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复习之二十七语文附加题材料概括分析题试题整理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附加题材料概括分析题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进入我国,对我国文化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压力面前,一部分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文化自卑感;而另一部分国人则不敢直面竞争,产生了唯我独尊的盲目自大心理。自卑与自大,实际上都是文化软骨病的表现。重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实力,是给文化补钙的最好办法。‎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线,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不少文化工作者未能与时俱进,其文化观、艺术观、价值观、审美观都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文化作品脱离社会实际,难以提供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自信也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品牌将成为文化产业赖以快速发展的动力。而我国文化产业其发展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的转轨过程中;缺乏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文化包装、推广、营销等新型商业模式,难以形成自主品牌,导致我国文化既缺乏高端创新,又缺乏完美的营销系统,沦为发达国家文化品牌的打工仔。‎ 一个强大而自信的民族文化,必然具有强大的普世性和征服力,必然能够赢得世界多数民族的认可与尊重,必然能够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故此,必须重视文化贸易,大力提升出口份额,不断占领国际文化市场,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从而重建自信。 ‎ ‎24.文中“文化软骨病”的含义具体指什么?(3分)‎ ‎ ‎ ‎ ‎ ‎25.我国目前文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请作简要概括。(6分)‎ ‎ ‎ ‎ ‎ ‎26.你认为如何重建我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实力?(6分)‎ ‎ ‎ ‎ ‎ ‎24、“文化软骨病”是指部分国人面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入我国形成的巨大的竞争压力,(1分)而产生的崇洋媚外的文化自卑感和唯我独尊的盲目自大心理。(1分)即自卑与自大的心理。(1分)‎ ‎25、(1)文化缺乏创新意识;(2)没有形成民族的文化品牌;(3)文化缺乏普世性和征服力。(1点2分)‎ ‎26、要重建我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实力(1)推动文化创新;(2)建设顶级文化创新队伍;(3)打造文化品牌;(4)扭转文化贸易逆差。(5)切实保障文化知识产权;(6)实施传统文化再造工程等。(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3分,四点及以上6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相比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对权力运行可以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促进官员谨慎用权,约束言行。‎ 一些例子似乎说明,网络反腐可谓“弹无虚发”。无论是“表叔”“房叔”还是“天价烟”局长等腐败案件的查处,都遵循“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这样的路径发展。不过,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模式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难言乐观。‎ 当然,网络举报的泛滥,也会使有关部门在查处腐败过程中,对于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难以权衡。而面对公共利益,官员隐私权该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确的法律界定。比如网帖所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 网络举报是一把双刃剑。“误伤事件”提醒:监督和隐私各有边界。如脱缰之马的“网络监督”‎ 真假难辨,一旦践踏到普通公民的“隐私领地”或者危及集体权益,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因此网络举报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争论网络反腐利弊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这样的诘问:如果正常的投诉渠道畅通有效,网络举报何以如此盛行?而反观网络反腐显而易见的短板,更提醒我们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多么地必要和紧迫。‎ ‎(选自‎2012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24. 从材料看,网络举报有哪些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结合文本,说说网络举报如何才能健康发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网络举报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工作有哪些启示?(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① 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② 容易形成舆论热点。③ 具有固定的发展路径。④ 具有偶发性甚至戏剧性弱点。⑤ 容易产生“误伤”事件。(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25. ① 要真实理性。② 要保障个人隐私。③ 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每点2分)‎ ‎26. ① 要畅通投诉渠道。② 要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③ 要给公众充分的发言权。④ 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⑤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⑥ 要借助民间力量,扩大腐败信息源。⑦ 加大反腐的决心和力度。(每点1分,给满5分为止)‎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从前的文学观念与我们现在的文学观念很是不同。他们以为文学的唯一作用只是“载道”。但我们认定文学广大无垠,是批评人生、解释人生的。在他们的旧观念下,多少真正的文学为旧观念所压迫,竟失去了它们的真价值,而为一般人所轻视。最可怜的便是小说,他们亦读小说,做小说,爱小说,但却始终拿消闲的态度来对付小说,以为小说是不能称作正宗文学的。他们以为小说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君子弗为也”。‎ 他们虽然轻视小说,但是他们仍旧是很迫切地要知道他人的感情与动作,他们受了生之压迫,感受生之苦痛,仍旧很迫切地要求安慰,要求同情。他们仍旧向小说家喊道:“请你们安慰我,使我乐,使我忧,使我歌,使我泣,使我富于情绪,使我梦,使我笑,使我震动,使我饮泣,使我思量。”(莫泊桑语)所以仍旧差不多是无一人不读小说。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 有许多人虽然受了旧文学的观念的束缚,但是所为“道”也者,究竟敌不住情感。他们自身领会了人生的意义,看清楚了人生的真相,创造的冲动永久催促他们,同情的血流,继续在身体里鼓荡,所以仍旧有好小说出现。‎ ‎(节选自瞿世英《小说的研究》)‎ ‎24. 旧观念下一般人是如何看待小说的?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为什么“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请依据第二段文意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最后一段中所说“好小说出现”的条件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地位低,不属于正宗文学;不能载道,只能用来消闲;作者为街谈巷议者,而非君子。(答出一点得2分,答全三点得5分)‎ ‎25. 因为小说能满足人们对人情世态的了解;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同情。(每点2分)‎ ‎26. 作者有对人生的领会与思考,有创作冲动和悲悯情怀。(每点2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4~26题。‎ ‎“中国式买房”反映了什么 近日,有媒体在分析国人购房行为特质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词汇——“中国式买房”,从很多“中国式”冠名的社会现象中,依稀能够看到些国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凝练成一种社会问题。“中国式买房”直观而准确地描摹了国人买房的复杂心理,以及楼市中较为普遍的买方市场现象——价格、潜力和地段成为举全家之力释放购买力的三大要素,而用以提升幸福感的房子质量和舒适度却被偏置了。‎ 换一个角度看,价格、升值潜力和地段,不正是多年来开发商营销和推高房价的惯用手法吗?商业营销通过制造概念吸引眼球,这并非不可,开发商的营销策略最终转化成为国人买房的心理暗示,只能说房地产市场对国人的“绑架”已通达大脑深处。‎ 开发商祭起地段、升值潜力等概念,裹挟着购房者不得不踊跃挤进楼市,因为这些概念很多已经变成了事实,由不得购房者在买房时不首先考虑地段、升值潜力,而把房屋质量和舒适度放到一边;由不得购房者不举家行动,释放比房产证上户主收入水平更高的购买力。其实,购房者买房中的种种“由不得”,最关键的诱因来自两方面:一是房价定价机制几乎完全由开发商制定;二是房价不稳定,涨多降少,在房价非理性上涨的过程中,房子的首要功能已不再是居住品,而成了投资甚至投机的商品。‎ ‎“中国式买房”一方面会加剧“重买轻租”、置业者喜欢一步到位的“中国式”现象,进一步推动市场供应、需求结构的畸形;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式买房”心理与开发商营销策略重合,必然会加剧房价调控的难度。任由“中国式买房”持续下去,买房就会离改善生活、提升幸福感的初衷愈行愈远。‎ ‎(选自《京华时报》‎2012年11月19日,有删改)‎ ‎24. 从“中国式买房”中反映了国人什么样的复杂心理?请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请具体解释第二段中“绑架”一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破解“中国式买房”的尴尬。(6分)‎ ‎24. ① 过分关心房屋的价格、升值潜力和地段。(2分)② 忽视(偏置)房子自身质量和舒适度。(2分)(如果摘录原文句子,每点只能得1分)‎ ‎25. “绑架”在文中是指开发商的营销策略转化成为国人买房的心理暗示并深入大脑,(2分)最终导致房价定价机制几乎完全由开发商制定,(2分)买房者被迫涌入楼市。(1分)‎ ‎26. ① 政府加大房价调控力度,建立合理定价机制。② 社会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切断开发商的种种不合理诱因。③ 引导购房者更新观念,理性买房,关注房子的质量和舒适度。(每点2分。从不同的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推广和普及西方现代礼仪越来越成为一门必修课。西方礼仪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简单务实、易于传播,讲究平等、自由开放。中国礼仪则重视血缘和亲情,有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等几个特点。遵守现代礼仪也是一种文化的沟通和对 话,可以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在发扬光大我们自己民族优秀礼仪的同时,必须要推广西方一些好的礼仪,尤其是像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公务活动礼仪等等。中国古代礼仪,有的方面规定很详细,有的则很简单,而在目前这个社会里,有些新出现的事物、职业,无法使用过去的礼仪。因此,现代国际交往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礼仪,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节奏。‎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素质有多高,其实很大的程度是在说他的礼仪很好。男性有绅士风度,女性有淑女风范。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让自己成为一位温雅而有魅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修养境界。“彬彬有礼”绝不是特权阶层、时代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有权拥有也能够拥有。如果你买不起“香奈儿”,一朵花、一抹笑容,也是最好的装饰。一个国家人人珍视礼仪就会不断地走向上层,成为文明之邦。‎ 有的人传播中国文化高高在上,自己觉得中国文化优越,比国外的文化强,这样的心态就让外国人很反感。有人看外国人的脸色传播中国文化,外国人喜欢什么就传播什么,甚至传播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要想真正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就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做一种持之以恒的准备,以身作则,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24. 请概括上文中东西方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从文中看,中国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存在哪些问题?(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结合材料,你认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要做哪些工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都能提升人的素养,让人达到温雅而有魅力的境界;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进行文化的沟通和对话;有助于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一点1分,两点3分,全对4分)‎ ‎25. 对西方优秀的礼仪认识不到位;对中国传统的礼仪盲目自大;对中国自身的传统礼仪自信不足。(一点1分,两点3分,全对5分)‎ ‎26. ① 发扬光大我国传统的优秀礼仪(文化)。② 积极吸纳西方现代先进或文明礼仪。③ 从自己做起,人人珍视礼仪,建设文明之邦。④ 以平和的心态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⑤ 融合中西方文化,生成中国特色文化。⑥ 大力发展和扶持文化产业。⑦ 努力进行文化改革和创新活动。(每点1分,意思表达对即可)‎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住房和大白菜究竟有哪些不同?直观地看,住房是不动产;而大白菜是在市场流通的。因此,无法在相同位置生产出更多相同质量的住房。既然住房无法重复生产,自由竞争又怎能产生效果?其次,我们看住房和大白菜的价格又有什么不同?如果北京的大白菜价格突然上涨,全国其他地方的大白菜就会运到北京,大白菜的价格由市场交易决定而难以操纵。住房则不一样,一个住宅区的价格涨跌实际上是由当时交易的价格决定的,因此,住房的价格极易被操纵。还有,大白菜的价格波动符合一般价格波动规律,而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在市场供给增加的同时,需求增加更快,刺激价格更快上涨,出现“非理性繁荣”的局面,直到泡沫破灭。‎ 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对待住房都不会任其像大白菜那样完全市场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以英国为 首的主要工业化国家面临巨大的住房危机,社会公众强烈要求政府干预住房市场。但当时自由主义的信念与迫使政府对住房进行干预的社会力量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无拘无束的自由竞争并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住房市场利润的驱动下,住房的供给与需求并不会自动地调节到某种合理的均衡状态。政府开始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住房干预中去,明确了自己在住房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到目前为止,不少国家把公民享有住房的权利写入了宪法。‎ ‎24. 文中是从哪几个角度阐说大白菜和房地产之间的不同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结合文章内容,简述当前房地产市场潜存着危机的缘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从文中看,解决我国当前的住房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① 性质。② 自由竞争的结果。③ 影响两者价格涨跌的因素。④ 与一般价格波动规律间的关系。(每点1分)‎ ‎25. ① 住房属于不动产,自由竞争无法对它产生效果。② 住房价格容易被操纵。③ 住房的价格波动不符合一般价格波动规律。(①、③,每点2分;②,1分)‎ ‎26. ① 提高人们对自由竞争与市场调节规律的认识。② 政府明确自己在住房市场的角色定位。③ 政府投入精力进行住房干预。④ 住房制度法律化。(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在全球经济遇冷的当下,这一被称之为“口红效应”的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正在第112届广交会上显现。‎ ‎“公司的个人护理用品出口订单同比增长了50%。”南京锐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经理薛钢介绍,经济不好时,个人护理行业的中高端产品更走俏,人们更愿意选择质量高且能长期反复使用的产品。‎ 同样,由于经济疲软,一些商家发现,人们有更多时间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因而不少家居饰品公司抓住机遇,扩大经营生产。浙江仙居宏鹰联盛工艺有限公司的展位前,不少采购商驻足询问。据介绍,该公司今年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0%。‎ 不少企业表示,经济不景气时,采购商对产品包装色彩的偏好更为明显。在主营化妆品和护肤用品的深圳天和圆事业有限公司展位上,一款双色螺旋果冻状的护肤品吸引了不少采购商的眼球。公司经理说,他们正通过加强文化设计元素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24. 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什么是“口红效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第112届广交会上,“口红效应”是如何呈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结合材料,说说金融危机下“口红效应”理论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启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口红效应”,即“低价产品偏爱趋势”,(1分)是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1分)人们购买“廉价的非必要之物”,(1分)以满足消费欲望(或从中获得安慰,1分),从而使这些商品走俏市场的经济现象。(2分)‎ ‎25. 个人护理行业的中高端产品更走俏;(或“个人护理用品出口订单同比增长”“人们更愿意选择质量高且能长期反复使用的个人护理产品”,1分)家居饰品受到青睐;(或家居饰品公司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1分)采购商对产品包装色彩的偏好更为明显。(1分)‎ ‎26. ① 对市场变化应具敏感性,把握危机背后的商机。② 在物美价廉的消费品上加大研发力度。③ 加强文化设计元素提高产品附加值。④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每点2分,答其中三点即可)‎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派诗人庞德对意象的表述是:“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在传统文艺作品中,意与象是同一作品中两个不同的内容层面,“象”指作品中直观的外在形象,“意”指作品包含的意蕴,“象”是“意”的特质载体,是“意”得以显现、能够被接受者感知的审美中介。两者密不可分,在作品中化合为同一个复合的形象,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与创造者主观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统一,客观的物象有了神韵,原本无形的主观情感体验有了寄托,达到了观象与达意,形式与内容,外物与自我的水乳交融。‎ 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悟外化为一种直观的审美形态,捕捉到、创造出主客观统一的意象,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使得某些意象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绵延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像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传统的诗歌意象。而庄周的“蝴蝶梦”就像那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一样让人梦魂牵绕,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醉,此后“梦”与“蝶”交织在一起,以其迷离的梦幻色彩为历代迁客骚人所吟唱,这一文学意象也变得越来越迷人而富有魅力,“梦”与“蝶”的意象寄托了不同时代文人的复杂感情。‎ ‎24. 这段材料阐述了意象的哪些特性?(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如何理解庞德的这一表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处描写“月”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在其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 ① 寄寓了作者的意蕴和情感。② 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过程。③ 普遍性、传承性和象征性。(每点2分)‎ ‎25. 说明意象是创造者主观情感体验与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的有机统一。(3分) ‎ ‎26. 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②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③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琵琶女的寂寞与孤独。④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⑤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用月写出美好的场景,反衬人的寂寞和孤独。(每例3分,答出其二即可)‎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侏儒记 杜文和 某居室,有一侏儒,二三尺高矮,平素寡言,淡交往,少与人谈笑。易怒,别人笑他不得。然而他也有知交,约六七人,一式的侏儒。六七人昂首阔步于闹市,引众人相顾惊愕,他们自己则浑然不觉,端容正色。偶尔也去郊外原野,唯此时,四顾无人,方显出少有的活跃,奔跑大乐。待到返回居里,遂又恢复先前的缄默。‎ 这侏儒精盆栽事。一庭院陶盆、瓷盆、土盆,全树以怪木:榆桩、病梅、偃柏、蟠松、倒杉……这侏儒常执剪掌刀,揣度盆中树木,时不时施以手术,或假以棕丝,束缚蟠扎。邻人或曰:“人似老孩子,老孩子调教小老树。”这侏儒并不置辩,依旧日日侍弄他的树。‎ 穷数十年功力,盆景艺事大成。一矬松,躯高二尺,摩其干坚韧滑泽,叩之锵然,披枝横迤怒走,短针戟指,底根皆骨出。一虬柏,扭干作数结,枝一往几折,盘旋成荫盖,皮若黑蟒老鳞。一偃桧,枝干委地旁引数尺。满庭院盆栽,老、瘦、怪、古,盈缩一隅却蓄百仞之势。‎ 忽一日,有老叟过此,侧身院中,注视良久,遂自语:“缩龙成寸,蛰伏中暗蕴升空破天气概,豪气干云;弯弓委屈,一身劲势犹在,虽侏儒而心胸广。”这侏儒当即有泪泫然,双手捧古柏给那老叟。‎ ‎24. 请分析侏儒的心理特征。(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本文写侏儒,善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自卑,需要认同感,有寄托,有追求,渴望理解。(一点1分)‎ ‎25.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盆景,(1分)从触觉、听觉、视觉的角度,(1分)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2分)传达出其刚劲有力、气势内敛的神采。(1分)‎ ‎26. 对比:与常人淡交往而与同类相投合;日常沉默而郊游活跃;培育盆景,邻人讪笑而老叟知心。(3分)衬托:以所培育怪木之形衬托其天生残疾;以所育成怪木之气势衬托其豪放不屈之胸襟。(2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 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数典不能忘祖”。不但人,就连猴子鸟雀之类动物也摹仿同类动物乃至人的声音笑貌和动作来做戏。不但成年人,就连婴儿也爱摹仿所见到的事物来做戏,表现出离奇而丰富的幻想,例如和猫狗乃至桌椅谈话,男孩用竹竿当作马骑,女孩装着母亲喂玩具的奶。这些游戏其实就是戏剧的雏形,也就是对将来实际劳动生活的学习和训练。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镑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我们正常人往往进行有专责的单调劳动,只有片面的生命力得到发挥,其他大部分生命力也遭到囚禁,难得全面发展,所以也有定时“放风”的必要。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他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 ‎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24. 请具体解释“数典不能忘祖”在文中的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文中说“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请结合选文,概括其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文中所说,戏剧“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请结合汤显祖的《牡丹亭》试加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在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被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的现实下,不能忘记戏剧起源于对实际劳动生活的学习和训练,(2分)不能忘记戏剧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2分)‎ ‎25. ① 源于生活,具有消遣作用。(最生活)② 综合性最强、最生动鲜明的艺术。(最艺术)③ 所产生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最美感)(每答对一点得2分)‎ ‎26. ① 作品讲述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2分)② 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时时为主人公的命运而忧,同时又为战胜了封建礼教的,追求到幸福爱情而“乐”。(3分, “忧”与“乐”只答一方面得1分,答对两方面得3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自然画自成一个世外的世界,令人悠然意远。我们在静穆中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这种怡情山水的生活,也是一种“解放”。人为什么一定要困在现实生活所画的牢狱中呢?我们企图作一点对于无限的寻求,在现实世界之上创造一些易与现实世界成明暗对比的意象世界,不是更能印证人类精神价值的崇高么?‎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种意象世界是否只在远离人境的自然中才找得出呢?我看到希腊造形艺术大半着眼在人物,就是我们汉唐以前的画艺的重要的母题也还是人物;我又读到黑格尔称赞人体达到理想美的一番美学理论,不免怀疑我们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是一种偏见,而我们的画艺多少根据这偏见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些皈依自然,在以往叫作“山林隐逸”的艺术家,有一种心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者说,自然与人的冲突——而他们只走到这冲突两端中的一端,没有能达到黑格尔的较高的调和。为什么不能在现实人物中发现庄严幽美的意象世界呢?我们很难放下这一个问题。放下但丁、莎士比亚和曹雪芹一班人所创造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不说,单提武梁祠和巴惕楞的浮雕,或是普拉克什特理斯的雕像和吴道子的白描,它们所达到的境界是否真比不上关马董王诸人所给我们的呢?‎ 我们在山林隐逸的气氛中胎息生长已很久了,对于自然和文人画已养成一种先天的在心里伸着根的爱好,这爱好本是自然而且正常的,但是放开眼睛一看,这些幽美的林泉花鸟究竟只是大世界中的一角落,此外可欣喜的对象还多着咧。我们自己——人——的言动笑貌也并不是例外。身份比较高的艺术家,不曾肯拿他们的笔墨在这一方面点染,不能不算是一种缺陷。‎ 我们不禁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名句:你的心灵不久也快有她的尘世的累赘了。习俗躺在你身上带着一种重压,像霜那么沉重,几乎像生命那么深永!‎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改动)‎ ‎24. 在作者看来,中国画家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的偏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请简要说明文章结尾借用华兹华斯的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关于绘画艺术,在本文中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① 过分强调人们在自然的静穆中可以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得到一种心灵的解放。(2分)② 过分强调挣脱现实世界的束缚。(1分)③ 过分强调追求精神价值的崇高。(2分)‎ ‎25. ① 对自然画的过度崇尚实际上是一种偏见,而忽视人物画的创作其实也是一种缺陷。② 艺术家不可能逃避现实,远离人境,艺术家要摆脱束缚,在人物画方面着力,才能回归本真,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调和。(每点2分)‎ ‎26. ① 人物画也能印证人类精神价值的崇高,不必仅仅看重自然画。② 在自然和人的冲突中,真正的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可以达到较高的调和,不必把自然和人割裂。③ 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囿于单一的选题、以一种单纯而固定的风格自封,应该追求选材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每点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进入我国,对我国文化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压力面前,一部分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文化自卑感;而另一部分国人则不敢直面竞争,产生了唯我独尊的盲目自大心理。自卑与自大,实际上都是文化软骨病的表现。重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实力,是给文化补钙的最好办法。‎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线,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不少文化工作者未能与时俱进,其文化观、艺术观、价值观、审美观都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文化作品脱离社会实际,难以提供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自信也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品牌将成为文化产业赖以快速发展的动力。而我国文化产业其发展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的转轨过程中;缺乏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文化包装、推广、营销等新型商业模式,难以形成自主品牌,导致我国文化既缺乏高端创新,又缺乏完美的营销系统,沦为发达国家文化品牌的打工仔。‎ 一个强大而自信的民族文化,必然具有强大的普世性和征服力,必然能够赢得世界多数民族的认可与尊重,必然能够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故此,必须重视文化贸易,大力提升出口份额,不断占领国际文化市场,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从而重建自信。 ‎ ‎24.文中“文化软骨病”的含义具体指什么?(3分)‎ ‎                                                                                                           ‎ ‎                                                                                                 ‎ ‎25.我国目前文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请作简要概括。(6分)‎ ‎                                                                                                ‎ ‎                                                                                          ‎ ‎26.你认为如何重建我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实力?(6分)‎ ‎                                                                                                ‎ ‎                                                                                          ‎ ‎24、“文化软骨病”是指部分国人面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入我国形成的巨大的竞争压力,(1分)而产生的崇洋媚外的文化自卑感和唯我独尊的盲目自大心理。(1分)即自卑与自大的心理。(1分)‎ ‎25、(1)文化缺乏创新意识;(2)没有形成民族的文化品牌;(3)文化缺乏普世性和征服力。(1点2分)‎ ‎26、要重建我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实力(1)推动文化创新;(2)建设顶级文化创新队伍;(3)打造文化品牌;(4)扭转文化贸易逆差。(5)切实保障文化知识产权;(6)实施传统文化再造工程等。(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3分,四点及以上6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派诗人庞德对意象的表述是:“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在传统文艺作品中,意与象是同一作品中两个不同的内容层面,“象”指作品中直观的外在形象,“意”指作品包含的意蕴,“象”是“意”的特质载体,是“意”得以显现、能够被接受者感知的审美中介。两者密不可分,在作品中化合为同一个复合的形象,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与创造者主观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统一,客观的物象有了神韵,原本无形的主观情感体验有了寄托,达到了观象与达意,形式与内容,外物与自我的水乳交融。‎ 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悟外化为一种直观的审美形态,捕捉到、创造出主客观统一的意象,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使得某些意象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绵延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像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传统的诗歌意象。而庄周的“蝴蝶梦”就像那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一样让人梦魂牵绕,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醉,此后“梦”与“蝶”交织在一起,以其迷离的梦幻色彩为历代迁客骚人所吟唱,这一文学意象也变得越来越迷人而富有魅力,“梦”与“蝶”的意象寄托了不同时代文人的复杂感情。‎ ‎24. 这段材料阐述了意象的哪些特性?(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如何理解庞德的这一表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处描写“月”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在其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① 寄寓了作者的意蕴和情感。② 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过程。③ 普遍性、传承性和象征性。(每点2分)‎ ‎25. 说明意象是创造者主观情感体验与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的有机统一。(3分) ‎ ‎26. 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②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③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琵琶女的寂寞与孤独。④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⑤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用月写出美好的场景,反衬人的寂寞和孤独。(每例3分,答出其二即可)‎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    书与电影都是文学的载体。今年的电影市场依旧是正增长,可图书市场的实体店头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弄得出版界有些心慌,尤其担心实体书店的存亡。其实电影尽管增长了,但电影院多数时候还是挺空的,几个人看个包场并不鲜见,许多电影看几眼想退票也没门儿,郁闷的大有人在。‎ ‎    电影界全年拍了大几百部影片,绝大部分悄没声地寿终正寝了,只几部有市场又有影响,最大的黑马是一部叫《泰囧》的影片,几乎把电影界一年的钱都赚到自己腰包里了,让同行眼红;出版界下半年依靠瑞典人帮忙,把诺贝尔文学奖发给莫言,致使11月份虚构类畅销书前30名中莫言包揽了25名,这个数字是莫言的喜剧,中国文学的悲剧。‎ ‎    最近在与人闲聊中做了如下调查,看过莫言小说的人谁能说说情节,答曰几乎一致,记不住,看不下去;看过《泰囧》的人谁能说说感受,答曰也几乎一致,瞎笑一场,看不看两可。于是我有点儿失望,作为2012年的最大的文化现象,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    文学已在我们的生活中远去,变得模糊不清,象这几天华北地区的雾霾,久久不散,算不上污染,也没有情调。文学本是文明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可今天的人们精神上多为躯壳,《泰囧》的公众屈从,莫言的公众盲目,清晰地昭示着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悲剧。                      ‎ ‎(选自马未都博文《精神悲剧》,有删节)‎ ‎24.博文中,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看法?(5分)‎ ‎                                                                            ‎ ‎25.作者说“这个数字”是“中国文学的悲剧”的依据是什么?(4分)‎ ‎                                                                                  ‎ ‎26.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材料,简述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6分) ‎ ‎                                                                                    ‎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 ‎24.文学应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文学应为公众提供精神享受。‎ ‎    【评分建议】5分。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 ‎25.优秀文学作品数量稀少;盲目跟风阅读风气太盛。‎ ‎    【评分建议】4分。每点2分。‎ ‎26.多出贴近生活的精品;引导公众追求精神享受;提升公众欣赏水平;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    【评分建议】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答出4点给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相比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对权力运行可以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促进官员谨慎用权,约束言行。‎ 一些例子似乎说明,网络反腐可谓“弹无虚发”。无论是“表叔”、“房叔”还是“天价烟”‎ 局长等腐败案件的查处,都遵循“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这样的路径发展。不过,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模式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难言乐观。‎ 当然,网络举报的泛滥,也会使有关部门在查处腐败过程中,对于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难以权衡。而面对公共利益,官员隐私权该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确的法律界定。比如网帖所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 网络举报是一把双刃剑。“误伤事件”提醒,监督和隐私各有边界。如脱缰之马的“网络监督”真假难辨,一旦践踏到普通公民的“隐私领地”或者危及集体权益,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因此网络举报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争论网络反腐利弊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这样的诘问:如果正常的投诉渠道畅通有效,网络举报何以如此盛行?而反观网络反腐显而易见的短板,更提醒我们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多么地必要和紧迫。‎ ‎(选自‎2012‎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24.从材料看,网络举报有哪些特点?(4分)‎ 答案:①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②容易形成舆论热点;③具有固定的发展路径;④具有偶发性甚至戏剧性弱点;⑤容易产生“误伤”事件。(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25.结合文本,说说网络举报如何才能健康发展?(6分)‎ 答案:①要真实理性;②要保障个人隐私;③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每点2分)‎ ‎26.网络举报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工作有哪些启示?(5分)‎ 答案:①要畅通投诉渠道;②要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③要给公众充分的发言权;④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⑤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⑥要借助民间力量,扩大腐败信息源;⑦加大反腐的决心和力度。(每点1分,给满5分为止)‎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作为新兴媒体,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网络的最大功绩是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上世纪,想发表作品常需要有一麻袋的底稿作基础。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网络结束了抽屉文学和油印刊物的历史,通过网络,发表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当今有大量的写作者在网上放飞他们的文学梦想,这些被称为网络写手的写作者来自不同的行业,那些有才华的写作者得到粉丝们的追捧,潜在的写作才能被激发出来,也慢慢成为作家。‎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网民已近4亿,网络文学阅读者和写作者过亿,互联网阅读已超过了图书阅读,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写作的新平台。网络未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已失去了轰动效应,文学的边缘化倾向日渐突出。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十年来,互联网上所发表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远远超过当代文学纸质媒体发表作品60年的总和。‎ 网络文学是丰富而芜杂的,不同身份的网民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阵营,文学通过网络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当然,网络上也不乏纯文学作家的身影。网络上有以写作字数计算稿酬的签约作家,他们是完全的商业写作,其中不乏日码字过万的“写手”,他们中的佼佼者凭借自身的写作才华获得网友读者的追捧,并以此获得年入百万的报酬。网络上还有大量的非职业写作者,许多小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通过网络记录自己的生活,博客写作已成为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网络文学因发表的宽松,在总体上与传统文学审美取向有很大不同,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写作趋向,其中表现出来的新鲜活力是很多传统职业作家所无法提供的。‎ 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言蔽之的“垃圾论”问题,而是在鱼龙混杂之中,如何筛选,如何引导,如何评判,如何经典化的问题。这既需要作协等文学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也需要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认真阅读参与,毕竟网络文学只有短短的十年历史,其发展的巨大空间将由时间来证明。 ‎ ‎24.网络文学有哪些重要特点?(6分)‎ ‎ ‎ ‎ ‎ ‎ ‎ ‎25.网络对文学有哪些影响?(4分)‎ ‎ ‎ ‎ ‎ ‎ ‎ ‎26.怎样引导网络文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5分)‎ ‎ ‎ ‎ ‎ ‎ ‎ ‎24.①作者身份多元化;②文学样式多元化;③发表环境宽松;④作品总量多;⑤读者众多;⑥质量参差不齐;⑦审美取向区别于传统文学。(每点1分,答到6点即可)‎ ‎25.①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②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③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习作的新平台;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每点1分)‎ ‎26.①作协等文学职能部门要有积极作为,提高网络文学的地位。②文学批评界要积极参与对网络文学的评论和扶持。③网络作者要提升字的写作品位,多创作精品。(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答一点得1分,答两点得3分,答3点得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作为新兴媒体,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网络的最大功绩是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上世纪,想发表作品常需要有一麻袋的底稿作基础。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网络结束了抽屉文学和油印刊物的历史,通过网络,发表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当今有大量的写作者在网上放飞他们的文学梦想,这些被称为网络写手的写作者来自不同的行业,那些有才华的写作者得到粉丝们的追捧,潜在的写作才能被激发出来,也慢慢成为作家。‎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网民已近4亿,网络文学阅读者和写作者过亿,互联网阅读已超过了图书阅读,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写作的新平台。网络未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已失去了轰动效应,文学的边缘化倾向日渐突出。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十年来,互联网上所发表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远远超过当代文学纸质媒体发表作品60年的总和。‎ 网络文学是丰富而芜杂的,不同身份的网民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阵营,文学通过网络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当然,网络上也不乏纯文学作家的身影。网络上有以写作字数计算稿酬的签约作家,他们是完全的商业写作,其中不乏日码字过万的“写手”,他们中的佼佼者凭借自身的写作才华获得网友读者的追捧,并以此获得年入百万的报酬。网络上还有大量的非职业写作者,许多小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通过网络记录自己的生活,博客写作已成为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网络文学因发表的宽松,在总体上与传统文学审美取向有很大不同,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写作趋向,其中表现出来的新鲜活力是很多传统职业作家所无法提供的。‎ 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言蔽之的“垃圾论”问题,而是在鱼龙混杂之中,如何筛选,如何引导,如何评判,如何经典化的问题。这既需要作协等文学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也需要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认真阅读参与,毕竟网络文学只有短短的十年历史,其发展的巨大空间将由时间来证明。 ‎ ‎24.网络文学有哪些重要特点?(6分)‎ ‎ ‎ ‎ ‎ ‎ ‎ ‎25.网络对文学有哪些影响?(4分)‎ ‎ ‎ ‎ ‎ ‎ ‎ ‎26.怎样引导网络文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5分)‎ ‎ ‎ ‎ ‎ ‎ ‎ ‎24.①作者身份多元化;②文学样式多元化;③发表环境宽松;④作品总量多;⑤读者众多;⑥质量参差不齐;⑦审美取向区别于传统文学。(每点1分,答到6点即可)‎ ‎25.①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②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③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习作的新平台;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每点1分)‎ ‎26.①作协等文学职能部门要有积极作为,提高网络文学的地位。②文学批评界要积极参与对网络文学的评论和扶持。③网络作者要提升字的写作品位,多创作精品。(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答一点得1分,答两点得3分,答3点得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冯骥才表示,全世界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巨大转变,但这两种文明之间的联系却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类所忽视、淡忘。“我担心将来中国人会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因为每个城市的样貌都一样,所有文化旧址都被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铲平,不论哪个城市,满眼全是现代建筑。所有的胡同、街道,现在全是开发商的楼盘。”冯骥才说。‎ 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尊严,巴黎的古典文化气息之所以被保护得好,正是因为雨果在1832年3月1日发表的文章《向拆房者宣战》中,直白激烈地抨击当时法国政府对于老建筑的拆除是对国家的摧毁,是野蛮的行为。冯骥才说:“我们要站在明天的角度看今天,我们要想想能为后代留下什么,做些什么。”‎ 目前冯骥才等内地众多文人正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地、地毯式地收集。“我们要抢救中国文化。”他表示内地人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没有兴趣是个很大的问题,他在山东看到学习传统年画的女孩是不会说中文的日本人。江浙一带极具价值的年画、雕刻、古董被人肆意售卖,通过走私和腐败的路径卖出境外。“我在香港的荷里活道发现大量从内地流出的珍贵古董,我在这里要呼吁内地收藏家们把这些文化宝物一件一件买回去。”冯骥才说。‎ 郑培凯则从旁补充道:“最重要的还是把走私、腐败这条线给彻底掐断,并且提高普通民众及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这都是我们中华儿女自己的瑰宝。”还有法国人在广西贵阳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将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运回法国,并放言“以后中国人要看少数民族服饰只能去法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当地政府才开始文化保护”,冯骥才颇为无奈地感叹。 ‎ ‎(节选自《深圳特区报》2010.7.26)‎ ‎24.关于文化保护,冯骥才指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请逐一归纳。(5分)‎ 答: ▲ ▲ ‎ ‎25.“我们要站在明天的角度看今天,我们要想想能为后代留下什么,做些什么。”体现了冯骥才怎样的文化保护观?(2分)‎ 答: ▲ ▲ ‎ ‎26.从文中看,当前应从哪些方面做好文化保护工作?(8分)‎ 答: ▲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①具有文化意义的城市老建筑遭到破坏;②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失传(或民众对本民族文化没兴趣);③文物流失严重;④地方政府的文化保护意识淡薄。(5分,答出1点得1分,答全4点得5分)‎ ‎25.以未来眼光审视当下的文化保护(或“文化保护应着眼子孙后代”、“文化保护应着眼未来”)(2分,意思对即可)‎ ‎26.①加大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保护力度;②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③加大对文物走私的打击力度;④加强流失文物的回购;⑤增强民众及地方政府责任意识。(8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大自然 ‎[俄国]屠格涅夫 ‎  我梦见自己走进一座拱顶高大的地下大厦。整个大厦里流泻着某种也是地下的、匀和的光线。‎ ‎ 大厦正中间,坐着一位身穿飘动的绿色服装的端肃女性。她一手支颐,仿佛正在沉思。‎ ‎ 我立刻明白,这位女性就是大自然的化身。我一激动,心里感到一种由崇敬而来的畏惧。‎ ‎ 我走近端坐的女性,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 “啊,我们的万物之母!”我惊呼道,“你在想什么呢?你是否在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抑或是考虑着人类如何尽可能地达到完满和幸福?”‎ ‎ 女性慢慢地向我投来严厉、阴沉的目光。她的嘴唇嚅动了一下,便发出钢铁般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正在思考的是如何让跳蚤的腿儿更有力量,以便它更容易逃脱它的敌人。进攻和防御的平衡已被破坏……应该恢复过来。”‎ ‎“什么?”我低声嘀咕道。“你想的竟是这个?难道我们人类不是你心爱的儿女?”女性微蹙双眉。‎ ‎ “一切生物都是我的儿女,”她说道,“所以我一视同仁地爱护它们,一视同仁地消灭它们。”‎ ‎ “可是善良……理性……正义呢……”我又低声嘀咕。‎ ‎ “这是人类的说法,”响起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既不知道善,也不知道恶……理性对于我决不是法典,再说正义是什么东西?我给了你生命,赋予蛆虫或者人类……对我都一样……你还是防备跳蚤的袭击吧——别打扰我!”‎ ‎ 我想反驳……可是周围的大地低声呻吟,抖动了一下,——于是我醒了。‎ ‎24.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我”的情感态度变化。(3分)‎ 答: ▲ ‎ ‎25.“我”和“万物之母”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26.“以虚写实”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分条赏析“虚写”的表达效果。(6分)‎ 答: ▲ ‎ ‎24.敬畏、惊疑、否定。(3分。每点1分。答“崇敬而来的畏惧”,惊诧、吃惊,不满等亦可,答“崇敬”或“畏惧”不得分)‎ ‎25.“我”是从人类的角度,(1分)人类应当超越其他生命,(1分)“我”认为人类是万物之母心爱的儿女,她应该重点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完满和幸福,没有想到她竟然在关注跳蚤等其他生命。(1分)“万物之母”是从万物(一切生物或自然)的角度,(1分)认为一切生物都是她的儿女(或没有什么区别,应当一视同仁)(1分)。万物之母不止关注人类,还关注蛆虫等其他生物,甚至还要帮助跳蚤对抗人类。(1分)(6分。每点1分)‎ ‎26.①虚拟了一个“梦”,为“我”与“万物之母”的对话创设了情境。(2分)②虚拟了“我”和“万物之母”,(2分)互为对比,便于对话,化抽象为形象,突显主旨。(2分,答对两点即可)‎ 材料分析加试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 在中国政治传统中,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利的关系在三级间跳摆,合作、反抗、失语。相应的知识生产,特别是思想生产,总被看作是政治事业,导致持批判立场的独立知识团体很难在社会中长久生存下去,更遑论以知识生产的方式,独立地、持续地参与社会变革的深耕工作。‎ ‎ 异议不仅是作为态度上的简单反对,还是对高蹈理论的修正,是对流行概念和话语的祛魅,而这一切都扎根于对历史纵深和现实社会演进的思想深耕和现实调研。对一个社会来说,异议的存在,不仅是补充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还意味着社会演进多了一个选择方向上的维度,和多了一套社会偏离健康轨道行驶时的刹车装置。‎ 异议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对主流话语的一味附会,而是“求是”的独立思索与探求,是一种知识生产上的创新努力。给异议思想提供容身之地,实际上就是承认独立的进行知识生产应该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而目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改革都在有待破局,当今世界局势也处在大变革的起点上,任何垄断知识生产,垄断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解释的行为,都是在扼杀着有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多事之秋,更应呵护“智力激荡”。‎ ‎24.从材料看,对现实社会来说,异议具有哪些存在价值?(8分) ‎ ‎25.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应如何呵护异议这样的“智力激荡”。(7分)‎ ‎24.补充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社会演进时多了一个选择方向上的维度,社会偏离健康轨道行驶时多了一套刹车装置,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多了一种方案。(每点2分)‎ ‎25.给异议思想提供容身之地,承认独立的进行知识生产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允许个人或团体对历史和社会现实作出个性的解释;允许个人和团体以知识生产的方式,独立地、持续地参与社会变革的深耕工作。(每点2分,答全3点得满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 中国气象局在‎2009年2月6日下午举行“抗旱气象服务”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翟盘茂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当前的气象干旱在短时间内不容易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据统计,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月31日,京冀晋豫鲁苏皖陕甘9省(市)平均降水量11.6毫米(常年值为30.9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小值。总体上看,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河北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北京、河南为第三少值。安徽沿淮淮北地区2008年11月至今累计降水量为21.6毫米,为历史同期第三少值。9省(市)平均无降水日数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其中河南为历史同期最多,河北、山西为历史同期次多。北京、河南等地已超过100天无有效降水。目前,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持续3个多月,出现了秋冬连旱。‎ ‎2008年11月1日以来,旱区大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京冀晋豫鲁苏皖陕甘9省(市)平均气温偏高‎0.7℃‎,为历史同期第八高值。气温偏高,加之无积雪覆盖,加速了土壤失墒,麦区出现不同厚度干土层,部分地区干土层达5厘米以上,严重地区出现土地干裂。河北土壤墒情差,未冬灌地块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已经降到40%。陕西关中地区麦田有不同程度的干土层,其中渭北一带干土层达10~15厘米。‎ 去年11月1日以来气温总体偏高,但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我国先后遭受3次大范围寒潮过程影响,降温幅度大,部分地区24小时降温幅度超过20℃。安徽沿淮淮北最低气温一度普遍低达-10~-12℃,安徽、河南等地冬小麦发生冻害。旱冻相叠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气象干旱区波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部分地区出现麦苗枯死现象,对小麦丰产构成严重威胁。干旱还造成森林火险等级偏高,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水库蓄水受到一定影响。‎ ‎24.这次气象干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干旱造成了哪些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9分)这次气象干旱的主要特点是;(1)降水持续偏少,无雨日多;(2)整个时段的平均气温高,土壤失墒快;(3)在整个过程中,气温起伏大,旱冻相叠加;(4)干旱范围广,影响大。‎ ‎25.(6分)(1)部分地区出现麦苗枯死现象,对小麦丰产构成严重威胁;(2)干旱还造成森林火险等级偏高;(3)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水库蓄水受到一定影响。‎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中医是医学,也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中医产生于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中,但当其在两千年前从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时,借助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农学等成就,采取了“取类比象”(同类事物具有类似属性)的方法,被赋予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中医把人体看做一个小自然,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其中,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寒热温凉”等。‎ 但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了。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 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 ‎ ‎24.结合全文,谈谈中医“民族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9分)‎ 答:   ▲‎ ‎25.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如何使中医走出困境。(6分)‎ 答:   ▲‎ 三、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问题。(15分)‎ ‎24.①中医产生于我国古代人民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中。②中医把人体看做一个小自然。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其中(以传统文化为根基)。③中医理论是通过我国古代文言文记载下来的(以古文为载体)。‎ ‎25.要使中医走出困境。就必须让大多数国人认同中医,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恢复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我们还可以为中医立法。加大政府投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中医自身的改进。‎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 书与电影都是文学的载体。今年的电影市场依旧是正增长,可图书市场的实体店头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弄得出版界有些心慌,尤其担心实体书店的存亡。其实电影尽管增长了,但电影院多数时候还是挺空的,几个人看个包场并不鲜见,许多电影看几眼想退票也没门儿,郁闷的大有人在。‎ ‎ 电影界全年拍了大几百部影片,绝大部分悄没声地寿终正寝了,只几部有市场又有影响,最大的黑马是一部叫《泰囧》的影片,几乎把电影界一年的钱都赚到自己腰包里了,让同行眼红;出版界下半年依靠瑞典人帮忙,把诺贝尔文学奖发给莫言,致使11月份虚构类畅销书前30名中莫言包揽了25名,这个数字是莫言的喜剧,中国文学的悲剧。‎ ‎ 最近在与人闲聊中做了如下调查,看过莫言小说的人谁能说说情节,答曰几乎一致,记不住,看不下去;看过《泰囧》的人谁能说说感受,答曰也几乎一致,瞎笑一场,看不看两可。于是我有点儿失望,作为2012年的最大的文化现象,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 文学已在我们的生活中远去,变得模糊不清,象这几天华北地区的雾霾,久久不散,算不上污染,也没有情调。文学本是文明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可今天的人们精神上多为躯壳,《泰囧》的公众屈从,莫言的公众盲目,清晰地昭示着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悲剧。                      ‎ ‎(选自马未都博文《精神悲剧》,有删节)‎ ‎24.博文中,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看法?(5分)‎ ‎ ▲ ▲ ‎ ‎25.作者说“这个数字”是“中国文学的悲剧”的依据是什么?(4分)‎ ‎ ▲ ▲ ‎ ‎26.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材料,简述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6分) ‎ ‎ ▲ ▲ ‎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 ‎24.文学应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文学应为公众提供精神享受。‎ ‎ 【评分建议】5分。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 ‎25.优秀文学作品数量稀少;盲目跟风阅读风气太盛。‎ ‎ 【评分建议】4分。每点2分。‎ ‎26.多出贴近生活的精品;引导公众追求精神享受;提升公众欣赏水平;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 【评分建议】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答出4点给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从前的文学观念与我们现在的文学观念很是不同。他们以为文学的唯一作用只是“载道”。但我们认定文学广大无垠,是批评人生、解释人生的。在他们的旧观念下,多少真正的文学为旧观念所压迫,竟失去了它们的真价值,而为一般人所轻视。最可怜的便是小说,他们亦读小说、做小说,爱小说,但却始终拿消闲的态度来对付小说,以为小说是不能称做正宗文学的。他们以为小说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君子弗为也”。 ‎ 他们虽然轻视小说,但是他们仍旧是很迫切地要知道他人的感情与动作,他们受了生之压迫,感受生之苦痛,仍旧很迫切地要求安慰,要求同情。他们仍旧向小说家喊道:“请你们安慰我,使我乐,使我忧,使我歌,使我泣,使我富于情绪,使我梦,使我笑,使我震动,使我饮泣,使我思量。”(莫泊桑语)所以仍旧差不多是无一人不读小说。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 有许多人虽然受了旧文学的观念的束缚,但是所为“道”也者,究竟敌不住情感。他们自身领会了人生的意义,看清楚了人生的真相,创造的冲动永久催促他们,同情的血流,继续在身体里鼓荡,所以仍旧有好小说出现。‎ ‎ (节选自瞿世英《小说的研究》)‎ ‎24.旧观念下一般人是如何看待小说的?请简要概括。(5分)‎ ‎ ▲ ▲ ‎ ‎25.第2段中,为什么说“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4分)‎ ‎ ▲ ▲ ‎ ‎26.最后一段中所说“好小说出现”的条件有哪些?(6分)‎ ‎ ▲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地位低,不属于正宗文学;不能载道,只能用来消闲;作者为街谈巷议者,而非君子。‎ ‎【评分建议】5分。答出1点得2分,答全3点得5分。‎ ‎25.因为小说能满足人们对人情世态的了解;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同情。 ‎ ‎【评分建议】4分。每点2分。‎ ‎26.作者有对人生的领会与思考,有创作冲动和悲悯情怀。‎ ‎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氨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污染性气体,如果储藏不善泄漏出去,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使得人们对之退避三舍。在现实生活中氨气一般用于制造工业用的冷却剂,或制造农业用的肥料,因为传统合成氨气的方法需要高温高压,这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最近,日本科学家西林仁昭带领的研究小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通过使用一种含“钼”的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完成氨的合成,合成过程不需使用任何其他燃料,大幅减少了氨合成的成本。‎ 氨燃料其实是氢燃料的一个变种。由于氢气的燃点很低,燃烧很剧烈,作为家用燃气极容易发生爆炸。氢气密度很小,如果作为交通工具的燃料,则必须进行液化后存储和运输,而氢气很难液化,因为它在常温下的液化温度是零下253摄氏度,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且昂贵的合金材料或金属化合物来储存氢气。氨气的液化温度是零下33摄氏度,这个低温相对比较容易达到。液化过后,氨就可以像石油那样储存和运输了,非常方便。另外,氨气不能在空气中直接燃烧,需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它的安全性比石油和氢气要高得多。‎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西林仁昭等人合成氨的技术能够在工业上得以推广,那么氨将很快取代氢,成为重要的一种绿色新能源。在将来,液氨可能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燃料而被广泛使用。对航空航天领域来说,液氨的安全性将成为它被选作燃料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24.哪些因素限制了氨气的推广和使用?请概括。(6分)‎ ‎25.与氢气相比,氨气有哪些优越性?(3分)‎ ‎26.结合材料,你认为西林仁昭的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6分)⑴氨气具有污染性,泄漏会危害人体健康;⑵合成氨气的成本太高;⑶氨气需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每点2分)‎ ‎25.(3分)⑴氨气的液化温度比较容易达到;⑵液化后的氨气储存、运输非常方便;⑶‎ 氨气的安全性相对比较高。(每点1分)‎ ‎26.(6分)⑴大幅减少了氨气合成的成本;⑵为人类开发了一种绿色新能源;⑶使氨能够得以推广和广泛使用。(每点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但如果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施政目标中,政绩考核需要对幸福进行量化,而幸福本身又很难被量化,这很容易让人怀疑,一些地方虽有建设“幸福××”的良好意愿,但其会不会和民众的主观感受形成“一个目标,两种表述”的割裂呢?现在就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这等于把幸福矮化为财富指标。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24.文章对地方政府把施政重点转向提升公众的幸福感持什么样的态度?(4分)‎ ‎25.文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公众的幸福感?(4分)‎ ‎26.“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请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社会原因。(7分)‎ ‎24.①肯定这是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②担心政府致力提升的幸福并不能使公众感受到(答出“政府的良好意愿与民众的主观感受割裂”亦可)。(4分,每点2分)‎ ‎25.①致力于消除导致公众不幸福感的因素;②让公众掌握对幸福感的评判权。(4分,每点2分)‎ ‎26.①GDP崇拜,政绩考核的评价指标单一;②社会的拜金主义倾向,以财富来衡量个人成功和幸福;③贫富差距拉大,助长民众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④中国人缺乏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识”和“终极关怀”,一切以“身”的安顿为依归。(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7分;其它答案只要分析合理,也应给分。)‎ 三、材料归纳、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北京“9·17”大堵车警示 ‎9月17日的一场小雨就让北京城的交通“瘫痪”——晚高峰拥堵路段峰值超140条,打破今年年初因大雪造成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 北京是世界上少有的各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的大城市——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加步行的出行率均各占1/3。北京与纽约虽都是高密度城市,但纽约90%以上的出行是靠公交完成的;北京与洛杉矶虽都鼓励小汽车发展,但洛杉矶为让小汽车开起来,在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低密度地蔓延城市;北京与波哥大虽都发展快速公交(BRT),但波哥大是在短短两年内,用快速公交覆盖全市主干道,瞬间摆脱了对小汽车的依赖;而北京只是选择个别路段作为快速公交“样板”。北京想长出纽约的身段,运用的却是洛杉矶的交通政策,还想干一点波哥大那样的“公交优先”,结果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陷入困境,甚至连走路都不方便了——是为北京交通的战术之困。‎ 对此,规划学家梁思成、陈占祥60年前已有预见,他们提出新旧城市分开发展,以平衡分布就业功能的应对之策,却被批判为“企图否定天安门作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 ‎。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认识到单中心城市结构之弊,提出重点发展新城的战略目标。但近年来,北京的就业功能仍是通过拆迁改造向中心区集中,居住功能仍是通过城市扩建向郊区蔓延,大规模跨区域的交通就这样被一如既往地制造出来,终致北京的交通被调侃为“一天只堵一次,从早堵到晚”。看来,北京应对交通之策,从战略到战术,都该进行一番省思与调整了。‎ ‎24.第二段画线的语句对文意的表达有何作用?(4分)‎ ‎ ▲ ▲ ‎ ‎25.作者认为北京城交通大拥堵的原因有哪些?(5分)‎ ‎ ▲ ▲ ‎ ‎26.作者说,“北京应对交通之策,从战略到战术,都该进行一番省思与调整”,你认为北京应该如何调整?(6分)‎ ‎ ▲ ▲ ‎ 三、材料归纳、分析、鉴赏题(15分)‎ ‎24.(4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批评了北京建设和交通的不科学的做法:(2分)高密度建设城市,却鼓励小汽车发展。(1分)‎ ‎25.(5分)①城市建设缺少前瞻性,没能听取专家意见;②城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大量工作人口不得不到郊区居住;③城市高密度;④北京鼓励小汽车发展;⑤快速公交不能覆盖全市主干道,只是选择个别路段;⑥缺少强有力的措施调控城市建设。(答对1点给1分,得满为止)‎ ‎26.(6分)①对城市建设制定明确、长远的规划和政策;②旧城改造和郊区新建降低城市密度;③将就业功能向城郊发展;④抑制小汽车发展;⑤快速公交覆盖全市主干道;⑥鼓励骑自行车;⑦旧城改造重点发展住宅区;⑧加强审批、监督和问责。‎ ‎(答对1点给1分,得满为止)‎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24.依据材料,概括“节约型社会”的特点。(3分)‎ ‎25.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能源环境严峻在哪里?请概括说明。(6分)‎ ‎26.依据材料分析,实现节能环保目标应该采取的措施。(6分)‎ ‎24.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3分)‎ ‎25.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过分强调速度;市场主体行为受到经济力量的驱动。(每点2分)‎ ‎26.①政府出政策调控市场;②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③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④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⑤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⑥‎ 严格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每点1分)‎ 三、材料归纳、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养老善行 ‎ “老有所终”不是新词。春秋时孔子便在《礼记》提出这一概念。礼者,非今时常谓之礼仪、礼貌;古代,其实质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与统治秩序直接相关。故而,“老有所终”亦可视为孔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 不过,孔子断难想到的是,今日之中国,仍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养老问题。‎ 在大城市的中心,为找一个养老院床位常常要等待数月;有些豪华养老院动辄每月收取数千元,个别养老院会员费竟高达百万……“住不上”和“住不起”并存。‎ 不少老人乐于过含饴弄孙的生活,但 “421”的家庭结构,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医疗等“短缺”,已让很多中青年人不堪重负。‎ 再看农村,盛行数千年的土地养老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庞大的人口需求。据统计,全国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 这就是中国许多城乡养老现状。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岁里,如果还要为求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而奔波,人们难免由此惧老、怕老、恐老。‎ 不能再拖延了。在养老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均应释放最大的诚意和人情温暖。事实上,养老绝非哪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事,它涉及医疗,涉及经济,更涉及特殊政策乃至法规等一整套制度设计。‎ 更多的人希望,在养老问题上,所有的善意尽情绽放,成为一个个真正的善行,让我们的老人们安享晚年。 ‎ ‎(节选自2010年3月17日《瞭望》)‎ ‎24.作者以孔子提出的“老有所终”开篇,作用是什么?(3分)‎ ‎ ▲ ▲ ‎ ‎25.今日之中国存在着哪些相当严重的养老问题?(6分)‎ ‎ ▲ ▲ ‎ ‎26.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当前严重的养老问题?(6分)‎ ‎ ▲ ▲ ‎ 三、材料归纳、分析、鉴赏题(15分)‎ ‎24.(3分)①用孔子的理想和今天养老现状形成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今天养老问题的严重性;②引出下文的养老问题;③为提出“养老善行”的希望作铺垫。(每点1分)‎ ‎25.(6分)①养老院床位少;②养老院费用高;③“‎421”‎的家庭结构,中青年人养老负担过重;④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医疗等“短缺”;⑤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⑥国家投入、政策和制度跟不上。(每点1分)‎ ‎26.(6分)①政府投资建设养老院;扶持民营养老院发展,同时对其价格进行调控;②国家推进、完善养老保险制度;③扶持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医疗服务事业发展;④以社区为单位,社会化养老和家庭养老结合起来;⑤大力弘扬尊老敬老风尚,鼓励中青年人克服养老困难(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 近日,俄罗斯颁布粮食出口禁令的消息令世界担忧全球粮食安全问题。随着近几年自然灾害增多,以及生物燃料大量生产和金融资本的炒作,世界粮食平衡更加脆弱,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起大落。从整个粮食安全体系来看,有些地方政府的看法与中央政府存在明显差异,这无疑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存在的漏洞。‎ ‎  一些地区对粮食安全的认识不够,粮食安全意识弱化。有的地方领导公开宣称,粮食安全是中央政府层面主要考虑的工作,而不是地方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抓经济搞建设。有些发达地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有钱就可以买到粮食,所以种粮并不重要。结果,现在不少县的主要工作是招商引资、城镇建设和财政收入,很难将粮食生产真正列入县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从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考核指标,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地方粮食系统部门功能也在退化。经过数次机构改革和调整,现在不仅大中城市粮食部门名存实亡,而且许多县也取消了粮食局,粮食工作基本上已经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了。‎ ‎  此外,国家粮食储备能力不足,特别是粮库容量有限,也限制了地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面对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的不确定因素,地方政府的粮食安全意识和措施必须进一步加强。这不仅需要中央政府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支持和投入,而且更需要地方政府对“三农”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又是粮食生产的组织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对构建完美而坚固的中国粮食安全体系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 (选自‎2010年9月8日《环球时报》,有删改)‎ ‎24.文中认为哪些因素可能直接危及全球粮食安全?(3分)‎ ‎ ▲ ▲ ‎ ‎25.粮食安全意识弱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 ▲ ▲ ‎ ‎26.结合全文,你认为中央政府如何才能构建“完美而坚固的中国粮食安全体系”?(6分)‎ ‎ ▲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3分)①自然灾害增多;②生物燃料大量生产和金融资本的炒作;③粮食出口国限制或禁令粮食出口。(每点1分)‎ ‎25.(6分)①地方政府认为粮食安全是中央政府考虑的工作;②有些地区认为有钱就能买到粮食,种粮并不重要;③上级政府没有把粮食生产列入对下级政府的考核指标;④地方粮食系统部门功能退化。(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4点得满分)‎ ‎26.(6分)①引导地方政府正确认识粮食安全问题,强化粮食安全意识;②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支持和投入;③引导地方政府加强“三农”资金、人力、财力的投入;④提升国家粮食储备能力,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种粮积极性。(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4点得满分。如果考生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答题,则不得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在目前存世的媒体中“年龄”最长的是有400岁“高龄”的报纸,会在新媒体的一轮轮冲击中,走向最终的消亡吗? ‎ ‎  不可否认,在新闻时效性上,报纸比不了广播、电视,更无法与网络以及可以随身携带、在大多数时间和地点都可获取信息的手机报相抗衡。在视觉冲击上,亦不如电视及网络。在经历了广播、电视冲击后仍坚强屹立于传播界的纸质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在多重打击下,在一些地方现出颓势。 ‎ ‎  不过放眼全球,关于报纸的好消息还是比坏消息多。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第61届世界报业大会上,来自232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报业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世界付费报纸发行量增长2.57%;如果加上免费报纸,世界报纸的总发行量增长3.65%。如果按平均阅读者推算,全球每天的报纸读者数量超过17亿。 ‎ ‎  与广播比较,报纸的优势是,分把钟便可把十几个版的信息大致一览无余,“一目十行”只有在纸质媒体上能做到。与电视相比,报纸不会受到机器和电源的限制,能够自如携带。与网络相比,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缺乏采写能力,网站发布的新闻只能依靠转载报纸或其他网站的消息。“第五媒体”虽然具有可随身携带,时间占有率高,深受年轻人喜爱等特点,但手机报的存在也与报纸有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 ‎ ‎  面对新兴媒介百年来的三次强势冲击,报业并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从此走向消亡,而是越挫越强不断完善、整合自身,以崭新姿态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24.依据第61届世界报业大会上的统计数据,分析报纸是否会走向消亡。(6分)‎ ‎25.结合材料,概括报纸与其他媒体相比有哪些优势与劣势。(9分)‎ ‎24.世界报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面对新兴媒介的强势冲击,报业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越挫越强(2分)。报纸的优势不是其他媒体能够取代的(2分),报纸会不断完善自身(2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报纸不会走向消亡。‎ ‎25.优势:与广播相比,报纸可以“一目十行”;与电视相比,报纸能自如携带;与网络相比,报纸的采写能力强,是网站消息的来源。‎ ‎ 劣势:在新闻的时效性上,报纸比不了广播、电视;更无法与网络以及可以随时携带、在绝大多数时间和地点都可获取信息的手机报相抗衡;在视觉冲击上,也不如电视网络。‎ ‎(合计6点,每点1.5分,四舍五入。)‎ 三、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这个十一黄金周,不少市民对这些著名景点敬而远之,原因就是人太多。“十一”黄金周期间仅故宫一地,5天便接待游客46万余人次,远远超过其最大容量。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光此起彼伏的吵闹声就足以让人大脑“爆炸”。不是吗?你听,导游讲解声,游客呼朋引伴声,家长叮嘱小孩声,磕碰声,咳嗽声,脚步声……千百种声音混成一起,响成一片,怎不令人烦闷。‎ 可与北京故宫这种人声鼎沸、喧闹无比截然相反的是,台北故宫却在游客的穿梭中显得非常安静。游客一进台北故宫,便会看见工作人员举着一块不大的牌子慢慢走动,上面写着四个字“轻声细语”,以此告诫人们不要大声喧哗。与此同时,参观者在进去前,还会被排成行,每人领到一副耳机,与导游的小话筒对上信号后,导游便轻声细语地为游客讲解。这样,虽然台北故宫内旅游团一个接着一个,游客来来往往,但游客从耳机里听到的只是导游的轻声细语,自然安然一片了。‎ ‎24.文中认为北京故宫旅游景点“十一”黄金周期间突出的问题是什么?(3分)‎ 答: ▲ ‎ 答案:①人多得超过其最大容量。②管理混乱,③游客素质不高。(1点1分。)‎ ‎25.台北故宫非常安静的原因有哪些?请具体分析。(6分)‎ 答: ▲ ‎ 答案:①管理精细。工作人员举牌明示“轻声细语”要求;每人领一副耳机,以接收导游讲解信号;导游轻声细语地为游客讲解。②游客素质位高。参观者排队参观。(1点3分。)‎ ‎26.为了尽快改变游客者对北京故宫“敬而远之”的现状,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 ▲ ‎ 答案:①加强管理。②提高游客素质。③控制游客流量。④游览北京故宫可换穿软底鞋。(1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被干净”虽然能让人愉悦,可因为是匆忙中“打扮”出来的,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泄露“真相”。有的人外出就餐,眼前那一块总是脏兮兮的,纸巾、餐具包装纸、用过的牙签等堆在面前,如果没有服务员及时收走,即使多得掉到地上,自己也不会主动清理一下。‎ 比“被干净”更“没文化”的是“伪干净”。比如,有的人把自己的居室收拾得很干净,出门却是随地吐痰,随手丢弃垃圾。‎ 无论是“被干净”,还是“伪干净”,都不是真正的干净。其实,干净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扎根在你潜意识中的。‎ 给人看的干净,必然要靠遮掩某些脏东西换取,因其常常“藏污纳垢”,最终会使自己付出不应有的代价。比如,个人的生活环境恶化,健康受损。为了礼仪而干净,偏离了生活常态,因其往往打乱生活节奏,不免会使人遭受“细节上的失败”。比如,某人前往应聘,办公室门口有一倒放的扫把,他跨过扫把大步走进办公室,而另一人见状,却停下脚步扶起扫把。结果,他落聘了,因为那个倒放的扫把考出了他生活行为的不干净,那是考官专门出的考题。‎ 创造一时的干净,可能不需要多少努力,有时一举手、一投足即可,而维持干净的生活状态,则要精心呵护,处处讲究,从心里享受和向往一种干干净净的生活。‎ ‎ (节选自‎2010年08月06日《生命时报》)‎ ‎24.文中认为真正的干净是什么?(3分)‎ 答: ▲ ‎ 答案:干净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生活态度。(1点1分。答全2点得3分。)‎ ‎25.“被干净”的实质是什么?不干净会给人带来什么危害?(5分)‎ 答: ▲ ‎ 答案:(1)实质:“被干净”是在匆忙中“打扮”出来的。(2)危害:在不经意间泄露“真相”,最终会使自己付出不应有的代价。①生活环境恶化,健康受损。②,偏离生活常态,不免会使人遭受“细节上的失败”。(实质2分,危害3分。)‎ ‎26.你认为“维持干净的生活状态”应注意哪些方面?(7分)‎ 答: ▲ ‎ 答案:①要有一种追求干净美好环境、过惬意生活的理想。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抛弃“被干净”“伪干净”思想。③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讲文明、爱干净的生活习惯。④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带动周围的人都来讲文明,爱干净,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1点2分,答对4点7分。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月,阙也(有删节)‎ 张晓风 ‎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  那解释使我着迷。‎ ‎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 ‎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 ‎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 ‎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那一刻不美好完满?那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 ‎24.作者为什么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 ‎ 答案:按一般常识,月是圆的,也用来象征团圆,(2分)可是中国古代文献却用“阙(缺)”来解释,这种看似有违常理的解释,实在耐人寻味。(2分)‎ ‎25.第5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有关上下文,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4分)‎ 答: ▲ ‎ 答案:⑴“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⑵缺残(缺憾)往往蕴含着美丽。(1点2分。)‎ ‎26.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请简要说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7分)‎ 答: ▲ ‎ 答案:①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②而且常和缺憾与不如意相生相伴,③因而要多一份豁达,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喜悦。(1点2分,答对3点得7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近年来一些城市房价一路飞涨,不仅使民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还引发了日益严重的投机现象,房屋越来越偏离其居住的本质属性,成为少数人谋取暴利的重要工具。要实现百姓“住有所居”的社会目标,必须对房地产市场的非正常现象进行校正,使房屋向其本质属性回归,使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真正利国利民。而校正的关键是,通过重点打击投机行为,挤压房地产领域投资的获利空间,将房价调整到合理水平,使更多群众能够分享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蛋糕。尽管房地产业占我国GDP有一定比重,但即便有投机性的房产投资在调控之下退出市场,也不至于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加上国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使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总体来看,整个经济增速不仅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和效益还会得到提高。过于强调房地产调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如过分夸大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一样,不过是在给调控房价泼冷水而已。在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刻,有关决策部门应该态度更鲜明些、立场更坚定些,不为杂音所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措施,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 ‎24.文中认为使房屋回归“本质属性”的具体措施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对房地产市场的非正常现象进行校正,实现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②重点打击投机行为,将房价调整到合理水平,使百姓“住有所居”。‎ ‎25.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否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6分)‎ 参考答案:①不会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②房地产业在我国GDP中只占有一定比重。③国家加快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使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26.“近年来一些城市房价一路飞涨”,你对此现象有何看法?(5分)‎ 参考答案要点:①这不能说是一件好事,这不仅使民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还引发了日益严重的投机现象,使少数人从中谋取暴利。②会使一部分人成为“房奴”,为房屋而奔波;更会使收入低的人因买不起房屋而无家可归。③国家应加大调控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者,保障民众有房住,并改善居住条件。④对弱势群体给予住房优惠政策,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入水平低的教师等。(言之有理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美国小学有生活技能和品格两个方面教育。生活技能方面还包括服从指挥、和他人打招呼、合理接受批评、需要帮助的时候如何求援、能够积极倾听,等等。每个分项的设计又尽可能详尽具体,比如,“如何解决压力”一项,就分了十个方面的内容:告诉知心朋友,散步,听你喜欢的音乐,深呼吸,制订计划并行动,去锻炼身体,相信自己的判断,享受自然之美,不要过度操心,想象自己在一个放松的氛围之下。品格教育,则有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其实,称前者为“生活经验”,而称后者为“人格”教育,也许更为贴切。‎ 美国的“9.11”事件发生后,有三件事曾令作家刘亚洲特别感动。“‎9.11”‎发生当天,世贸大楼烈焰奔腾,当人们通过EXIT向下逃生时却并不特别慌乱,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没有冲突,遇到妇女、小孩、盲人时,大家都自动让路,甚至还给一条宠物小狗让道。“‎9.11”‎发生的第二天,少数愤怒的美国人把很多阿拉伯商店、饭馆砸了,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了袭击。就在这时,有一批美国人自发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开的商店、饭馆门口站岗放哨,到阿拉伯人的居住区昼夜巡逻,保护他们的安全,阻止悲剧进一步发生。 (‎2010-12-25‎《文汇报》,有删改。)‎ ‎24.美国小学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什么?(4分)‎ ‎24.(1)有生活技能和品格两个方面教育。既培养做人的操守,又培养心理素质,还培养适应和处理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的能力。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进行,确保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能力不断增进。(2分)(2)注重“实用”。这里没有无法操作的“假大空”,没有虚无缥缈的“理论”,全都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比如小学生有啥想不通时,竟具体到了“散步、深呼吸”这样的细节。(2分)‎ ‎25.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令刘亚洲特别感动的三件事是什么?这些事说明什么问题?(5分)‎ ‎25.(1)令刘亚洲特别感动的三件事是:①事发当天,人们互相让道,照顾弱势群体,甚至给宠物让道。②事发次日,少数愤怒的美国人砸阿拉伯人商店、饭馆,袭击阿拉伯商人。③一批美国人自发组织起来,保护阿拉伯人的安全,阻止悲剧进一步发生。(3分)这些事说明:美国人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品格与其该国的教育理念是合拍的,他们的行为与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2分)‎ ‎26.在现代化进程中,你认为我们的教育存在着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6分)‎ ‎26.存在着的主要问题是:①重视理论而忽视能力培养。②重视操守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③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同步等。(3分)改进措施:①利用鲁迅拿来主义方法,洋为中用,扬长避短,创造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②讲究实用,注重生活技能教育。(3分)(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中国大陆民众大量抢购、囤积碘盐,一些商家乘机哄抬物价,大发横财。因为类似于“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及“此后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盐将受到核污染”的说法并无科学事实依据,只是某一部分人制造的谣言。因为此事与盐有关,且与“言”谐音,故以“谣盐”代指“谣言”,亦代指此次抢购碘盐的事件。‎ 一场席卷全国的食盐抢购风波,渐渐归于平静。前两天争破头都要抢一包的盐,昨天却摆在货架上少人购买,有商场食盐销量骤减一半。而前天涨停了的盐业股昨天却大跳水,不少小散户被套,血本无归。为何一则谣言引发如此大的市场震动?是民众无知带来的畏惧,还是社会信任度降低,真相的传播反而不容易?‎ ‎24.请给“谣盐”下个定义。(3分)‎ 答: ‎ ‎ ‎ ‎25.文中认为此次席卷全国的食盐抢购风波的原因有哪些?请具体分析。(6分)‎ 答: ‎ ‎ ‎ ‎ ‎ ‎ ‎ ‎26.为了尽快消除“谣盐”,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 ‎ ‎ ‎ ‎ ‎ ‎24.“谣盐”是指因谣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而出现的席卷全国的抢购碘盐的事件(风波)。(定义格式1分,本质特征2分。)‎ ‎25.①谣言惑众。某一部分人制造谣言,说什么“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此后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盐将受到核污染”。②民众无知。许多民众莫名担心,迷信盲从。③商家作祟。某些不法商家趁火打劫,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加剧百姓恐慌。④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降低,人们不大听政府部门的劝告。(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26.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社会各阶层更有力的相互信任。因此,消除“谣盐”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①新闻媒体及时进行辟谣宣传;②政府部门积极做好稳定工作,严厉打击造谣者及哄抬物价的商家;③食盐部门出面澄清误解,迅速调配食盐上架出售;④广大民众相信科学,不要畏惧、盲从。(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5题。‎ 野马渡 松龄 当我在月夜里持一盏渔火,挥手告别那个伫立船头的老船工,像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背驮沉重的行囊远离你时,为什么你湍急的河流不停地梳理着岸边默默饮泣的水草,而又用一滴晶莹的露珠溅湿那一朵野花的眼睛? ‎ ‎  山坳的帐篷里,住着年迈的阿妈。留在草原上的姑娘用一根牧鞭,守护着渐渐长大的羊群,在她的瞩目里,今生我会像一只山鹰骄傲的飞过积雪的山顶吗?而那袅袅上升的炊烟呵,是一条长长的飘带,千里万里系着亲人绵绵不断的祝福。 ‎ ‎  趟过伊犁河,翻过西天山,万水千滩,急流险滩,我该怎样泅渡那横陈于生命旅途中的每一条河流。又该怎样寻觅送我至彼岸,却又常常迷失在烟海茫茫中的那每一个渡口。 ‎ ‎  野马渡呵野马渡,最初的野马群是怎样像一队热血粗壮的汉子,兀立浪花翻卷的岸边,埋首豪饮,仰天长啸,旋即升起一股冲天的飓风,劈开一条水路,昂首远去。那裂帛般撕开的水面,至今还飘扬着野马飞腾的雄姿。 ‎ 古老的伊梨河日夜奔流不息,逝者如斯,回眸凝望,野渡无人舟自横。当年的老船工早已演绎成美丽的传说,一条彩虹似的大桥飞架天堑。夕阳西下,牧归的老牛从桥上走过,悠悠的羊群像雪白的浪花漫过桥顶,桥下汲水的姑娘,彩裙一闪,拎走晚霞朵朵。可我仍然像一匹雄性的野马,奔驰在岸边,风雨中渴盼一位勇敢的骑手,扬鞭催马,一次次飞越生命的野马渡。‎ ‎23.第一节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 ‎ ‎ ‎ ‎ ‎ ‎24. 从写作上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 ‎ ‎ ‎ ‎ ‎25.这篇文章,通过描写野马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 ‎ ‎ ‎ ‎23.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你”称呼“野马渡”,用“梳理”陈述“野马渡”,把无生命的“野马渡”化着有情之物,使表达更生动传神,读来亲切;又用“眼睛”比喻“野花”,写出了野花在微风吹拂下,在阳光沐浴下,闪亮晶莹,表达形象生动。(修辞2分,解说2分,效果2分。)‎ ‎24.全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野马渡”象征人生路上遭遇的一个个困难;“野马”象征着人生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手法2分,其余1点1分,答对2点得3分。)‎ ‎25.对家乡及亲人的热爱、依恋和赞美;对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去追求人生理想的精神的颂扬;对家乡巨大变化的讴歌。(1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派诗人庞德对意象的表述是:“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在传统文艺作品中,意与象是同一作品中两个不同的内容层面,“象”指作品中直观的外在形象,“意”指作品包含的意蕴,“象”是“意”的特质载体,是“意”得以显现、能够被接受者感知的审美中介。两者密不可分,在作品中化合为同一个复合的形象,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与创造者主观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统一,客观的物象有了神韵,原本无形的主观情感体验有了寄托,达到了观象与达意,形式与内容,外物与自我的水乳交融。‎ 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悟外化为一种直观的审美形态,捕捉到、创造出主客观统一的意象,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使得某些意象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绵延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像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传统的诗歌意象。而庄周的“蝴蝶梦”就像那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一样让人梦魂牵绕,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醉,此后“梦”与“蝶”交织在一起,以其迷离的梦幻色彩为历代迁客骚人所吟唱,这一文学意象也变得越来越迷人而富有魅力,“梦”与“蝶”的意象寄托了不同时代文人的复杂感情。‎ ‎24.这段材料阐释了意象的哪些特性?(6分)‎ ‎25.“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如何理解庞德的这一表述?(3分)‎ ‎26.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处描写“月”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月”这一意 ‎24.(1)寄寓了作者的意蕴和情感;(2)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过程(3)普遍性、传承性和象征性。(每点2分)‎ ‎25.说明意象是创造者主观情感体验与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的有机统一。(3分)‎ ‎26.(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 ‎(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 ‎(3)“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琵琶女的寂寞与孤独。‎ ‎(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5)“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用月写出美好的场景,反衬人的寂寞和孤独。(每例3分)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氨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污染性气体,如果储藏不善泄漏出去,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使得人们对之退避三舍。在现实生活中氨气一般用于制造工业用的冷却剂,或制造农业用的肥料,因为传统合成氨气的方法需要高温高压,这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最近,日本科学家西林仁昭带领的研究小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通过使用一种含“钼”的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完成氨的合成,合成过程不需使用任何其他燃料,大幅减少了氨合成的成本。‎ 氨燃料其实是氢燃料的一个变种。由于氢气的燃点很低,燃烧很剧烈,作为家用燃气极容易发生爆炸。氢气密度很小,如果作为交通工具的燃料,则必须进行液化后存储和运输,而氢气很难液化,因为它在常温下的液化温度是零下253摄氏度,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且昂贵的合金材料或金属化合物来储存氢气。氨气的液化温度是零下33摄氏度,这个低温相对比较容易达到。液化过后,氨就可以像石油那样储存和运输了,非常方便。另外,氨气不能在空气中直接燃烧,需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它的安全性比石油和氢气要高得多。‎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西林仁昭等人合成氨的技术能够在工业上得以推广,那么氨将很快取代氢,成为重要的一种绿色新能源。在将来,液氨可能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燃料而被广泛使用。对航空航天领域来说,液氨的安全性将成为它被选作燃料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24.哪些因素限制了氨气的推广和使用?请概括。(6分)‎ ‎25.与氢气相比,氨气有哪些优越性?(3分)‎ ‎26.结合材料,你认为西林仁昭的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6分)⑴氨气具有污染性,泄漏会危害人体健康;⑵合成氨气的成本太高;⑶氨气需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每点2分)‎ ‎25.(3分)⑴氨气的液化温度比较容易达到;⑵液化后的氨气储存、运输非常方便;⑶氨气的安全性相对比较高。(每点1分)‎ ‎26.(6分)⑴大幅减少了氨气合成的成本;⑵为人类开发了一种绿色新能源;⑶使氨能够得以推广和广泛使用。(每点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尽管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足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已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但不少地方文化产业已成为节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的朝阳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北京、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生产总值的5%。这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文化产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化工企业广西维尼纶集团参与投资制作的全球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广西文化旅游的名片;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也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文化自身也在改变。享誉上海世博会的动感名画《清明上河图》,颠覆了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认识,文化已成为新技术应用与集成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结构趋同、同质竞争的现象悄然而生。不少风景区都拟上马大型实景演出。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步伐还不够有力。以演艺产品为例,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还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24.从材料看,文化产业一般具有怎样的特性?(3分)‎ ‎25.我国现阶段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26.结合材料,说说今后应当如何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3分)能耗少(1分),产出高(2分)‎ ‎25.(6分)①文化产业成为不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②文化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③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使文化成为新技术应用与集成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 评分建议:每点2分。‎ ‎26.(6分)①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提高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②促进地区间文化产业的平衡发展;③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解决资源浪费等问题(或:消除文化产业结构趋同、同质竞争的现象;或:推动文化产业走个性化发展的道路);④加快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步伐,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得6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姓周的胡子 ‎①没有这样一撇胡子,更像胡子了。没有这样一撇胡子,更像鲁迅的胡子了。如果鲁迅没了这一撇胡子,他还是鲁迅吗?如果这撇胡子离开了鲁迅,它还是胡子吗?‎ ②闭上眼,鲁迅的胡子,是匕首,是投枪。他的一篇篇随笔、杂感,比他的胡子还坚硬,还锋利,掷向敌人,一派刀光剑影。睁开眼,鲁迅的胡子,还是匕首,是投枪。他的一声声呐喊、痛诉,比他的胡子还威风,还震撼,掷向敌人,到处风雷激荡。‎ ③这是一撇,不是两撇;不不,是一撇一捺,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形的胡子,他用胡子写着大写的人字。‎ ④在百草园,在三味书屋,在社戏里,在乌篷船上……我循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到处寻找,寻找那枚姓周的胡子。百草园里的草,根根都像;三味书屋的灯影,缕缕都像;社戏里的角色,个个都像;乌篷船上的桨声,声声都像……‎ ⑤清婉的黄酒斟了满碗,低头捧碗,猛然发现:一张光滑的脸上胡茬顿生,浓而硬,刚且直,藏满了道义和文章……和姓周的胡子,一样;又不一样。‎ ‎24.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对文章第二段作简要赏析。(5分)‎ ‎25.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和姓周的胡子,一样;又不一样”如何理解?(4分)‎ ‎26.文章为什么以“姓周的胡子”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24.(5分)①多采用短句(1分),简捷明快,铿锵有力(1分);②运用了比喻(1分)和对偶(1分)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鲁迅的战斗精神(1分)。‎ ‎25.(4分)①一样的是,浓而硬,刚且直,藏满了道义和文章的胡子(2分);②不一样的是,胡子的主人不一样,所处的时代和达到的境界不一样(2分)。‎ ‎26.(6分)①文章是以周树人(鲁迅)的胡子为抒写对象的;②鲁迅的胡子象征着鲁迅的精神;③形象的描写符合文体特点。(每点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自然画自成一个世外的世界,令人悠然意远。我们在静穆中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这种怡情山水的生活,也是一种“解放”。人为什么一定要困在现实生活所画的牢狱中呢?我们企图作一点对于无限的寻求,在现实世界之上创造一些易与现实世界成明暗对比的意象世界,不是更能印证人类精神价值的崇高么?‎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种意象世界是否只在远离人境的自然中才找得出呢?我看到希腊造形艺术大半着眼在人物,就是我们汉唐以前的画艺的重要的母题也还是人物;我又读到黑格尔称赞人体达到理想美的一番美学理论,不免怀疑我们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是一种偏见,而我们的画艺多少根据这偏见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些皈依自然,在以往叫做“山林隐逸”的艺术家,有一种心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者说,自然与人的冲突——‎ 而他们只走到这冲突两端中的一端,没有能达到黑格尔的较高的调和。为什么不能在现实人物中发现庄严幽美的意象世界呢?我们很难放下这一个问题。放下但丁、莎士比亚和曹雪芹一班人所创造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不说,单提武梁祠和巴惕楞的浮雕,或是普拉克什特理斯的雕像和吴道子的白描,它们所达到的境界是否真比不上关马董王诸人所给我们的呢?‎ 我们在山林隐逸的气氛中胎息生长已很久了,对于自然和文人画已养成一种先天的在心里伸着根的爱好,这爱好本是自然而且正常的,但是放开眼睛一看,这些幽美的林泉花鸟究竟只是大世界中的一角落,此外可欣喜的对象还多着咧。我们自己——人——的言动笑貌也并不是例外。身份比较高的艺术家,不曾肯拿他们的笔墨在这一方面点染,不能不算是一种缺陷。‎ 我们不禁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名句:你的心灵不久也快有她的尘世的累赘了。习俗躺在你身上带着一种重压,像霜那么沉重,几乎像生命那么深永!‎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改动)‎ ‎24.在作者看来,中国画家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的偏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5分)‎ ‎                                                                          ‎ ‎25.请简要说明文章结尾借用华兹华斯的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4分)‎ ‎                                                                          ‎ ‎26.关于绘画艺术,在本文中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6分)‎ ‎                                                                          ‎ ‎24.⑴过分强调人们在自然的静穆中可以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得到一种心灵的解放(2分)。⑵过分强调挣脱现实世界的束缚(1分)。⑶过分强调追求精神价值的崇高(2分)。‎ ‎25.⑴对自然画的过度崇尚实际上是一种偏见,而忽视人物画的创作其实也是一种缺陷。⑵艺术家不可能逃避现实,远离人境,艺术家要摆脱束缚,在人物画方面着力,才能回归本真,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调和。(每点2分)‎ ‎26.⑴人物画也能印证人类精神价值的崇高,不必仅仅看重自然画。⑵在自然和人的冲突中,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在其作品中达到较高的调和,不必把自然和人割裂。⑶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囿于单一的选题、以一种单纯而固定的风格自封,应该追求选材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每点2分)‎ 三、材料分析归纳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推广和普及西方现代礼仪越来越成为一门必修课。西方礼仪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简单务实、易于传播,讲究平等、自由开放。中国礼仪则重视血缘和亲情,有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等几个特点。遵守现代礼仪也是一种文化的沟通和对话,可以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在发扬光大我们自己民族优秀礼仪的同时,必须要推广西方一些好的礼仪,尤其是像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公务活动礼仪等等。中国古代礼仪,有的方面规定很详细,有的则很简单,而在目前这个社会里,有些新出现的事物、职业,无法使用过去的礼仪。因此,现代国际交往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礼仪,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节奏。‎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素质有多高,其实很大的程度是在说他的礼仪很好。男性有绅士风度,女性有淑女风范。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让自己成为一位温雅而有魅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修养境界。 “彬彬有礼”绝不是特权阶层、时代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有权拥有也能够拥有。如果你买不起“香奈儿”,一朵花、一抹笑容,也是最好的装饰。一个国家人人珍视礼仪就会不断地走向上层,成为文明之邦。‎ 有的人传播中国文化高高在上,自己觉得中国文化优越,比国外的文化强,这样的心态就让外国人很反感。有人看外国人的脸色传播中国文化,外国人喜欢什么就传播什么,甚至传播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要想真正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就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做一种持之以恒的准备,以身作则,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24. 请概括上文中东西方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4分)‎ ‎25. 从文中看,中国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存在哪些问题?(5分)‎ ‎26. 结合材料,你认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要做哪些工作?(6分)‎ ‎24.(4分)都能提升人的素养,让人达到温雅而有魅力的境界;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进行文化的沟通和对话;有助于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一点1分,两点3分,全对4分)‎ ‎25.(5分)对西方优秀的礼仪认识不到位;对中国传统的礼仪盲目自大;对中国自身的传统礼仪自信不足。(一点1分,两点3分,全对5分)‎ ‎26.(6分)①发扬光大我国传统的优秀礼仪(文化);②积极吸纳西方现代先进或文明礼仪;③从自己做起,人人珍视礼仪,建设文明之邦;④以平和的心态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⑤融合中西方文化,生成中国特色文化;⑥大力发展和扶持文化产业;⑦努力进行文化改革和创新活动。(每点1分,六点满分,意思表达对即可)‎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侏儒记 杜文和 某居室,有一侏儒,二三尺高矮,平素寡言,淡交往,少与人谈笑。易怒,别人笑他不得。然而他也有知交,约六七人,一式的侏儒。六七人昂首阔步于闹市,引众人相顾惊愕,他们自己则浑然不觉,端容正色。偶尔也去郊外原野,唯此时,四顾无人,方显出少有的活跃,奔跑大乐。待到返回居里,遂又恢复先前的缄默。‎ 这侏儒精盆栽事。一庭院陶盆、瓷盆、土盆,全树以怪木:榆桩、病梅、偃柏、蟠松、倒杉……这侏儒常执剪掌刀,揣度盆中树木,时不时施以手术,或假以棕丝,束缚蟠扎。邻人或曰:“人似老孩子,老孩子调教小老树。”这侏儒并不置辩,依旧日日侍弄他的树。‎ 穷数十年功力,盆景艺事大成。一矬松,躯高二尺,摩其干坚韧滑泽,叩之锵然,披枝横迤怒走,短针戟指,底根皆骨出。一虬柏,扭干作数结,枝一往几折,盘旋成荫盖,皮若黑蟒老鳞。一偃桧,枝干委地旁引数尺。满庭院盆栽,老、瘦、怪、古,盈缩一隅却蓄百仞之势。‎ 忽一日,有老叟过此,侧身院中,注视良久,遂自语:“缩龙成寸,蛰伏中暗蕴升空破天气概,豪气干云;弯弓委屈,一身劲势犹在,虽侏儒而心胸广。”这侏儒当即有泪泫然,双手捧古柏给那老叟。‎ ‎24.请分析侏儒的心理特征。(5分)‎ ‎25.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5分)‎ ‎26.本文写侏儒,善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4.自卑,需要认同感,有寄托,有追求,渴望理解。(一点1分)‎ ‎25.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盆景(1分),从触觉、听觉、视觉的角度(1分),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2分),传达出其刚劲有力、气势内敛的神采(1分)。‎ ‎26.对比:与常人淡交往而与同类相投合;日常沉默而郊游活跃;培育盆景,邻人讪笑而老叟知心。衬托:以所培育怪木之形衬托其天生残疾;以所育成怪木之气势衬托其豪放不屈之胸襟。(一点1分)‎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5题。‎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根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并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生命的光彩。‎ ‎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写的诗。其中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23. 结合文段,说说“生命的光彩”的含义。(6分)‎ ‎  ▲ ‎ ‎24.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5分)‎ ‎  ▲ ‎ ‎25.“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  ▲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23.(6分)生命的光彩指天性自由(或“主体精神自由”)、健康发展(或“充满生机”)、有创造力。‎ ‎【评分建议】每点2分。‎ ‎24.(5分)比喻、拟人、夸张。痛恨藤蔓对桃树的束缚,告诉人们僵硬而野蛮的束缚是对生命的极大摧残。‎ ‎【评分建议】修辞,2分。答出其中两点,得1分;3点,得2分。痛恨的内容,1分;阐明的道理2分)。‎ ‎25.(4分)合乎常识的行为恰恰会掐灭创造的种子,束缚自由的天性。‎ ‎【评分建议】行为特点,2分;行为危害,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住房和大白菜究竟有哪些不同?直观地看,住房是不动产;而大白菜是在市场流通的。因此,无法在相同位置生产出更多相同质量的住房。既然住房无法重复生产,自由竞争又怎能产生效果?其次,我们看住房和大白菜的价格又有什么不同?如果北京的大白菜价格突然上涨,全国其他地方的大白菜就会运到北京,大白菜的价格由市场交易决定而难以操纵。住房则不一样,一个住宅区的价格涨跌实际上是由当时交易的价格决定的,因此,住房的价格极易被操纵。还有,大白菜的价格波动符合一般价格波动规律,而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在市场供给增加的同时,需求增加更快,刺激价格更快上涨,出现“非理性繁荣”的局面,直到泡沫破灭。‎ ‎    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对待住房都不会任其像大白菜那样完全市场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以英国为首的主要工业化国家面临巨大的住房危机,社会公众强烈要求政府干预住房市场。但当时自由主义的信念与迫使政府对住房进行干预的社会力量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无拘无束的自由竞争并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住房市场利润的驱动下,住房的供给与需求并不会自动地调节到某种合理的均衡状态。政府开始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住房干预中去,明确了自己在住房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到目前为止,不少国家把公民享有住房的权利写入了宪法。‎ ‎24.文中是从哪几个角度闸说大白菜和房地产之间的不同的?(4分)‎ ‎25.结合文章内容,简述当前房地产市场潜存着危机的缘由。(5分)‎ ‎26.从文咔,看,解决我国当前的住房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4分)①性质;②自由竞争的结果;⑧影响二者价格涨跌的因素;④与一般价格波动规律间的关系。‎ ‎    评分建议:每点1分。‎ ‎25.(5分)①住房属于不动产,自由竞争无法对它产生效果;②住房价格容易被操纵;⑧住房的价格波动不符合一般价格波动规律。‎ ‎  评分建议:①、⑧,每点2分;②,1分。‎ ‎26.(6分)①提高人们对自由竞争与市场调节规律的认识;②政府明确自己在住房市场的角色定位;③政府投入精力进行住房干预;④住房制度法律化。   ‎ ‎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 ‎24.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3分)‎ ‎25.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6分)‎ ‎26.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6分)‎ ‎24.(3分)①范围广;②问题多、焦虑度较高;③相互传染、不易化解。(每点1分)‎ ‎25.(6分)①社会流动渠道堵塞;②自身健康安全没有保障;③社会规范的不确定。(每点2分)‎ ‎26.(6分)①疏通社会流动渠道;②建立健全食品、医疗、养老制度;③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规范体系,完善社会道德;④广泛开展普遍有效的公民教育,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救助体系;⑤全民参与、政府积极作为,并且要常抓不懈。(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派诗人庞德对意象的表述是:“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在传统文艺作品中,意与象是同一作品中两个不同的内容层面,“象”指作品中直观的外在形象,“意”指作品包含的意蕴,“象”是“意”的特质载体,是“意”‎ 得以显现、能够被接受者感知的审美中介。两者密不可分,在作品中化合为同一个复合的形象,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与创造者主观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统一,客观的物象有了神韵,原本无形的主观情感体验有了寄托,达到了观象与达意,形式与内容,外物与自我的水乳交融。‎ 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悟外化为一种直观的审美形态,捕捉到、创造出主客观统一的意象,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使得某些意象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绵延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像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传统的诗歌意象。而庄周的“蝴蝶梦”就像那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一样让人梦魂牵绕,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醉,此后“梦”与“蝶”交织在一起,以其迷离的梦幻色彩为历代迁客骚人所吟唱,这一文学意象也变得越来越迷人而富有魅力,“梦”与“蝶”的意象寄托了不同时代文人的复杂感情。‎ ‎24.这段材料阐释了意象的哪些特性?(6分)‎ ‎25.“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如何理解庞德的这一表述?(3分)‎ ‎26.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处描写“月”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在其中的作用。(6分)‎ ‎24.(1)寄寓了作者的意蕴和情感;(2)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过程(3)普遍性、传承性和象征性。(每点2分)‎ ‎25.说明意象是创造者主观情感体验与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的有机统一。(3分)‎ ‎26.(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 ‎(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 ‎(3)“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琵琶女的寂寞与孤独。‎ ‎(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5)“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用月写出美好的场景,反衬人的寂寞和孤独。(每例3分)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从前的文学观念与我们现在的文学观念很是不同。他们以为文学的唯一作用只是“载道”。但我们认定文学广大无垠,是批评人生、解释人生的。在他们的旧观念下,多少真正的文学为旧观念所压迫,竟失去了它们的真价值,而为一般人所轻视。最可怜的便是小说,他们亦读小说、做小说,爱小说,但却始终拿消闲的态度来对付小说,以为小说是不能称做正宗文学的。他们以为小说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君子弗为也”。 ‎ 他们虽然轻视小说,但是他们仍旧是很迫切地要知道他人的感情与动作,他们受了生之压迫,感受生之苦痛,仍旧很迫切地要求安慰,要求同情。他们仍旧向小说家喊道:“请你们安慰我,使我乐,使我忧,使我歌,使我泣,使我富于情绪,使我梦,使我笑,使我震动,使我饮泣,使我思量。”(莫泊桑语)所以仍旧差不多是无一人不读小说。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 有许多人虽然受了旧文学的观念的束缚,但是所为“道”也者,究竟敌不住情感。他们自身领会了人生的意义,看清楚了人生的真相,创造的冲动永久催促他们,同情的血流,继续在身体里鼓荡,所以仍旧有好小说出现。‎ ‎ (节选自瞿世英《小说的研究》)‎ ‎24.旧观念下一般人是如何看待小说的?请简要概括。(5分)‎ ‎ ▲ ▲ ‎ ‎25.第2段中,为什么说“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4分)‎ ‎ ▲ ▲ ‎ ‎26.最后一段中所说“好小说出现”的条件有哪些?(6分)‎ ‎ ▲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地位低,不属于正宗文学;不能载道,只能用来消闲;作者为街谈巷议者,而非君子。‎ ‎【评分建议】5分。答出1点得2分,答全3点得5分。‎ ‎25.因为小说能满足人们对人情世态的了解;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同情。 ‎ ‎【评分建议】4分。每点2分。‎ ‎26.作者有对人生的领会与思考,有创作冲动和悲悯情怀。‎ ‎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住房和大白菜究竟有哪些不同?直观地看,住房是不动产;而大白菜是在市场流通的。因此,无法在相同位置生产出更多相同质量的住房。既然住房无法重复生产,自由竞争又怎能产生效果?其次,我们看住房和大白菜的价格又有什么不同?如果北京的大白菜价格突然上涨,全国其他地方的大白菜就会运到北京,大白菜的价格由市场交易决定而难以操纵。住房则不一样,一个住宅区的价格涨跌实际上是由当时交易的价格决定的,因此,住房的价格极易被操纵。还有,大白菜的价格波动符合一般价格波动规律,而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在市场供给增加的同时,需求增加更快,刺激价格更快上涨,出现“非理性繁荣”的局面,直到泡沫破灭。‎ ‎ 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对待住房都不会任其像大白菜那样完全市场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以英国为首的主要工业化国家面临巨大的住房危机,社会公众强烈要求政府干预住房市场。但当时自由主义的信念与迫使政府对住房进行干预的社会力量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无拘无束的自由竞争并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住房市场利润的驱动下,住房的供给与需求并不会自动地调节到某种合理的均衡状态。政府开始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住房干预中去,明确了自己在住房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到目前为止,不少国家把公民享有住房的权利写入了宪法。‎ ‎24.文中是从哪几个角度闸说大白菜和房地产之间的不同的?(4分)‎ ‎25.结合文章内容,简述当前房地产市场潜存着危机的缘由。(5分)‎ ‎26.从文咔,看,解决我国当前的住房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4分)①性质;②自由竞争的结果;⑧影响二者价格涨跌的因素;④与一般价格波动规律间的关系。‎ ‎ 评分建议:每点1分。‎ ‎25.(5分)①住房属于不动产,自由竞争无法对它产生效果;②住房价格容易被操纵;⑧住房的价格波动不符合一般价格波动规律。‎ ‎ 评分建议:①、⑧,每点2分;②,1分。‎ ‎26.(6分)①提高人们对自由竞争与市场调节规律的认识;②政府明确自己在住房市场的角色定位;③政府投入精力进行住房干预;④住房制度法律化。 ‎ ‎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附加题答案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 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在全球经济遇冷的当下,这一被称之为“口红效应”的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正在第112届广交会上显现。‎ ‎“公司的个人护理用品出口订单同比增长了50%。”南京锐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经理薛钢介绍,经济不好时,个人护理行业的中高端产品更走俏,人们更愿意选择质量高且能长期反复使用的产品。‎ 同样,由于经济疲软,一些商家发现,人们有更多时间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因而不少家居饰品公司抓住机遇,扩大经营生产。浙江仙居宏鹰联盛工艺有限公司的展位前,不少采购商驻足询问。据介绍,该公司今年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0%。‎ 不少企业表示,经济不景气时,采购商对产品包装色彩的偏好更为明显。在主营化妆品和护肤用品的深圳天和圆事业有限公司展位上,一款双色螺旋果冻状的护肤品吸引了不少采购商的眼球。公司经理说,他们正通过加强文化设计元素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24.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什么是“口红效应”。(6分)‎ ‎25.第112届广交会上,“口红效应”是如何呈现的?(3分)‎ ‎26.结合材料,说说金融危机下“口红效应”理论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启示。(6分)‎ 三、(15分)‎ ‎24.“口红效应”,即 “低价产品偏爱趋势”(1分),是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1分),人们购买“廉价的非必要之物”(1分),以满足消费欲望(或“从中获得安慰”,1分),从而使这些商品走俏市场的经济现象(2分)。‎ ‎25.个人护理行业的中高端产品更走俏(或“个人护理用品出口订单同比增长”、“人们更愿意选择质量高且能长期反复使用的个人护理产品”,1分);家居饰品受到亲睐(或“家居饰品公司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1分);采购商对产品包装色彩的偏好更为明显(1分)。‎ ‎26.①对市场变化应具敏感性,把握危机背后的商机;②在物美价廉的消费品上加大研发力度;③加强文化设计元素提高产品附加值;④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每点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自然画自成一个世外的世界,令人悠然意远。我们在静穆中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这种怡情山水的生活,也是一种“解放”。人为什么一定要困在现实生活所画的牢狱中呢?我们企图作一点对于无限的寻求,在现实世界之上创造一些易与现实世界成明暗对比的意象世界,不是更能印证人类精神价值的崇高么?‎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种意象世界是否只在远离人境的自然中才找得出呢?我看到希腊造形艺术大半着眼在人物,就是我们汉唐以前的画艺的重要的母题也还是人物;我又读到黑格尔称赞人体达到理想美的一番美学理论,不免怀疑我们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是一种偏见,而我们的画艺多少根据这偏见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些皈依自然,在以往叫做“山林隐逸”的艺术家,有一种心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者说,自然与人的冲突——‎ 而他们只走到这冲突两端中的一端,没有能达到黑格尔的较高的调和。为什么不能在现实人物中发现庄严幽美的意象世界呢?我们很难放下这一个问题。放下但丁、莎士比亚和曹雪芹一班人所创造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不说,单提武梁祠和巴惕楞的浮雕,或是普拉克什特理斯的雕像和吴道子的白描,它们所达到的境界是否真比不上关马董王诸人所给我们的呢?‎ 我们在山林隐逸的气氛中胎息生长已很久了,对于自然和文人画已养成一种先天的在心里伸着根的爱好,这爱好本是自然而且正常的,但是放开眼睛一看,这些幽美的林泉花鸟究竟只是大世界中的一角落,此外可欣喜的对象还多着咧。我们自己——人——的言动笑貌也并不是例外。身份比较高的艺术家,不曾肯拿他们的笔墨在这一方面点染,不能不算是一种缺陷。‎ 我们不禁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名句:你的心灵不久也快有她的尘世的累赘了。习俗躺在你身上带着一种重压,像霜那么沉重,几乎像生命那么深永!‎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改动)‎ ‎24.在作者看来,中国画家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的偏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5分)‎ ‎ ▲ ‎ ‎25.请简要说明文章结尾借用华兹华斯的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4分)‎ ‎ ▲ ‎ ‎26.关于绘画艺术,在本文中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6分)‎ ‎ ▲ ‎ ‎24.⑴过分强调人们在自然的静穆中可以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得到一种心灵的解放(2分)。⑵过分强调挣脱现实世界的束缚(1分)。⑶过分强调追求精神价值的崇高(2分)。‎ ‎25.⑴对自然画的过度崇尚实际上是一种偏见,而忽视人物画的创作其实也是一种缺陷。⑵艺术家不可能逃避现实,远离人境,艺术家要摆脱束缚,在人物画方面着力,才能回归本真,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调和。(每点2分)‎ ‎26.⑴人物画也能印证人类精神价值的崇高,不必仅仅看重自然画。⑵在自然和人的冲突中,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在其作品中达到较高的调和,不必把自然和人割裂。⑶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囿于单一的选题、以一种单纯而固定的风格自封,应该追求选材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每点2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侏儒记 杜文和 某居室,有一侏儒,二三尺高矮,平素寡言,淡交往,少与人谈笑。易怒,别人笑他不得。然而他也有知交,约六七人,一式的侏儒。六七人昂首阔步于闹市,引众人相顾惊愕,他们自己则浑然不觉,端容正色。偶尔也去郊外原野,唯此时,四顾无人,方显出少有的活跃,奔跑大乐。待到返回居里,遂又恢复先前的缄默。‎ 这侏儒精盆栽事。一庭院陶盆、瓷盆、土盆,全树以怪木:榆桩、病梅、偃柏、蟠松、倒杉……这侏儒常执剪掌刀,揣度盆中树木,时不时施以手术,或假以棕丝,束缚蟠扎。邻人或曰:“人似老孩子,老孩子调教小老树。”这侏儒并不置辩,依旧日日侍弄他的树。‎ 穷数十年功力,盆景艺事大成。一矬松,躯高二尺,摩其干坚韧滑泽,叩之锵然,披枝横迤怒走,短针戟指,底根皆骨出。一虬柏,扭干作数结,枝一往几折,盘旋成荫盖,皮若黑蟒老鳞。一偃桧,枝干委地旁引数尺。满庭院盆栽,老、瘦、怪、古,盈缩一隅却蓄百仞之势。‎ 忽一日,有老叟过此,侧身院中,注视良久,遂自语:“缩龙成寸,蛰伏中暗蕴升空破天气概,豪气干云;弯弓委屈,一身劲势犹在,虽侏儒而心胸广。”这侏儒当即有泪泫然,双手捧古柏给那老叟。‎ ‎24.请分析侏儒的心理特征。(5分)‎ ‎25.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5分)‎ ‎26.本文写侏儒,善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4.自卑,需要认同感,有寄托,有追求,渴望理解。(一点1分)‎ ‎25.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盆景(1分),从触觉、听觉、视觉的角度(1分),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2分),传达出其刚劲有力、气势内敛的神采(1分)。‎ ‎26.对比:与常人淡交往而与同类相投合;日常沉默而郊游活跃;培育盆景,邻人讪笑而老叟知心。衬托:以所培育怪木之形衬托其天生残疾;以所育成怪木之气势衬托其豪放不屈之胸襟。(一点1分)‎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相比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对权力运行可以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促进官员谨慎用权,约束言行。‎ 一些例子似乎说明,网络反腐可谓“弹无虚发”。无论是“表叔”、“房叔”还是“天价烟”局长等腐败案件的查处,都遵循“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这样的路径发展。不过,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模式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难言乐观。‎ 当然,网络举报的泛滥,也会使有关部门在查处腐败过程中,对于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难以权衡。而面对公共利益,官员隐私权该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确的法律界定。比如网帖所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 网络举报是一把双刃剑。“误伤事件”提醒,监督和隐私各有边界。如脱缰之马的“网络监督”真假难辨,一旦践踏到普通公民的“隐私领地”或者危及集体权益,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因此网络举报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争论网络反腐利弊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这样的诘问:如果正常的投诉渠道畅通有效,网络举报何以如此盛行?而反观网络反腐显而易见的短板,更提醒我们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多么地必要和紧迫。‎ ‎(选自‎2012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24.从材料看,网络举报有哪些特点?(4分)‎ ‎25.结合文本,说说网络举报如何才能健康发展?(6分)‎ ‎26.网络举报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工作有哪些启示?(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4分)①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②容易形成舆论热点;③具有固定的发展路径;④具有偶发性甚至戏剧性弱点;⑤容易产生“误伤”事件。(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25.(6分)①要真实理性;②要保障个人隐私;③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每点2分)‎ ‎26.(5分)①要畅通投诉渠道;②要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③要给公众充分的发言权;④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⑤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⑥要借助民间力量,扩大腐败信息源;⑦加大反腐的决心和力度。(每点1分,给满5分为止)‎ 三、材料分析归纳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推广和普及西方现代礼仪越来越成为一门必修课。西方礼仪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简单务实、易于传播,讲究平等、自由开放。中国礼仪则重视血缘和亲情,有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等几个特点。遵守现代礼仪也是一种文化的沟通和对话,可以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在发扬光大我们自己民族优秀礼仪的同时,必须要推广西方一些好的礼仪,尤其是像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公务活动礼仪等等。中国古代礼仪,有的方面规定很详细,有的则很简单,而在目前这个社会里,有些新出现的事物、职业,无法使用过去的礼仪。因此,现代国际交往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礼仪,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节奏。‎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素质有多高,其实很大的程度是在说他的礼仪很好。男性有绅士风度,女性有淑女风范。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让自己成为一位温雅而有魅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修养境界。 “彬彬有礼”绝不是特权阶层、时代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有权拥有也能够拥有。如果你买不起“香奈儿”,一朵花、一抹笑容,也是最好的装饰。一个国家人人珍视礼仪就会不断地走向上层,成为文明之邦。‎ 有的人传播中国文化高高在上,自己觉得中国文化优越,比国外的文化强,这样的心态就让外国人很反感。有人看外国人的脸色传播中国文化,外国人喜欢什么就传播什么,甚至传播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要想真正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就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做一种持之以恒的准备,以身作则,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24. 请概括上文中东西方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从文中看,中国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存在哪些问题?(5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结合材料,你认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要做哪些工作?(6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4分)都能提升人的素养,让人达到温雅而有魅力的境界;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进行文化的沟通和对话;有助于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一点1分,两点3分,全对4分)‎ ‎25.(5分)对西方优秀的礼仪认识不到位;对中国传统的礼仪盲目自大;对中国自身的传统礼仪自信不足。(一点1分,两点3分,全对5分)‎ ‎26.(6分)①发扬光大我国传统的优秀礼仪(文化);②积极吸纳西方现代先进或文明礼仪;③从自己做起,人人珍视礼仪,建设文明之邦;④以平和的心态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⑤融合中西方文化,生成中国特色文化;⑥大力发展和扶持文化产业;⑦努力进行文化改革和创新活动。(每点1分,六点满分,意思表达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