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4.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考点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代表:林则徐、魏源。
21
(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
(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2.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
(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4)主张:自强、求富。
(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维新思潮(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
(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4.民主、科学(20世纪初)
(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5.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
(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李大钊。
(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重点深化]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3)学习过程
21
①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5)发展历程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
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抓题眼 严复将进化论引入中国,让国人明白,如果中国不变法图强,可能就要被淘汰掉,意在强调变法的必要性。
答案 D
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找错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共识;在近代中国,文明推进有待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
答案 B
21
1.(2018·宁德一模,29)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
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
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
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得康有为托古改制,不是在幕后操作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康有为为了减轻变法的阻力,“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借助“传统象征系统”,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B项正确;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故C错误;据材料可得康有为是在历史传统中寻找变法依据,“西学之果”指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2.(2018·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
答案 B
解析 文化融合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相符,故B项正确。
考点二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20世纪初)
(1)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20世纪20年代)
(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变化: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
(3)意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重点深化] 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21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抓题眼 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
答案 C
3.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推断孙中山( )
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所述即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确切点说是孙中山对1905年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发展,通过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途径来实现民生主义,故A项正确;当时十月革命尚未爆发,故B项错误;孙中山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C项错误;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1
4.(2018·珠海二模)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得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与题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故B项错误;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实现,故D项正确。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萌芽
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形成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抗日战争时期——成熟
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念,在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发展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重点深化]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014·广东文综,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21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抓题眼 毛泽东主张借鉴苏联的做法,允许资本主义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答案 C
5.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答案 A
解析 不断的革命反思与实践才是促使我们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这属于常识知识的考查,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仅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与材料给定的两个时间点显然是不相符的,故B项错误;中共在1935年已经选择和确立了中国式的革命发展道路,故C项错误;共产国际虽然对中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关键,尤其是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故D项错误。
6.“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
A.坚持群众路线 B.重视经济建设
C.强调实事求是 D.开展武装斗争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表明走群众路线,故A项正确;重视经济与材料中“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事求是,与“这直接体现了”不符,故C项错误;武装斗争与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不符,故D项错误。
21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西学东渐
命题点1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目中的中西并重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中西并重”,并未出现完全否定中或西的现象,故C、D项错误。
命题点2 维新思想
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
A.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可知,梁启超认为其“新民论”的特点和关键是兼采中西文化精髓,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中体西用”思想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21
命题点3 毛泽东思想的实质
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毛泽东)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表明毛泽东( )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他(毛泽东)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可知,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精准把握,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
[考向三 历史价值观引领]
社会责任和民族尊严
命题点4 清末救亡图存思想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的著述( )
A.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梁启超的这一著述是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条件下写的,梁启超的著述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故B项正确。
命题点5 “中体西用”思想的意义
21
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
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答案 D
解析 “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而非贬低西学价值,故A项错误;清政府“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没有批判崇洋,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中学的地位,体现出“民族性”,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考向四 学术成果创新]
维新运动研究
命题点6 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故A项正确。
史论链接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阶级原因: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原因:洋务运动推动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3)政治原因:洋务运动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经过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不能救国,从而促进了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
21
[考向五 隐性社会热点]
中国梦和文化自信及制度自信
命题点7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不难看出,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故D项正确。
命题点8 孙中山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三民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国实施民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制度,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三民主义指出,真正的“民主”和“民治”,是真正“共有”和“共享”国有公有经济利益的前提;两者结合起来,国家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人民才有可能享受真正的幸福。
[考情统计]
21
年份
类别
25分大题
12分大题
2017年
全国卷Ⅰ
新三民主义
——
2017年
全国卷Ⅲ
——
思想解放潮流
2015年
全国卷Ⅰ
康有为与儒学
——
2013年
全国卷Ⅱ
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
25分综合大题导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11分)
指导语
①价值观:据材料概括;含义:据所学回答。
②“一手伸向过去”是继承旧儒学的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是对儒学创新。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8分)
指导语
①异同点:相同点据材料一、二归纳。不同点,据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和材料二提炼对儒学的认识。
②评析:应从两方面去看待。
试答: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价值观:“仁”和“礼”。
含义:“仁”就是仁者爱人,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礼”就是克己复礼,遵守社会等级秩序。
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
“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2)相同: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
不同: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
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观点是错误的。
12分论证题导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惠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实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恩惠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孙中山《民生主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指导语
①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②首先分析材料,概括出观点,可以是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可以是反对,或者是认同马克思主义但是与当时中国的实际不相符。
③然后结合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即可。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
论题: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
21
论证:孙中山自1894年创立兴中会以来,历次革命屡败屡战、屡战屡败。1917年苏俄的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为其指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孙中山看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尖锐的社会对立等问题,也不愿重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其民生主义原本就试图以“平均地权”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孙中山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扶助农工”等社会主义色彩的内容。
结论: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其民生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示例2
论题: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
论证: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相对薄弱的俄国取得成功。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与上述地区情况迥异,生产力水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照搬马克思主义,搞城市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在中国不可能取得成功。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张“师马克思之意”,不“师马克思之法”。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应该“师其意不用其法”。
示例3
论题: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论证:马克思主义既指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也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推动社会变革的具体要素。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希望将来的中国如社会主义般美好;但他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认同无产阶级专政。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他看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开启了国共合作,顺应了大革命的潮流;但他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的革命实践,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看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因其自身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方法指导:
比较异同型试题
(1)设问方式:“比较……异同”“指出……不同之处(或差异、特点)”“指出……相同之处”。
(2)解题思路:首先,思考该问题的正确比较角度;(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其次,按照比较角度,对应概括异同(既可以先同后异,也可以先异后同,但一定要按类比较,切忌异同混杂)。
21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日照二模)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未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说明关注社会现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是追求人才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故D项错误。
2.(2018·山西二模)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
答案 B
解析 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主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3.(2018·北京海淀模考)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
B.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
C.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D.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
答案 C
21
解析 根据材料“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可知其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学习西方科技是否困难重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其认为中国中体西用的思想存在局限性,仅仅学习西方的科技不足以摆脱困境,西方的发达不仅仅因为科技的先进,中国的落后也不仅仅是科技的落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讨论西方制度的缺陷,故D项错误。
4.(2018·南充三模)康有为曾言:“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
B.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
C.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
D.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反映的是君民关系,与民权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可知康有为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故B项正确;材料“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强调的是平等的君臣关系,而不是君主制度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与限制君权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凉山三模)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由此可知立宪派( )
A.主张西学中源说
B.质疑西方宪政制度
C.意在减少立宪阻力
D.力促中西民主结合
答案 C
解析 维新派为了宣传立宪主张期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据以减少阻力,而非西学中源,故A项错误;立宪派推崇西方宪政制度,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立宪派想要在中国实行立宪必然会遭到传统文化的阻挠,提出立宪思想在中西具有相似性,以减少阻力,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是专制制度,西方近代是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6.(2018·天津红桥二模)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
A.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自相矛盾
21
C.未能摆脱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李大钊认为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应该加以批判,但同时也指出“悟儒家日新之旨”,也就是吸取儒家思想中有用的成分,故A项正确。
7.(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新文化运动是基于历次改革与革命运动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人们从热衷于直接的政治革命转而从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
A.受到了革命运动的冲击
B.放弃了政治变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D.重视思想文化观念革新
答案 D
解析 材料“新文化运动是基于历次改革与革命运动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革命运动是推动而非冲击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人们从热衷于直接的政治革命转而从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新文化运动只是放弃了直接政治变革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设想,不能推断出新文化运动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影响,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放弃了直接政治变革的要求,转而重视思想文化观念革新,故D项正确。
8.(2018·日照二模,30)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科学的态度,不是全面学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西方科学的认识“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说明当时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反思,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以科学方法对待西方科学,不是批判的态度,故D项错误。
21
9.(2018·唐山一模)关于核定地价,孙中山明确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按价征税,税率为百分之一;第二,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孙中山这种设想的考虑是( )
A.防止社会革命爆发
B.防范地主弄虚作假
C.防止地主垄断土地
D.消除按土地面积纳税弊端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可知孙中山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防止社会革命的爆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按价征税”“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得出防范地主弄虚作假,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而做的准备,当时地主已经垄断土地,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核定地价”的基础是土地面积,故D项错误。
10.(2018·南宁一模)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故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社会形态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不符,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11.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上的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脚下踩的字是“庆祝上元”,这表明当时社会上( )
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
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
21
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
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
答案 C
解析 根据漫画信息“庆祝上元”,可知当时对传统文化的排斥与反对态度过于激进,由此可知,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认为不过上元节就是破旧,就是革新,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故C项正确。
12.(2018·江门一模)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中农呢?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这段话意图是( )
A.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
B.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
C.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
D.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富农”“中农”“贫农”参加“农会”的态度不同可得,毛泽东主张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故A项正确;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与题目的要求“这段话意图是”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毛泽东认为贫农的革命信念是最坚定的,不涉及与工人阶级的对比,故C项错误;毛泽东认为贫农是最容易争取的,不涉及革命胜利的保障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池州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曾致信康有为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履行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并劝康有为“息影林泉,自娱晚景”。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洲。这次游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1906年冬,他又致信康有为:“革党现在东京占极大之势力……彼播种于此间,而蔓延于内地,真腹心之大患,万不能轻视者也。……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至此,梁启超的思想又回归到原路。如何看待这一次转变,梁启超自述说:“启超既曰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而其师康有为深不谓然,屡责备之,继以婉劝,两年间函札数万言。启超亦不慊(满足)于当时革命家之所为……持论稍变矣。”——摘编自邱丹丹《梁启超思想的内在理路及成因》
21
材料二 吾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者,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已种毒于人心而莫由拔,今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立法命意至为深远。法人初行民政,亦群相额手曰:专制之恶魔去矣,世人可食自由之福也!拿破仑一世出,而共和颠覆;拿破仑三世出,而帝政再兴。则以当时总统之权过大,故由共和而变帝政,再由帝政而变王政。吾国之政制师效法人,盖以吾国专制之流毒已数千年,实与法国国情大相吻合。……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在孙中山看来,如果由他做总统最好实行总统制,因为他是革命领袖;如果由袁世凯做总统,最好采用内阁制度,因为袁是袅雄。不仅孙中山有此想法,宋教仁、王宠惠等同盟会高级干部也有这样的意图。——据《民立报》(1913年l月1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对中国政体的选择经历的变化情况,并简要分析其第二次转变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的原因,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15分)
答案 (1)变化:从改良立宪(或君主立宪)到革命共和(或排满共和),再回归到改良立宪。
原因:受其老师康有为极力反对革命共和的影响;对革命党人的暴动及暗杀行为产生不满;游历日本和美洲的经历引起个人思想的转变。
(2)原因:中国君主专制历史悠久,帝制思想根深蒂固;为了防止帝制复生,维护民主共和;总统权力过大易形成专制;吸取与中国国情相似的法国的前车之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因人立法”“以法制袁”的幻想;多数同盟会高级干部的支持。
评述: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以学习借鉴西方民主政治为起点;通过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批进步人士的宣传和实践而逐步推进;走宪政道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近代中国宪政多为政治目的所左右,一些举措违背了民主的精神实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注定不能成功。(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4.(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围绕东西文化差异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其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之争。下面列举了双方论战的一些观点:
东方文化派:
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杜亚泉
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杜亚泉
新文化派:
一般所谓东洋文明和西洋文明之异点,实在就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特点。——常燕生
21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陈独秀
请选择其中任何一派,概括其观点,指出其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答案 东方文化派,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材料观点: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东方与西方社会的差异;主张用中国固有文明拯救中国。影响:这有助于人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它又容易促使人们滋长消极的文化自满情绪,反对用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改造和变革。
新文化派,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观点: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古代与现代的区别;主张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
影响:这有助于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时代差距,从而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它又容易导致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
21
相关文档
- 2015高考新课标1卷生物答案与解析2021-05-136页
- 2019安徽高考英语二轮练习检测卷72021-05-1317页
- 2020版高考地理巩固练题(10)(含解析)新2021-05-135页
- 五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2021-05-1364页
- 2020高考地理 第三部分 大题小做 2021-05-137页
- (浙江专版)备战2020高考化学一轮复习2021-05-139页
- 高考化学二轮通关复习 专题十五 综2021-05-1326页
-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第152021-05-136页
- 2020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72021-05-136页
- 2020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专题 羧酸2021-05-1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