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3 MB
  • 2021-05-14 发布

福建高考政治考点过关速效记忆手册

  • 5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建高考 政治考点过关速效记忆手册 必考部分 ‎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点追问:什么是商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考点二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考点追问:什么是货币?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产生经历了: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产生。‎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三 货币的基本职能 考点追问: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货币还有哪些其它职能?‎ 过关应答:‎ ‎(1)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即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流通手段,即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 ‎(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考点四 纸币及其发行量 考点追问:什么是纸币?纸币的发行规律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考点五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考点追问:如何认识货币?怎样正确地对待金钱? 怎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过关应答:‎ ‎(1) 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 的象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 (2) 正确地对待金钱: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能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自己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考点六 信用工具 考点追问:常用的信用工具有哪些?‎ 过关应答:‎ ‎(1)信用卡:①含义: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②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 (2)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考点七 外汇和汇率 考点追问:什么是外汇和汇率?怎样理解汇率的变动?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何意义?‎ 过关应答:‎ ‎(1)①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②汇率又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 (3)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考点一 供求影响价格 考点追问:供求关系对价格有何影响?‎ 过关应答:‎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考点二 价值决定价格 考点追问:价值如何决定价格?‎ 过关应答:‎ 价值决定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考点三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考点追问:什么是商品价值量?它由什么决定?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它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1)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取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之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社会某个商品生产部门生产该商品的效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个别生产者生产某商品的效率。‎ ‎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考点四 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考点追问: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等价交换。‎ ‎ (2)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考点五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考点追问: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 (2)不同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其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考点六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考点追问: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什么?‎ 过关应答:‎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表现为:(1) 调节生产规模。(2) 提高劳动生产率。(3) 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考点一 影响消费的因素 考点追问: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过关应答:‎ ‎ (1)客观因素: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人们的消费量越大。b.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人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②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 (2)主观因素: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考点二 消费类型 考点追问:消费的类型有哪些?‎ 过关应答:‎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三 消费结构 考点追问:什么是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如何变化? 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变化有何意义?‎ 过关应答:‎ ‎(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考点四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 考点追问:影响消费的心理有哪些?‎ 过关应答:‎ ‎(1)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考点五 正确的消费原则 ‎ 考点追问: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消费者?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过关应答:‎ ‎(1)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对个人、集体、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消费者。‎ ‎(2)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践行正确的原则: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考点一 生产决定消费 ‎ 考点追问:生产怎样决定消费?‎ 过关应答:‎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考点二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 考点追问:消费对生产有何作用?‎ 过关应答:‎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考点三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考点追问: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 过关应答:‎ ‎ (1)①必然性: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必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 (2)①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③重视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考点四 公有制为主体 ‎ 考点追问: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坚持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坚持这一制度?2.公有制的地位、内容和主体地位的体现。‎ 过关应答:‎ ‎ 1.(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坚持这一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1)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2)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考点五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 考点追问:什么是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有何意义?‎ 过关应答:‎ ‎(1)国有经济是指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考点六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考点追问: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为什么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如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过关应答:‎ ‎(1)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2)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对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和劳动者收入,利用私人资金发展生产、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3)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局面。④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考点一 企业的含义 ‎ 考点追问:什么是企业?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是什么?这一主要组织形式有何优点?‎ 过关应答:‎ ‎(1)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3)①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②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考点二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 考点追问:什么是公司?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是什么?公司的组织机构有哪些?‎ 过关应答:‎ ‎(1)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公司的组织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考点三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 考点追问: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过关应答:‎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考点四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考点追问:什么叫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含义: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2) 意义:①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②企业破产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考点五 劳动与就业 考点追问:什么叫做劳动?劳动就业的意义是什么?‎ 过关应答:‎ ‎⑴劳动的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⑵劳动就业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④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六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考点追问:如何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 过关应答:‎ 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①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②劳动者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③企业:要努力发展生产经营,增加就业岗位。‎ 考点七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考点追问: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过关应答:‎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国家: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颁布和实施《劳动法》。‎ ‎(2)劳动者: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企业: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遵守劳动法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考点一 储蓄存款 考点追问:如何认识储蓄存款这种投资方式?‎ 过关应答:‎ ‎(1)储蓄存款的唯一收益:利息。计算式:存款利息=本金X利息率X存款期限 ‎(2)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3)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4)实质:是一种投资方式。‎ 考点二 利息、利率与本金 考点追问:什么叫利息?利息如何计算?什么叫利率?利率变动对储蓄存款收益有何影响?‎ 过关应答:‎ ‎(1)利息:①含义: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它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②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③利息的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X利息率X存款期限。‎ ‎(2)利率:①含义: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②利率有三种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它们的关系为:年利率=月利率X12月=日利率X360(天)。③利率变动对储蓄存款收益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上调或下降直接影响到储蓄存款的利息额 ‎。但储蓄存款实际收益如何要取决于同期的物价涨幅。利率上调但同期物价涨幅高于利率上调幅度,存款的实际收益并不增加;利率下调但如果下调后的利率高于同期物价涨幅,存款的实际收益仍然存在并且有可能增加。‎ 考点三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考点追问:我国商业银行的含义、地位、主要业务分别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含义: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地位: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 考点四 股票 考点追问:什么是股票?‎ 过关应答:‎ ‎(1)性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投资的收入:①股息或红利收入;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3)特点:高风险、高收益。‎ 考点五 债券 考点追问:什么是债券?‎ 过关应答:‎ ‎(1)性质: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种类: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特点:①风险性:国债最小,金融债券次之,企业债券最大。②收益性:国债最小,金融债券次之,企业债券最大。‎ 考点六 商业保险 考点追问:如何认识商业保险这种投资方式?‎ 过关应答:‎ ‎(1)商业保险性质是:为规避风险进行的投资。‎ ‎(2)办理机构:保险公司。‎ ‎(3)特点: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具有保障功能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 ‎(4)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5)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一 生产决定分配 考点追问: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过关应答:‎ ‎⑴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⑵决定因素:①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不平衡、总体不发达,是决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最终原因。②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④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劳动热情,实际上从另一个 侧面说明了这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总之,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考点二 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考点追问: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2)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地位:主体地位。‎ 考点三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考点追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种类及原因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种类: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 (2)原因:①生产决定分配;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 考点四 收入分配公平 考点追问:在收入分配方面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过关应答:‎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考点五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考点追问: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怎样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过关应答:‎ ‎ (1)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程度。②收入分配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关系: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 (2)措施: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④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考点一 财政收入的构成 考点追问:1.财政的含义及分类是什么? 2.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分类是什么?‎ 过关应答:‎ ‎1.财政:(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2)财政分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 2.财政收入:(1)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2)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考点二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考点追问: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过关应答:‎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考点三 财政支出及其构成 考点追问: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用途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2)财政支出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考点四 财政收支平衡 考点追问: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是什么?‎ 过关应答:‎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考点五 财政的作用 考点追问:财政的作用有哪些?‎ 过关应答:‎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 ‎(2)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 ‎(3)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考点六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考点追问: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考点七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考点追问:目前我国影响很大的税种是什么?‎ 过关应答:‎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1)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考点八 依法纳税 考点追问:1.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怎样更好地依法纳税?2.违反税法的现象有哪些?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过关应答:‎ ‎1.(1)依法纳税:①是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要更好地依法纳税:①从国家方面讲,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提高征税人员的素质。②从公民方面讲,应该增强纳税人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并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 ‎2.(1) 违反税法的现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 (2)①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②义务:自觉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 市场与计划 考点追问: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过关应答:‎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1)市场的优点:市场调节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计划的优点是能从宏观上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能在收人分配上兼顾公平。计划的缺点是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活力。‎ 考点二 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 考点追问:市场调节的方式、优点是什么? 市场调节有何局限性?‎ 过关应答:‎ ‎(1)方式: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 ‎(2)优点: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 ‎(3)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②市场存在三个弊端: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考点三 规范市场秩序 考点追问:市场规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市场秩序、市场规则有何重要性?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过关应答:‎ ‎⑴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⑵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的重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⑶规范市场秩序: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②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④企业应当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考点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点追问:什么是市场经济?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 考点五 宏观调控 考点追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如何进行宏观调控?‎ 过关应答:‎ ‎(1)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2)原因: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 (3)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一 全面小康的目标 考点追问:总体小康的表现和特点是什么? 全面小康的目标是什么? 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的关系怎样?‎ 过关应答:‎ ‎(1)总体小康的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目标:(1)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于世界前列。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3)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已实现,全面小康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两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考点二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考点追问: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考点三 科学发展观 考点追问: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过关应答:‎ ‎(1)地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 (2)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考点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考点追问: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过关应答:‎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点一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考点追问: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和载体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3)载体:跨国公司。‎ 考点二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考点追问: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过关应答:‎ ‎(1)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 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2)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考点三 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追问:世贸组织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中国人世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 世贸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其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考点四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考点追问: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过关应答:‎ ‎(1)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基本国策。‎ ‎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 (3)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基本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坚持的原则: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模块建构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考点一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考点追问:国家的本质及根本属性是什么?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本质: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根本属性:阶级性。‎ ‎(3)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考点追问: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什么是民主?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如何? ‎ 过关应答:‎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3)①民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②民主与专政的关系:a.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b.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考点三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考点追问: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过关应答:‎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1) 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2) 真实性:制度保障;法律保障;物质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体现。‎ 考点四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考点追问:为什么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过关应答:‎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已经写入我国宪法。(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 考点五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考点追问:什么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内容有哪些?‎ 过关应答:‎ ‎(1)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主要内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考点六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考点追问: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有哪些?‎ 过关应答:‎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考点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 考点追问: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过关应答:‎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考点八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考点追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什么?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是什么?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 ‎(2)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①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③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②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③遵循程序和要求。‎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考点一 我国民主选举的方式及特点 ‎ 考点追问:2.我国民主选举的方式是什么?公民应如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 (2)途径:①不断提高参与政治的能力和素养。②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③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④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 (3)意义:①有利于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②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考点二 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 ‎ 考点追问: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我国要采用怎样的选举方式?‎ 过关应答:‎ ‎(1)实行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考点三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 考点追问: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 过关应答:‎ ‎(1)间接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2)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考点四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 考点追问: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过关应答:‎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五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 考点追问:基层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什么? 发展基层民主有何意义?‎ 过关应答:‎ ‎(1)重要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 (2)意义: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考点六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 考点追问:什么是公民的民主监督权?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包括哪些方面?‎ 过关应答:‎ ‎(1)含义: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2)具体内容:批评和建议权利;申诉权利;控告权利。‎ 考点七 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 考点追问: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哪些?‎ 过关应答:‎ 主要有: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考点八 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意义 ‎ 考点追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有何重要意义?‎ 过关应答:‎ ‎(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2)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考点九 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 考点追问:公民应如何行使监督权?‎ 过关应答:‎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 ‎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考点一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 考点追问:我国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过关应答:‎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基本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考点二 我国政府的作用 ‎ 考点追问:我国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管理人们的公共生活。‎ ‎(2)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考点三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 考点追问: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什么?工作的基本原则及要求分别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3)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考点四 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 ‎ 考点追问: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过关应答:‎ 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和方式有:一方面,可以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求助于政府,学会向政府求助或投诉(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考点一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 考点追问:什么是依法行政?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过关应答:‎ ‎(1)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①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必要性)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 考点二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 考点追问: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过关应答:‎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考点三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 考点追问: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力?实施“阳光工程”的意义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①政府权力运用得好,造福人民;②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③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 意义(重要性):①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 (2)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②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③积极实施“阳光工程”,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 ‎ (3) 实施“阳光工程”:①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②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⑤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考点四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考点追问:‎ 过关应答:‎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1)按民主监督与法制监督分类,有民主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协、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和法制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2)按按监督主体分类,有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非权力机关(政党、政治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司法机关、政府自身)。‎ ‎(3)按政府机构体系分类,有行政系统外部(权力机关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上级政府监督、法制部门监督、监察部门监督和审计部门监督)。‎ 考点五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 考点追问:政府权威的含义是什么?其根本决定因素是什么?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是什么?政府权威的体现是什么?‎ ‎ 过关应答:‎ ‎(1)含义: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根本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 (2) 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3) 体现:①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廉洁的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声望。③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会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④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 考点六 我国政府权威的树立 考点追问: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过关应答:‎ 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等树立起来。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一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考点追问:我国人民的地位如何?人民行使权力的途径是什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体系由什么构成?‎ 过关应答:‎ ‎ (1)人民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行使权力的途径: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3)人民代表大会体系: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A.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b.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c.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它们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考点二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考点追问:人民代表大会有什么职权?‎ 过关应答:‎ ‎(1)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2)全国人大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3)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有权进行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考点三 人大代表的产生 考点追问: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如何?产生方式及任期分别是什么?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任期5年 ‎(3)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考点四 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考点追问: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2)义务(职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考点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考点追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地位、基本内容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过关应答:‎ ‎ (1)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 (2)理论原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 ‎ 现实原因:①实践证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考点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考点追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过关应答:‎ ‎(1)确立的原因:①历史的选择。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 (2)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 意义:①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考点追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如何?‎ 过关应答:‎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地位: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考点三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考点追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什么? 三者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1)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考点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考点追问: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怎样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过关应答:‎ ‎(1)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2) 邓小平理论:①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科学发展观:①第一要义:发展;②核心: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3)①出发点、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考点五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考点追问: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地位、特点、优越性分别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怎样的?各民主党派参政基本点是什么?‎ 过关应答:‎ ‎(1) 内容: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b.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c.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d.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e.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特点: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④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 (2)①是友党关系。②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是参政党,但民主党不是在野党、反对党。③二者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④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关系。⑤在法律上是平等关系。⑥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 (3)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考点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考点追问:我国民族方面的国情怎样?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 (2)特点: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考点二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考点追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1)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 关系: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其客观依据 考点追问: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怎样的?民族自治地方的级别有哪些?民族自治机关有哪些国家机关组成?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 (2)核心内容:自治权。‎ ‎ (3)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不含民族乡。‎ ‎ (4)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含司法机关(检察院和法院)。‎ ‎(5)客观依据: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况:①“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②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考点四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追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 过关应答:‎ 四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第二: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第三: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考点五 我国的宗教政策 考点追问: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怎样弘扬科学精神?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 宗教政策: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2)弘扬种学精神:①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②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人生。 ‎ ‎ (3) 特点和优势: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③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和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考点一 主权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权利和义务 考点追问: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有哪些? 什么是主权国家,其权利、义务分别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2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环境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3)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①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②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考点二 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考点追问: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作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性质:当今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 (3)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4)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有局限性。‎ 考点三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考点追问: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各是什么?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 (3)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 (4)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考点四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考点追问: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何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过关应答:‎ ‎(1)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2)为何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和正义的。‎ ‎(3) 怎样维护: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考点一 时代的主题 考点追问:如何正确理解当今时代主题?‎ 过关应答:‎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相辅相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 ‎(3)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4)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②建立国际新秩序。‎ 考点二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考点追问: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什么? 其作用怎样?‎ 过关应答:‎ ‎ (1)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各国应做到: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 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2)作用: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考点三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考点追问: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 过关应答:‎ ‎ (1)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格局的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因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考点四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考点追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 过关应答:‎ 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考点五 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考点追问: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过关应答:‎ 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考点六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考点追问:‎ 过关应答:‎ ‎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考点七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考点追问: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考点八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考点追问:和平发展道路的涵义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如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过关应答:‎ ‎(1)涵义:和平发展道路即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征服、控制的途径,掠夺、攫取别国的财富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 (2)必要性:中国走上和平发展道路是由各种自身条件决定的。‎ ‎ ①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⑤‎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⑥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⑦锻造了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 (3)如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①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②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③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模块建构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 考点追问:什么是文化?其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2)内容: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一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考点二 文化的社会作用 考点追问:文化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2)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点三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考点追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怎样?‎ 过关应答:‎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考点四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点追问: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怎样?我国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2)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大力弘扬民族精神。④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考点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考点追问:文化如何影响人?‎ 过关应答:‎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考点二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考点追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过关应答:‎ ‎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①表现: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 ②要求: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因此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 ①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 ②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 考点三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考点追问:如何理解文化塑造人生?‎ 过关应答:‎ ‎(1)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 ‎(2)文化增强精神力量。 ‎ ‎(3)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点一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考点追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 过关应答:‎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考点二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考点追问: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组成的。‎ 考点三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 考点追问: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和意义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地位: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原因: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 ‎(2)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3)原则: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考点四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考点追问:什么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过关应答:‎ ‎ (1)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2)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和大众传媒。‎ 考点五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考点追问:文化传播的手段和特点是什么?‎ 过关应答:‎ ‎(1)①传媒发展的过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特点:①超越时空的局限。②汇集世界各地信息。③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强大功能。‎ 考点六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考点追问: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及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 (2)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考点追问:‎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何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过关应答:‎ ‎ (1)①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特点: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 (2)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3)①积极作用:传统文化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②消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考点二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考点追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过关应答:‎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考点三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追问: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教育的地位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① 社会制度的变化。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 ‎(2)地位: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3)特点: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考点四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考点追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怎样?‎ 过关应答:‎ 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第五课 文化创新 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追问: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 (2必要性: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二 文化创新的意义 考点追问:文化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考点三 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考点追问: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和方向是什么?‎ 过关应答:‎ ‎(1)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 ‎(2)途径: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追问: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有何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何表现?‎ 过关应答:‎ ‎(1) 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 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特性:①文学艺术在世界文艺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中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 ②区域性: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考点追问:怎样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过关应答:‎ ‎(1)含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三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追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怎么样?‎ 过关应答:‎ ‎(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考点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考点追问: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如何? 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考点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考点追问: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过关应答:‎ ‎(1)爱国主义的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爱国主义的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4)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考点三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考点追问:如何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过关应答:‎ ‎(1)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近百年来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考点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考点追问: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有何意义?‎ 过关应答:‎ ‎(1)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意义:‎ ‎ ①地位: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a.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b.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c.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意义: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一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考点追问:1.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2.如何正确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过关应答:‎ ‎1.原因:(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喜”与“忧”:(1)表现: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 (2)社会文化生活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考点二 发展大众文化 考点追问:文化需求有什么特点?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主旋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奏响主旋律?如何奏响主旋律?‎ 过关应答:‎ ‎(1) 特点: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 含义: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 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为什么要奏响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如何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考点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考点追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地位、任务、要求分别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③任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④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考点二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考点追问: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过关应答:‎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①发展先进文化的实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 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考点三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 考点追问:如何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 过关应答:‎ ‎{1)建设和谐文化 ‎①意义: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②措施: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①本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 ‎②形式: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③要求: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没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考点一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考点追问: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是什么?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重要性)是什么?‎ 过关应答:‎ ‎(1) 宝贵资源:传统美德和优秀革命道德。‎ ‎(2)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考点二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考点追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核心:为人民服务。(2)原则:集体主义。(3)重点:增强诚信意识。(4)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5)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6)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7)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8)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考点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考点追问: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 过关应答:‎ ‎(1)地位: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2)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特点:①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②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考点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考点追问: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过关应答:‎ ‎(1)二者的关系是统一的。‎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③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①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②主观上: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③客观上: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模块建构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一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追问: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1)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二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考点追问: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一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考点追问: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过关应答:‎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考点追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什么? 哲字上的“两个对子”及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 (2)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3)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考点三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考点追问: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缺陷: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缺陷:缺乏辩证法思想;自然观上是唯物的,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合理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观和历史观既唯物又辩证;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 三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四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考点追问: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考点追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2)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考点追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过关应答:‎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考点追问:什么是物质?‎ 过关应答:‎ ‎ (1)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考点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点追问: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 过关应答:‎ 世界统一于物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考点三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考点追问:什么是运动?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过关应答:‎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考点四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考点追问: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1)静止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 殊的运动。‎ ‎(2) 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考点五 规律的概念 考点追问:什么是规律?‎ 过关应答:‎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考点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考点追问:规律的特点是什么?有何方法论意义?‎ 过关应答:‎ ‎(1)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 ‎ (2)人与规律的关系: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考点一 意识的起源 考点追问: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 过关应答:‎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考点二 意识的生理基础 考点追问:怎样理解意识的生理基础?‎ 过关应答:‎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 考点三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考点追问:怎样理解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过关应答:‎ ‎(1)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意识的本质。‎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四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考点追问:怎样理解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过关应答:‎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计划性: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考点五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考点追问:怎样理解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过关应答:‎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从深度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跨度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从进程看: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的意识正在不断发展。‎ ‎(1)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从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看: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从意识与人自身的关系来看: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考点六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点追问: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 ‎②是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 ‎③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么办:‎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2)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③我们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一 实践的概念 考点追问:什么是实践?‎ 过关应答:‎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考点二 实践的特点 考点追问:实践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过关应答:‎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考点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追问: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过关应答:‎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考点四 真理的客观性 考点追问:什么是真理?真理的特点有哪些? ‎ 过关应答:‎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点: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 ‎①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决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杀不了的。‎ ‎②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他就拥有真理。‎ ‎(3) 真理除了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外,还具有具体性、条件性的特点。‎ 考点五 真理的具体性 考点追问:什么是真理的具体性?‎ 过关应答:‎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到另一条件之中,真理会转化为谬误。‎ 考点六 真理的条件性 考点追问:什么是真理的条件性?‎ 过关应答:‎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考点七 认识的反复性 考点追问: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过关应答:‎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考点八 认识的无限性 考点追问:为什么说认识具有无限性?‎ 过关应答:‎ ‎(1)认识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2)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 (3)认识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考点九 认识的上升性 考点追问:1.为什么说认识具有上升性?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方法论?‎ 过关应答:‎ ‎1.(1)原因: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1)①认识具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认识的上升性。‎ ‎(2)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考点追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者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考点二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追问: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 过关应答:‎ 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考点三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考点追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分歧: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四 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追问:1.联系的特征有哪些? 2.怎样理解联系的普通性?‎ 过关应答:‎ ‎1.联系的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 ‎2.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地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3)主要表现: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4)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五 联系的客观性 考点追问:怎样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过关应答:‎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2)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考点六 联系的多样性 考点追问:怎样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过关应答:‎ ‎(1)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1)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1)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七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考点追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原理:①区别: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 (2)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考点八 系统优化方法 考点追问:什么是系统?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是什么?‎ 过关应答:‎ ‎(1)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2)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从实践方面来说,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一 发展的普遍性 考点追问: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过关应答: ‎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考点二 发展的实质 考点追问: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过关应答:‎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考点三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考点追问:事物发展的趋势及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考点四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考点追问:事物发展的状态及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过关应答:‎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 ‎(2)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方法论要求:①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考点五 事物发展的原因 考点追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方法论要求是怎样的?‎ 过关应答:‎ ‎(1)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3)方法论要求: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考点追问: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是什么?‎ 过关应答:‎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考点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考点追问: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2.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过关应答:‎ ‎1.(1)矛盾的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3) 方法论要求: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 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点三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考点追问:1.如何理解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关系?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2.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过关应答:‎ ‎1.(1)主次矛盾及其关系 ‎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 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关系 ‎ 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3)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考点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点追问: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地位、意义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 (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3)重要性:①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考点一 辩证否定的实质 考点追问:什么是辩证否定观?‎ 过关应答:‎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考点二 辩证否定的要求 考点追问: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过关应答:‎ ‎(1)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考点三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考点追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基本内涵:‎ ‎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要求: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考点四 创新的社会作用 考点追问:创新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追问: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过关应答:‎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3)二者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4)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考点二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追问: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过关应答:‎ 物质资抖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在这一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考点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考点追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两者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发展规律。‎ 考点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考点追问: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什么?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怎样的?‎ 过关应答:‎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含义:‎ ‎①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即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可分为意识形态、制度和设施两部分。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某些管理科学没有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即非意识形态或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考点五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考点追问: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是怎样的?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什么?‎ 过关应答:‎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中,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通过改革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2)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3)解决方式: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考点六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考点追问: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过关应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考点七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点追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过关应答:‎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考点一 价值和人的价值 考点追问: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的价值?‎ 过关应答:‎ ‎(1)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考点二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考点追问: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价值观: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考点三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考点追问:如何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过关应答:‎ ‎(1)含义: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2) 最高标准:判断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3)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 ‎(4)要求: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考点四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考点追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过关应答:‎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③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这是首要的、第—位的。‎ ‎(2)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 模块建构 选考部分 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专题一 国家 考点一 国家的性质 考点追问:国家的性质是什么?‎ 过关应答:‎ 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考点二 国家的历史类型 考点追问: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哪些?‎ 过关应答:‎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根据国家性质划分的。‎ ‎(1)在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甚至奴隶的人身,奴隶主阶级是统治阶级。‎ ‎(2)在封建制国家,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其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 ‎(3)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居于统治地位。‎ ‎(4)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制度的基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考点三 国体与政体 考点追问: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过关应答:‎ ‎(1)二者的区别:‎ 国体,即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2)二者的联系:‎ 国体和政体是内容和形式 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外来势力等的影响,同样的国体也会采取不同的政体。‎ 专题二 国家的管理形式 考点一 代议制 考点追问:什么是代议制?‎ 过关应答:‎ ‎(1)含义:代议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2)存在的原因: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②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考点二 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考点追问:为什么国家管理形式会有多样性?‎ 过关应答:‎ ‎(1)国家管理形式的影响因素:国体决定政体,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的影响,同样的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 ‎(2)国家管理形式的分类:‎ ‎①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来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②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考点三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考点追问: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1)区别:‎ ‎①国家元首的产生:民主共和制是经过选举产生;君主立宪制是由世袭的君主担任。‎ ‎②国家元首的地位:‎ 民主共和制: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没有实权。在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同时又是政府首脑,有实权。‎ 君主立宪制: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 ‎③形成的原因:‎ 民主共和制: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产物。‎ 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 ‎④采用的国家:‎ 民主共和制:美国、法国、德国等。‎ 君主立宪制:英国、西班牙、日本等。‎ ‎(2)联系:①都是现代国家所采取的基本管理形式。②相对于君主专制是国家管理形式上的巨大进步。‎ 考点四 议会制和总统制 考点追问: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关系如何?‎ 过关应答:‎ ‎(1)区别:‎ ‎①国家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议会制:国家元首拥有虚位,没有实权,职责多是礼仪性的。‎ 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②政府产生的办法:‎ 议会制: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 总统制:总统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③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议会制: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总统制: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2)联系: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管理形式,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 考点五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 考点追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主要国家结构特点:‎ 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内阁: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由议会多数党组成。‎ ‎(2)实质:从结构看,王室、议会和内阁都是由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从执政党的政策看,保守党和工党都执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考点六 法国政体的运行及特点 考点追问:法国政体是怎样运行的?有何特点?‎ 过关应答:‎ ‎(1)运行:‎ ‎①总统的作用:总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是国家权力中心。‎ ‎②总理的作用: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政府要对议会负责。‎ ‎③议会的作用:议会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治体制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特点:‎ ‎①半总统半议会制:a.总统制因素:总统由普选产生;总统掌管最高行政权力;总统任命总理组织政府;总统不对议会负责。b.议会制因素:政府对议会而不对总统负责,议会可以通过表决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来决定政府的去留等。‎ ‎②行政双头制:‎ 总统掌握大政方针,总理负责具体行政;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总统的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的施政重点在内政经济。‎ ‎③多党制:‎ 始终未能形成两个左右政治局势的大党;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派林立;随着中间阶层壮大,左右翼政党都出现向中间靠拢的趋势。‎ 考点七 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考点追问:如何正确认识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过关应答:‎ ‎(1)三权分立: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被称为三权分立制。‎ ‎(2)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是由其历史条件、具体国情和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中央政权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组成。‎ ‎①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国会、行政机关和法院都要遵守。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干预国会立法行为,总统也无权解散国会。‎ ‎②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直接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总统负责组织政府,政府官员对总统负责。‎ ‎③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联邦最高法院有终审权、司法审查权。‎ ‎(3)美国的三种权力相互制衡 ‎①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并有立法倡议权。法院有权宣布国会立法违宪。‎ ‎②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所需经费须由国会批准,并受到国会的监督。美国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机关颁布的规章条例违宪。‎ ‎③司法权属于法院,又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制约。法官由总统提名,经议会同意后任命,并以此影响法院的组成。三种权力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平衡。‎ ‎(4)作用 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但是,三权分立制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 ‎①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政权中不居于支配地位,也就不可能对权力的运用施加重要影响。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 ‎②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即使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也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 ‎5.本质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考点八 美国的两党制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和实质 考点追问:美国的两党制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表现:美国的两党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 ‎①从总统选举看:在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共和党分别提名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最终获胜的党成为执政党,败北的党则沦为在野党。执政党通过由本党中坚人土组成的行政部门掌握政治权力。‎ ‎②从国会选举看:在国会选举中,民主党、共和党也分别推出本党候选人,竞争议员席位。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多数党,获得少数席位的政党为少数党。多数党议员担任国会领袖及国会各小组委员会主席,并借此主导国会事务,但少数党仍能发挥重要的制衡作用。‎ ‎(2)实质:‎ ‎①从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看:它们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都赞同美国现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 ‎②从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方面看:美国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虽有明显差别,但这些政策上的差别,不过是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 ‎③从民众参与政治生活与和执政党的施政过程看: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 ‎④从两党制的运行来看:从两党制的运行来看,每个选民都有一票,似乎每个人的影响是相同的,但实际上,美国的竞选,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 ‎⑤两党制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考点九 我国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考点追问:我国实行怎样的政体?这一政体实行怎样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过关应答:‎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①民主集中制的含义与地位:‎ 含义: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这就是民主集中制。‎ 地位: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②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③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来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另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来看:人民代表大会不只是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另一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一方面,各级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因:‎ 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实行民主集中制;保障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组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需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践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⑤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要求:a.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b.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等错误倾向。c.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考点十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追问: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过关应答:‎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②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④总之,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 专题三 国家的结构形式 考点一 国家结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追问:国家结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国家形式分类:‎ 国家形式包括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即体现政权体系纵的方面。国家管理形式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体现政权体系横的方面。国家结构形式同管理形式共同构成了作为国家性质外在表现的国家形式,两者缺一不可。‎ ‎(2)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①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包括阶级、民族、人口、领土、主权、国际环境和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因素。其中.应特别注意民族问题 ‎。民族之间的纷争,有可能演化为国家之间的纷争;民族利益的纠葛,有可能演化为国家内部的动荡。因此,民族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结构形式。‎ ‎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考点二 单一制和联邦制 考点追问:‎ 过关应答:‎ ‎(1)单一制:‎ 组成单位: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 特点:全国只有一部宪法;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公民只有一种国籍;中央统一行使外交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 ‎(2)联邦制:‎ 组成单位: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的政治实体。‎ 特点:联邦及各组成部分都有宪法;除联邦政府外,各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中央政权机关;每个公民拥有两种国籍,既是联邦公民,也是联邦成员国成员;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其成员国也有某些外交权;中央与地方权力都由联邦宪法规定,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 ‎(3)主要区别:单一制国家地方的权力是中央授予的;联邦制国家联邦中央政府的权力是由它的成员单位让予的。‎ ‎(4)相同点:①都属于国家结构形式;②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纵向分配问题,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③各国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考点三 美国联邦制的基本特征和利弊 考点追问:美国联邦制的基本特征和利弊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基本特征: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其联邦制的特点是:‎ ‎①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政府享有宪法“列举的权力”,州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 ‎②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它们之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在各自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权力,都享有对人民的直接管辖权,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 ‎③联邦地位高于州。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 ‎(2)利弊 ‎①联邦制有它的积极作用,它保证了美国的强大和统一,也确保了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②联邦制也有它的弊端,主要是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 考点四 维护我国国家统一 考点追问:怎样维护我国国家统一?‎ 过关应答:‎ ‎(1)维护我国国家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另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专题四 国际组织 考点一 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 考点追问: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是什么?‎ 过关应答:‎ ‎(1)地位:主权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产生: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3)特征:国际性、目的性、组织性、自主性。‎ ‎(4)分类:①按照成员的性质: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②按照地理范围: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③按照职能范围:一般性和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5)作用: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重要的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6)局限:①国际组织内部力量对比情况错综复杂,各成员的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当成员之间的矛盾激化时,国际组织的能力就受到影响。‎ ‎②一些大国依仗实力,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考点二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考点追问: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怎样?‎ 过关应答:‎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为本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考点三 《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考点追问:《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是什么?‎ 过关应答:‎ ‎(1)联合国的地位与性质: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2) 联合国的宗旨: ①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③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④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3)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必须履行宪章所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4) 联合国的积极作用:①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联合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了一套庞大、复杂、较为系统的机构即联合国经社系统,推动了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③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 考点四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作用 考点追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作用怎样?‎ 过关应答:‎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中国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考点五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作用、基本原则 考点追问: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作用、基本原则是什么?‎ 过关应答:‎ ‎(1)性质和地位:世界贸易组织(WTO,简称世贸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和组织基础 ‎,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是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2)宗旨:‎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3)作用:‎ 加强了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了国际分工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但是,世贸组织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也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4)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考点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考点追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何积极意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什么?‎ 过关应答:‎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①义务:‎ a.对外方面: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放宽和改善外资政策;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 b.对内方面: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补贴;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②权利与活动:‎ a.所享有的权利: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权益。‎ b.参与的活动:在世贸组织内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的所有会议;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 c.对贸易伙伴: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 d.解决争端的手段: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 考点七 欧盟的宗旨、地位和作用 考点追问:欧盟的宗旨是什么?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过关应答:‎ ‎(1) 欧盟的宗旨 ‎《欧洲宪法条约》规定,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2)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 ‎①经济:欧盟的实力,首先表现在经济实力上。截至2004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不相上下,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一,官方发展援助居世界第一。‎ ‎②政治:‎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欧盟成员国的集团优势地位,使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欧盟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力争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有所作为。‎ 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欧盟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3) 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作用:欧盟主张多边主义方针,主张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主张国际反恐必须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等。‎ 考点八 中国与欧盟 考点追问: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怎样?‎ 过关应答:‎ ‎(1)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 ‎(3)2003年中欧达成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中欧关系进一步扩大深化。‎ ‎(4)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互尊互信,求同存异,促进政治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互利互惠,平等协商,深化经贸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互鉴互荣,取长补短,扩大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与进步。‎ 模块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