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历史考点解析必修三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百家争鸣 ‎(1)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含义:“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是指代表各阶层、各政治派别的学派互相辩驳,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形成背景: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②政治:周王室衰微;③阶级关系:“士”受到重用;④思想文化上: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与主张:‎ ‎①道家: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祸福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②儒家: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③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治国主张是“尚贤”。墨家思想在当时主要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 ‎④法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迎合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需要。‎ ‎(4)“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史论共享】)‎ ‎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代 春秋晚期 战国 战国 主要观点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主张“有教无类”‎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恶论”‎ 影响 创立了儒家学派;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二、汉代儒学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主张:‎ ‎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 (3)适应维护统治秩序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 2、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儒学批上了神学外衣。‎ ‎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儒学的生命力。‎ ‎ (4)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3、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并付诸实行。‎ ‎ ②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 ③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儒、佛、道融合)‎ ‎(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二程”);南宋时期的朱熹。‎ ‎ (2)主要观点:‎ ‎ “二程”:①核心思想是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认识论:格物致知 ‎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主张: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 ‎ (3)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陆王心学 ‎ ‎(1)南宋陆九渊:①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③反省内心就可得天理。‎ ‎(2)王阳明: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 3.宋明理学的影响:(【史论共享】)‎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 ‎(2)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1.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李贽(明朝后期,自称为“异端”),思想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继承发展了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认识论: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3.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4.明清时期儒学地位(【史论共享】):‎ 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进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儒学的发展过程:‎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使之成为蔚然大宗;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学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宋明理学的出现使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 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的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与实践精神,对世界文明的演进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由古代到近代社会转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 (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就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实现了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 (2)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 (3)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 (4)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 2.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史论共享】): ‎ ‎ (1)四大发明问世后,逐步走向世界,阿拉伯人为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 (2)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普及和推广;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地理发现的时代,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重要条件。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 (1)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被称为“图画文字”的象形字。到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 (2)演变:①演变脉络:甲古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②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 (1)阶段特征: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 (2)发展成就:‎ ‎ ①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代表人物有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②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的颜真卿等。‎ ‎3、中国画的起源及演变:‎ ‎(1)新石器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形成绘画理论。‎ ‎(4)隋唐时期:展子虔《游春图》(最早的山水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吸取外来美术风格。‎ ‎(5)两宋时期:画院兴起,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最突出,这种画风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传情,追求神韵异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4、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史论共享】)‎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出现于春秋末年,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 (3)汉赋:汉朝文学家创造出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 (4)唐诗: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孟浩然和王维(山水诗)、李白(诗仙、浪漫)、杜甫(诗圣,现实),中唐的白居易。‎ ‎ (5)宋词: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 (6)元曲:元杂剧与散曲的合称,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 (7)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最为著名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 ‎(1)春秋战国:《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不同的风格。‎ ‎ (2)汉朝:汉赋以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丰富的内容,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 (3)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唐代诗人名家辈出,作品数量众多,体裁全面多样。‎ ‎ (4)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能够歌唱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 (5)元代:元曲为主要文学形式,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 (6)明清: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 (7)诗、词、曲的简单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四、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 1、中国戏剧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出现优伶,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明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乾隆、道光年间,安徽的徽剧和湖北的汉剧进京演出,逐渐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京剧。‎ ‎(2)走向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3)发展:清朝时期,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 ‎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1)目的: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为了了解对手。 ‎ ‎(2)表现: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 ‎(3)评价: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2、魏源与《海国图志》‎ ‎ (1)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各国的政治制度。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艇、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2)评价: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3.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开始:(【史论共享】)‎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 3、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 4、目的:挽救封建统治 ‎ 5、作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思想 ‎1.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外国侵略加剧)‎ ‎2.康有为及思想:‎ ‎(1)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 ‎(2)思想内容: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思想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4)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 3.梁启超及思想:‎ ‎(1)发表:《变法通议》等 ‎(2)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变法才能图存。‎ ‎4.严复思想:‎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代表作《天演论》‎ ‎5、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史论共享】)‎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1)背景:①政治:辛亥革命虽推翻封建帝制,但民主共和名存实亡,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③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西学传播。④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到北大任教,《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2)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德(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和胡适)。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史论共享】)‎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1)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3)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4)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也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 (2)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 ‎(3)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措施:创办刊物,发表文章;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史论共享】)‎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1、三民主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基本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无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2)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史论共享】)‎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的前进方向,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鼓舞着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3)三民主义的实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1912年,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新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历史作用 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在各方面的重要论著以及思想主张 ‎(1)工农武装割据方面 ‎①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思想主张: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③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史论共享】)‎ ‎(2)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面 ‎(抗战时期)①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②思想主张: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③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史论共享】)‎ ‎(解放战争)①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等。‎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重要问题,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①《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史论共享】)‎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史论共享】) ‎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三、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1、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1)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2)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4)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南方讲话”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5)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6)1997年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史论共享】)‎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两弹一星 ‎(1)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 ‎(2)含义: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3)成就:‎ 原子弹: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和平利用核能: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意义: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②和平利用核能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电力。‎ 导弹: ①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 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南优二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新中国科技进步的作用:(【史论共享】)‎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国的科技进步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1、主要观点 ‎⑴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主要代表普罗泰戈拉。主要观点:①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②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地产物,约束力是相对的,不应强求一律。‎ ‎⑵苏格拉底:①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 相信“美德就是知识”;③把教育看成美德的来源,突出教育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柏拉图:《理想国》,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4)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人类史最高级的。‎ ‎2、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史论共享】)‎ 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运动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塔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的兴起 背景:①十四五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封建神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封建。③意大利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存。‎ 兴起:十四五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主要作品 ‎(1)但丁: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2)薄加丘:代表作《十日谈》以生动的故事讴歌人性,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 ‎ ‎(3)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4)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代表作《哈姆雷特》等。‎ ‎3、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宗教神学桎梏,促成的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4、宗教改革和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1)出现背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人们对教会日益不满;德国四分五裂,受教会压榨最甚;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3)主要思想:只要信仰虔诚,灵魂即可得救;教徒可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君主的权力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教会从属于国家。‎ ‎(4)影响: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创立了新的教派――路德派,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促使人民的思想的自由和解放;打击了教会的经济、经济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 时间 国籍 思想家 主要著作 思想主张 相似点 ‎17—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法国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法国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民主共和制,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德意志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条件;法律应保护个人的权利,反对暴力革命 ‎2、启蒙运动的发生 ‎(1)背景: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③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文艺复兴的推动。‎ ‎(2)出现:17世纪 英国。 高潮:18世纪 法国 ‎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 。强调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构建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史论共享】)‎ ‎4、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思想的异同。‎ ‎(1)相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不同: ①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②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③‎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 5、启蒙运动的影响 ‎(1)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武器。)‎ ‎(3)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 ‎(4)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 ‎ (1)背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 (2)成就:通过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 (3)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对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 ‎3、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史论共享】)‎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 二、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1、进化论诞生的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发表。‎ ‎2、进化论的主要观点:①生物是进化而来的。②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③达尔文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意义:(【史论共享】)‎ 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直刺神创说的要害,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生物进化论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 ‎(1)条件:①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②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③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许多发现和发明。‎ ‎(2)概况: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此后,纺织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2、电气技术的应用 ‎(1)背景: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概况:①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②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③工业获得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而且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④工业生产出现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发展。‎ ‎3、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发电机和其它电力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改变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 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3)推动城市化和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四、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与量子论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相对论的提出背景:物理学危机 ‎19世纪,随着物理学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内容: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 ‎(3)意义 ‎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③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量子力学的形成背景 ‎①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②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过程 ‎①量子论的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②发展:A爱因斯坦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B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③量子力学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意义 ‎①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②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③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④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 3.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的意义:(【史论共享】)‎ 相对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五、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网络技术的发明发展 ‎①原因:冷战的影响。‎ ‎②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A、形成:19世纪60年代互联网产生;‎ B、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③功能: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 ‎①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②信息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③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采购扩大市场。‎ ‎④使世界更紧密地联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消极性 ‎①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竞争加剧,造成世界更加的动荡不安;‎ ‎②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史论共享】)‎ 它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网络拉进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了。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 ‎①背景: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欧洲发生了多次革命和战争,加剧了局势的混乱;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②特征: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创作风格上,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③代表人物、代表作:雨果(法)《巴黎圣母院》,雪莱(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海涅(德)《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④影响:扫荡封建残余势力。‎ ‎(2)现实主义文学 ‎①背景: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②特征: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罪恶现象。‎ ‎③代表人物、代表作: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狄更斯(英)《大卫·科波菲尔》,普希金(俄)《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挪)生活问题剧,安徒生(丹),马克·吐温(美)。‎ ‎④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论共享】)‎ 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史论共享】)‎ 现实主义文学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在文学表现手法上也与传统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 ‎ ‎2、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 ‎(1)西方文学 ‎①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萧伯纳(英)《苹果车》,罗曼·罗兰(法)《约翰·克里斯朵夫》。‎ ‎②现代主义文学:A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方社会精神危机。B特征: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C代表人物、代表作:海明威(美)《老人与海》,贝克特(法)《等待戈多》。D影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与人格自由发展的冲突。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2)苏联文学:①背景: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诞生。②代表人物、代表作: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③影响:反映苏联社会的伟大历史性变革。‎ 二、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 1、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2)特征:①注重表现人的感情,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②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3)代表人物、代表作:德拉克洛瓦(法)《自由引导人民》。‎ ‎2、现实主义美术 ‎(1)特征: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2)代表人物、代表作:列宾(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米勒(法)《播种者》《拾穗者》‎ ‎3、印象主义美术 ‎(1)前期:①特征:强调光和色,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②代表人物、代表作:莫奈(法)‎ ‎《日出·印象》。‎ ‎(2)后期:①特征:主张抒发个性,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②代表人物、代表作:凡高(荷)——“扑向太阳的画家”《向日葵》;塞尚(法)“现代绘画之父”‎ ‎4、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②快节奏生活造成人们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地吸收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用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2)特征(【史论共享】):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更趋于极端化。‎ ‎(3)代表人物、代表作:毕加索(西)《格尔尼卡》。‎ 三、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1)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 ‎(2)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 ‎(3)40年代初,美国开播彩色电视节目。‎ ‎(4)二次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被称为“第八艺术”。‎ ‎2、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史论共享】)‎ 电影电视是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直接而敏感地回应、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