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年高考通关·名师难点透视13】
区域经济与区域协调
考点1
区域农业发展
真题1 .(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21-22题·4分)宁夏回族自治区是“被贺兰山护着、黄河爱着的地方”。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出宁夏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据此回答(1)-(2)题。
(1)“塞上江南”是宁夏的主要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①地势平坦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降水丰沛 ④灌溉水源充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在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中,宁夏农业主要属于
A. 游牧畜牧业 B. 牧场畜牧业 C. 旱作农业 D. 水田农业
【试题解析】
该题通过提供文字和图片以背景,要求考生判读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从图上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此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光照资源丰富、有黄河经过,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降水量介于200mm—400mm,所以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有地势平坦、光照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农业地域类型是旱作农业。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所蕴含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由此不难看出高考试题的命题导向,以热点区域为背景,用简单的原理示意图或文字材料展示
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重点农业区域依然是命题的重点,以选择题或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D (2)C
考点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真题1.(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3、4题·8分)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2)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试题解析】
该题通过材料提供芝加哥19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历程,以及产业变化过程,用地图展示芝加哥发展所具备的区位因素,要求考生判断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活动主要联系,从19世纪芝加哥的主要工业部门得出其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第(2)题20世纪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最有利的是通过便捷的交通把燃料和原料结合的在芝加哥。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不同阶段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通过读图获取图形主要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由此不难看出2014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导向,以世界主要的工业区和城市群为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带来的问题、解决的措施依然是命题的热点,特别是结合2013年出台的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命题的几率极高。
【答案】(1)A (2)B
考点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真题1.(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31、32题·8分)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1)-(2)题。
(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
A. a、b、c B. c、b、a C. c、a、b D. b、c、a
(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
A. 西电东送 B. 西气东输 C. 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 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试题解析】
该题以经纬度框架为载体,通过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来考查资源的生产、消费、GDP变化的不平衡,正是这些不平衡,这成为资源跨流域调配的重要原因。从知识点角度考查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从能力角度看把地理空间和资源的生产、消费与GDP的生产联系起来,本题立意较高,对读取信息、判断能力的考查突出,第(2)则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理论模型、回归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是命题的一大趋势。从雾霾的危害、治理以及转变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角度来看,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依然命题的热点,典型案例就是新疆——河南之间的“电力丝绸之路”。
【答案】(1)B.(2)D.
考点4
产业转移
真题1.(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25、26题·4分)图为我国各类产品出口额相关数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题)。
(1). 21世纪初我国各类出口产品中( )
A. 资源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B. 技术型加工产品对我国出口额的贡献率最大
C.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竞争力强于技术型加工产品
D. 资本型加工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低于资源型产品
(2). 21世纪初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 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B. 农矿产品产量下降
C. 基础设施投资扩大 D. 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试题分析】
该题通过我国不同时期各类产品出口额相关数据示意图,来显示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以及产业的升级,要求考生首先从图上提取有效信息,读图14可得:21世纪初,技术型加工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最大,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竞争力强于技术型加工产品,C项正确;资源型加工产品的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高于资源型产品,故D项错误,所以选BC。通过综合判断21世纪初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在此诱因基础上进一步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故AD正确。从知识角度来看是考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产品占我国出口产品的比重,导致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因素。从能力角度考查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从描述层面提升到综合分析,思维层次有了很大提高。从高考命题的趋势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展依然是国家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落实到地理科目,产业专业对经济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是2014年命题的内容之一。
【答案】(1)BC (2)AD
1.区域农业发展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以东北地区为例。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地理条件
雨热同期,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类型齐全,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交通发达,人口密度低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
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平原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西部草原区)
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
2.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与分析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的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农作物。
②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③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3.通过分析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发展动力,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有利的地理条件
良好地区位
全国最大的侨乡
工业化进程
1990以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1990年以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城市化快速推进,是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日益突出
对策
产业结构升级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和管理
4.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一般而言,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是城市化的动力,而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持续动力。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大意义,重在理解为何进行资源调配、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西气东输为例。
西气东输
原因
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油气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
影响
西部地区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东部地区
缓解能源紧张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推动相关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
总体
提高资源利用率
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
缓解沿线地区因能源问题而造成的环境压力
6.产业在国内和国际间转移流动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
东亚产业转移
影响因素
劳动力
向廉价劳动力区域转移
内部交易成本
向内部成本低的区域转移
市场
向市场广阔
市场潜力大的区域转移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空间布局
7.区域发展条件思路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需要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和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背景、经济腹地、技术、政策、地区的开放度、生产协作关系等)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1.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我国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我国某些区域的特色农业
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对比 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
角洲
出口创
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
的棉花生
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
经济作物
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
植业
四季如春
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3.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特点
珠江三角洲模式
工业化
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
苏南模式
工业化
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温州模式
工业化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4.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
资源跨区域调配
资源调出区
资源储量丰富
资源生产量巨大
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输出
资源调入区
经济发达,资源消耗量大
区内资源储量小或资源产量难以满足资源消费需求
资源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5.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资源跨流域调配
对资源输入地区的意义
对资源输出地区的意义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带动资源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有利于环境保护
6.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区域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的规律:
区域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初期
资金积累
提高技术
中期
加强基础产业
提高科技水平
后期
轻工业
重工业
高科技企业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从产业指向性来说: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再转移资金密集型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国家(地区)发展水平来说: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7.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
资源跨区域调配(如西气东输)
区域
转出区
调出区
积极影响
促进产业机构优化
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
环境污染得到改善
改善基础设施
消极影响
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容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影响社会稳定
区域
转入区
调入区
积极影响
加快工业化进程
解决能源短缺
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消极影响
接收了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输气管道线路过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
一.选择题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0
600
图1
1200
900
600
00
00
美 国
北回归线
墨西哥
哥伦比亚
1. 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 地形较平 B. 降水较丰沛 C. 气温较高 D. 土壤较肥沃
2. 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A. 公路运输 B. 铁路运输 C. 航空运输 D. 海洋运输
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A. 运费低 B. 热量足 C. 技术高 D. 品种全
1.C 情人节是北半球冬季,此时美国气温低,不利于玫瑰花的生长,而哥伦比亚地处热带,气温高,利于玫瑰花的生长。而两国地形、降水、土壤都比较复杂,不限定具体地方很难比较,故A、B、D错误。
2.C 从图中可以看出哥伦比亚距美国本土约20个纬度以上,运输距离较远,而玫瑰花属于易变质的鲜货,需要快速运到市场,所以选择速度最快的航空运输。
3.A 从图中可以看出墨西哥为美国邻国,比哥伦比亚距美国近,故运输费用低,A项正确;墨西哥比哥伦比亚纬度高,热量条件不具优势,B项错误;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技术优势不明显,C项错误,而鲜花的品种从题中无法判断,故D项错误。
考查知识点: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以及目前的主导产业。
(2013·桂林模拟)3月8日,广东省省长表示,今年要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提升珠三角协调发展。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下列叙述中,与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关系不大的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良好的区位条件 D.丰富的矿产资源
5.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 )
A.动力指向型基地 B.重工业产业基地
C.轻纺工业产业基地 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4.D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国内外有利的条件,即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也有良好地区位条件,以及作为全国最大侨乡的优势,但是珠江三角洲本身矿产资源匮乏。所以D项错误。
5.D 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以高新技术为指导,是我国重大的电子信息基地,所以D项正确。
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7.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8.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6.D 图中①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地区。该线路没有经过青藏高原,穿越了第二阶梯和第一阶梯,经过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北回归线经过的珠江三角洲。
7.C ②从低纬到高纬度地区,是资源调配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但需开挖新的河道,水质较好
8.A ③是西南地区到珠江三角洲的资源的调配线,很明显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能源相对于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衰退型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9.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 B.节能环保业 C.服装鞋帽生产 D.高端装备制造业
10.(2013吉林3月检测,2)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9.C 根据题干所示,衰退型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能耗行业、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所以选C。
10.B. 广东衰退性产业转移,从珠三角核心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部分产业,具体有部分产业转移到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从而起到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综合题
11.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
图6 图7 黄山云海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1)分析安徽成为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的原因。
(2)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6分)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3)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6分)
1. (1)安徽大部分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是我国湿润气候区,丘陵广布,排水条件好,酸性土壤有利于茶树生长,安徽有种茶的悠久传统,劳动力丰富。
(2)就业机会多(劳动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接近)。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
(1)考查安徽茶产业的位于因素。
(2) 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在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同时要考虑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空间距离。
(3) 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本题解答时要注意是对“城市产业的影响”,而不是对城市的影
12.(安徽安庆2013届二模)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被称为安徽省内“南水北调”的“引江济淮”工程,已列入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总投资约260亿元,工程线路的总方向是从长江入巢湖,在巢湖西岸上岗,穿越江淮分水岭,经瓦埠湖入淮河。输水干线全长330千米(如下图所示),多年平均引江济淮水量约10亿立方米,将大大缓解沿淮及淮北地区与豫东和鲁西南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是一项集水利、环保与航运的综合性工程。
(1)简述“引江济淮”工程对淮北平原小麦生产的意义。
(2)分析该工程对沿途河湖及城市生态的有利影响。
(3)综述该工程对我省交通、煤炭、冶金工业发展的作用。
(1)冬小麦春季需水量大,但淮北平原此时水资源短缺(降水少,蒸发量大),春旱对冬小麦生长威胁很大。引江济淮工程实施后能有效补充灌溉水源,确保小麦丰收。
(2)对河湖:补充水量,稀释污染、净化水质,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对城市:补充水源,改善水质,保障供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面下沉,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对交通:沟通长江、淮河,形成南北向水上大通道,缩短运输里程,降低运输成本,减轻铁路运输等陆路交通的压力。
(3)对煤炭工业:给两淮煤矿提供足够的工业用水,促进“煤—焦—化”,“煤—电”等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两淮煤炭南运。
对冶金工业:由于两淮的煤炭运量增加,运费降低,为马鞍山钢铁工业和铜陵有色冶金工业提供充足的能源。
“引江济淮”工程可以解决淮北春旱灾情,使小麦丰收。该工程可以给沿途河湖补充水量、稀释污染、净化水质、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同时解决沿途城市的水资源不足问题,改善城市水质等。该工程的建设沟通了长江、淮河,形成南北向水上大通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为工业生产提供水源,降低生产成本等。
相关文档
- 2015高考英语(unit 3 a healthy lif2021-05-135页
-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解析几何精选例题2021-05-136页
- 江苏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7参数2021-05-138页
- 2013高考物理知识点汇集2021-05-1376页
- 高考物理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专题汇2021-05-1322页
- 2018高考江苏数学卷及答案2021-05-1315页
- 高考数学理专题练习题换元法的应用2021-05-133页
-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2代2021-05-1370页
- 高考数学考前必看系列材料之三回归2021-05-1313页
- 天河教研会高考生物辅导班培训资料2021-05-1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