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50 KB
  • 2021-05-13 发布

技巧高考语表达文通关目标19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 ‎ ‎ ‎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9: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丰富的内涵,除了注重遣词造句的语言艺术外,还特别讲究表达方式的典型运用。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艺术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段,达到了怎样的效果。“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中“鉴赏评价”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要求之一,其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诗词鉴赏考查的常规题型,命题形式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等综合设题;试题中常见的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手段”以及“情与景关系”等表述方式。表达技巧是诗歌艺术的形式,对诗歌内容的表达起着主要作用,同时它本身也构成了我国古代诗歌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部分。鉴赏古代诗歌离不开对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它是对诗歌深层解读的需要,也是考生鉴赏评价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考点,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分析类的考查必不可少。‎ 关口金题——【高考金题速传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解析】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从词题“登黄鹤楼有感”‎ 来看,应是此人登高感怀之作。开篇以“遥望”领起,展现出北方失地满目萧条的画面;继而通过“想过去”与“看如今”的对比,表达出中原沦陷、国家危难的心痛。“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写昔日宫廷的歌舞升平、风月繁荣,“珠翠”、“笙歌”都是借代的手法。下阕以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承接上阕,进一步写出战争的残酷,百姓的灾难;一个“叹”字尽显词人忧国忧民之情,“何日”两句可见词人报效国家之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自信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该题从修辞角度而设,要求很明确,一是指明“对比”手法寻找语句,这在词的上阕是很明显的;二是给定句子判断修辞运用,“珠翠”本是妇女佩带的饰物,从语境来看显然这里指代宫女。另外,一个“绕”字,使该句还有夸张的意味。该题两问,只有2分,所以简单回答,明确指出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2009年高考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是一首以大家都熟悉的端午节为题材的元词,尽管词作者给人以陌生的感觉,但这首词在内容上没有多大难度。既然是写端午节,自然会写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开篇抓住代表端午节特征的“碧艾”、“香蒲”,展现出人们忙于过节的喜庆景象,然后宕开一笔,写词人的独自惆怅,继而交代惆怅的原因是端午节感怀于屈原。下阕对屈原高度评价,表达词人内心对屈原的无比敬仰之情,继而又宕开一笔,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不能深刻理解屈原的内心,甚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该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关注“最突出”三字。上下阕在词意上有明显转折,上片由众人的喜悦写到自身的哀伤,下片由自己对屈原的仰慕写到众人的不理解,这里前后的对比是很明显的。回答这一问题,先要明确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词作的内容,说明对比是由哪些具体内容呈现出来的,并指出这种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江西卷) ‎ ‎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 ‎ ‎【解析】该诗中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教材《说“木叶”》一文中出现过。如果在教材学习中对这两句做过分析,自然会在看到这首诗、这道题时感到欣喜。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联写诗人独居荒野、生活贫困的悲凉境遇,颔联借景抒情,描画了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形象。后两联诗意转折,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诗人又“喜”又“愧”。“喜”的是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愧”的是自己处境不佳,感到对不起亲人。该题考查表达技巧,要求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需抓住“雨中”、“黄叶”、“灯下”、“白头”这些关键词语,该句景物描写所创设出的情境不难理解;再结合首联中的“无邻”、“荒居”、“业贫”,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内心情感也不难体味。这里景与情的色彩是一致的,可以确定哀景哀情。回答这样的问题,先要概述景,然后分析情,最后指出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高考命题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概括来说,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指明表达手法,如修辞手法、写景手法等,分值稍低;二是评析表达技巧,如关键语句、典型意象、景情关系等,分值稍高。如何做好备考工作并有效地回答这类问题,可遵循下述几点要求。     1.储备知识,明确内涵,了解相关术语。    ‎ ‎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准确把握相关术语,深刻了解术语内涵,在鉴赏评析中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答案整合准确到位。关于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种类,归类方式很不统一,大致说来,需要注意五大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在古典诗歌中,比较常见的是描写和抒情;二是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等,另外还要注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借典抒情;三是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对偶、顶针、互文等,在实际运用中,一首诗往往是多种修辞手法兼用;四是表现方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五是行文结构,主要指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启下、过渡、伏笔、铺垫等。     2.整体把握,认真分析,明确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先明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技巧运用是为了凸显主旨,因此,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先对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需要结合诗歌主旨以及诗作情感。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首词写的是亡国之痛,该词并没有对当时的个人处境作正面描写,而借梦境重现昔日的欢乐情景。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由此可见,这首词采用了以乐写悲的手法,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既要着眼全篇,又要抓住局部,像借景抒情类的诗歌,既要从整体上考察景与情的关系,又要认真分析写景的诗句是否采用了特殊的表达手段。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该诗前两句写景,以江碧衬鸟翎的白,以山青衬花的红艳,选取色彩词,用了衬托的手法。整首诗抒写的是羁旅异乡的感慨,景物描写令人目迷神驰,这又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托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立足典型手段。     一首诗歌不可能单纯只用一种表达技巧,多数是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从高考命题形式看,有的在题干中加上“最突出”、“最主要”等字眼,有的只是宽泛提出评析表达技巧。即便是宽泛的要求,在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时,也应该抓住最典型的表达手法。因此,在考查一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后,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内容,从主次方面进行甄别,找出在表情达意上最突出、最典型的一种或几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中,“候馆梅残,溪桥柳细”,“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是严整的对偶;“草薰风暖”化用江淹《别赋》中的句子,是用典;“辔”本义马缰,以之代马是借代;“迢迢不断如春水”是化虚为实、形象贴切的比喻;上阕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借助想象写“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上阕是实写,下阕是虚写,整首词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在这众多的表达手段中,最能突显人物情感和诗作意图的显然是虚实结合,分析评价这首词应当主要围绕这一点。     4.明确要求,规范整合,突出表达效果。 ‎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高考命题的形式来看,有的着眼于整首诗歌,如“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等;有的着眼于诗作中的某个句子,如“指出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某句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何处”等。无论着眼全篇还是某个句子,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法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指出这种技法怎样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深刻凸显诗作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根据分值的多少灵活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侧重于表达技巧运用效果的分析。如宋代严羽的《江行》: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     与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类的试题比较,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类试题,考究失分的原因,其失误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用术语,答不到位。     不能准确把握相关术语,作答时缺乏使用。如本来是两种事物的鲜明对比,不用术语“对比”,说成拿什么和什么作比较,这就是不到位。     2.不解内涵,错误使用。     对一些相近的术语,不能明确区分。如把景物描写中的“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统统说成“动静结合”,这就是不解内涵。     3.缺乏分析,轻易套用。     对表达技巧缺乏分析,生套或乱用相关术语。如看到诗歌中有景物描写的句子,不管景与情到底是什么关系,一概都是“借景抒情”。     4.主次不分,分析失重。     没有抓住最典型的表达技巧,而是对诗作中的一小点进行分析评价,这样的答案在高考中或许不会得零分,但绝不会得满分。     5.不顾实际,堆砌术语。     也许是认识到此类题需明确表达技巧,于是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便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烘托”、“对比反衬”等罗列一起。‎ 通关演习——【高考冲刺大通关】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 ‎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 (1)诗人写风的活动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     (2)从全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诗人咏风的用意是什么?‎ ‎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     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     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     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     (2)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蕊香 张 耒 帘暮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1)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2)下阕“浓于酒”三字取譬甚妙,试简要说明其含意。‎ ‎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作者作该词时,正值元兵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 (1)词的上阕结句是对当政者的棒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2)词的下阕结句,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绮罗香·红叶 王沂孙     玉杵馀丹①,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②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 【注】①玉杵馀丹:玉杵,是仙人捣药用的,丹即方士炼丹的硃砂。②绣蓉:如锦绣似的芙蓉,即荷花。 (1)“玉杵馀丹,金刀剩彩”两句是怎样描写枫叶的?‎ ‎(2)从修辞的角度,对“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词所咏之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 通关目标19: 【通关演习】1.(1)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动态景象,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其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2)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对人有益的事,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其实是以风喻人,托物言志,赞颂不辞劳苦、努力去做有益于人类之事的有志之士,寄托诗人的青云之志。2.(1)颈联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子内部“风朝”‎ 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音节和谐、深沉幽婉,写出了流莺无休止的啼啭、漂荡,寻找渺茫无日的佳期。(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不为人赏识、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3.(1)上阕起首两句写从微风使金兽炉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是动态描写;后两句写倚栏望远,浩月流辉,是静态描写。上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2)“浓于酒”三字一是说酒味浓,能使人醺然迷醉,而“别离滋味”给人的刺激之深又过于酒;二是说这种“别离滋味”连酒也消除不了。4.(1)用了比喻修辞。词人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2)融情于景。词人面对国势危殆,满怀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但现实的约束使之不能施展。借“夜深霜露凄冷”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词人抑郁难耐、愤激满胸的情怀。5.(1)枫叶像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是宫廷剪花剩下的红绡,两个比喻把枫树写得清美而孤单。(2)枫叶上的红色,已经经过几番暮秋凉雨。词人赋予枫叶可以怨啼的感情,用拟人化的效果,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枫叶的变化。(3)这首咏红叶的词,词人抒发对秋天枫叶的自我感受,赋予红叶幽美、孤寂、凄清的情调,寄寓着词人怜爱、哀婉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