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板块提升练(一)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2018·湖北武汉一模)据史料记载,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系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解析 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材料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系的后裔,客观上反映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表明当时的中国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认同黄帝为始祖,未涉及区域间文化交流、政治制度、农耕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2.(2018·广东东莞调研)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联考)
11
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解析 材料信息“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强调官吏从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8·北京海淀区考前预测)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门阀与皇权共治
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初创大一统帝国
解析 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是“秦汉”。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应该是指唐朝的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8·山西太原模拟)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
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
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
解析 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可知,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C项正确;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
6.(2018·山东滨州高三联考)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 )
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
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
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
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明神宗对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调整后,内阁起到了监督六部、部院和地方抚按的作用,这意味着部分皇权被转移到了内阁手里,故选D项。明太祖后已无丞相,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行政机构,故A项不符合史实;B项属于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原意,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D
7.(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汉代开垦土地的工具有单、双面之别,或用于耕翻土地,或用于开渠作垄。秦汉铁锸出土于北方者多为平刃、弧刃器,出土于南方者多为尖刃器,器形的差异应是考虑到南、北土质的不同。这说明( )
A.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土地制度和冶铁技术的落后
C.农具制造有统一的标准
D.南北方农业发展水平差距大
解析 材料“开垦土地的工具……或用于开渠作垄”“铁锸……器形的差异应是考虑到南、北土质的不同”可知,秦汉时期的农具根据不同地区的土质差异而有所不同,同一种农具也会根据生产条件打造不同的式样,这适应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选A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冶铁技术以及南北方农业的发展状况,故排除B、D两项。
答案 A
8.(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11
解析 材料体现唐朝征税标准逐渐由人头税转变为财产税。唐朝以前也曾出现过小农经济发展壮大的情况,故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是税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业征税重点发生转移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随着均田制走向瓦解,农民对封建政府的依附关系减弱,使得政府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故政府征税标准开始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囷(圆形谷仓)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蚕)生。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鎛(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 )
A.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
C.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解析 宋代农业产品虽然投入市场,但农业生产不是随市场需要而变化,不能反映出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卖出多余的粮食可以满足妇女养蚕和农户购买农具的需要,可知小农经济需要从市场购买必需用品,故小农经济离不开市场调节,B项正确;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妇女购买箱篚养蚕,没有体现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8·吉林长春模拟)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和农村商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历史现象。这说明( )
A.“坊市制”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B.商业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然前提
C.商业发展能促进农村的城市化
D.城市带动了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
解析 “坊市制”在某一历史时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A项错误;B项说法绝对,故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随着商业的发展,农村逐渐城市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8·河南郑州一模)下表反映了某个朝代的赋税信息,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11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至道末年(997年)
2 408.1
1 567.3
天禧末年(1021年)
2 641.2
3 874.0
熙宁十年(1077年)
2 021.3
5 117.2
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崩溃
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首倡,沿用整个封建王朝,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至道末年,农业税2 408.1万贯,天禧末年,农业税2 641.2万贯,熙宁十年,农业税2 021.3万贯”得出农业税整体稳定,数值波动在正常范围,因此北宋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且根据材料得出工商业等非农经济发展迅速,故C项正确;非农业税并非仅指对外贸易税收,宋朝的非农业税包含商税和对外贸易税收两部分,两者都是政府的重要财源,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8·山东济宁高三期末)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增多,并不能反映以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的趋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能够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但不意味着白银就一定能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D项错误。
答案 B
13.(2018·四川成都二中考前预测)在秦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秦人养成一种强烈
11
的事功精神,它建立在文化功利主义取向之上,也与秦文化的叛逆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知,秦国文化( )
A.以宗法伦理道德为准则
B.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
C.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
D.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是利用法家思想治国,并不注重宗法伦理,故A项错误;秦国文化强调功利和叛逆性,并不能说明这是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在秦国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养成了功利主义的取向,追求功利便会倾向于兼并他国走向更强大,以推动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秦文化有叛逆性,这说明秦国文化不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2018·湖北黄石高三调研)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存天理,灭人欲”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解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儒家道德规范在范仲淹身上的一种体现,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自觉地复兴儒学所做的努力体现,故C项正确;“明道救世,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5.(2018·广东肇庆一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11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得出理学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故C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16.(2018·河南洛阳高三联考)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C.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与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这些学者倡导实学,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不能说明读书人都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 D
17.(2018·河北衡水一中模拟)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市民阶层的扩大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解析 小说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材料侧重的是小说的内容,故A项错误;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对现实社会中贪官污吏的不满,故B项正确;小说的出现也是市民阶层的要求的反映,但材料侧重的是小说的内容,不能体现市民阶层扩大,故C项错误;官民价值观念不会趋同,故D项错误。
答案 B
18.(2018·广东佛山一模)
11
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这表明( )
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
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
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
解析 材料仅体现所征服的本地居民由原来的依附民或农奴身份上升到了自由民,但非公民,因而城邦公民权利并未对外邦人开放,故A项错误;希腊政治是公民参与的政治,自由民并不能参与,因而殖民运动并不能促成希腊政治共同体(公民)的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本地居民上升为自由民并不是城邦民主改革的结果,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因而“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的新移民构成平民大众,从而使社会秩序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19.(2018·江西南昌模拟)德谟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很可能,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C.公民参政活动中丧失集体意识
D.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解析 材料描述了雅典公民参政时的表现,不能体现公民的逃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公民参政的态度,不涉及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闭着嘴、不提建议……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可知,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不高,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
答案 C
20.(2017·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考)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大众”。其意在强调( )
A.民主是法律的保障 B.法律就是社会契约
C.法要体现公共意志 D.平等是自然法核心
11
解析 人民是指大众,但是没有体现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法律体现社会契约,其形成是社会契约的方式,但是法律不是社会契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他们对法的合意”“公共利益的一致性”,故C项正确;平等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2分,共50分)
21.(2018·四川广安、眉山一模)(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8分)
答案 (1)趋势: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
原因: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等。
(2)发展: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等对待各民族。
11
评价: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22.(2018·湖南衡阳二模)(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以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袛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为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
答案 (1)相同之处:①都主张实行法治。②都主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同之处:①立法与执法主体不同:韩非之法由君主制定,体现君主利益和意志;亚氏之法由全体公民参与制定,体现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意志。②本质不同:韩非之法仍是人治(君主专制);亚氏之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③公平程度不同:韩非之法君主拥有不受法律制裁的特权;亚氏之法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原因:韩非:①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成长,新兴地主阶级崛起;②诸侯国争霸战争迭起,“士”阶层的活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③儒家“礼治”“德治”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一种法律形式来维护所得利益。
亚里士多德:①雅典民主政治虽走向没落,但其民主政治传统和法治理念影响深远;②柏拉图的“人治”观(哲学王)无法实行。
11
23.(2018·广东湛江高三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传统的理解见仁见智。在词源学上,“传”与“统”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传,续也”。“统,绪也”。传统,本意是谓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在西方,英文tradition(传统)源于traditio。在罗马法中traditio是转移私人财产拥有权的一种方式。《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传统”的概念作出现代的解释:“传统从字面上来看,凡是我们文化中从过去流传或遗留下来的内容,都可称之为传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传统特指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古老的,而且我们还赋予它们以现代的价值。”
——摘编自夏锦文《社会变迁与中国司法变革:
从传统走向现代》
围绕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论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围绕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如:根据材料“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古老的,而且我们还赋予它们以现代的价值”,我们可以得出,传统也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发展的;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可以列举中外示例进行论述。如: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在新时期我们可以利用其“仁”、“德”、“和”等理念,并赋予新的内涵,为新时期民主政治服务。最后,对所论述的观点加以简要总结。如:传统文化只有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迸发出应有的活力,为当代服务,为民众所认可,长久延续。
答案 示例一 论点:古代传统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论述:传统在古代中国是指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这与古代中国建立的深厚血缘关系的宗法制、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有关,与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有关,也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有关系等。而传统在古罗马是转移私人财产拥有权的一种方式。这与古罗马以商品经济发展为主、崇尚法治的做法有密切关系。
示例二 论点:传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论述:传统在古代中国是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在古罗马则是转移私人财产拥有权的一种方式,在近现代则赋予了现代的价值。这与人类社会从专制、直接民主发展到代议制民主、与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类认识从蒙昧到理性、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等变化因素有关系。(答案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干要求同理给分)
11
相关文档
- 高考数学平面向量与复数时复数更多2021-05-137页
- 全国通用高中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2021-05-1365页
- 河南省普通高中高考数学毕业班适应2021-05-1312页
-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2021-05-1310页
-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2021-05-1322页
-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蛋白质的相关高考2021-05-133页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三章 概率 32021-05-134页
- 2018高考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技巧2021-05-139页
- 高考复习——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更2021-05-13170页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二章 算法初步 22021-05-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