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东城区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 下图表示科学家利用小鼠的纤维母细胞培养体系培养多种细胞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纤维母细胞相比,经过程①形成的诱导性干细胞的全能性较低
B. 过程②的结果说明,诱导性干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C. 诱导性干细胞与上皮细胞在功能上有差异,形态上没有差异
D. 上述细胞中具有细胞周期的是诱导性干细胞和神经细胞
2. 下图为转基因抗冻番茄培育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mpr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可同时选用限制酶PstⅠ、SmaⅠ对含目的基因的DNA进行切割
B. 过程②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C. 质粒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目的基因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D. 图中过程④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作为探针进行筛选
3. 为研究CO2浓度对针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红松、红皮云杉和长白落叶松的幼苗,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浓度为400和700μmol·mol- 1的气室内,利用仪器测定了各树种的相关数值(光补偿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辐射强度,饱和点表示光合速率开始达到最大时的光照辐射强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相关数值
最大净光合速率
(μmolCO2·m- 2·s- 1)
光补偿点
(μmol·m- 2·s- 1)
光饱和点(μmol·m- 2·s- 1)
400
700
400
700
400
700
红松
1.66
4.54
261
95
957
1350
红皮云杉
1.92
5.63
200
135
850
1300
长白落叶松
5.7
6.87
125
120
1150
1500
树种
CO2 浓度
A. 随着环境中CO2浓度的升高,三种植物均在更弱的光照下达到光补偿点
B. 当环境CO2浓度为400μmol·mol- 1时,长白落叶松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 随着环境中CO2浓度的增加,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加幅度最大的是红松
D. 从光饱和点的变化推测,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光合速率因暗反应速率的加快而提高
4.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 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5. 利用下列实验方法不能实现相应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
A
用放射性碘元素标记甲状腺激素饲喂实验动物
证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B
用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
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渗透失水
C
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月季枝条的形态学下端
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D
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和酒精处理吸水涨破的鸡血细胞滤液
去除滤液中的杂质,粗提取出DNA
29. (18分)下图表示某植物在红光照射下,叶肉细胞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图中的SSU、LSU和LHCP表示三种不同的蛋白质)。
请分析回答:
(1)完成图中的过程①时,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 ,此过程既需要 作为原料,还需要与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 酶进行催化。由图分析,过程②发生在位于 的核糖体上。
(2)若图中的LHCP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则基因b中供转录用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 。从图中分析,LHCP合成后转移至 上发挥作用,影响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至少答两点)。
(3)图中的SSU和LSU组装成Rubisco酶,说明Rubisco酶的合成受 控制。从其分布位置推断,RuBisCo酶与光合作用的 阶段有关。
30.(16分)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的球蛋白,其成分能协助和补充抗体介导的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称补体系统。请分析回答:
(1)补体在机体内激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物质,这些物质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黏附、吞噬及杀伤病原体,从而增强了机体的 免疫。
(2)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其特有的抗原,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 ,进而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形成 ,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少部分分化形成记忆细胞,由包括补体某些成分在内的免疫复合物,作为 持续刺激生发中心的记忆B细胞,从而使记忆细胞长期保持记忆。
(3)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补体缺陷病,下图为该病的遗传系谱图(相关基因用A、a表示)。
① 由图分析可知,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属于 性遗传病。如果Ⅲ代10号个体与11号个体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
② 多数患者因缺乏C1-酯酶抑制剂(补体成分之一,简称C1INH),致使体内某些物质增多,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 ,引起 增多,从而表现出组织水肿,严重的喉头水肿可导致窒息死亡。临床上可通过输入含有 的 进行治疗。
③ 少数患者体内存在正常水平的C1INH但无功能,研究发现,C1INH中的精氨酸被组氨酸替代,由此推测控制C1INH的基因发生了 ,因而导致了基因突变。
31. (16分)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是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之一。某研究小组为阐明紫茎泽兰种群的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四种不同生态环境即阔叶林林缘、云南松林、路旁坡地及阔叶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下图表示部分调查的结果。
请分析回答:
(1)调查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图一为四种生境中紫茎泽兰种群汇总后的年龄结构图,据图分析紫茎泽兰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 型,由此推测在未来5年内该种群的发展趋势为 。
(2)图二表示紫茎泽兰在不同生境中的存活曲线。由图可知紫茎泽兰在 年龄段出现死亡高峰,推测可能是由于 、 等的结果;据图推测紫茎泽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茎泽兰在入侵后能够成片密集生长,以极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研究发现,用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这种方法利用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4)如果让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 )
A. 基因库的变化相同
B. 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C. 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 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北京市东城区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理科综合(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A
二、非选择题
29.(共18分,每空2分)
(1)A—U、G—C、T—A 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 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
(2)—AGACTT— 类囊体 光照强度、温度
(3)细胞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的共同 暗反应
30. (共16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2分)
(1) 非特异性(1分)
(2) 淋巴因子 浆细胞 抗原
(3) ① 常(1分) 显(1分) 1/3(1分)
② 增大(1分) 组织液(1分) C1INH(1分) 血清(1分)
③ 碱基对的替换
31. (共16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2分)
(1)样方法 增长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2)1~2(1分) 种内、种间竞争(1分) 环境条件作用(1分)
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下降 竞争(1分)
(4)D
北京市东城区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理科综合(生物)解析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过程。
与纤维母细胞相比,经过程①形成的诱导性干细胞的全能性较高,故A错误;
②表示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其中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故B正确;
细胞分化是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因此诱导性干细胞与上皮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差异,故C错误;
只有能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神经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故D错误。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内容。
目的基因两侧是限制酶PstⅠ和SmaⅠ的识别序列,且质粒上也含有这两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所以可同时选用限制酶PstⅠ、SmaⅠ对含目的基因的DNA进行切割,故A正确;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时,常用农杆菌转化法,故B正确;
质粒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目的基因的细胞,但不能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故C错误;
图中过程④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作为探针来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幼苗,故D正确。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内容。
由表格中数据,在CO2浓度为400μmol•mol-1时,三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分别为261、200、125,当浓度变为700μmol•mol-1时,对应的光补偿点分别为95、135、120,说明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三种植物均在更弱的光照下达到光补偿点,故A正确;
在CO2浓度为400μmol•mol-1时,表中最大净光合速率即为有机物积累量,表中可以看出长白落叶松最大净光合速率为5.7μmolCO2•m-2•s-1,该值最大,故B正确;
随着环境中CO2浓度的增加,红松、红皮云杉、长白落叶松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加幅度分别为:4.54-1.66=2.9、5.63-1.92=4.71、6.87-5.7=1.17,由此可见,红皮云杉增加幅度最大,故C错误;
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可促进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使产生的C3含量增多,消耗[H]和ATP的量增多,导致整个光合作用速率加快,光饱和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增大,故D正确。
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内容。
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膜内K+外流,故A错误;
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故B错误;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不会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故C错误;
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导致甘氨酸不能抑制神经兴奋,所以下一神经会持续兴奋,而引起肌肉痉挛,故D正确。
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内容。
碘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用放射性碘元素标记甲状腺激素饲喂实验动物,是观察甲状腺激素在体内的运输,而不是验证其功能的,故A错误。
二、非选择题
29. 【答案】 (1)A—U、G—C、T—A 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 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
(2)—AGACTT— 类囊体 光照强度、温度
(3)细胞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的共同 暗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表达,光合作用相关内容。
(1) ①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该过程需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A-U、G-C、T-A;还需要RNA聚合酶进行催化。②表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位于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核糖体上。
(2) 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则丝氨酸和谷氨酸的密码子为UCU、GAA。密码子在mRNA上,mRNA是以DNA的一条为模板转录而来的,所以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b中供转录用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AGACTT-。由图可知,LHCP合成后转移至叶绿体的类囊体上发挥作用,类囊体是光反应的场所,影响光反应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
(3) SSU由核基因控制合成,LSU由叶绿体基因控制合成,SSU和LSU组装成Rubisco酶,说明Rubisco酶的合成受细胞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的共同控制。RuBisCo酶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而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说明RuBisCo酶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有关。
30. 【答案】 (1)非特异性
(2) 淋巴因子 浆细胞(效应B细胞) 抗原
(3) ① 常 显 1/3
② 增大 组织液 C1INH 血清
③ 碱基对的替换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遗传推断相关内容。
(1) 由题意可知,补体产生的物质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黏附、吞噬及杀伤病原体,从而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2) 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其特有的抗原,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进而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少部分分化形成记忆细胞,由包括补体某些成分在内的免疫复合物,作抗原持续刺激生发中心的记忆B细胞,从而使记忆细胞长期保持记忆。
(3) ①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Ⅱ-6、Ⅱ-7患病有一个不患病的儿子,可以推出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又Ⅱ-4患病,其女儿Ⅲ-10不患病可知,此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Ⅲ-10的基因型是aa,Ⅲ-11的基因型即概率为Aa:2/3,AA:1/3,Ⅲ代10号个体与11号个体婚配,生一个不患病孩子的概率是aa=2/3×1/2=1/3,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A-=1-1/3=2/3,那么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2/3×1/2=1/3。
②多数患者因缺乏C1-酯酶抑制剂,致使体内某些物质增多,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表现出组织水肿;临床上可通过输入含有C1-酯酶抑制剂的血清进行治疗。
③若C1INH中的精氨酸被组氨酸替代,其他氨基酸序列不变,那么最可能的原因是控制C1INH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31. 【答案】 (1)样方法 增长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2)1~2 种内、种间竞争 环境条件作用 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
阔叶林→云南松林
(3)下降 竞争
(4)D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种群密度、种间关系和生物进化相关内容。
(1) 调查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的,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的。根据图示可知,紫茎泽兰种群中幼龄个体多,所以属于增长型,因此种群密度增大,种群数量也越来越大。
(2) 根据图二可知,紫茎泽兰在1-2年龄段由于种内、种间竞争和环境条件作用,而出现死亡高峰;据图推测紫茎泽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 由于紫茎泽兰在入侵后能够成片密集生长,以极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使植物种类数量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争夺空间和水、无机盐等物质。
(4)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其环境与原来环境不完全相同,因此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进化方向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