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 M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微专题五 区域生态环境分析
常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2.主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
多发区域
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东北地区黑土冲刷、南亚、东南亚地区
危害
①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②引发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③径流含沙量增加,淤积河床、湖泊,加大洪水威胁
(2)湿地破坏
湿地类型
①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等。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湿地成因
①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②蒸发量、③下渗量、④排泄能力、⑤水网密度等
湿地功能
①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②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③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④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⑤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破坏表现
湿地面积减小、水位下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湿地水质下降,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破坏,水生生物、周边植被减少等
(3)土壤盐碱化
具体表现
华北地区
在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区域,因降水季节差异大,导致在旱季(春季、秋季)盐分向地表聚集,雨季(夏季)盐分则随降水下渗
西北地区
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发展农业需灌溉。若采用大水漫灌等传统方式,容易导致土壤水分大量蒸发,盐分则留在土壤表层,导致次生盐碱化(盐渍化)现象
[例1] (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题关键:(1)结合图中地形和干支流的夹角可以判断河流干流流向。(2)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3)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
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方法技巧] 河流流向判断
河流流向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外流河而言);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 90°为锐角;河流宽度,河流上游河道窄,河流下游河道宽;沉积颗粒物大小,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以及河流流量变化、横剖面、工业布局等来判断。
[例2] (2015·衡水调研)台田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盐碱地区的特殊耕作模式,堆土成台在上耕作,挖沟为渠也可放养水生生物。农场盐碱荒地修台田时先在底部采用下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然后堆土成台田,试验利用海冰水(海水结冰,含盐量变小,可用于灌溉,不会加大土壤含盐量)在作物春季干旱的关键期进行灌溉,并在台田底部采用下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的措施以提高洗盐和排盐的效果。结合水盐运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区的( )
A.地下水水位高,土壤蒸发量小,降水下渗量较多
B.地下水水位高,土壤蒸发量大,降水下渗量较少
C.地下水水位低,土壤蒸发量小,降水下渗量较多
D.地下水水位低,土壤蒸发量大,降水下渗量较少
(2)下列台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台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B.该农场盐碱荒地试验会加剧该地区水资源危机
C.下铺塑膜主要起到减少土壤蒸发的作用
D.塑膜上铺暗管主要起到抑制返盐作用
解析:(1)B (2)D 第(1)题,从图中分析,盐分聚集在地表的过程是地下水水位较高,通过蒸发使盐分在地表聚集,而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小,因此B正确。第(2)题,台田是治理盐碱荒地的模式之一,主要是在地势平坦的耕地地区、沿海地区、华北地区非常适宜;利用海冰水,不会加剧水资源危机;下铺塑膜主要是增强排盐效果;塑膜上铺暗管主要起到抑制返盐作用,D正确。
[例3] (2015·晋冀豫联考一模)下图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水土流失分布区。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两区域中( )
A.①区域陆地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②区域为热带雨林带
B.①区域土壤肥沃,②区域土壤贫瘠
C.①区域水稻种植业发达,②区域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D.①区域丘陵面积比重大,②区域平原面积比重大
(2)①②两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
A.天然林草覆盖率低 B.开发历史悠久
C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弱 D.人类活动强度过大
解析:(1)B (2)D 第(1)题,①是我国的东北地区,②是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东北地区土壤肥沃,而东南丘陵地区为红壤,土壤贫瘠,B正确。①区域为温带森林,是我国商品农业基地,平原面积广阔。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丘陵面积大。第(2)题,两地水土流失主要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东北是黑土地过度开垦造成的,东南丘陵是过度开垦荒地造成的,D正确。
常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措施分析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问题
原因分析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分析
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例4] (2015·广东卷)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___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_______。
(3)分析1982-201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5)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题关键:(1)从图示湖盆的延伸方向判断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说明河流的流量不稳定,造成河流的流量不稳定的原因主要与降水季节变化大,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等方面有关。(2)从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可知。(3)从图示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其人为活动对沼泽的影响。(4)湖泊水量和面积的增多,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对通航条件、养殖及旅游业产生有利影响。(5)此题注意审题,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对水质的影响,因而是调整工业结构,而不是调整产业结构,再从污水排放、污水处理、法律法规及环保意识等方面提出相关措施。
答案:(1)西北—东南 地处季风气候区,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尤其灌溉用水)量大,导致断流
(2)湖泊 台田鱼塘
(3)农业用地增加(开辟为水稻田、台田鱼塘);建设用地增加;修建人工水渠及水库。
(4)增加水量,扩大湖水面积,调节气候(缩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利于保护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
(5)调整工业结构,限制造纸等污染企业的规模;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实行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污水先处理后排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沿岸工业生产的监督管理。
[例5] (2015·黄冈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科研所对我国东北某省M区域的湿地环境进行了考察研究。科研人员在对当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30年来该区域内7月平均降水总体趋势在减少,7月日平均气温在升高,湿地的“冷湿”效应正在逐渐向“暖干”方向转变。图a示意研究区域,图b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
(1)据图简要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原因。
(2)推测30年前该地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的主要原因。
(3)针对该区域环境的变化,科研人员将有可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得到落实,当地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哪些改观?
解析:(1)据图可知,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有湿地、农田和建设用地三类,依据柱高和建设用地变化曲线来叙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进而很容易推出变化原因。
(2)可以从30年前湿地面积较大,对局地气候冷湿影响较大,另外30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不明显,叙述合理即可。
(3)可以从退耕还湿,加大科技,发展绿色农业,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方面入手;生态环境的改观可以从湿地对环境的作用考虑,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消除污染等。
答案:(1)变化:农田面积扩大,建设用地增加,湿地面积缩小。
原因:城市发展规模与农田规模的扩大。
(2)由于湿地面积大,有长期或季节性积水,地表增温缓慢,近地表空气湿度较大,因此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
(3)控制湿地开垦规模,对不适合开垦地带退耕还湿;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
湿地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增强;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会减少。
[例6] (2013·安徽卷)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解析:第(1)题,陕北高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该地区过去种粮需要大规模开垦坡地,过度垦荒、种植方式不合理很容易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第(2)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结合该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可得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而苹果种植的效益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在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果渣露天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可通过发展沼气解决以上问题,发展沼气可避免果渣露天堆放,沼气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而沼渣可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施用。
答案:(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文字表达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示意图表达):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现实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微专题培优练(五) 区域生态环境分析
(时间:4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6·宜宾模拟)下图为我国植被覆盖率较差的某地,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扬沙天气多出现在( )
A.1-3月 B.3-5月
C.7-9月 D.10-12月
2.实际观测发现,该地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白昼时间长
C.大气中云量较少 D.地面温度较高
解析:1.B 2.C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3-5月大于等于8级,风力日数最多,此时间段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降水量又比较少,地表比较干旱,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差,所以该时段扬沙天气出现较多。第2题 ,5月与7月相比,5月气温较低,但是5月降水量比七月少的多,阴雨天气少,晴天多,大气中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光照条件好。
(2016·开封模拟)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读表,完成3~4题。
月份
1
2
3
4
5
6
月均温差值
0.13
0.10
0.18
-0.16
-0.13
-0.25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月均温差值
-0.43
-0.40
-0.20
-0.10
0.11
0.22
3.探究结果表明( )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B.林地的年均温差大,裸地的年均温差小
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4.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 ③减弱噪声 ④吸烟滞尘 ⑤防风固沙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解析:3.D 4.C 第3题,月均温差值为林地气温与裸地气温的差值,由表得知该地冬季林地气温大于裸地气温,应为北半球。7、8月份的月均温较高。将各月份的月均温差值相加,所得结果为负值,这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第4题,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而可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
读“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回答5~6题。
5.三江平原湿地形成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①气候冷湿 ②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 ③土壤存在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④河流较多降水较多 ⑤植被稀少 ⑥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A.①②③⑤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6.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荒垦殖 B.气候变化
C.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D.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解析:
5.C 6.A 第5题,沼泽地的形成主要从地表大量积水分析,从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水、地形影响排水和地表水下渗等方面分析,故与⑤⑥关系不大。第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小,所以是过度开垦导致湿地减小。
(2016·秦安模拟)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下图是贵州省某地区石漠化随坡度、坡向分布概率统计图。读图,回答7~9题。
7.“潜在”石漠化出现的坡度一般在( )
A. 5°~10° B. 10°~15°
C. 15°~30° D. 35°~40°
8.“极强度”石漠化出现概率最高的坡向在( )
A. 南坡 B. 北坡
C. 西南坡 D. 东北坡
9. 造成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①位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②地形崎岖流水侵蚀作用强
③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 ④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较薄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7.D 8.A 9.B 第7题,读图乙可以看出潜在石漠化的分布坡度。第8题,从甲图中的分布概率区间可以看出最高点在南坡。第9题,注意分析自然原因,联系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016·肥城模拟)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l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解析:10.B 11.C 第10题,结合图示判断,湿地具有净化水中污染物质、涵养水源的能力或采用排除法分析。第11题,若缺少植被该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将减弱,故使出水口的水量增加含沙量增加。
二、综合题(共45分)
12.(2016·潍坊模拟)图1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2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1)读图1说出贺兰山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8分)
(2)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6分)
(3)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的主要原因。(4分)
(4)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8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贺兰山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我国内外流域分界线,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也是内蒙古与宁夏的分界线,还分别对冬季风和夏季风带来影响。第(2)题,图1中标示出该区域有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降解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第(3)题,由图2可知,该地区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又由材料可知,该地乱垦乱牧、水体污染严重,故可能是因为人们围湖造田、城市工业等发展导致湿地面积萎缩,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还会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湿地,使其面积萎缩。第(4)题,可以采取退耕(牧)还湿、防治污染、制定保护湿地的法规、提倡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措施保护湿地。
答案:(1)南北(东北-西南)走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与宁夏分界线,内外流域分界线);阻止了西北侧流沙的侵入;减轻了寒冷的冬季风对宁夏平原的冻害;夏季风的迎风坡,可增加降水量。
(2)河流湿地、湖泊湿地。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泥沙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
(4)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13.(2016·汕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9分)
材料一 “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历史上下图所示区域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如今该地区草地沙化十分严重。
材料二 下图是草原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
(1)将下列内容填入材料二图中相应的空白框中。(4分)
A.过度放牧 B.大风季节开垦
C.生态环境脆弱 D.陡坡开荒
(2)结合材料一图中信息,从气候方面分析材料一中图示区域土地退化严重的原因。(9分)
(3)请为材料一图中农牧过渡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解析:第(1)题,该区域主要位于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会加速土地退化。粗放的经营方式,如过度放牧会使草原地表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不因地制宜的耕作方式,如在陡坡开荒易造成水土和肥力流失加速土地退化;不考虑季节、气候等因素在大风季节开垦土地,会加重土地的沙化程度。第(2)题,该地区位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带,降水少,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旺盛。第(3)题,针对土地退化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等。
答案:(1)自上而下依次是C、A、D、B
(2)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降水较少土壤干燥;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
(3)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合理放牧、适度耕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