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七成与发展单元综合检测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综合检测(七)‎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 A.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B.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C.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D.只看到新航路开辟的经济作用 解析:选B。据材料“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知,该评价是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客观评价了哥伦布开辟美洲新航路的积极影响,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知该评价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故B项正确;该评价是站在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哥伦布开辟美洲新航路的影响,而不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不符,故D项错误。‎ ‎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根据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白银的流通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世界白银流入中国并广泛流通使用 C.大量白银流入促使中国出现价格革命 D.白银成为当时各大陆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 解析:选C。白银等贵重金属是当时世界交流的重要货币,它反过来会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因为“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所以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入流通领域,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虽然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但中国并没有发生像欧洲那样的价格革命,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之初,白银等贵金属是各地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3.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 A.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 B.在②阶段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荷兰强烈反对 C.在③阶段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D.在④阶段英国最终打败法国 解析:选B。荷兰在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在1600-1700年间击败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与题目中①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时间是1651年,与题目中的②时间相符,故B项正确;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最终英国打败法国,与题目中④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据此可推知(  )‎ 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 C.印第安人重视送丧仪式 D.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 解析:选A。16世纪正是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时期,西欧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残酷剥削积累财富,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故A项正确;矿山劳动时间长不能说明印第安人“送葬”的仪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推知印第安人的送丧仪式如何,故C项错误;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故D项错误。‎ ‎5.“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他们纷纷组织起实力雄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的特性新型的贸易公司。”材料中的这一现象(  )‎ A.促进了价格革命的发生 B.有利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体现了商业革命的发展 D.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8‎ 选C。价格革命表现为大量金银流入欧洲,致使作为货币的金银价格贬值,物价上涨,题目中并没有提及货币问题,故A项错误;题目中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由传统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可判断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B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欧产生了商业革命,其表现为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出现了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D项错误。‎ ‎6.1609年,荷兰人格劳修斯匿名发行的《海洋自由论》一书,曾断言:“任何国家到任何他国并与之贸易都是合法的,上帝亲自在自然中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他们被禁止进行贸易,那么由此爆发战争是正当的。”格劳修斯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荷兰(  )‎ A.为了获取商品市场与原材料产地 B.已经完成海军军队的近代化改革 C.以重商主义推动了海上自由贸易 D.力图打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 解析:选C。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强调的是自由贸易,而不是贸易的目的,故A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自由贸易,而不是军事改革的相关内容,故B项排除;据题干中时间可知当时商业理念奉行的是重商主义,而材料中“如果他们被禁止进行贸易,那么由此爆发战争是正当的”又强调了自由贸易,综合分析可知当时荷兰以重商主义推动了海上自由贸易,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651年英国制定了《航海条例》,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7.162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专利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垄断法》。这部法律规定了发明专利的主体、客体、取得专利的条件、专利的有效期限以及宣告专利权失效的条件,体现了现代专利法的基本内容。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保障了该法的通过 B.该法律对技术发明起到了激励作用 C.该法律主要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D.该法律不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资产阶级在英国确立统治在1689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体现了现代专利法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专利保护有利于发明创造,通过法律途径保护了技术发明,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该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专利保护,推动了技术革新,为日后工业革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故D项错误。‎ ‎8.18世纪末英国有人记载:“在某个地方,一百所房屋和家庭已经减少到八所或十所……往往还有这样的事情,四五个富有的畜牧业主侵吞了不久前圈围的大片领土,这些土地以前是在二十至三十个租地农民或同样数目的较小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居民的手里。”持续不断的此类事件(  )‎ A.消灭了英国的自耕农阶层 B.使大批“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 C.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8‎ D.加速了原始积累的过程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史上的圈地运动,使自耕农数量减少,但是没有消灭,故A项错误;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破产沦为自由劳动力,部分流向城市,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圈地运动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业和农村扩展,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 ‎9.英国陶瓷品牌“韦奇伍德”开办于1769年。创始人韦奇伍德在陶瓷工场内将原来一个人完成的陶瓷流程分成几十道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工人必须按固定工作时间上下班,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不可以自由散漫。由此推断,“韦奇伍德”陶瓷成为品牌主要得益于(  )‎ A.手工作坊化     B.生产标准化 C.管理工厂化 D.手工工厂化 解析:选C。手工作坊的特点是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这与“分别由专人完成”“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不可以自由散漫”相矛盾,故A项错误;生产标准化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贯彻执行标准和对贯彻执行情况实施监督,这在材料中无反映,故B项错误;抓住“分成几十道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反映了流水线生产,“工人必须按固定工作时间上下班,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不可以自由散漫”反映了对工人进行严格和规范的管理,这是工厂化的特征,故C项正确;单从材料英国陶瓷品牌“韦奇伍德”无法反映手工工厂化,故D项错误。‎ ‎10.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解析:选D。材料反映英国资本的增长,但数据不足以说明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反映英国资本,与对外输出资本的状况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英国是否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反映出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故D项正确。‎ 8‎ ‎11.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亿-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资本市场的竞争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解析:选C。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可知,一战前欧洲资本输出是对外殖民掠夺的主要手段,故“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欧洲各国在资本市场的竞争,激化各国矛盾,但不是导致一战爆发的直接因素,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资本扩张,与材料中各国对外投资获利增加相符,故C项正确;英国对外投资收入高,源于当时英国经济实力最强大,故D项错误。‎ ‎12.福特发明的生产流水线使生产量成倍增长,零售价降低。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但是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讽刺了他和流水线。这表明(  )‎ A.生产流水线的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B.生产流水线的影响从积极走向消极 C.人们对流水线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D.人类对科技的认识具有多元化特点 解析:选D。材料既肯定了科技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认识到机器生产对人的异化。A项表述片面,故A项错误;生产流水线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并没有从积极走向消极,故B项错误;C项表述片面,故错误;生产流水线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反映出人类对科技的认识具有多元化特点,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文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 ‎ 8‎ 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此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 ‎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6分) ‎ ‎(2)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牲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6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3分)‎ 解析:(1)据材料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可知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据材料一“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可知交流内容丰富,涉及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据材料一可知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2)据材料二“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可知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据材料二“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此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可知美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可可等传入亚欧。 (3)据材料一“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可知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据材料二“花生和番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可知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据材料三“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和“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健作用”可知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8‎ 答案:(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2)路线及内容: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美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可可等传入亚欧。‎ ‎(3)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比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说明: ‎ ‎10-12分 ‎1.标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2.能引用1到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正确,推导结论顺理成章 ‎3.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7-9分 ‎1.标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2.能围绕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史实与论题基本构成逻辑关系 ‎3.论述较完整、清晰,语句通顺 ‎4-6分 ‎2.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语句较通顺 ‎0-3分 ‎1.标题不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 8‎ ‎2.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要求:标题正确2分,观点2分,论述6分,逻辑结构2分) ‎ 示例: 标题:后来居上的欧洲。 ‎ 观点: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论述:西方长期以来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但15、16世纪以来,西欧迅速发展,逐渐从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发挥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潜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民主代议制;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由此,欧洲由落后到领先世界,而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却故步自封,逐渐落后。 ‎ 综上所述,“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观点是正确的。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