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考查的主题不拘泥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教科书内容,其选取的标准主要源自《课程标准》——不是具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学习指向——“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只要能承载这一目标的素材均可进入命题人的视野之中。
2.突出对“科学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由于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特定知识,而是随机选取的、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教材之外的不确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对特定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积累总结提升而来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素养的运用能力。
3.从时段看,中国古代史是考查的重中之重,除2013年卷Ⅰ、2016年卷Ⅱ和2017年卷Ⅰ、卷Ⅱ涉及中国近代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现代中国改革及清末街道管理改革,其他9题均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关;从涉及的内容看,既有王莽改制、两税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又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泽管理制度改革、法律改革、庙号改革,唐朝的币制改革、谱牒改革,清朝的盟旗制度和养廉银制度等相对冷门、专业性较强的历朝历代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的调整。
4.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5.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2017·高考全国卷Ⅲ)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
5
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解析 (1)根据材料“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新律……废除……‘苛惨之法’”“删繁就简”可总结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可从法制发展史、对隋朝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改革事件
(2017·高考全国卷Ⅱ)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解析 (1)依据材料中的“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时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2)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根据材料信息“除旧”“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启示。
答案 (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2017·高考全国卷Ⅰ)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5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革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 (1)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概括。(2)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一步:依据材料,按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划分材料的层次。
第二步:依据材料的句意和段意,粗略列出答题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外各种矛盾、生产力发展等角度分析;改革的评价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
第四步:根据设问结合草列的答案,组织出完整的答案。
注意总结“改革内容”时找出能体现改革前后变化的关键词,然后概括;而分析“影响”或“作用”时要联系背景,一般由“背景”带来“影响”或“意义”。
1.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
解析 (1)据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得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据材料一“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得出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据材料一“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得出秦孝公的强烈愿望。(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得出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中有关“弱民”措施加以说明即可。
答案 (1)动力: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
(2)理念: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
5
贯彻:实行文化专制,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实行连坐法,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并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2.(2018·珠海高三质检)
材料 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义熙九年(413),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
——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
解析 (1)据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可知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等问题。(2)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等信息,从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概括归纳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任答三点即可)
3.材料 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他们对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漕船因征自民间,窄小破旧,极易损坏。
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盐铁转运使刘晏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命“囊米而载以舟”,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同时,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扬州设置漕转院,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从此漕船坚固,使漕粮得到了安全。此外,再利用盐利的收入,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此次漕运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得出变散运为纲运(实行集中运输);根据材料中“漕运都由地方承办”到“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得出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中“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得出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2)根据材料中“使漕粮得到了安全……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得出提高漕运效率,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
5
缓解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
答案 (1)内容:变散运为纲运(实行集中运输);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
(2)作用:提高漕运效率,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
4.材料一 中国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亦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酿的……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的回应。
——摘编自张立文《论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材料二 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曾指出:“主张维新的人即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回顾历史,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摘编自李丽梅、李阳生《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具体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这一观点。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亦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酿的……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的回应”结合所学19世纪90年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和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得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变法为戊戌变法;西方列强侵略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入,与东方文明形成冲突,也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冲击了中国的夷夏观念。(2)该问题可转化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变法:戊戌变法。
冲突与挑战: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夷夏观念的冲突,社会转型的挑战。
(2)论述:维新运动促进近代人们思想解放的转变;维新运动力倡文教改革,如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维新运动重视舆论宣传,创办大批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主张;革新传统的陋习,倡导社会习俗的现代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