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据此可知(  )‎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 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 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这里评述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 A.农业发展迅猛 B.分封制度崩溃 C.郡县制度形成 D.官吏待遇下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材料“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反映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表明农业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行政区划、官员任命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点明以土地为标准的收入情况,无法反映待遇下降,故D项错误。‎ 6‎ ‎4.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宮廷车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  )‎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家国一体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秦汉时期,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还未实现职权的细化,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不难看出,九卿大多都是为皇室效忠和服务的,这表明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故B项正确;“政务繁杂”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秦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尚未实现“官员众多,权力分化”,故D项错误。‎ ‎5.(2018河北唐山一模)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主要借助于 (  )‎ A.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 ‎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 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建设。材料中实现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整顿各地风俗都体现了地方服从中央,即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主要体现君主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才能和历史大势都不能直接落实到地方,故A、C、D三项错误。‎ ‎6.(2018河北石家庄二模)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 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 B.革新了选官制度 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 ‎ D.设刺史以察民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材料强调了汉代官方对孝道的重视,在选官制度上以“孝”“廉”作为察举的标准,故B项正确;儒道释的融合发生于唐宋时期,故A项错误;家国一体的观念早在西周已经形成,故C项错误;汉代刺史主要是监督地方官员及豪强大族,并非针对人民的孝道,故D项错误。‎ ‎7.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  )‎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6‎ D.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答案:B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七国之乱,所以此措施不能说明形成了郡国并行的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说明当时将封国不断缩小,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当时的吴国、楚国、赵国和齐国是异姓诸侯王,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缩小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8.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姑。”这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加强 B.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C.伦理制约皇权 D.儒家主流地位受冲击 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了大臣狄仁杰与王方庆对武则天的劝谏,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描述了狄仁杰与王方庆在立太子问题上对武则天的建议,无法体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情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姑”,可知狄仁杰强调血缘亲疏是立太子的标准,从而否定了皇帝立侄子(外戚)的观点,故C项正确;材料所表达的立嫡观点是儒家的伦理观,故D项错误。‎ ‎9.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可知行省制继承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但没有反映“演化”的信息,故C项错误;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在秦朝已经全面确立,故D项错误。‎ ‎10.“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6‎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11.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  )‎ 区分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士人晋升完全依靠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累世公卿在魏晋时期最为明显,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相对于明代,清代的进士中“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和“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的比例增大,由此可知C项正确;材料没有证据说明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故D项错误。‎ ‎12.(2018安徽滁州质检)中国古代,皇帝往往采取机动措施,赋予非宰相以某些宰相权力,吸收他们参与机密,参与“议政”。材料中的“机动措施”(  )‎ A.表明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 B.说明相权已经危及皇权 C.反映了对地方管理的加强 D.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相权在一定程度上能制约皇权。皇帝采取机动措施,赋予非宰相以某些宰相的权力,就是绕开宰相的制约,实现自己的意图,这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的现象贯穿整个秦至明,而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A项错误;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但不一定危及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属于中央官制,不涉及地方管理,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 ‎ ‎13.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6‎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9分)‎ 参考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因素:相权的牵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于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 参考答案:示例:‎ 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 6‎ 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人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