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2课时)
【课标要求】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
1.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2.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前演练】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他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
2.我国独立自主发展航天技术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是
A.生产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B.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3.1982年国家将扫盲列入宪法,从根本上说明
A.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B.文盲的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
C.中国为了尽快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 D.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4.(2002年全国文综)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现在
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 B.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 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5.(2001全国文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教育立法 ④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串讲】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
一.相对论和量子论
1.相对论的提出
背景:①19世纪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②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提出及内容:①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②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③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
历史意义: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20世纪初)
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②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提出和发展: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一门新的物理学分支——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历史意义:
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3.相对论和量子论确立的影响
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③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互联网的诞生
背景:①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②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③60年代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加紧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产生发展:①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1969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即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了。②90年代以后,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id Wide Wed,即万维网),成为一个成熟与稳定的巨大信息源。1995年被称为“国际网络年”。
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
意义: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2.知识经济的出现
背景: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导致能源危机和全球生态危机,发展陷入困境。②人类开始反省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的经济。③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经济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大作用。
出现和发展:①20世纪90年代,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②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当时美国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了激励政策,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4.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②对时代的影响: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到以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
③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④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⑤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技成就
1.科技战略的发展:①建国之初,成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当时制定了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②“文革”后,1978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的春天来到。③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同时国家制定、实施了“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成就瞩目。④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重大成就
成就名称
时间
作用
科学家
原子弹
1964年10月
反映了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科技发展水平,
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邓稼先
氢弹
1967年6月
战略核导弹
1966年10月
钱学森
东方红-Ⅰ号
卫星
1970年4月
新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杂交水稻
1973年
为粮食增产,为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
袁隆平
“银河”计算机
1983年
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
“神舟”号飞船
2003年10月
中国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增强。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双百”方针的产生
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在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成果:①文学理论界思想活跃,文艺创作的题材、风格得到拓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例如: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②在音乐、戏剧、美术、电影艺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③学术氛围也空前活跃。
2.曲折发展
原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
表现:文艺界“百花凋零”,戏剧舞台只有八个“样板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停止;大批学术界、文艺界的人士受到不公的待遇。
纠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文艺界清算了极“左”路线;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会议召开,“双百”方针得以恢复。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又迎来了春天。
新发展:文艺重新繁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影视、诗歌、戏剧等争奇斗艳。学术、科学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
3.经验教训: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1.扫盲教育
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②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③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措施:①1950年召开的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开展扫盲教育,与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相配合。②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要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③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到20世纪末,要求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义务教育
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措施:①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90年代以来,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③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
成效:到2000年底,中国实现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3.高等教育
历程:建国初,旧中国遗留高等院校的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1958年,实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1961~1963年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跟踪训练】
1.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所以被看作绝对权威的理论,主要是由于
A.经典物理学日臻完善 B.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发现了海王星
C.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D.经典物理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2.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经典物理学不够完善 B.经典物理学自身的局限性
C.物理学出现一系列新发现 D.经典物理学仅能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
3.下列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与牛顿力学关系的表述比较准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后者 B.前者概括了后者 C.前者解释了后者 D.前者融化了后者
4.现代物理学的两在支柱是 ①光子论 ②相对论 ③量子论 ④原子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6.爱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在
A.《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物种起源》
7.为量子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①爱因斯坦 ②牛顿 ③玻尔 ④普朗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其中“量子”的含义是
A.微观世界的多种粒子 B.比原子更小的粒子 C.微观粒子的能量 D.能量的基本单位
9.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科不包括
A.量子力学 B.原子物理学 C.广义相对论 D.原子核物理学
10.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有 ①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和微观世界 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③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④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均获诺贝尔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
A.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 B.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思维方式不能绝对化 D.使人们有了微观世界的认识
12.“运动的尺缩短”,“运动的钟变慢”的含义是
A.运动具有破坏性 B.运动回产生奇迹
C.时间、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D.这是相对论的简要概括说明
13.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知识经济的兴起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D.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14.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的发明是
A.电影 B.电视 C.电话 D.计算机
15.电子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 ①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②体积更大,便于存储量增加 ③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④体积变小,更轻便实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6.下列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源于互联网产生的是 ①乘火车外出旅行 ②开着汽车出去郊游 ③网上炒股
④网上购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17.因特网的诞生使 ①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②交往更加方便 ③遗传工程迅速发展 ④地球变得更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国际互联网问世的时间和国际网络年分别是
A.1969年、1996年 B.1968年、1979年 C.1969年、1995年 D.1968年、1999年
19.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使许多国家优先发展教育 B.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缩小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D.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调整
20.现代高科技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扩充了人们的信息量 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变化 ③促进生产力发展 ④冲击传统观念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1.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A.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B.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C.实施高科技发展战略 D.新兴工业迅速兴起
22.世界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年份
1957
1961
1969
1970
1971
国家
苏联
苏联
美国
中国
苏联
成果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艘载人飞船
宇宙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一个空间站
上述成果表明了当时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②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状态 ③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奋起直追 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知识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其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其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③人类对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弊端的反思 ④“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军事需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4.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不包括
A.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空前提高 B.对全民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引发了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D.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问题出现
25.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往往最先应用于
A.基础工程建设 B.日常生活领域 C.军事工程领域 D.航天工程领域
26.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A.“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B.籼型杂交水稻
C.核武器研制成功 D.“银河—I”型机问世
27.下列各项属于原子能的和平开发利用的是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C.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D.我国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28.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A.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B.成功爆炸了原子弹
C.“第二次绿色革命” D.“神舟”五号飞船升空
29.在国际上被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
A.原子弹 B.人造地球卫星 C.载人航天 D.杂交水稻
30.顺应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①原子能技术 ②航天技术 ③生物技术 ④计算机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我国跨入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
A.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B.“银河—I”型机问世
C.“神舟”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D.“银河—Ⅲ”机诞生
32.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是谁?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赵盅尧
33.我国“863计划”名称的由来是
A.3位科学家倡议、86位科学家签名 B.以几位科学家联名上书时间命名
C.3项主题项目、86项分支项目 D.8个技术领域、6个主题项目、3个计划
34.号称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二个光辉里程碑的是
A.“两弹一星”的研发 B.杂交水稻的创制
C.“银河-Ⅲ”计算机的研制 D.“神舟”五号飞船升空
35.杨利伟能实现飞天壮举的原因包括 ①科技工作者的付出 ②航天人员的崇高品质 ③综合国力作保证 ④国际帮助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B.国际上的帮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有较好的科研基础
37.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重要手段是
A.素质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义务教育
38.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对工农教育的宗旨是
A.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C.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D.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9.为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扫盲教育 ②普及义务教育 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④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A.片面强调“突出政治”,过多参加体力劳动 B.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
C.重视民间力量办学,发展全民教育 D.少数民族教育长足发展
41.下表是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出现变化背景是
年份
学校数目
招生人数
在校学生
1957年
229所
10.5万
44万
1960年
1289所
32.5万
96.万
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B.实施“教育大革命” C.“文革” D.高校扩招
42.1958年开始的“教育大革命”的核心是
A.停止大学招生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扩大高校招生 D.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
43.下列不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是
A.全日制教育 B.半工半读学校 C.业余学校 D.民办学校
44.粉碎“四人帮”后,发展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举措是
A.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确定 B.教育大跃进
C.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方针 D.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45.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A.1957年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4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在哪一年什么会议上通过的?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B.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 D.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
47.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A.建国初期 B.60年代初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以来
48.“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D.改革开放以来
49.“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倡导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D.克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50.“双百”方针的提出反响最强烈的是
A.工农群众 B.城市人民 C.知识分子 D.民主人士
51.从《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长篇小说的内容可知,建国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①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斗争 ②反映社会主义新貌 ③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2.反映建国后农村艰苦创业和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小说是
A.杨沫的《青春之歌》 B.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
C.路遥的《人生》 D.柳青的《创业史》
53.“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
54.“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55.下列不属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是
A.克己奉公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经世致用 D.循规蹈矩
56.“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这句话出自
A.范文澜 B.马寅出 C.吴光祖 D.刘少奇
57.“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革”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看待
58.“文革”对文艺的批判,严重影响科技的发展。党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科学、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B.科学、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C.科学、文艺和继承传统的关系 D.科学、文艺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59.文艺应该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应该坚持以下哪些方针? ①百花齐放 ②推陈出新 ③洋为中用 ④古为今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0.“文革”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