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 MB
  • 2021-05-14 发布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必修Ⅰ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吞吞吐必修一专题二: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6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北京西城区一模14题)“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 )‎ A.17世纪前期 B.18世纪前期 C.19世纪前期 D.20世纪前期 ‎2.(2011年4月鹰潭市二模28题)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3.(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9题)右图所示形势反映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 B.九一八事变 C.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 D.1950-1953年朝鲜战争 ‎4.(2011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5题)从17世纪中期开始,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 加快对外殖民掠夺, 把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 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 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图片内容见证了( )‎ A. 近代中国主权的完全沦丧 B. 英法联军的暴行 C. 洋务运动的破产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5.(2011年沈阳教学质量检测第5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6.(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8题)观察下图并阅读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对圆明园大水法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建于清朝初期 ②毁于西方列强侵略 ‎ ③反映了清朝由盛转衰的趋势 ④体现西学东渐的影响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7题)下列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 ‎ A.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 B.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 C.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 D.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 ‎8.(2011年5月陕西省质检29题)了解历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右侧漫画内涵的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 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9.(2011届福建名校样本分析17题)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 ‎10.(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15题)1937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日军出现在北京近郊,其援引的条约签订于下列哪一战争之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17题)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12.(2011年3月汕头市一模16题)‎ 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形象。解析右图,该新闻事件应该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巴黎和会 C.抗日战争 D.明治维新 ‎13.(2011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14题)下图分别是西方列强发动的19世纪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的明显相同点是( )‎ ‎ A.遭到中国爱国军民的迎头痛击 ‎ B.都曾经攻占中国的心脏地区 ‎ C.西方列强均以“救助驻华使馆”为借口 ‎ D.战后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 ‎14.(2011年3月泉州市质检15题)“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 A.整顿吏治 B.禁止吸食 C.严惩贩卖 D.断绝外贸 ‎15.(2011年5月漳州市质检15题)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16.(2011年4月佛山二模15题)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导致晚清教案发生的文化背景是( )‎ A.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 C.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 D.西方列强的侵略 ‎17.(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30题)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人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转折。下列关于“甲辰之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日本发动“三甲之役”足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 B.“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远胜于以前两方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 C.“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 D.“甲寅之役”足指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18.(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9题)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10题)右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漫画。图片为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杆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洲的干预”,鱼杆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这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 ‎ ‎ ‎ A.中断了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 ‎ B.激发农民群众奋起扫荡王朝秩序 ‎ C.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 D.导致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20.(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9题)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从中我们获得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正确信息是( )‎ 第一时期l872一l894年 第二时期l895—1913年 设厂数 ‎53‎ ‎463‎ 商办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资本所占比重 ‎9.6%‎ ‎4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资本所占比重 ‎33.1%‎ ‎13%‎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 C.民族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D.一战期间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21.(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期末10题)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 ‎ ‎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2.(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5题)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2011年5月天津市河北区二模4题)据《九国租界与近代天津》记述,天津口岸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和保险理赔大权掌握在外商公证行。这反映了当时天津的 ‎ A.半殖民地色彩 B.国际化色彩 C.对外贸易发达 D.海关严把质量关 ‎24.(2011年1月汕头市质检5题)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理解,不正确的是( )‎ 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 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B.康乾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 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 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 ‎25.(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5题)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6.(2011年3月长望浏宁四县调研29题)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人曾经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 A.占为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建立伪政府 D.划分势力范围 ‎27.(2011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6题)从17世纪中期开始,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 加快对外殖民掠夺, 把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伴随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天津被迫对外开埠通商。这一情况出现在( )‎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 C. 《天津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28.(2011年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15题)“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 ‎29.(2011年5月天津和平区二模6题)“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款项如 下:“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 ”这些款项所要履行的履行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0.(2011年4月绍兴市质检14题)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31.(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5题)“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以下特权中,通过这一条约获得的是( )‎ ‎ A.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 B.在中国设立了租界 C.在中国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32.(2011年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35题)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黄海大战后,李痛詈亲赴天津要求决死战的丁汝昌说:“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今丁:“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 )‎ ‎ A.前者成为李鸿章“避战保舰”政策的重要证据 ‎ 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 ‎ 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D.史料发掘与考订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 ‎33.(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11题)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中记载: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全部来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 ‎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C.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3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35.(2011年4月北京朝阳区一模15题)“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6.(2011年5月肇庆市二模15题)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种“不服输”反映出 A.不了解世界形势 B.坚定的民族气节 ‎ C.痛恨清廷腐败 D.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37.(2011年5月北京丰台区二模15题)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②不赞成使用武力 ‎ 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 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8.(2011年4月湛江二模15题)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话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9.(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40.(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14题)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41.(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3题)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42.(2011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4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是安徽人王茂荫(清朝户部侍郎),他因币制改革在1854年受到申斥。这件事的背景不可能是①马克思货币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币制改革 ②鸦片大量进入,白银外流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军费开支浩大④西方对华输出资本猛增,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43.(2011年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5题)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44.(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11题)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5.(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10题)周年纪念一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下列有关周年纪念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16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开始了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探索 ‎ B.ll0年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最终战败 ‎ C.9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翻开新的一页 ‎ D.40年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46.(2011年4月福建省质检16题)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 ‎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 ‎47.(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8题)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 )‎ A.鸦片战争失败 B.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 C.甲午战后危局 D.《辛丑条约》签订 ‎48.(2011年5月商丘市二模29题)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B.日本在华投资总量最大 C.美国的在华投资主要用于抗日 D.美国占据第一的时间最长 ‎49.(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8题)右图是19世纪末革命党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关于图中各国代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熊——德国 B.虎——英国 C.蛙——美国 D.鹰——法国 ‎50.(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17题)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西学传入,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8题)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 )‎ A.鸦片战争失败 B.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 C.甲午战后危局 D.《辛丑条约》签订 ‎52.(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2题)“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 ‎53.(2011年4月衡州市质检19题)阅读下表,对该表中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数量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有( )‎ ‎1913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 年代 英 美 法 德 俄 意 比 荷 日 合计 ‎1894年前 ‎12‎ ‎1‎ ‎2‎ ‎1‎ ‎16‎ ‎1895—1913‎ ‎5‎ ‎4‎ ‎12‎ ‎11‎ ‎14‎ ‎1‎ ‎8‎ ‎1‎ ‎29‎ ‎85‎ ‎①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②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直接有关 ③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4.(2011年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28题)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金额 ‎8026万元 ‎33905万元 ‎69627万元 ‎11969万元 ‎262096万元 ‎47918万元 列强对华投资总额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三国在华势力的消长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投资迅速增长 ‎③两次国共内战期间,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均有缩减 ‎④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5.(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22题)《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 A.扰乱地方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56.(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4题)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历史上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下列哪一条约?(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57.(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7题)—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 ‎ ‎ ‎58.(2011年海南高考27题)(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必修一专题二: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 解析:鸦片战争前夕,中英贸易中,英国从中国购买茶叶和丝绸等,向中国输出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种情形发生在19世纪前期,故选C。 ‎ ‎2.C      ‎ 解析:材料的观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争,并不是中国军事与科技不如日本,而中国政治制度落后。结合所学知识,此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须改革政治制度。根据题意,C最恰当。 ‎ ‎3.A      ‎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场既有中国的威海卫、辽东半岛;又有朝鲜境内的应该是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 ‎4.B      ‎ 解析:本题较简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在北京还火烧圆明园,犯下滔天罪行。本题选B项。 ‎ ‎5.A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辛丑条约》设立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的规定后,故应该排除B;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开放是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扩展故C项错误;西方列强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一直以商品输出为主故应排除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 ‎6.C      ‎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乾隆在位是在1735年——1795年属于清朝中期故应排除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 ‎7.C      ‎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英《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更加便利了列强的经济球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 ‎8.D      ‎ 解析:通过漫画可理解到,中国人民背负着列强和本国清政府的压迫剥削。结合各选项,A项说法错误,巨额赔款清政府往往转嫁到人民头上;BC项说法较为具体,有所指,漫画中得不到体现。本题选D项。 ‎ ‎9.B      ‎ 解析:材料反映清朝官员不了解近代科技,愚昧无知,故B正确。 ‎ ‎10.D      ‎ 解析:根据所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 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本题中日军驻扎北京近郊,正基于《辛丑条约》中相关的条约规定。本题选D项。 ‎ ‎11.C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理解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焚我皇宫”是指火烧园明圆,排除A。“强迫开埠胶州”是指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胶澳租界条约》,规定把胶州湾及湾内各岛租与德国等,说明当时列强已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排除B。“竟欲瓜分中国”说明是在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之前,排除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 ‎12.A      ‎ 解析:从漫画日本人、中国人的穿着等可判断,当时的中国人应是“清官员”,联系到所学这件事件应该是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对华进行侵略。 ‎ ‎13.A      ‎ 解析:19世纪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侵华战争分别指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本题选A项,两次侵略战争都遭到中国爱国军民的迎头痛击。B项说法错误鸦片战争没有攻占北京;C项说法不符合鸦片战争;D项《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口岸。 ‎ ‎14.A      ‎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根据题干信息“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后面叙述了官员腐败的种种表现,因此体现了林则徐整顿吏治的观点。 ‎ ‎15.C      16.B      ‎ 解析:ABCD四项都是晚清“教案”发生的背景,但与题干要求(文化背景)相符的选项只有B项。 ‎ ‎17.D      ‎ 解析:“甲午之役”“甲辰之役” “甲寅之役”分别指甲午战争(1894年)、日俄战争(190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中国山东半岛(1914年)。三次战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A正确。“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马关条约》,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愿望,B正确。日俄战争即“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C正确。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 ‎18.A      ‎ 解析:材料指的是列强在中国获取了领事裁判权,根据所学,中英鸦片战争后,美、法等国通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本题选A项。 ‎ ‎19.C      ‎ 解析: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相关知识点。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割辽东半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俄国、德国与法国的在华利益,于是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本题选C项。 ‎ ‎20.A      ‎ 解析:从表格中可知,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数和资本额在两时期呈增长的趋势,两者资本所占比重,商办是增长,而官办和官商合办则是下降,然而商办企业数是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数的近六部。结合时间信息和企业类型,说明当时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 ‎21.C      ‎ 解析:本题选自2007年高考广东文基卷。材料中的关键词“东方小国”,败得惨,条约苛刻,这都指向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条约内容“辽台澎湖二亿两,苏杭重沙开工厂”,堪称苛刻。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签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适英法发动,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动者都是西方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些条约都不及《马关条约》苛刻。 ‎ ‎22.D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观点的能力。材料主要表明列强要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治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正体现了材料的观点。答案D。 ‎ ‎23.A      ‎ 解析:在主权国家里,进出口商品检验和保险理赔大权本应该由本国掌握,但天津口岸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和保险理赔大权却掌握在外商公证行,这说明当时中国主权的丧失。故A符合题意。 ‎ ‎24.C      ‎ 解析:本题较简单,从图中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即1840年后,米价上升而地价下降,C项 ‎“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说法不正确。A项根据所学1800年前白银大量流入,白银的增加使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B项康乾时期指1661年----1795年间,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大量增加,使粮价上长升。D项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战乱不断,使粮价升高地价下降。 ‎ ‎25.D      ‎ 解析:本题通过信息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史实,注意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至此,清政府完全丧失抵抗斗志,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很多先进分子彻底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走向革命,这与题干中“汉人目睹政府无能,转向革命”相符合,故选D;A、B、 C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 从材料中的“赔款”“转向革命”来看首先排除A、B。因为AB均与“转向革命”无关。革命派如孙中山早在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据此史实排除C,因为孙中山等人转向革命并非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许多人看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进而转向了革命,所以选D。 ‎ ‎26.B      ‎ 解析:审题关键是中国城市中的所谓“城市国家”,以及“最初形式”这两个关键点。符合这两点的是B(租界)。 ‎ ‎27.B      ‎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北京条约》的内容。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本题选B项。 ‎ ‎28.A      ‎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注意材料中的“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说明近代史的开端,中世纪指封建社会,而这场战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是中国近代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线,在四个选项中此事的标志性事件是A项。 ‎ ‎29.D      ‎ 解析: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根据题干“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 拆除山海关炮台”说明条约中涉及拆除山海关、大沽沿线炮台,据此分析是《辛丑条约》中的规定。 ‎ ‎30.D      ‎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列强在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中国的司法主权丧失。根据所学,《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本题选D项。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就是资本主义列强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本题选D项。 ‎ ‎31.C      32.B      ‎ 解析:黄海大战后,李鸿章命丁汝昌躲进威海卫保船,避而不战,因此,第二则材料的观点与史实不符。 ‎ ‎33.B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由1894年到1914年翻了九倍多”和所学史实说明了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 ‎34.D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禁烟原因的理解。本题以福建历史名人的奏稿文字入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本题命制较好体现地方史特色,这也是福建自主命题三年来的亮点之一。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鸦片流毒中国危害国民的身心故C项错误;A项和B项是并列选项,指的是鸦片造成兵弱且损害身体;而更严重的是银荒:白银外流,国家财政困难,威胁大清帝国政权,为列强增加财源,早晚侵略中华。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 ‎ ‎35.A      ‎ 解析:从材料“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应该是《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开辟为通商口岸,这就打破了以前的朝贡贸易,也打破了由十三行统一对外贸易的形态,开始了新的贸易组织。所以正确选项为A。 ‎ ‎36.A      ‎ 解析:根据所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而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据此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持材料中所述观点的人对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没有充分了解。本题选A项。 ‎ ‎37.C      ‎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的战争,不是双方平等和对等贸易;“参加国际大家庭,”说明是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 ‎ ‎38.A      ‎ 解析:从时间1854年判断,此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南京条约》已经签订。从材料“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也可看出是中英双方签订的条约,符合条件的是《南京条约》。正确选项为A。 ‎ ‎39.B      ‎ 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解析2: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从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时间“1900年”可判断属于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指中央政府,张之洞等代表地方势力,“东南互保”表明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企图分裂中国。《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综合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B项。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时间信息表明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这足以说明北京的清政府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由此可知,B正确。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 ‎40.B      ‎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再次被打败,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清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变法”图存的必要性,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A项根本上改革政治制度说法错误,清政府并没有打算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项与本题材料所述无关;D项清政府也并未打算放弃封建儒学思想,本题选B项。 ‎ ‎41.D      ‎ 解析:抓住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本以为可以打开中国市场,但出现商品滞销的情况。为了扩大市场,列强提出“修约”,遭到拒绝后,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 ‎42.D      ‎ 解析:王茂荫在1854年币制改革,而此时由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中国的财政危机,太平天国于1851年发生,军费开支增大,因此王茂荫进行币制改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新文化运动后,而西方输出资本猛增应该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①④也就不属于1854年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 ‎43.C      ‎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A、C两项;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选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 ‎44.C      ‎ 解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 ‎ ‎45.B      ‎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是在1900年夏,中国战败是在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 ‎46.B      47.C      ‎ 解析:抓住“首次政治改革”关键信息,题干所指的历史事件应是维新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选项是C。 ‎ ‎48.A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美国1927——1949年投资总额相加超过日本,故B项错误;美国在华投资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大量增加,故C项错误;英国占据中国第一的时间长达55年,而美国只有22年,故D项错误。答案为A。 ‎ ‎49.B      ‎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世界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熊代表俄国,把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虎代表英国,把长江流域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蛙代表法国,把两广和云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鹰代表美国,虽然没有势力范围但是提出对华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 ‎50.B      51.C      ‎ 解析:抓住“首次政治改革”关键信息,题干所指的历史事件应是维新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选项是C。 ‎ ‎52.A      ‎ 解析:这段话选自中国近代史大家陈旭麓先生极有代表性的一篇学术论文《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线索颇有裨益。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自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开始有了世界的概念,萌发了“师夷”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要求,产生了前朝所未有的一系列变化。所以,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正确选项为A。 ‎ ‎53.A      ‎ 解析:表格反映的是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数量增多现象。设立银行是列强资本输出的一个手段,故①正确。《马关条约》签定后,列强对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②正确。③反映的是资本输出的危害,故正确。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饿发展,故④不正确。 ‎ ‎54.C      ‎ 解析:列强投资属于资本输出,它们在中国投资建厂,压制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 ‎ ‎55.C      ‎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的规定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 ‎56.B      ‎ 二、非选择题 ‎57.(1) 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 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2分)    答案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1分)    其他答案: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0分)    (2) 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其他答案:(0分)‎ ‎58.(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2分)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 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