汉朝将领得知韩信谋反,都说要活埋了这个"竖子",只有陈平没有这样。‎ ‎    C.韩信与彭越死了之后,英布认为汉朝剩下的将领中,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 ‎    D.虽然李白也说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样的话,却没能流传下来。‎ 答案 ‎    1. D 达:通晓、明达 ‎    2. B 都是语气词"怎么""哪里";A第一个是"众位",第二个是兼词"之乎";C第一个是"大约",第二个是"危险";D第一个表判断"是",第二个是"竟然".‎ ‎    3. A 应是赵王 4. C ‎ ‎    5. 即使是李白这样的人也认为阮籍是在讥刺汉祖刘邦,李白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译文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包围,赵国国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楚王确定不下来出兵与否。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说:"秦将白起,臭小子而已!曾发兵与楚作战,攻取了楚国的鄢陵、首都郢两城,在夷陵,焚烧了楚国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这是百世难解的宿怨。"这时候,白起已立下战功,而且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已大获全胜。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就此事向各位将领询问解决方法,都说:"急速发兵活埋这个臭小子!"高祖默默无语。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干,各位将领用兵的本领赶不上韩信。英布谋反,文书传递给汉高祖,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臭小子!"白起、韩信、英布三人的才能为天下人所知,若视此三人为臭小子的话,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让他明白合纵抗秦的好处,所以不得不把白起当做懦夫。至于象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一类的水平。当初韩信因萧何追赶而回归刘邦手下,在长安中为列侯,那时他仅仅是一介匹夫,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谒高送远迎,说话必自称为臣,更何况现在的他占据全楚万辆战车的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同日而语!英布本来就曾说过:"在各位将领中,我只害怕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现在他二人全都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没有值得害怕的了。"用"臭小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算得上是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差不多。汉高祖默然无语,是深知他们说的不对。至于陈平,则不象其他将领那样。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臭小子,则确实是这样。柏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知名之处,汉王也称他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个臭个子。三国时魏国作家阮籍登广武山,感叹说:"时代没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这是感叹他那个时代没有产生象古代那样的英雄。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    王①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 ‎    「注」①“王”为秦庄襄王。‎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今魏急而公子不恤 ‎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项羽本纪》)‎ ‎    B.使者致信陵君之命 ‎    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 ‎    C.使使者谢安陵君 ‎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魏公子列传》)‎ ‎    D.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 ‎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蔺列传》)‎ ‎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虽死,终不敢行 ‎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    B.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    C.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 ‎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    D.困于思虑,失言于君 ‎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毅然回国,表现了信陵君的深明大义。‎ ‎    B.信陵君久攻管城不下,派人给安陵君施加压力,态度强硬,但安陵君以国家大义、父子之伦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表明了坚持的态度。‎ ‎    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担心得罪信陵君而招来祸患,因此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品德。‎ ‎    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致使秦人施计成功,信陵君被魏王猜忌,于是称病不理政务,日夜沉迷于酒色,几年之后去世。‎ ‎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3分)‎ ‎  (2)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3分)‎ ‎   ‎ ‎    (3)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3分) ‎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    13.A(A项“伐”都是“讨伐、攻打”的意思,B项“致”的意思分别是“传达”、“招致”,C项“谢”的意思分别是“道歉”、“辞别”,D项“间”的意思分别是“离间”、“从小路”)‎ ‎    14.A(A项是“虽”都是连词,解释为“即使”,B项“徒”都是副词,分别解释为“仅仅、只”、“白白地”,C项“其”分别是连词“如果”和代词“他”,D项“于”都是介词,分别解释为“被”、“在”)‎ ‎    15.C.缩高是为避免信陵君攻打安陵国而自杀的,在客观上体现了缩高的品德高尚;但不能说缩高自杀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品德。‎ ‎    16.‎ ‎    (1)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臣”1分)就放弃(“下”1分)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倍”1分)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 ‎    (2)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绑起来(1分)送(1分)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1分)安陵城下。‎ ‎    (3)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1分),也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1分),那么我又怎么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1分)!‎ ‎    参考译文:‎ ‎    秦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无人敢规劝他。毛公、薛公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就催人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信陵君督师追击到函谷关,将秦军压制在关内后才领兵还魏。‎ ‎    魏国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供职,秦人让他负责守卫管城。信陵君率军攻管城不下,便派人去见安陵君说:“如果您能遣送缩高到我这里来,我将授给他五大夫的军职,并让他担任执节尉。”安陵君说:“‎ 安陵是个小国,无法强迫百姓听从我的命令。还是请使者您自己前去邀请他吧”。于是就委派一个小官引导魏国的使者前往缩高的住地。使者向缩高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听后说:“信陵君之所以看重我,是为了让我出面去进管城。而为父亲的攻城,作儿子的却守城,这是要被天下耻笑的。况且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就放弃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我冒昧地再拜,不能接受信陵君的旨令。”使者回报给信陵君,信陵君勃然大怒,又派使者到安陵君那里说:“安陵国也是魏国的领地。现在我攻取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赶到我这里来攻打我,这样一来,魏国肯定就危险了。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侯接受魏襄王的诏令镇守此城,并亲手把太府中所藏的国法(宪章)授给了我,国法(宪章)上篇说:”子弑父亲,臣弑君王,常法不赦。‘现在缩高推辞不受您要授与他的高位,以此成全他们的父子之义,而您却说’一定要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来‘,如此便是要让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并废弃太府所藏的国法啊,我纵然去死,也终归不敢执行您的指示!“缩高闻听这件事后说:”信陵君这个人,性情凶暴蛮横,且刚愎自用,那些话必将给安陵国招致祸患。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既然如此,我又岂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 于是便到使者居住的客舍,拔剑刎颈,自杀而死。信陵君获悉这一消息后,身着素服避住到厢房,并派使者去对安陵君道歉说:”我真个小人啊,被要攻取管城的思虑所困扰,对您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请让我再拜,为我的罪过向您道歉吧!“‎ ‎    庄襄王为了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遣人携带万金前往魏国,寻找到被信陵君所杀的晋鄙的门客,让他去劝说魏王道:“信陵君流亡国外十年,现在重新担任了魏国的大将,各诸侯国的将领都隶属于他,致使天下的人只听说信陵君这个人,而不知道还有魏王您了。”庄襄王又多次派人奉送礼物给信陵君表示庆贺说:“您做了魏国国君没有啊?”魏王天天都听到这类诽谤信陵君的话,不能不信,于是就令人代替信陵君统领军队。信陵君明白自己第二次因别人的诋毁而被废黜了,便以生病为由不再朝见魏王参与议事,日夜饮酒作乐,沉湎于女色中,过了四年就死去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 龙丘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 ‎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    (《后汉书。任延传》)‎ ‎    6.下列对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修书记,致医药                致:送去 ‎    B. 遂署议曹祭酒                 署:暂任 ‎    C.民常告籴交趾                  籴:买卖粮食 ‎    D.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暴害:残暴凶恶 ‎    7.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      ②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    B.①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②九真俗以射猎为业 ‎    C.①敬待师友之礼                ②既之武威 ‎    D.①延乃令铸作田器         ②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百人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延就任会稽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些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也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    C.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到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开荒垦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诫他的要好好侍奉好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的观点。‎ ‎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    译文 ‎    (2)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    译文 ‎    (3)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    译文 ‎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    6.C(籴,买进粮食。)‎ ‎    7.D(“于是”“就”。 A代词“他”/助词,不译。 B连词,表目的/介词“把”。C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    8.B(任延不是感到气愤,而是表示悲伤与哀悼。)‎ ‎    9.(9分)‎ ‎    (1)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    (2)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 ‎    (3)任延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 ‎    [附参考译文]‎ ‎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被任命为会稽都尉。会稽以人才众多而著称。任延到任,都聘请品行高尚的人,以对待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尊敬地对待他们。对于贫穷的属官,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来救济他们。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    吴地有位龙丘苌,隐居在太末。王莽时,四辅和三公连续征召他,但他不愿前去。属官汇报建议任延征召他。任延说:“龙丘先生亲身实行道德大义,有伯夷一般的节操。都尉为他洒扫院门,尚且担心让他感到羞辱,征召他是不可以的。”派功曹拿自己的名帖前去拜访,任延写了书牍,派人送去医药,前往的官吏使者在路上连绵不断。一年以后,龙丘苌就乘车到任延的官府拜见,希望在有生之年被录用任职。最终请他暂任议曹祭酒。龙丘苌不久因病去世,任延亲自前去灵前祭祀,三日没有升堂办公。因此郡中贤能的士人都积极入仕了。‎ ‎    建武初年,皇帝下令征召他任九真太守。九真民众习惯以打猎为业,不懂得用牛耕种,民众常常到交趾去买粮,常常导致生活贫困。任延于是下令铸造农具,教他们开垦田地。田地一年年开垦多了,百姓富足。‎ ‎    任延在九真郡任职四年,后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帝亲自召见,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长官,不要失掉好的名声。”任延回答说:“‎ 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上级下级人云亦云,对陛下来说不是好事。至于好好侍奉上级长官,臣不敢接受旨意。”皇帝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    到武威之后,当时带兵的长史田绀,是郡里的大宗族,他的子侄门客为人凶暴为害。任延将田绀逮捕囚禁,田绀父子与门客被依法处死的有五六人。田绀的小儿子田尚就聚集了流氓几百人,自称为将军,夜里来攻打郡城,任延立即出兵击败了他们,从此威慑境内,官吏民众都很敬畏他。‎ ‎    任延又建立了学校,设立了主管的学官,从属官吏的子孙,都令之上学读书。武威郡才有了有学问的儒生。‎ ‎    任延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永平二年,任延被任命为河内太守,在郡任职九年,因病而亡。‎ 三、(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   ‎ ‎ 不韦字公先。父谦,初为郡邮。时魏郡李暠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援,莫敢纠问。及谦至,部案得其臧,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暠为司隶校尉,收谦诘掠,死狱中,暠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 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①!”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暠于诸陵间,不克。会暠迁大司农,时右校刍廥②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廥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达暠之寝室,出其床下。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留书而去。暠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戟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暠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呕血死。‎ ‎    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士大夫多讥其发掘冢墓,归罪枯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强雠豪援,据位九卿,城阙天阻,宫府幽绝,埃尘所不能过,雾露所不能沾。不韦毁身燋虑,出于百死,冒触严禁,陷族祸门,虽不获逞,为报己深。况复分骸断首,以毒③‎ 生者,使暠怀忿结,不得其命,犹假手神灵以毙之也。力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 ‎    [注] ①子胥父伍奢为楚王所杀, 子胥复仇,鞭平王之尸。   ②刍廥,堆柴草的房子。③毒,苦也。‎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及谦至,部案得其臧             案:审理 ‎    B.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     靡:没有 ‎    C.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   值:逢 ‎    D.邀暠于诸陵间,不克。             克:胜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暠又因刑其尸  ‎ ‎       相如因持璧却立 ‎    C、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D、乃日夜飞驰    ‎ ‎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是描写苏不韦报仇和李暠防备的细节的一组是 (    )‎ ‎    A、①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 ‎       ②会暠迁大司农 ‎    B、①夜则凿地,昼则逃伏        ‎ ‎       ②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 ‎    C、①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 ‎       ②归乡里,私掩塞冢椁 ‎    D、①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        ‎ ‎       ②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A.苏不韦的父亲苏谦与魏郡人李暠有仇,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 ‎    B.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无法报仇,于是赶到魏郡,掘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典于父亲的墓前。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请辞回乡,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抓到。李暠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 ‎    C.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除了任城人何休和太原人郭林宗把他比作伍子胥,士大夫始终认为他发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死人,不符合古义。‎ ‎    D.太原人郭林宗认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超过伍子胥,这是值得称颂的,但他毕竟没有手刃仇人,还是令人惋惜的。‎ ‎  ‎ ‎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    9.D(克:能)‎ ‎    10. D(A连词,表顺承/表递进。B介词,趁机;副词,于是。C连词,来/以致。D副词,于是、就。)‎ ‎    11.B(A②写李暠升迁。C②写李暠私下修父坟。D①写苏不韦运父亲的尸体回家掩埋。②写李暠追捕苏不韦。)‎ ‎    12.A(B文中未说“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他是不敢告诉皇上的。C士大夫后来都对不韦刮目相看,不是“始终认为他不符合古义”。D太原人郭林宗并没有认为“苏不韦没有手刃仇人令人惋惜”。)‎ 参考译文:‎ ‎   ‎ ‎ 苏不韦,字公先,父亲韦谦,起初任郡府督邮。当时,魏郡人李暠任美阳县令,他与宦官中常侍具瑗相互勾结,贪婪暴戾,百姓十分痛恨他们。前后监司畏惧他们的权势,没有人敢追查法办。苏谦到任后,查到了他们朋比为奸的证据,于是将李暠遣送到左校服役。经过数次提升,苏谦官至金城太守。后去职回返家乡。根据汉朝的法令,凡被免职或被罢免的太守县守,如果不是皇上下诏征见,不能随便回到京城洛阳。但苏谦私自返回洛阳,而李暠这时在朝廷担任司隶校尉,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 ‎    这一年,苏不韦正满18岁,被征召到公车署,等候考试。他得知父亲被害,于是将父亲的尸体运回家乡,将其掩埋但不举行葬礼。他仰天长叹道:“难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为父报仇的伍子胥吗?”他把母亲隐藏在武嘉山中,改名换姓,变卖全部家产招募剑客,想在荒山野地阻杀李暠,没有成功。这时,李暠升任大司农,当时右校堆放柴草的杂屋在寺北墙下,苏不韦与堂兄弟潜入杂屋,晚上则凿暗道,白天则隐迹。如此一个月之后,所凿暗道已经通到李暠卧室的床底下。他们谋刺李暠时,李暠恰好去上厕所,苏不韦于是杀了李暠的妻妾和小儿子,然后留下书信,扬长而去。李暠十分惊慌,为防止被刺杀,他在房屋周围种上荆棘.在卧室地板上铺上石板,一天换九次地方,即使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每次外出时,即披盔带敛,全副武装,保镖、武卫前呼后拥。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于是日夜兼程,赶到魏郡,掘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典于父亲的墓前。他还把他阜的脑袋摆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贴上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李暠父亲的头颅。” 李暠心中有鬼,不敢上奏皇上,只好请求退职,回到家乡,私下派人重新修缉了父亲的坟墓。然后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抓到。李暠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 ‎    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他回家后,便将父亲改葬,举行了葬礼。士大夫大多讥讽他发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死人,不符合古义,只有任城人何休把他比作伍子胥。太原人郭林宗听说后,发表评论说:“伍子胥虽说是逃命之人,但被强大的吴国任用,又凭着阂庐之战的威力,带着骠悍的军队进入楚国京都郢城,这才得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平王的尸体,以发泄他的忿怒,为父报仇。尽管如此,他也只不过是鞭尸而已,毕竟没有手刃平王的后人。而苏不韦则不同,他形影孑立,没有依靠,又没有足够的资金,但他宿仇李暠是豪门大族,又是朝廷命官,列位九卿,他住在幽冥深远、禁卫森严的官府,即使是一粒尘埃也不曾从他头上飞过,一滴雾露也不曾沾湿他的衣襟。苏不韦毁家改姓,竭精惮虑,身经百死,冒着触犯国法、诛灭九族的危险,虽然没有手刃仇人,但他为报仇已经尽了全力。何况他掘开了仇人的父坟,砍下了仇父的头颅,用这种办法惩罚仇人。从而使李嵩恼羞成怒,病发吐血而死,这就好象是借神灵的手来诛杀仇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如果把他和伍子胥比较,他难道没有超过伍子胥吗?”人们自此对苏不韦刮目相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   (1)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4分)         ‎ ‎    译文:   (2)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3分)‎ ‎    译文:   (3)今以是何之?(3分)‎ ‎    译文: ‎ ‎(选自《后汉书》第二十一 有删节)‎ ‎    四、(24分)‎ ‎    13.参考答案:‎ ‎    (1)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 ‎    (2)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    (3)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 ‎    评分标准:(1)译出大意得1分,“因”1分,“炫”1分,“贾”1分。‎ ‎    (2)译出大意得1分,“受质人”1分,“或”1分。‎ ‎    (3)译出大意得1分,“以是”1分,“之”1分。‎ ‎    参考译文:‎ ‎   ‎ ‎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二、文言义阅读(18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9题。‎ ‎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回:“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日:“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宫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 ‎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 ‎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听先生之辞        辞:言辞   B.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     陋:浅薄 ‎    C、公且安坐          安:安心地 D.余志而著之   志:有志向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所贤者何也?                           所高者谁也?‎ ‎    B.擅言祸灾以伤人心                      厚求拜谢以私于己 ‎  C.吾闻古之圣人                          二人即同舆而之市 ‎  D.卜于长安东市                           游于卜肆中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之所以同宋忠到卜肆,是因为他想见识一下卜者中圣人的风采。‎ ‎  B、宋忠、贾谊听了司马季主的理论,认为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因此很不以为然。‎ ‎  C、司马季主认为,从披发童子不能解释日月之食这件事,可以说明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  D.司马季主的话说中了当官者的要害,所以宋忠、贾谊二人神情惆怅,说不出话来。‎ ‎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 ‎  译文:‎ ‎  (2)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  译文:‎ ‎  (3)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 ‎  译文: ‎ ‎ 文言文阅读题参考答案 ‎  二、(18分)‎ ‎  6.(3分)志:记录、记述 ‎  7.(3分)C (C项,前句“之”为助词,译为“的”;后句“之”为动词,译为“到……去”。A项,“所”在两个句子中用法一致,与后面的词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人”。B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D项,同为介词,译为“在”,表处所。)‎ ‎  8.(3分)B B项,从第三段宋忠二人的动作“正襟危坐”来看,应为敬佩,而非“不以为然”。‎ ‎  9.(9分)(1)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的高尚的、贤能的人占据的。(“高”“处”各1分,整句1分)‎ ‎   (2)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恨…‘累”各1 分,整句1分)‎ ‎   (3)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不被记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所以”1分,“多不见于篇”状语后置句式1分,整句1分)‎ ‎   【解题探究】  (1)此句中的“高”是活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有“认为高尚”之意;“处”可解释为“占据”.,‎ ‎  (2)此句中“恨”是个古今异义词,主要表现在程度上,现代汉语中是“怨恨”,文言文中是“遗憾”;“累”可解释为“牵累、连累”;“愧”是活用的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感到差愧”讲。 (3)此句中的“所以”是个多义词。常用的义项有两个:“……的原因”和“用来……”,这里使用的是第一个义项;“于”是个用介词,通常后跟名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放在动词“见”的后面.构成状语后置句。‎ ‎  【参考译文】‎ ‎    司马季主是楚国人。他在长安东市卜卦宋忠时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一天二人一同外出洗沐。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定在卜者、医师的行列之中。现在,我已见识过三公九卿朝中士大夫,对他们的才学人品都可以说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 二人就同车到集镇去,在卜筮摊馆聚集的地方游览。司马季主闲坐馆中,三四个弟子陪侍着他,正在谈论天地的规律。日月的运行,阴阳吉凶的根源。讲了数千言,无不顺理成章。‎ 宋忠、贾谊十分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端正衣襟,恭敬地坐着,说:“我看先生的容貌,听先生的言辞,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先生这样的人)。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 ‎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说:“看两位士大夫好像是有道德学术的人,现在为什么会说出这种浅薄的话,为什么措辞这样粗野呢!你们所认为的贤者是什么样的人?所认为的高尚的人是谁?现在凭什么将长者视为卑下污浊的人呢?”‎ ‎  两位大夫说:“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的高尚的、贤能的人占据的。如今先生所处的不是那种地位,所以说是低微的。所言不真实,所行不灵验,所取不恰当,所以说是污浊的。卜筮者,是世俗所鄙视的。世人都说:‘卜者多故作庄严地用夸大之辞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假抬高人们的禄命来取悦人心,编造灾祸来使人悲伤,假借鬼神来骗人钱财,贪求酬谢来利于自身。’这都是我们认为可耻的行径.所以说是低微污浊的。”‎ ‎  司马季主说:“‎ 二位暂且安坐。你们见过那披发童子吗?日月照着,他们就走路;不熙。他们就不走。问他们日月之食和人事吉凶,却不能解释清楚。由此看来,能识别贤与不贤的人太少了。‎ ‎  “大凡贤者居官做事,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规劝君王,多次劝谏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赞别人并不图其回报,憎恶别人也不怕其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目的。所以。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的就不担任,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得到的就不接受;看到心术不正的人,虽然居显位也不敬重他;看到有污点的人,虽然他高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     “现在你们所说的贤者,都是些足以为他们感到羞愧的人。他们低声下气地趋奉,过分谦恭地讲话;凭权势相互推荐,以利益相互引导;被委任官职后,不肯让贤者陈述功劳,(却自夸其功,)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没有的变成有的,把少的改为多的,来求得权势尊位;大吃大喝,策马四处游乐.犬马声色,无所不为,不顾父母亲人死活,专做犯法害民的勾当,肆意挥霍,虚耗公家:这其实是做强盗而不拿弓矛,攻击他人而不用刀箭。虐待父母而未曾定罪。杀害国君而未被讨伐的一伙人。凭什么认为他们是高明贤能的人呢?”‎ ‎  ‎ ‎  宋忠和贾谊听得精神恍惚而若有所失,茫然失色,神情惆怅,闭口不能说话。过了很久,宋忠出使匈奴,没有到达那里就返回了,因而被判了罪行。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粱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引咎绝食.痛苦悔恨而死。这都是追求华贵而断绝性命的事啊!‎ ‎  太史公说: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没有被记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待到司马季主,我便将其言行记述成篇。‎ 三、阅读下列文言选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    范增论  (苏轼)‎ ‎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    (选自《苏轼文集》)‎ ‎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稍夺其权                稍:稍微 ‎    B、独恨其不蚤耳             恨:遗憾 ‎    C、而擢以为上将             擢:提拔 ‎    D、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私:暗中勾结 ‎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而擢以为上将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C、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    B、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    四、(23分)‎ ‎    11、把上面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3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3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4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题参考答案 ‎    8、A , 9、B , 10、C.‎ ‎    11、(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3分)‎ ‎    (2)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3分)‎ ‎    (3)替范增出谋的人,都说能除掉羽的,就除掉,不能除掉的,就应离开他,不果断怎么能是大丈夫?(4分)‎ ‎    文言文翻译译文:‎ ‎   ‎ ‎ 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了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同汉王有勾结,逐步削弱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体己定,君王你自己去办吧,请将这把老骨头赏我回乡里去吧。”范增回去,没走到彭城,恶疮发作而死。‎ ‎    苏轼说:范增离开是好事。如果不走,项羽必然杀他,只恨他不早一点走呢。那么范增因为什么事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刘邦),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掉了天下,到那个时候才离开吗?答:不对。范增想杀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项羽不杀沛公,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因为这事离开呢?《易经》上说:“知道事物变化的微迹,大概算是神明吧!”《诗经》上说:“看那下雪,先像结的是细小的雪珠。”范增离开,应当早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啊。‎ ‎    陈涉得到百姓拥护,是因为假托了项燕、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而立义帝,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难道只是楚国的盛衰?也是范增跟他同一祸福呀。没有义帝死了而范增能长期活着的。项羽杀卿子冠军,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难道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物体必定是先腐败,然后才有虫生出来。人必定是先有疑心,然后才有谗言进入。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   ‎ ‎ 我曾评议义帝为天下的贤君。单派沛公进入关中,不派项羽;从众人中赏识卿子冠军,提升为上将。不贤明能做到这样吗?项羽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一定不能忍受。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这是不等聪明人指点就知道的。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中途项羽杀了他,并非范增的本意;那岂止不是他本意,还定会尽力谏争,不听项羽的。不信他的话而杀掉他所立的君主,项羽怀疑范增,定是从此开始了。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跟项羽并肩服事于义帝,君臣的区分还没确定。为范增设想,如果当时有力量杀项羽,就杀掉,不能就离开他,岂不是坚毅的大丈夫吗?范增年已七十,合得来,就留下,不合就离开。不在这时弄明离与留的利害分别,而想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 ‎    虽然这样,但范增,是高帝刘邦所畏怕的。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啊!‎ ‎    评点:‎ ‎    楚汉战争时,刘邦的谋士陈平施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使得范增离开项羽。本文就是对这件史事展开的一篇评论。文章以范增为例,论证封建士大夫应掌握处世原则和进退时机。虽见解新颖,但多有臆测。‎ ‎   ‎ ‎ 就文章写作而言,作者先简述范增离开项羽的事实经过;接着就在赞同范增应该离开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然后就义帝、范增、卿子冠军三人的关系,推论项羽杀义帝是疑心范增的根源;最后批评范增没有适时退身。这种论述有事实,有设想;有正写,有反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多方论证,起伏跌宕;加之语言的简明畅达,使其文章逻辑性和论辩性很强。‎ 三、(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人也。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 ‎    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步。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楫而过。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美德怨恶,莫不自归焉。‎ ‎    元和二年,转兖州剌史,亦有清平称。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莫不震肃。‎ ‎    永元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    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 ‎    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五年,以阴阳不和策免。七年,卒于家。‎ ‎    《后汉书?张禹传》‎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吾所以为此者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B.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    C.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欲以棺椁之大夫礼葬之 ‎    D.乃诏禹舍宫中/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禹有政绩的一组是            (   )‎ ‎    ①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 ‎    ②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 ‎    ③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 ‎    ④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 ‎    ⑤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 ‎    ⑥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张禹为人忠厚,别人送来的为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他一概不收;为了节约,他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    B.张禹当官为民,任扬州刺史时,亲自察验,纠正了许多冤案;担任下邳相时,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老百姓能温饱自给。‎ ‎    C.永元十五年,皇上要南巡祭祀江陵的园庙,张禹认为皇上不应该冒险到太远的地方去,于是派驿使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走到半路就回来了。‎ ‎    D.张禹深受邓太后器重,在朝中的地位超过了三公,因制定政策有功,被封为安乡侯,后又因身体不适,被免去了这一爵位。‎ ‎    四、(23分)‎ ‎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①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3分)‎ ‎    译文:‎ ‎    ②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3分)‎ ‎    译文:‎ ‎    ③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3分)‎ ‎    译文: ‎ 文言文阅读题参考答案 ‎    8.D(A表转折的连词/表承接的连词;B代词,“他”/助词;C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D都是副词,“于是”)‎ ‎    9.B(①体现张禹的清廉;⑥说明张禹深受皇上恩宠)‎ ‎    10.B(A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体现他的忠厚;C江陵和园庙不在一个地方,张禹对皇上南巡祭祀园庙并不反对,只是反对皇上到江陵去;D“定策”,是尊立天子并把它记入史册的意思。“阴阳不和”是说君臣不和,并不是身体不适。)‎ ‎    11.(1)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 ‎    (2)张禹走遍所属的郡县,一些偏僻的地方也都全部去过。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数察其情,明其冤。‎ ‎    (3)每次朝见,太后特别赞赏张禹,不与三公同席(独坐一席)‎ ‎    参考译文:‎ ‎   ‎ ‎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地的人。张禹生性忠厚节俭。父亲死了,汲地的官吏和百姓送来给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张禹都没有接受。还把家里的田地住宅让给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    汉明帝永平八年,张禹被推举为孝廉,不久就升迁;汉章帝建初年中,张禹被授予扬州刺史。任职后应当渡江巡行所属郡县,中原的人都认为江中有伍子胥的魂魄,很难成功渡过去。张禹准备渡江,官吏坚决请求,张禹不听。张禹严厉地说:“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张禹于是就挥动船桨,成功过了江。张禹走遍所属的郡县,一些偏僻的地方也都全部去过。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数察其情,明其冤。官吏和老百姓都希望见到他,人们心怀喜悦,称颂美好,抱怨丑恶,(好事坏事)都主动说给他听。‎ ‎   ‎ ‎ 汉章帝元和二年,张禹调任兖州刺吏,也有清廉公正的口碑。元和三年,升为下邳国相。徐县北部边界有个蒲阳坡,附近有许多良田,可是都淤塞荒废,没有人修整。张禹带领百姓修建水闸,疏通沟渠,引水灌溉,于是开垦出几百顷常年耕种的水田。劝励率领官吏和百姓,借给他们种子,并亲自参加劳动,于是田地大丰收。邻近郡县贫穷的人,投靠张禹的有一千多户。屋子一栋接一栋,蒲阳坡的下面成了一个城镇。后来一年多,开垦的田地达一千多顷,老百姓解决了温饱,能自给自足。功曹戴闰,是前太尉的属官,权势可使郡内震动,对张禹有小的责斥,张禹命令他主动到徐县的狱中去,然后依法治他的罪。自长史以下的官吏,没有不感到震惊收敛的。‎ ‎    永元十五年,汉和帝南巡祠园庙,张禹凭借太尉兼卫尉的身份留守。张禹听说皇上准备到江陵,他认为不应该冒险到远地去。张禹用驿马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下诏回复说:“巡视祠园庙已经完成,准备到南方祭祀长江,恰好得到你的奏章,临近汉水又马上回来了。”等到和帝回来以后,张禹凭借这得到了皇上特别的赏赐。‎ ‎    延平元年,张禹升为太傅,总领尚书事务。邓太后因为殇帝年幼,想让重要职位的大臣居住在皇宫中,于是下诏让张禹住在宫中。赐给帷帐和被褥,让太官每天早晚送饭,五天回一次家。每次朝见,太后特别赞赏张禹,不与三公同席(独坐一席)。等到安帝即位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    永初元年,凭借尊立天子的功劳被封为安乡侯,食邑一千二百户。永初五年,因君臣不和,皇上用策书免去了他安乡侯的爵位,永初七年,张禹死在家中。‎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1)‎ ‎      ‎ ‎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配套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 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参考译文:‎ ‎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 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