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王安石变法 9页

  • 75.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文综王安石变法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题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 时间 班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王健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2.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3.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重点难点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2.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 ‎【课前预习】‎ ‎1. 任命王安石为宰相,让他放手实施变法。‎ ‎2.王安石认为,是 而不是 。‎ ‎3.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措施有 、 、 、‎ ‎ 、 、 。‎ ‎4.王安石推行的强兵措施有 、 、‎ ‎ 、 。‎ ‎5.王安石育才方面的措施有 和 。‎ ‎6.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要改变北宋 的局面,以巩固和加强 。‎ ‎7.新法的推行使 增加,抑制了 的兼并势力。其中 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 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而且,新法的 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8.王安石变法偏重于 ,但有些违背了 ,‎ 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 。‎ ‎9.等到宋神宗去世, 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教学:‎ 一、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 二、指导思想: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二、主要措施:‎ ‎1、富国:富国就是要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依据这样的方针,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的经济措施。‎ 注意:王安石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1)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 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2)他认为农民贫困和不能从事生产的症结:‎ 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措施 目的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为了革除大商人囤积居奇、控制市场,更好地保证皇室、贵族、中央政府消费物资的供应。‎ 规定发运使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要,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 北宋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东南财富之区的物资供应得到了较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还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市易法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青苗法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货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局限性:出现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募役(免役法)‎ 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以钱代役,将原来百姓轮流服差役(差役法),改为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局限性: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是沉重负担,许多人家为此家破人亡。)‎ 农田水利法 通过“治水土”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工程 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限制了官僚和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总之,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社会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联系:‎ ‎1)有关商业方面:‎ 均输法、市易法。‎ ‎2)有关农业生产方面:‎ 募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拓展1:王安石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均输法、市易法;‎ 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拓展2: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措施有哪些?‎ 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2、强兵;‎ 措施 目的 内容 作用 将兵法 改变军队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战斗力低下的状况。‎ 朝廷对原有的禁军进行精简裁并,---------‎ ‎(见书本)‎ 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 治安、御外、节支(即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农户十家一保 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 保马法 改变宋朝步兵作战的不利地位,提高官府饲养战马的质量和数量,少占粮田。‎ 废掉牧马监,把原占牧地还给民户,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使得民户踊跃养马。‎ 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军器监 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混乱的状况。‎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武器生产产量增加了,质量改善了,战斗力提高了。‎ 总之,王安石的强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弊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3、育才;‎ 措施 目的 内容 作用 科举 改革 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 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取士。‎ 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改革学校制度(整顿太学)‎ 使学校成为变法的舆论工具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不经科举直接授官。‎ 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惟才 用人 调整行政管理机构,为变法服务 培养了改革的中坚力量。‎ 联系:‎ ‎1)军事训练方面的改革。‎ 将兵法、保甲法 ‎2)军事装备方面的改革。‎ 保马法、军器监 想一想:‎ 创设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总结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措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 富国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强兵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 育才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三、影响;‎ ‎1、积极性;‎ ‎1)通过均输法等富国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社会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 ‎2)通过将兵法等强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弊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3)通过改革科举制等育才措施,选拔、培养和重用了一些有实用才能的人,提高了行政效率。‎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4)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局限性;(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1)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2)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所以说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不可能消除北宋政权面临的统治危机。‎ 四、结果;‎ ‎——失败。(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联系: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1)这场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其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想一想:‎ 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提法: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去观察这个问题。‎ 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 ‎①“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 ‎②“富民”政策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2)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变法并没有集中力量去解决造成北宋政府开支过大的“冗兵”、“冗官”和“冗费”等问题。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强制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3)新法的实行过于急进,没有注意实行的策略问题。‎ ‎4)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 ‎5)宋神宗的动摇及去世,使王安石变法失去支持;‎ ‎6)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延伸拓展】改革的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 ‎【重点优化】‎ ‎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相同点 背景 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目的 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特点 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 有曲折性、复杂性 结果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理财富国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 内在联系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②王权保障: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失败原因: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个人命运: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改革实质: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四伏时期 目的 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 性质 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 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成功 失败 作用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矣。‎ ‎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敢。‎ ‎-—司马光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司马光所言代表的哪一部分人的利益?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现象:官员数量增加,人浮于事,形成“冗官”的弊端。‎ 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增设官僚机构和官员,但矫枉过正,形成如此弊端。‎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 ‎(3)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说明了改革在执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成为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攻击变法的借口。‎ 课后作业:‎ ‎1.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 )‎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国重  ‎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2.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 ‎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4.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王安石变法中,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的是( )‎ ‎①市易法;②均输法;③青苗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宋神宗态度动摇 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 ‎7.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军队精简 ‎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9.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10.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 )‎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 C.减少政府的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 ‎11.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 )‎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 方田均税法、青苗法 C.青苗法、市易法 D. 市易法、募役法 ‎12.王安石变法的第一要务是( )‎ A.精简政府机构 B.增加财政收入 C.增强军队战斗力 D.改革科举弊端 ‎1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防止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1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 ‎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16.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 )‎ A、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 D、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17.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18.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19.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 ‎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②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 ‎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 ‎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20.王安石变法中哪项措施使北宋政府的物质需求和东南财富之区的物质供应得到了较好的的配合(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青苗法 D、募役法 ‎21.王安石的科举改革是指( )‎ A、在太学生中进行科举考试 B、考试侧重雕琢文字、记诵词句 C、用经义来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 D、废除科举选官的制度 ‎22.王安石对科举考试改革的核心是( )‎ A.科举考试重视实际 B.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C.选拔人才一视同仁 D.大力发展军事教育 ‎23.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主要在于( )‎ A.开支过多 B.生产过少 C.官员太多 D.军队太弱 ‎24.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5.王安石推行的旨在强兵的措施有( )‎ ‎①均输法;②市易法;③保甲法;④保马法;⑤将兵法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 材料二:(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 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4分)‎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4分)‎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6分)‎ ‎④材料三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6分)‎ 答案:‎ ‎①大地主,高利贷者。‎ ‎②封建国家。‎ ‎③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 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④有道理。‎ 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二者的区别在于取之是否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