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9讲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1.三民主义
(1)背景:面对鸦片战争后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仁人志士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告失败。
(2)思想渊源
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②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丰富了民生主义思想。
③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③民生主义:财富重新分配,平均地权。
(4)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③成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
20
②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护国、护法斗争屡遭失败。
(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授予反帝反封建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4)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5)意义
①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②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五”归纳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一个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二个阶段: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三个革命:民族革命(前提)、政治革命(核心)、社会革命(补充)。
四大成果: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兴起国民革命。
五大转变:由从医救民到政治救国;由和平改良到暴力革命;由集中推翻清政府到全面反帝反封建;由依靠军阀到建立革命武装;由资产阶级独立奋斗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①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②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表现
①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新文化运动中后期,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④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3)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
(1)酝酿: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0
(2)形成: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3)成熟
①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②1945年春,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丰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主持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和主要任务。
③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5)评价
①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②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做出了重要贡献。
3.邓小平理论
(1)发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②内容: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历史性转折。
(2)形成——20世纪80年代
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内容: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深化——20世纪90年代
①背景: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人们对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②过程: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世纪之交,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①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0
②是新世纪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名师指津]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结
(1)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
(2)三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共同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孙中山思想的概述
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把奋斗目标定位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上。孙中山试图在华夏大地上建立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方面:实行“五权分立”。
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
(2)经济方面:“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为防止少数人垄断土地,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并写入同盟会的纲领之中。后来在新三民主义中又提出“节制资本”与“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目的是防止资本家垄断国计民生,维护工人、农民等基层民众的利益。
(3)文化方面: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集中外文化之精华。
孙中山描绘的中国文化发展蓝图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纪年方面,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时采用公元纪年与国际接轨。又如,孙中山亲自设计的中山装,其基础形制来自国外服装,但融入了中国服饰的文化元素,仍采用左右对称的服饰、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宪法”等。
(4)对外关系:益增睦谊,和平主义。
中国近代遭受资本主义列强蹂躏的苦难历程,使孙中山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形成了痛恨侵略反对奴役的思想,提出了“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大同”的和平主义主张。
(5)实现道路: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举,“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不仅构想的资本主义具有“中国特色”,而且道路设计也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孙中山“将种族(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主张,希望建立一个三民主义的中国。
20
2.《论十大关系》
(1)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内容:报告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意义: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考点一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1.唯物史观——多元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不明确反帝到明确反帝;由反满到各民族平等(联俄、联共)
民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联共)
民生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
20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吗?分析史料,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史料 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有六点“革新”:一是“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华夏民族意识中去,从而改造了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内中国而外四夷’的传统观念”;二是“主张改君主政体为共和政体,从而扬弃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复明’这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传统观念”;三是“主张‘师夷’,从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四是“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基本上排除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五是“寓联满于排满之中”,“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六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同化”,“从而扫荡了‘明夷夏之辨’和‘严夷夏之防’这类传统观念”。——史学家张正明
提示:有的观点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史学家张正明认为孙中山将其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论证:
答案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反满的民族主义,且进行了六点革新,从而合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需要,扬弃、否定、排除、破除、扫荡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为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肯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其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2017·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20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审题步骤
(1)审材料:材料一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中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内涵,材料二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涵。
(2)审设问:试题要求:①从材料中获取有关法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信息。②比较两国近代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加以概括。③比较两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并分析说明原因。
调动知识 (1)获取信息并加以比较:根据材料信息“人民主权”“平等”“免除……侵略”“民族解放”等可以比较概括出二者的相同之处是追求民主与平等。根据材料信息“专制王权”“可以没有国王”“反帝国主义而已”可以概括出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2)分析说明:两国民族主义的不同之处与当时两国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其中中国方面还要分析中共和苏俄的影响。
参考答案 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考点二 “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要意义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0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分析材料,解读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之处。
材料 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新式的农民战争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主要信息:
答案 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创造性地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与依靠力量。主要表现在:
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性:国民革命失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受挫,毛泽东正确分析形势,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的特殊性:与旧式农民战争和辛亥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于是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农民阶级作为革命力量,让农民发挥出其巨大的潜力。
1.从留俄(苏)的人数看中国革命的变化
时间
在俄(苏)人数
学习内容
1899~1911
28
俄语、矿业、商业
1921~1927
约1 400
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
1927~1930
约1 100
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史观
——《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
发现问题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留俄(苏)的人数有了较大增长。
命题角度 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的关系;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转折。
2.毛泽东的民族主义观
20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发现问题 毛泽东的祭文对于团结抗战,凝聚民族力量起了重要作用。
命题角度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毛泽东的祭文对抗战的作用。
3.邓小平的义利观
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义利合一并不是义利的绝对同一,或简单地把义视为利或把利视为义,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使道义与功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牵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义与功利本质上是合一的。
——王泽应《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
发现问题 邓小平主张义利合一、以义取利,这与传统的义利观截然不同。
命题角度 邓小平义利观与古代义利观的比较;邓小平的义利观体现的时代价值;经济体制的变化。
4.邓小平模式成功的秘诀
邓小平模式,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第六次政治选择,是毛泽东模式的改良型,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这是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最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它继承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强大政治资源,通过一个强大的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整合力。因此它在政治类型学上可以归结为“后全能主义型的新权威主义”发展模式。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
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发现问题 萧功秦认为邓小平模式有两大特点:继承了毛泽东模式的政治资源,充分利用了市场对经济的激活作用。
命题角度 邓小平模式成功的原因;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的关系。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41
2014
全国Ⅱ,29
1.命题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20
(2014·课标全国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2.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毛泽东思想
(2017·天津文综,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来看,毛泽东这段话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完成后。《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故A、B两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正确答案为D项。
3.命题点:十月革命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2014·海南单科,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 C
20
解析 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信息,故D项错误。
1.命题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2017·珠海二模,29)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得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故B项错误;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实现,故D项正确。
2.命题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2017·莱芜二模,28)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以知道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项正确。
3.命题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20
(2017·衡阳三模,2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答案 B
解析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基础问题,故A项错误;“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表明欧洲的问题主要是贫富不均,所以被列为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帝的内容,故D项错误。
4.命题点:三民主义的理论价值
(2018·菏泽一模,8)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对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有指导意义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说明三民主义不但指导中国的反侵略,也指导反封建,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并没有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三民主义特别是旧三民主义有明显的局限性,并没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
5.命题点: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的贡献
(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四,30)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表明毛泽东( )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0
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 D
解析 农民阶级只是毛泽东认为的中国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而非单单依靠农民,这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毛泽东并没有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非全盘吸收,故C项错误。
6.命题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017·保定、唐山高三摸底,29)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
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
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答案 A
解析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正确;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特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抗战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命题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价值
(2017·保定二模,34)“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故A项错误;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故B项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南方谈话”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命题,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故D项正确。
20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天津南开三模,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实行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故A项错误;民族主义是民族革命,故B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是社会革命,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孙中山当时主张( )
A.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B.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十三年”可知,当时是1924年,所以材料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应为新三民主义思想,清政府被推翻(1912.2.12,溥仪下诏退位)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此时孙中山已经逝世(1925年),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故C项正确;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但不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故D项错误。
3.(2018·洛阳一模,11)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 )
A.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
20
B.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
C.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
D.反帝反封已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均无法看出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苏俄的革命道路,即城市中心论,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孙中山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到派遣代表团赴苏考察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产生联俄倾向,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反帝反封,故D项错误。
4.(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8)“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
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D.寄托了解决民族危机的新希望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考查的是国人认识到孙中山方案的原因,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三民主义实践后的结果,故B项错误;国人并非都为资产阶级,并不会关注纲领的性质,故C项错误;材料“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说明前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农民阶级等救国的尝试失败是国人关注孙中山主张的背景,故D项正确。
5.(2017·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4月联考,29)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
( )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答案 A
解析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消除地主剥削的可能性,其就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背景下提出的,故A项正确;“平均地权”具有空想性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民族独立问题,故C项错误;俄国受“平均地权”的影响材料反映不出,故D项错误。
20
6.(2017·东莞高三期末,28)清帝退位后,曾有记者问孙中山为何对“今日北京之政争”不甚注意,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材料中“社会革新”主要是指( )
A.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生
B.反对军阀专制、捍卫民主共和
C.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启蒙
D.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说明“社会革新”不属于政治问题,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可以判断应该是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生,故A项正确。
7.(2017·成都二模,30)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代表中共湖南省委致中央的信中说:“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年”,“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据此可知( )
A.该信件应写于湘赣边秋收起义以后
B.该信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决策有所突破
D.毛泽东的主张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答案 C
解析 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9月,材料时间在其前面而非后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阐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且该思想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据材料“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可知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D项错误。
8.(2018·兰州一模,30)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指( )
A.农民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
C.红军的衣食得到保障
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 A
解析 获得农民阶级的支持是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故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并不是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故B项错误;红军的衣食得到保障也不是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故C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与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20
9.(2017·石家庄高三期末,29)“秋收暴动后长期在根据地指导实际斗争,使得毛泽东不像前几任中共领导人那样注重得理论的真传,而是更多着眼于现实。”这表明( )
A.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毛泽东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C.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2017·唐山高三摸底,33)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该报告( )
A.是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提出的
B.主要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C.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D.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得出需要正确处理的十对主要矛盾,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故B项错误,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是党的工作的指导思想,涉及各个方面,不会直接起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作用,故D项错误。
11.(2018·北京顺义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0)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的失败更加坚定了邓小平实施其经济改革的决心。随后,邓小平( )
A.考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
B.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新制度
C.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确立开发开放浦东的新政策
答案 A
20
解析 中共十四大并没有确立新制度,故B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浦东的决策,虽然是90年代初期,但是与“南方谈话”相比,开发浦东更多的是围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局部战略,而不是指导全国性经济改革的行为,故D项错误。
12.(2017·天津红桥二模,1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 D
解析 1978年尚未建立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1978年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深化”言之过早,故B项错误;1978年对外开放刚刚开始,“加速”言之过早,故C项错误;1978年的讲话主张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了思想,1992年的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想,都解放了思想,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阳泉二模,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17世纪在英国进行着两种革命。第一种是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小贵族和资产阶级感兴趣的是赢得在社会上有地位所必需的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他们以自由主义为自己获得它指望得到的那些利益和那种控制的特殊纲领。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的宗教信仰自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准确地说,这包括议会对统治权的控制、独立政党的存在以及对反对党的必要性及其权利的承认。第二种是下中层阶级和佃农的社会革命;下中层阶级和佃农要求完全的宗教平等和政治平等、要求给穷人以丰富的食品,具有小财产所有人阶层的眼光,17世纪英国的社会革命失败了,就像后来18世纪法国的社会革命失败一样。在前后两种情形下,领导者都缺乏获取胜利所必须的人数优势、组织和成熟度。他们的时机到19世纪后期才来临。——[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一九零五年十月二十日)
20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革命中是如何贯彻自由主义学说的,并简要评述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核心主张,指出其实践效果,并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社会革命均告失败的共同原因。
答案 (1)贯彻:“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通过《权利法案》等一系列立法,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答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可酌情给分);初步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公民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形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评述:英国在自由主义旗帜下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实现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但英国革命主要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由于公民权受到财产条件的限制,自由和民主远未惠及下层民众。
(2)主张:吸取欧美革命的教训,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效果:政治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如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等;但社会革命无从实现。
原因:中英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铲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不可能允许实现广泛的社会革命;下层民众还没有成熟的领导力量和理论指导,远未觉醒。
14.(2017·孝感高三六校联盟期末,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0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不正确。
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20
相关文档
- 红对勾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练习462021-05-139页
- 高中区域地理分区东南亚涵盖高考所2021-05-134页
- 上海高中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2021-05-1317页
- 高考地理 第19讲 城市化(含解析)【更2021-05-136页
- 高中生物课堂笔记生物必修3来源:学2021-05-1327页
- 高中物理论文:基于两道物理高考题的2021-05-139页
- 高中选修物质与结构高考试题汇总至2021-05-1322页
- 金太阳 1 00所名校高中生物高考模2021-05-137页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2章 算法初步测2021-05-138页
- 山东春季高考海曲高中数学模拟试题2021-05-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