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 MB
  • 2021-05-13 发布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按章节专题必修Ⅱ经济史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1年高考历史分类汇总必修Ⅱ经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D ‎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011年全国卷文综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2011年北京市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A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1年福建省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C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D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2011年广东省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C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2)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B A.开始使用铁器 ‎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 D.雇佣关系盛行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C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2011年四川省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A ‎ ‎ ‎(2011年四川省文综14)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D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011年浙江省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D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 D.③②④① 图8‎ ‎(2011年浙江省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 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B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2011年浙江省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011年重庆市文综16)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A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2011年上海市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B ‎ ‎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C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D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C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二.非选择题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6)‎ ‎(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答案要点:‎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分)‎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 一.选择题 ‎(2011年广东省文综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车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才,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B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1年山东省文综11)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D A. 2 B. 31 C. 73 D.193‎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5)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C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 ‎(2011年四川省文综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D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5)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B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D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二.非选择题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2)‎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要点:‎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略。‎ ‎(2011年山东省文综29)‎ ‎(历史部分11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二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 ——据《张文襄公全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5分)‎ ‎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要点:‎ ‎(2)影响: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4)历史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2011年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C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2011年全国卷文综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A.经济政策的变化 ‎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2011年全国卷文综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C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2011年北京市文综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B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2011年福建省文综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B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2011年福建省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B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2011年山东省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C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D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9)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C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2011年四川省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苴接得益于 A ‎ ‎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2011年浙江省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D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2011年上海市文综3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济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以推行 为标志,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等地试办“ ”,改革开放向城市拓展。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 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答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浦东。‎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C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2011年广东卷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二.非选择题 ‎(2011年安徽省文综35)‎ ‎(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 ‎ 单位:1000海关两 ‎ ‎ ‎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 答案要点:‎ ‎(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状况: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主要原因: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直接原因: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基本趋势:①‎ 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2011年广东省文综39)‎ ‎(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 材料:‎ ‎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专题四: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一.选择题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18)‎ 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活动是 A ‎1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2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3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4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A.放风筝 赛龙舟 踩高跷 踏青 B.荡秋千 游泳 赛跑 踏青 C.荡秋千 游泳 踩高跷 登高 D.放风筝 赛龙舟 赛跑 登高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C 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 ‎(2011年浙江省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2011年重庆市文综14)周滇《逢邻女》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参差羞杀白芙蓉”的句子。这里所描写的女装形式流行于 C A.汉朝 B.南朝 C.唐朝 D.宋朝 二.非选择题(无)‎ 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一.选择题 ‎(2011年全国卷文综18)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C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011年全国卷文综20)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B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2011年北京市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145%,地租涨幅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D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1年山东省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B A.①‎ B.②‎ C.③‎ D.④‎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3)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 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 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自于巨额利润 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的蝇头小利 D.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用助学美化自己 答案:选D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得0分。‎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10)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B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2011年上海市文综7)西亚某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6000~5100年前那里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人工灌溉工程等文明成就,该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 A A.伊拉克 B.伊朗 C.埃及 D.印度 ‎(2011年上海市文综12)如图深色部分反映的是19世纪末某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分布情况。综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国家是 A ‎ ‎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法国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D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3)‎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C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二.非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文综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到欧洲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略。‎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3)‎ 近代世界史中,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中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5分)‎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4分)‎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 答案要点:‎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推进政治变革。‎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9)‎ 工业年代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 ‎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1.9‎ ‎9.5‎ ‎19.9‎ ‎18.5‎ 美国 ‎——‎ ‎2.4‎ ‎7.2‎ ‎23.6‎ 中国 ‎32.8‎ ‎29.8‎ ‎19.7‎ ‎6.2‎ 印度 ‎24.5‎ ‎17.6‎ ‎8.6‎ ‎0.7‎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27分)‎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2分)‎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4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15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1)‎ 答案1.能发现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征。(2分)‎ ‎ •从两次工业革命之同的比较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 答案2:仅描述曲线的变化情况。(1分) ‎ ‎•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 ‎ 其他答案。(0分)‎ ‎(2)‎ 答案1: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两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6分)‎ ‎ •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2: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一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3分)‎ ‎ •20世纪初英荧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3: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1分)‎ ‎ •英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的份额不断下降 其他答案。(0分)‎ ‎(3)‎ 答案1:从材料中找到两个变化。(4分)‎ ‎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 ‎ •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 答案2:从材料中找到一个变化。(2分)‎ ‎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 其他答案。(O分)‎ ‎(4)(15分)‎ 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13—15分)‎ ‎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 抽象视角,如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 ‎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3—7分)‎ ‎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O分)‎ ‎(2011年四川省文综39)‎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致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 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走,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地,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 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 表3 1875 —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 企业名称 ‎ 开办年份 ‎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 直隶磁州煤矿 ‎ 1875‎ ‎ 1883 退股 李鸿章 ‎ 湖北兴国煤矿 ‎ 1875‎ ‎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 台湾基隆煤矿 ‎ 1876‎ ‎ 1892亏损 沈葆桢 ‎ 直隶开平爆矿 ‎ 1873‎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 1882‎ ‎ 1886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4分)。‎ 答案要点:‎ ‎(1)具体体现:替代木材成为工业化的主要能源;推动钢铁制造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6分)主要原因:煤炭资源远离经济发达区域,交通不便;当时中国工业化尚未启动。(4分)‎ ‎(2)主要原因: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6分)经营状况: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4分)‎ 专题六:二战前后资本主义 一.选择题 ‎(2011年安徽省文综20)图7改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2011年福建省文综22)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B 图6 图7 图8‎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011年福建省文综24)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共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权地位。据此,对图9的推论正确的是 B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D.有表达的自由也需承担表达的责任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C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 ‎(2011年浙江省文综23)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C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二.非选择题(无)‎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2011年全国卷文综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D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B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D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二.非选择题(无)‎ 专题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文综32)图5是选自菲利浦•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D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8)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D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二.非选择题 ‎(2011年北京市文综40)‎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分析90年代以来推出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6分)‎ 答案要点:‎ ‎(1)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科技的发展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题。‎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13)‎ ‎(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6分)‎ 材料二 ‎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6分)‎ 材料三 右图为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2)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4分)‎ 答案要点:‎ ‎(1)国家及扩张方向: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西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直接影响: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2)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关系: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寓意:经济全球化有一定的危险性。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