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 M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目录: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题眼: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的原因。
考点:均田制与“庄园”的关系——土地兼并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C.
2.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题)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3.(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7题)“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D 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B、C三项。
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B 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6.(2010高考安徽文综题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B C D
【解析】C 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7.(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3题)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C 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8.(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4题)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9.(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28题)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处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0.(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启示】牢记论从史出原则,解体时堤防结论的偷换、夸大等陷阱。
11.(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7题)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分析:此题宜用排除法。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A亦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12.(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4题)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解析】D 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D项正确。
13.(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21题)(10分)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答案要点:(10分)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4.(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C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15.(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选D。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知识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1题)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9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分析:理解“单位GDP能耗”即可解答。
2.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0题)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毛泽东的探索文章)。
3.(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 B C D
【解析】C 该题设计不错。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 (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9题)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解析】A注意选项中的用词,“根本”、“调整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恢复经济中,到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才取得根本好转,故B不正确;同样,到1952年才合理调整了工商业,C也不正确;而人民收入迅速增加,也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我国刚刚建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为了实现、物价和经济的稳定为主,人民收入水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故D错误。正确答案为A。
5.(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3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6.(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5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知识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7. (2010高考安徽文综17题)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图5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B 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8.(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8题)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②选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
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
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D 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排除②选项。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9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知识点: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回答24—25题。
4.(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4题)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启示】解读材料信息,抓住其要害。
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1.(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
“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解析】
该题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本题类似前面高考考过的“哥伦布纪念活动“题,着重考察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第二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第三问是借鉴了上海高考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参考答案:
(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 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 分)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0分)
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
等级
主题观点
史论结合
逻辑表述
一
紧扣主题
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
合乎逻辑
二
符合主题
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
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
基本合乎逻辑
三
基本符合主题
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
缺乏逻辑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2.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5题)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工业革命。分析:首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②。
3.(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9题)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解析】C 注意时间:1830年。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4.(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6题)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5.(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39题)(28
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
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2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第一问根据图示直接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的变化需求作答(木材等传统能源——煤)。
参考答案:
变化:英国媒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
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
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走向整体的世界
6. (2010高考安徽文综21题)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解析】A 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7.(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5题) 从分散到整体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问题:(15分)
(1)写出地图上A、B两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2分)
(2)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13分)
35.(1)答案1:A一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B一美洲印第安文明或玛雅文明。(2分)
其他答案:两者颠倒或其他区域的文明。(0分)
35.(2)史实(10分)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琡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性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德国统一、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的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0分)
组织(3分)
答案1:时间准确,按阶段叙述且成结构。(3分)
答案2:以上三要素缺一。(2分)
答案3:只具备以上某一要素。(1分)
其他答案:(0分)
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1.(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6题)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考试内容:罗斯福新政。分析:联系罗斯福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的内容,即可解答此题。
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7题)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大量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7题)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知识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4题)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 (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2题)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分析: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但要讲清理由似乎不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算不算理由?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22题)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B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知识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3.(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3题)《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
【启示】此类型试题要决在于抓住历史阶段特征。
4.(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22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知识点: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22题)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解析】D首先我们明白煤钢共同体表面上看是能源组织,但实质上是经济组织,排除B
;再通过题干中“不接受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可以看出该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排除A;再分析该组织是欧洲六国在煤钢方面共同签订的组织,可以分析出不属于企业之间简单的联合,排除C;正确答案为D。
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9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11题)一位旅行者携带德国马克前往柏林。根据欧元启动进程的有关规定,该旅行者持德国马克 最迟到柏林消费的时间应该在
A.1998年6月 B.2002年6月 C.2008年6月 D.2010年6月
知识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4. (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23题)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解析】B 本题考查从材料从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题中“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即可判断。
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9题)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必修二综合
1.(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C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日
英
美
法
德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点评】此题侧重对经济史和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同时结合了工业发展、人均CDP与民生等热点问题的考查。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的走势。(8分)
【评析】此题考查曲线图表的解读和概括能力,同时审题要把握比较和走势两个关键词,答案中要体现中与西欧三时段的走势,同时要体现两者的异同。
【答案】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
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
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
【评析】此题考查知识的调用能力,解题要懂得题目的转换,不考虑人口因素来分析人均CDP实际上也就是分析影响这时段经济发展的因素,此类问题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 等几个方面分析。
【答案】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
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评析】此题第一问不难,第二问考查阐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突破口还是在于审题环节,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实质上还是要说明这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局限问题。
【答案】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C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5分)
【评析】此题以中国80年代发展为中心,横纵向对比总结
【答案】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37题)(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解析】
第一问考查的是概括、归纳史料的能力。(可以从原产地、饮茶风俗、商品交易等方面考虑);第二问考查的是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因。可以从(交通的改善、商品经济的发展考虑)
参考答案:
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中国的茶叶商品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第一问可以从商品、市场、资本角度考虑;第二问可以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出发,由于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而引发茶叶产量激增,从而打破了中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理解。
参考答案:
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8分)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北美独立战争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理解。第一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内因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自身的自由权利;外因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第二问可以从激化了矛盾,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
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东印度公
司的垄断。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中国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第一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从企业发展角度、企业性质角度、企业经营角度任选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第二问可以从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时代特征、政府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发展阶段: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25年
创业阶段
1925—1956年
扩展阶段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①1956—1999年
②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私营企业
1956—1999年
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相关文档
-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2021-05-146页
-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选11含解2021-05-146页
-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2021-05-1419页
- 高考物理一轮教案交变电流2021-05-1420页
- 这个句子让你掌握高考单词和全部语2021-05-1445页
- 高考语文高三一轮复习套装版吐血推2021-05-14148页
- 2017年度高考地理仿真模拟卷(解析版2021-05-148页
- 2014年版高考历史二模试题目重庆市2021-05-146页
- 近六年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物理试2021-05-146页
- 高考英语一轮总复习 Unit Wildlif2021-05-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