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50 KB
  • 2021-05-13 发布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习题必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四讲 一、选择题 ‎1.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①④    B.①② ‎ C.①③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注意两种稳定性的区别,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否则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是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2.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答案 B 解析 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相对简单,食物链较少, 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生物发生耐旱突变不是因为环境干旱造成的,干旱环境只是将耐旱突变选择出来。水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3.(2015·常州质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间信息传递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甲→乙不一定构成食物链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A 解析 甲、乙之间属捕食关系,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5.下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 A.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C.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D.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 答案 D 解析 1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 ‎6.(2015·银川质检)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 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 D 解析 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7.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答案 B 解析 早期藻类大量繁殖,以藻类为食的水蚤数量随之增加,当水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时,藻类数量随之下降,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由于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剧了污染,导致更多的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8.当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河流自身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方法,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个事例说明(  )‎ A.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 D.生态系统具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答案 B 解析 做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其能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9.(2014·郑州一模)要使一个生态系统保持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主要的措施是(  )‎ A.增加生产者的个体数量 B.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 C.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同时对外来物种的引种要十分慎重 D.减少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主要由生物种类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0.下列有关生物圈中“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在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非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B.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都需要信息分子和受体参与 C.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是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答案 B 解析 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可通过胞间连丝来实现,B错误;在农业生产中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打破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D正确。‎ ‎11.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答案 C 解析 用力抖动两翼属于雄鸟发出的行为信息。由于该信息传递发生在同种鸟之间,因此不能证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从而保证本物种不会灭绝,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12.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成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答案 B 解析 正常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及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y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的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x、y值的大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还与数量有关;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 二、非选择题 ‎13.下面左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右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消耗生产者10 ‎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 ‎(3)左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__。‎ ‎(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O2、含碳有机物 (2)80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增长 不变(稳定) (5)①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 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 解析 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库,CO2从大气进入群落,是以CO2形式通过生产者(E)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含碳有机物,然后以有机物形式通过食物链流动。食物链共4个营养级,若消耗生产者10 ‎000 kg,最高营养级的生物(B)最多可增重10 000×=‎80 kg,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牧业生产中长年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很容易使害虫抗性逐代积累增强,且易杀死其天敌,故效果将减弱。‎ ‎14.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中,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使所有植物死亡,请回答:‎ ‎(1)在此情况下,池塘内氧的浓度将首先________,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你估计在什么时候(白天还是晚上)和什么样的(污染的还是未被污染的)湖水中氧浓度最高?‎ ‎(3)如果是轻度污染,则对池塘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这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态系统,‎ 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____________平衡。‎ ‎(4)若该污染物是脂溶性农药的话,你估计在题干几种相关联的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此类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是______,属于______级消费者,它在食物链中所能获取的能量值______。‎ 答案 (1)下降 植物死亡,光合作用停止,氧气不能再生 池塘内需氧型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 ‎(2)白天,未被污染的湖水中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动态 (4)大型鱼类 第四营养级 三 最少 ‎15.(2015·北京西城区联考)某环保研究所4搜集了4种生物的资料,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并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见下表)。‎ 生物种类 ‎ ‎ RQ 铅(Pb)‎ 汞(Hg) ‎ A 某种小乔木 ‎0.55‎ ‎0.75‎ B 某种植食性动物 ‎0.84‎ ‎1.36‎ C 某种大型真菌 ‎0.48‎ ‎0.91‎ D 某种肉食性动物 ‎1.35‎ ‎2.05‎ ‎(1)生态系统的成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封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的________,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D每增重‎10 kg至少消耗A________kg。‎ ‎(3)‎ 利用表中信息在如图框中绘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简图。‎ ‎(4)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________越高,生物体中铅、汞的浓度也越高,即有毒、有害物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富集作用。‎ ‎(5)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需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每一种生物的RQ是污染物的摄入剂量对临界水平的比率。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运用表中RQ数据分析汞、铅对该生态系统内4种生物生存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全才给分) 能量输入(‎ 供应)‎ ‎(2)有机物 250‎ ‎(3)如图 ‎(4)营养级 ‎(5)对4种生物生存的影响:铅和汞将会威胁D、B的生存,而汞的威胁更为严重;对生物A和C的几乎无影响。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由于污染,D和B将会大量死亡或灭绝,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可能会被破坏。‎ 解析 (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输入是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动力,如果没有能量输入,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2)D每增重‎10 kg至少消耗A为10÷20%÷20%=250(kg)。(4)由表格分析可知,随着营养级升高,生物体内铅、汞的浓度也越高。(5)D中两种污染物的RQ都超过了1,说明D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A和C的RQ都小于1,它们的生存不会受到两种污染物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