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00 KB
  • 2021-05-13 发布

北京市高考数学试卷文科答案与解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北京市高考数学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 ‎1.(5分)(2010•北京)(北京卷理1)集合P={x∈Z|0≤x<3},M={x∈Z|x2<9},则P∩M=(  )‎ A.{1,2} B.{0,1,2} C.{x|0≤x<3} D.{x|0≤x≤3}‎ ‎【考点】交集及其运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集合.‎ ‎【分析】由题意集合P={x∈Z|0≤x<3},M={x∈Z|x2<9},分别解出集合P,M,从而求出P∩M.‎ ‎【解答】解:∵集合P={x∈Z|0≤x<3},‎ ‎∴P={0,1,2},‎ ‎∵M={x∈Z|x2<9},‎ ‎∴M={﹣2,﹣1,0,1,2},‎ ‎∴P∩M={0,1,2},‎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简单的集合的运算,集合在高考的考查是以基础题为主,题目比较容易,复习中我们应从基础出发.‎ ‎ ‎ ‎2.(5分)(2010•北京)在复平面内,复数6+5i,﹣2+3i对应的点分别为A,B.若C为线段AB的中点,则点C对应的复数是(  )‎ A.4+8i B.8+2i C.2+4i D.4+i ‎【考点】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几何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平面向量及应用.‎ ‎【分析】根据两个复数对应的点的坐标分别为A(6,5),B(﹣2,3),确定中点坐标为C(2,4)得到答案.‎ ‎【解答】解:两个复数对应的点的坐标分别为A(6,5),B(﹣2,3),则其中点的坐标为C(2,4),‎ 故其对应的复数为2+4i.‎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复平面的基本知识及中点坐标公式.求解此类问题要能够灵活准确的对复平面内的点的坐标与复数进行相互转化.‎ ‎ ‎ ‎3.(5分)(2010•北京)从{1,2,3,4,5}中随机选取一个数为a,从{1,2,3}中随机选取一个数为b,则b>a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概率与统计.‎ ‎【分析】由题意知本题是一个古典概型,试验包含的所有事件根据分步计数原理知共有5×3种结果,而满足条件的事件是a=1,b=2;a=1,b=3;a=2,b=3共有3种结果.‎ ‎【解答】解:由题意知本题是一个古典概型,‎ ‎∵试验包含的所有事件根据分步计数原理知共有5×3种结果,‎ 而满足条件的事件是a=1,b=2;a=1,b=3;a=2,b=3共有3种结果,‎ ‎∴由古典概型公式得到P==,‎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问题,先要判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 ‎ ‎4.(5分)(2010•北京)若,是非零向量,且⊥,||≠||,则函数f(x)=(x+)(x﹣)是(  )‎ A.一次函数且是奇函数 B.一次函数但不是奇函数 C.二次函数且是偶函数 D.二次函数但不是偶函数 ‎【考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平面向量及应用.‎ ‎【分析】f(x)=x﹣x,因为||≠||,所以f(x)=()x,所以函数f(x)是一次函数且是奇函数.‎ ‎【解答】解:∵⊥,∴•=0‎ ‎∴f(x)=(x+)(xb﹣)=x﹣x,‎ ‎∵||≠||,‎ ‎∴所以f(x)=()x 所以函数f(x)是一次函数且是奇函数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和函数的奇偶性.求解中要明确两向量互相垂直等价于二者点乘等于0.‎ ‎ ‎ ‎5.(5分)(2010•北京)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小长方体,所得几何体的正视图与侧(左)视图分别如图所,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为(  )‎ A. B. C. D.‎ ‎【考点】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立体几何.‎ ‎【分析】从正视图和侧视图上分析,去掉的长方体的位置应该在的方位,然后判断俯视图的正确图形.‎ ‎【解答】解:由正视图可知去掉的长方体在正视线的方向,从侧视图可以看出去掉的长方体在原长方体的左侧,‎ 由以上各视图的描述可知其俯视图符合C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几何体的三视图之间的关系,要注意记忆和理解“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含义.‎ ‎ ‎ ‎6.(5分)(2010•北京)给定函数①,②,③y=|x﹣1|,④y=2x+1,其中在区间(0,1)上单调递减的函数序号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本题所给的四个函数分别是幂函数型,对数函数型,指数函数型,含绝对值函数型,在解答时需要熟悉这些函数类型的图象和性质;①为增函数,②为定义域上的减函数,③y=|x﹣1|有两个单调区间,一增区间一个减区间,④y=2x+1为增函数.‎ ‎【解答】解:①是幂函数,其在(0,+∞)上即第一象限内为增函数,故此项不符合要求;‎ ‎②中的函数是由函数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因为原函数在(0,+∞)内为减函数,故此项符合要求;‎ ‎③中的函数图象是由函数y=x﹣1的图象保留x轴上方,下方图象翻折到x轴上方而得到的,故由其图象可知该项符合要求;‎ ‎④中的函数图象为指数函数,因其底数大于1,故其在R上单调递增,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单调性,要注意每类函数中决定单调性的元素所满足的条件.‎ ‎ ‎ ‎7.(5分)(2010•北京)某班设计了一个八边形的班徽(如图),它由腰长为1,顶角为α的四个等腰三角形,及其底边构成的正方形所组成,该八边形的面积为(  )‎ A.2sinα﹣2cosα+2 B.sinα﹣cosα+3‎ C.3sinα﹣cosα+1 D.2sinα﹣cosα+1‎ ‎【考点】解三角形.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解三角形.‎ ‎【分析】根据正弦定理可先求出4个三角形的面积,再由三角面积公式可求出正方形的边长进而得到面积,最后得到答案.‎ ‎【解答】解:由正弦定理可得4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为:4××1×1×sinα=2sinα 由余弦定理可得正方形边长为:‎ 故正方形面积为:2﹣2cosα 所以所求八边形的面积为:2sinα﹣2cosα+2‎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面积公式的应用和余弦定理的应用.正、余弦定理是考查解三角形的重点,是必考内容.‎ ‎ ‎ ‎8.(5分)(2010•北京)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动点E、F在棱A1B1上.点Q是CD的中点,动点P在棱AD上,若EF=1,DP=x,A1E=y(x,y大于零),则三棱锥P﹣EFQ的体积(  )‎ A.与x,y都有关 B.与x,y都无关 C.与x有关,与y无关 D.与y有关,与x无关 ‎【考点】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立体几何.‎ ‎【分析】通过观察,发现点P到平面EFQ的距离是P到平面CDA1B1的距离,此距离只与x有关,面积EFQ为定值,推出结果.‎ ‎【解答】解:三棱锥P﹣EFQ的体积与点P到平面EFQ的距离和三角形EFQ的面积有关,‎ 由图形可知,平面EFQ与平面CDA1B1是同一平面,故点P到平面EFQ的距离是P到平面CDA1B1的距离,且该距离就是P到线段A1D的距离,此距离只与x有关,‎ 因为EF=1,点Q到EF 的距离为线段B1C的长度,为定值,‎ 综上可知所求三棱锥的体积只与x有关,与y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和棱锥的体积问题,同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 ‎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30分)‎ ‎9.(5分)(2010•北京)已知函数y=,如图表示的是给定x的值,求其对应的函数值y的程序框图,‎ ‎①处应填写 x<2 ;‎ ‎②处应填写 y=log2x .‎ ‎【考点】设计程序框图解决实际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算法和程序框图.‎ ‎【分析】由题目可知:该程序的作用是计算分段函数y=的值,由于分段函数的分类标准是x是否大于2,而满足条件时执行的语句为y=2﹣x,易得条件语句中的条件①,及不满足条件时②中的语句.‎ ‎【解答】解:由题目可知:该程序的作用是 计算分段函数y=的值,‎ 由于分段函数的分类标准是x是否大于2,‎ 而满足条件时执行的语句为y=2﹣x,‎ 易得条件语句中的条件为x<2‎ 不满足条件时②中的语句为y=log2x 故答案为:x<2,y=log2x.‎ ‎【点评】要求条件结构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要分如下几个步骤:‎ ‎①分析流程图的结构,分析条件结构是如何嵌套的,以确定函数所分的段数;‎ ‎②根据判断框中的条件,设置分类标准;‎ ‎③根据判断框的“是”与“否”分支对应的操作,分析函数各段的解析式;‎ ‎④对前面的分类进行总结,写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 ‎ ‎10.(5分)(2010•北京)在△ABC中,若b=1,c=,∠C=,则a= 1 .‎ ‎【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解三角形.‎ ‎【分析】先根据b,c,∠c,由正弦定理可得sinB,进而求得B,再根据正弦定理求得a.‎ ‎【解答】解: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B=,‎ ‎∵b<c,‎ 故B=,则A=‎ 由正弦定理得 ‎∴a==1‎ 故答案为:1‎ ‎【点评】本题考查了应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问题.属基础题.‎ ‎ ‎ ‎11.(5分)(2010•北京)若点p(m,3)到直线4x﹣3y+1=0的距离为4,且点p在不等式2x+y<3表示的平面区域内,则m= ﹣3 .‎ ‎【考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 ‎【分析】由点M到直线4x﹣3y+1=0的距离等于4求得m的值,代入不等式2x+y<3验证后得答案.‎ ‎【解答】解:∵点M(m,3)到直线4x﹣3y+1=0的距离为4,‎ ‎∴,‎ 解得:m=7或m=﹣3.‎ 当m=7时,2×7+3<3不成立;‎ 当m=﹣3时,2×(﹣3)+3<3成立.‎ 综上:m=﹣3.‎ 故答案为:﹣3.‎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考查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基础题.‎ ‎ ‎ ‎12.(5分)(2010•北京)从某小学随机抽取100名同学,将他们身高(单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由图中数据可知a= 0.03 ‎ ‎.若要从身高在[120,130﹚,[130,140﹚,[140,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8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 3 .‎ ‎【考点】频率分布直方图.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概率与统计.‎ ‎【分析】欲求a,可根据直方图中各个矩形的面积之和为1,列得一元一次方程,解出a,欲求选取的人数,可先由直方图找出三个区域内的学生总数,及其中身高在[140,150]内的学生人数,再根据分层抽样的特点,代入其公式求解.‎ ‎【解答】解:∵直方图中各个矩形的面积之和为1,‎ ‎∴10×(0.005+0.035+a+0.02+0.01)=1,‎ 解得a=0.03.‎ 由直方图可知三个区域内的学生总数为100×10×(0.03+0.02+0.01)=60人.‎ 其中身高在[140,150]内的学生人数为10人,‎ 所以身高在[140,150]范围内抽取的学生人数为×10=3人.‎ 故答案为:0.03,3.‎ ‎【点评】本题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相关知识.直方图中的各个矩形的面积代表了频率,所以各个矩形面积之和为1.同时也考查了分层抽样的特点,即每个层次中抽取的个体的概率都是相等的,都等于.‎ ‎ ‎ ‎13.(5分)(2010•北京)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焦点与椭圆的焦点相同,那么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 (4,0),(﹣4,0) ;渐近线方程为 y=x .‎ ‎【考点】双曲线的简单性质;椭圆的简单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与方程.‎ ‎【分析】先根据椭圆的方程求出焦点坐标,得到双曲线的c值,再由离心率求出a的值,最后根据b=得到b的值,可得到渐近线的方程.‎ ‎【解答】解:∵椭圆的焦点为(4,0)(﹣4,0),故双曲线中的c=4,且满足=2,故a=2,‎ b=,所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y=±=±x 故答案为:(4,0),(﹣4,0);y=x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圆锥曲线的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双曲线、椭圆的相应知识也进行了综合性考查.‎ ‎ ‎ ‎14.(5分)(2010•北京)(北京卷理14)如图放置的边长为1的正方形PABC沿x轴滚动.设顶点P(x,y)的轨迹方程是y=f(x),则f(x)的最小正周期为 4 ;y=f(x)在其两个相邻零点间的图象与x轴所围区域的面积为 π+1 ‎ 说明:“正方形PABC沿X轴滚动”包括沿x轴正方向和沿x轴负方向滚动.沿x轴正方向滚动指的是先以顶点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当顶点B落在x轴上时,再以顶点B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如此继续.类似地,正方形PABC可以沿x轴负方向滚动.‎ ‎【考点】轨迹方程;函数的周期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直线与圆.‎ ‎【分析】由题中信息可知无论正方形是沿着x轴的正方向还是负方向滚动,再次使用点P与x轴接触的x轴方向的路程是4,故其最小正期为4,在正方形的翻滚过程中,函数y=f(x)的两个相邻零点间点P的轨迹如图所示,可得其面积.‎ ‎【解答】解:不难想象,从某一个顶点(比如A)落在x轴上的时候开始计算,到下一次A点落在x轴上,这个过程中四个顶点依次落在了x轴上,而每两个顶点间距离为正方形的边长1,因此该函数的周期为4.下面考察P点的运动轨迹,不妨考察正方形向右滚动,P点从x轴上开始运动的时候,首先是围绕A点运动个圆,该圆半径为1,然后以B点为中心,滚动到C点落地,其间是以BP为半径,旋转90°,然后以C为圆心,再旋转90°,这时候以CP为半径,因此最终构成图象如下:故其与x轴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 故答案为:4,π+1.‎ ‎【点评】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函数零点的概念和零点的判断,本题是一道信息题,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阅读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0分)‎ ‎15.(13分)(2010•北京)已知函数f(x)=2cos2x+sin2x﹣4cosx.‎ ‎(Ⅰ)求的值;‎ ‎(Ⅱ)求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考点】三角函数的最值;二倍角的余弦.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三角函数的求值.‎ ‎【分析】(Ⅰ)把x=代入到f(x)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即可;‎ ‎(Ⅱ)利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把sin2x变为1﹣cos2x,然后利用二倍角的余弦函数公式把cos2x变为2cos2x﹣1,得到f(x)是关于cosx的二次函数,利用配方法把f(x)变成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根据cosx的值域,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求出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可.‎ ‎【解答】解:(Ⅰ)=;‎ ‎(Ⅱ)f(x)=2(2cos2x﹣1)+(1﹣cos2x)﹣4cosx ‎=3cos2x﹣4cosx﹣1‎ ‎=,‎ 因为cosx∈[﹣1,1],‎ 所以当cosx=﹣1时,f(x)取最大值6;当时,取最小值﹣.‎ ‎【点评】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及二倍角的余弦函数公式化间求值,此题以三角函数为平台,考查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 ‎ ‎ ‎16.(3分)(2010•北京)已知{an}为等差数列,且a3=﹣6,a6=0.‎ ‎(Ⅰ)求{an}的通项公式;‎ ‎(Ⅱ)若等比数列{bn}满足b1=﹣8,b2=a1+a2+a3,求数列{bn}的前n项和公式.‎ ‎【考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Ⅰ)设出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然后根据第三项为﹣6,第六项为0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列出方程解出a1和d即可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根据b2=a1+a2+a3和an的通项公式求出b2,因为{bn}为等比数列,可用求出公比,然后利用首项和公比写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解答】解:(Ⅰ)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d.‎ 因为a3=﹣6,a6=0‎ 所以解得a1=﹣10,d=2‎ 所以an=﹣10+(n﹣1)•2=2n﹣12‎ ‎(Ⅱ)设等比数列{bn}的公比为q 因为b2=a1+a2+a3=﹣24,b1=﹣8,‎ 所以﹣8q=﹣24,即q=3,‎ 所以{bn}的前n项和公式为 ‎【点评】考查学生会根据条件求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此题是一道基础题.‎ ‎ ‎ ‎17.(13分)(2010•北京)如图,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CE=EF=1.‎ ‎(Ⅰ)求证:AF∥平面BDE;‎ ‎(Ⅱ)求证:CF⊥平面BDE.‎ ‎【考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证明题;综合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 ‎【分析】(Ⅰ)证明平面BDE外的直线AF平行平面BDE内的直线GE,即可证明AF∥平面BDE;‎ ‎(Ⅱ)证明CF垂直平面BDF内的两条相交直线:BD、EG,即可证明求CF⊥平面BDF;‎ ‎【解答】证明:(Ⅰ)设AC于BD交于点G.‎ 因为EF∥AG,且EF=1,AG=AC=1,‎ 所以四边形AGEF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F∥EG,‎ 因为EG⊂平面BDE,AF⊄平面BDE,‎ 所以AF∥平面BDE.‎ ‎(Ⅱ)连接FG.因为EF∥CG,EF=CG=1,‎ 且CE=1,所以平行四边形CEFG为菱形.所以CF⊥EG.‎ 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BD⊥AC.‎ 又因为平面ACEF⊥平面ABCD,且平面ACEF∩平面ABCD=AC,‎ 所以BD⊥平面ACEF.‎ 所以CF⊥BD.又BD∩EG=G,‎ 所以CF⊥平面BDE.‎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中档题.‎ ‎ ‎ ‎18.(14分)(2010•北京)设定函数f(x)=x3+bx2+cx+d(a>0),且方程f′(x)﹣9x=0的两个根分别为1,4.‎ ‎(Ⅰ)当a=3且曲线y=f(x)过原点时,求f(x)的解析式;‎ ‎(Ⅱ)若f(x)在(﹣∞,+∞)无极值点,求a的取值范围.‎ ‎【考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与系数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导数的概念及应用.‎ ‎【分析】先对函数f(x)进行求导,然后代入f′(x)﹣9x=0中,再由方程有两根1、4可得两等式;‎ ‎(1)将a的值代入即可求出b,c的值,再由f(0)=0可求d的值,进而确定函数解析式.‎ ‎(2)f(x)在(﹣∞,+∞)无极值点即函数f(x)是单调函数,且可判断是单调增函数,再由导函数大于等于0在R上恒成立可解.‎ ‎【解答】解:由得f′(x)=ax2+2bx+c 因为f′(x)﹣9x=ax2+2bx+c﹣9x=0的两个根分别为1,4,所以(*)‎ ‎(Ⅰ)当a=3时,又由(*)式得 解得b=﹣3,c=12‎ 又因为曲线y=f(x)过原点,所以d=0,‎ 故f(x)=x3﹣3x2+12x.‎ ‎(Ⅱ)由于a>0,所以“在(﹣∞,+∞)内无极值点”等价于“f′(x)=ax2+2bx+c≥0在(﹣∞,+∞)内恒成立”.‎ 由(*)式得2b=9﹣5a,c=4a.‎ 又△=(2b)2﹣4ac=9(a﹣1)(a﹣9)‎ 解得a∈[1,9]‎ 即a的取值范围[1,9]‎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点与其导函数之间的关系.属基础题.‎ ‎ ‎ ‎19.(14分)(2010•北京)已知椭圆C的左、右焦点坐标分别是,,离心率是,直线y=t椭圆C交与不同的两点M,N,以线段为直径作圆P,圆心为P.‎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若圆P与x轴相切,求圆心P的坐标;‎ ‎(Ⅲ)设Q(x,y)是圆P上的动点,当t变化时,求y的最大值.‎ ‎【考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圆锥曲线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 ‎【分析】(Ⅰ)先根据离心率和焦半径求得a,进而根据a,b和c的关系求得c,则椭圆方程可得.‎ ‎(Ⅱ)根据题意可知P的坐标,根据圆P与x轴相切求得x,则圆的半径的表达式可得,进而求得t,则点P的坐标可得.‎ ‎(Ⅲ)由(2)知圆P的方程,把点Q代入圆的方程,求得y和t的关系,设t=cosθ,利用两角和公式化简整理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求得y的最大值.‎ ‎【解答】解:(Ⅰ)因为,且,所以 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 ‎(Ⅱ)由题意知p(0,t)(﹣1<t<1)‎ 由得 所以圆P的半径为,‎ 则有t2=3(1﹣t2),‎ 解得所以点P的坐标是(0,)‎ ‎(Ⅲ)由(Ⅱ)知,圆P的方程x2+(y﹣t)2=3(1﹣t2).因为点Q(x,y)在圆P上.所以 设t=cosθ,θ∈(0,π),则 当,即,且x=0,y取最大值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0.(13分)(2010•北京)已知集合Sn={X|X=(x1,x2,…,xn),xi∈{0,1},i=1,2,…,n}(n≥2)对于A=(a1,a2,…an,),B=(b1,b2,…bn,)∈Sn,定义A与B的差为A﹣B=(|a1﹣b1|,|a2﹣b2|,…,|an﹣bn|);‎ A与B之间的距离为.‎ ‎(Ⅰ)当n=5时,设A=(0,1,0,0,1),B=(1,1,1,0,0),求d(A,B);‎ ‎(Ⅱ)证明:∀A,B,C∈Sn,有A﹣B∈Sn,且d(A﹣C,B﹣C)=d(A,B);‎ ‎(Ⅲ)证明:∀A,B,C∈Sn,d(A,B),d(A,C),d(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考点】交、并、补集的混合运算;子集与交集、并集运算的转换.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证明题;综合题;压轴题;集合.‎ ‎【分析】(Ⅰ)由题意中的定义和集合A、B求出A﹣B,再由A与B之间的距离公式,求出d(A,B);‎ ‎(Ⅱ)根据题意设出集合A、B、C,则ai,bi,ci∈{0,1}(i=1,2,n),故得A﹣B∈Sn,再分ci=0和ci=1两种情况求出d(A﹣C,B﹣C)和d(A,B);‎ ‎(Ⅲ)根据题意设出集合A、B、C,再根据(Ⅱ)的结论,表示出d(A,B),d(A,C),d(B,C),再根据集合的元素为“0,1”,确定所求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解答】解:(Ⅰ)由题意得,A﹣B=(|0﹣1|,|1﹣1|,|0﹣1|,|0﹣0|,|1﹣0|)=(1,0,1,0,1),‎ d(A,B)=|0﹣1|+|1﹣1|+|0﹣1|+|0﹣0|+|1﹣0|=3‎ ‎(Ⅱ)证明:设A=(a1,a2,…,an),B=(b1,b2,…,bn),C=(c1,c2,…,cn)∈Sn 因为ai,bi∈{0,1},所以|ai﹣bi|∈{0,1}(i=1,2,n)‎ 从而A﹣B=(|a1﹣b1|,|a2﹣b2|,…,|an﹣bn|)∈Sn 由题意知ai,bi,ci∈{0,1}(i=1,2,n)‎ 当ci=0时,||ai﹣ci|﹣|bi﹣ci||=|ai﹣bi|‎ 当ci=1时,||ai﹣ci|﹣|bi﹣ci||=|(1﹣ai)﹣(1﹣bi)|=|ai﹣bi|‎ 所以 ‎(Ⅲ)证明:设A=(a1,a2,…,an),B=(b1,b2,…,bn),C=(c1,c2,…,cn)∈Sn,‎ d(A,B)=k,d(A,C)=l,d(B,C)=h,‎ 记0=(0,0,…,0)∈Sn,‎ 由(Ⅱ)可知 因为|ai﹣bi|∈{0,1},=k,‎ 所以|bi﹣ai|(i=1,2,n)中1的个数为k,|ci﹣ai|(i=1,2,n)中1的个数为l,‎ 设t是使|bi﹣ai|=|ci﹣ai|=1成立的i的个数.则h=l+k﹣2t,‎ 由此可知,k,l,h三个数不可能都是奇数,‎ 即d(A,B),d(A,C),d(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新定义和集合的运算性质综合应用的能力,属于高难度题,需要认真审题,抓住新定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