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00 KB
  • 2021-05-13 发布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滚动检测卷2 中国近代政治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滚动检测卷二 中国近代政治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 A 解析 B说法与本题无关,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结果;C说法错误,应该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D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列强侵略特点。‎ ‎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与大清大臣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 A.表明英国政府在中国获得进驻公使的特权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答案 C 9‎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要求中英交往按英国礼仪要求进行,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故选C。‎ ‎3.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下列条约最能体现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辛丑条约》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帮助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故选D。‎ ‎4.下列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 A.勒索战争赔款,增辟商埠 B.控制中国海关 C.倾销商品 D.展开投资竞争,掀起瓜分狂潮 答案 D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伴随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开始加强对外投资和抢夺殖民地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故选D。‎ ‎5.19世纪末,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政治经济主权遭到极大的破坏,并且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6.下面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漫画中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时期是(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答案 C 9‎ 解析 仔细观察漫画,结合题干中“大饼”代表中国及列强对着“大饼”下刀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7.侵略战争使中国“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瓦解”“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段论述主要是(  )‎ A.揭露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 B.认为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C.说明侵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强调侵略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制度 答案 B 解析 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理解,从材料中“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出这种言论认为西方的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8.1898年12月,美国国会咨文:“正在中国发生着重大的事情,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得到友好的待遇。”这反映了(  )‎ A.美国积极关注《辛丑条约》签订的动态 B.美国打算凭借其经济优势在中国谋求利益 C.美国决定在中国占领租借地 D.美国决定用占领菲律宾的手段获取在中国的利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华政策。据材料中“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得到友好的待遇”说明B正确。A中《辛丑条约》签订在1901年,A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下列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属于人民群众自发地进行的是(  )‎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黄海海战中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 ③义和团反帝斗争 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解题关键要把握住两点,一是“人民群众”,二是“自发地”。很显然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奋勇抵抗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10.与“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9‎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 答案 B 解析 依据诗句中“东沟海战”“致远”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中日双方在黄海进行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奋勇杀敌的情形,故选B。‎ ‎11.下图是中日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海战中,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选D。‎ ‎12.(加试题)“(左宗棠)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文中这样评价左宗棠是因为(  )‎ A.左宗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B.左宗棠以武力收回了伊犁 C.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新疆 D.左宗棠在新疆建立了行省 答案 C 解析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这一信息。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祖国统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13.光绪帝闻讯某将领牺牲后,垂泪即作“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该将领应该是(  )‎ A.左宗棠 B.曾国藩 C.刘永福 D.邓世昌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光绪帝”“壮海军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光绪帝时期并与海军相关且牺牲的人物为邓世昌,故选D。‎ ‎14.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 B.第二次鸦片战争——反割台斗争 C.《马关条约》——黄海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9‎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割台斗争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而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15.19世纪末一个中国人说道:“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对于此话所反映的情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情况是由《马关条约》签订造成的 B.中国人民反对割地、斥责清政府的悲愤心情 C.反映了“扶清灭洋”的思想 D.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19世纪末”“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台湾人民的反应。C为义和团运动的旗帜,故选C。‎ ‎16.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首先材料中的行径都是对中国人民进行侵略的罪行,这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是教案出现的根本原因,也体现了中外之间的矛盾加剧。故答案选B。‎ ‎17.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下列各项中,属于太原会战组成部分的是(  )‎ A.平型关伏击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A 解析 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故选A。‎ ‎18.抗战期间,宋哲元致国民政府密电:“连日血战,敌以伤亡过众,志气馁败。……攻击喜峰口正面之敌,于上午十时向后撤退,似有退却之样。”该密电发于(  )‎ A.1931年 B.1933年 C.1938年 D.1940年 答案 B 9‎ ‎19.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西北小山村”“中国红军万岁”等信息,可判定此场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最早于1935年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故这一场景最早出现于西安事变前后较合理,故选C。‎ ‎20.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 A ‎21.“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 A.说明了革命势力的强大 B.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突出了清王朝瓦解的主要原因——自己瓦解的,故B符合题意。‎ ‎2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南北议和,袁世凯同意拥护民主共和,反对帝制的背景下,其目的是防止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复辟帝制,所以,围绕总统制与责任内阁制的争夺,实质上反映的是民主与专制之争。‎ 9‎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  )‎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C.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答案 A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际上反映了辛亥革命反专制、求民主的实质要求,在当时首先体现为反专制,故选A。‎ ‎24.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了“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的纲领;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革命纲领。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民主革命要求不同 B.近代民主革命任务不同 C.对中国国情认识的程度不同 D.中国共产党日益走向成熟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由“一大”到“二大”斗争目标和任务的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变化的,故选C。‎ ‎25.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独特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不是中国所特有的,D非中国共产党单方面实现的,而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请从第26、27、28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9‎ ‎(1)材料一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4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答案 (1)《辛丑条约》的签订、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被推翻。‎ ‎(2)直接原因: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在袁世凯的两手作用下,清帝溥仪也已经退位;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不正确。原因:民国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开始实行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且武昌起义后,中国同盟会十分涣散。‎ 解析 第(1)问要注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如“丧权”“武汉义旗”“专制”“共和”,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及有关内容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5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答案 (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 原因: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为座位次序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反映了清朝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第三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国力强盛,因此其在与中国的外交中采取了较强硬的态度。第(2)问第一小问由“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可知中国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第二小问结合时间信息“1901年”分析即可。‎ 9‎ ‎2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5分)‎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5分)‎ 答案 (1)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反帝反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