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0 KB
  • 2021-05-14 发布

沪教版2017高考理解性默写高中分析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理解性默写之高中篇目 一、《师说》(韩愈)‎ ‎1.《荀子 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2.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师说》中说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劝学》(选自《荀子》)‎ ‎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劝学》一文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作者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作结,皆宜说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1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只有坚持,才会成功。是正如《荀子.劝学》在后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用心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用好马劣马的比喻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三、《蒹葭》‎ ‎1、《蒹葭》在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道路曲折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且被谱上了曲演唱,成为了歌曲的一部分。‎ ‎2、《蒹葭》写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反映追求的道路漫长遥远,充满艰难险阻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反映追求的道路高阻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4、《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四、《采薇》‎ ‎1、《采薇》中写出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的句子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诗经·采薇》中写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然而他们没有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他们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五、《饮酒(其五)》(陶渊明)‎ ‎1、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2、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六、《梦游天姥吟留别》‎ ‎1、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描写天门山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8、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9、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0、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1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山之夜景,诗人正迷恋花石美景,千岩万转,忽然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几句写仙境的石门轰然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 七、《登金陵凤凰台》‎ ‎1、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寄予深意,沉痛地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慨。‎ 八、《终南山》‎ ‎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两句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3、“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4、“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九、《从军行》‎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展示了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十、《塞下曲》‎ ‎1、“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2、“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十一、《登楼》‎ ‎1、 杜甫《登楼》中作者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 ‎2、杜甫《登楼》中借古寓今的诗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3、《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4、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十二、《月夜》‎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表现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作者想象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 ‎2、作者想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十三、《过华清宫》‎ 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 骊山全景。‎ 2、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含蓄、精深,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 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十四、《夜雨寄北》‎ ‎1、《夜雨寄北》超越时空,设想未来相逢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点名时节的句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十五、《登快阁》‎ ‎1、“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一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本诗巧用典故,其中 “朱弦已为佳人绝”,化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青眼聊因美酒横”化用阮籍青白眼事,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4、“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十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十三、《八声甘州》‎ ‎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所谓“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 ‎4、柳永《八声甘州》中使用拟人手法同时借用长江水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5、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 ‎6、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 ‎7、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词人却用“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 ‎8、 “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的句子是“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十七、《雨霖铃》‎ ‎1、《雨霖铃》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词中渲染分别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一种凄凉的诗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雨霖铃》词中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内心痛苦的诗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3、《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4、《雨霖铃》下片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5. 《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 ‎6. 《雨霖铃》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 《雨霖铃》词中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诗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8. 《雨霖铃》词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9. 《雨霖铃》词中表现主题的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十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喻情.表达对南宋国势衰颓的担忧和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借用动作,抒发了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引用典故,表达有家难归的乡思,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收复河山的报复和决心。‎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了诗人担心岁月无情北伐无期,收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十九、《踏莎行·郴州旅舍》‎ ‎1、缘情写景,展现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4、“砌成此恨无重数”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 ‎5、“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无理有情,无理而妙。‎ 二十、《苏幕遮》‎ ‎1、《苏幕遮》当中,荷花触动世人诗人思乡之情,描写荷花的句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2、“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3、“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4、“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 二十一、《寿阳曲·远浦帆归》‎ ‎1、“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三句是一个层次,写远浦,像一个个镜头,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极富动静态感。‎ ‎2、“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这转入另一个层次,写帆归。‎ 二十二、《声声慢》‎ ‎1、《声声慢》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声声慢》从动作、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悲凉心态的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4、李清照《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5、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6、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7、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声声慢》中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情感融入落花中的诗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8、《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9、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10、《声声慢》表现作者的愁苦太多太多,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诗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声声慢》中直抒胸臆的诗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二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1、《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山坡羊·潼关怀古》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山坡羊·潼关怀古》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名句,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反映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潼关的险要,雄伟气势,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二十四、《琵琶行》‎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情态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行》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琵琶女与诗人情感交流的诗句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琵琶行》中运用拟声词和一系列贴切生动的比喻,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琴声的绝唱。如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诗句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琵琶行》中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表现旋律轻愉而流畅的相关诗句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5、《琵琶行》中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声戛然而止,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6、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中的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7、《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为己用,如吴激《人月圆》中“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9、《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校音都很有情调,似乎在述说平生低沉、抑郁的感情的句子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0、《琵琶行》中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述说自己平生的不幸遭遇;后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1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缘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也有一联提到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二十五、《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1、《鱼我所欲也》中用过路的人的例子“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乞丐的例子“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表达了《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的意思。‎ ‎2、表达作者对高位厚禄的态度的句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讲有人因为失去“本心”,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的句子是: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十六、《兰亭集序》‎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的句子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5、《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二十七、《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引用三句词来形容做学问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借用晏殊的《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几句,说明做学问之前首先要登高远望,选定目标;‎ 第二个境界,借用柳永《凤栖梧》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几句,说明其次必须耐得住寂寞,具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甘休的毅力;‎ 第三个境界,借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示最终水到渠成,豁然开朗,达到了理想的彼岸。‎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