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 MB
  • 2021-05-14 发布

2017年度高考地理(自然灾害)难点剖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年高考通关·名师难点透视15】‎ ‎ 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 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其危害 真题1.(2013年高考·山东卷·第33题·10分)‎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试题解析】‎ 该题以区域图为载体,以泥石流的发生为切入点,考查地质灾害链发生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经纬度对该区域定位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明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及造成的危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预测2014年高考将以世界或我国某一热点区域时事材料为背景或以区域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等形式切入,考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相关知识。‎ ‎【答案 】‎ ‎(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考点2‎ 典型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真题2 .(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43题·10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试题解析】‎ 该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以人们关注的洪灾问题为核心,考查主要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典型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材料、图形信息,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事项的能力”。自然灾害这一专题从考查内容上,侧重于我国自然灾害的考查,主要涉及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预防措施的考查;从形式上,以某重大自然灾害为载体,以图文资料方式呈现信息,让学生结合基本知识作答,多以近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地理事实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内容,具有明显的生活化、时代性特征,题目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分值10分,难度一般不大,但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都紧扣课程标准。因此复习时必须对每一种自然灾害从分布特点、产生机制,造成灾害,防治措施等几方面去掌握。‎ ‎【答案 】‎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气象灾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 气旋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低气压涡旋 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 洪涝 包括洪水和涝渍,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 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多见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至初春季节,如美国,我国东北、华北 ‎(3)主要地质灾害 类型 成因 基本知识 基本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地震 内力 作用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 外力 作用(斜 坡重力作 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 泥石流 山区暴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4)主要海洋灾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海啸 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 风暴潮 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灾害种类 区域分布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地震 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滑坡、‎ 泥石流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环境 对工农业 生产的影响 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 受海洋环境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 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 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二阶梯 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 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 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 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 是中国的高寒区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 ‎(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 阶梯的交界处多山;迎风坡 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东部沿海 暴雨 洪涝 风暴潮 滥伐山林 水土流失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河湖蓄洪能力差 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 水文灾害灾情严重 ‎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构造活跃 地质复杂、地表破碎 水源充足、多暴雨 自然原因 滑坡 泥石流 地震 开发山区 破坏植被 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人为原因 ‎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干旱 沙尘暴 寒潮 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过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人为原因 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 自然原因 冬季风强烈 临近沙源地 蒸发旺盛、植被覆盖率低 ‎(4)灾害链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①自然地理要素气包括气候(气温、降水、风等)、地形(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生物(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水文(洪涝、干旱等)、土壤(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要素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 自然环境 海陆兼备 陆地灾害和海洋灾害都有 夏季风不稳定 干旱、暴雨、洪涝 冬季风势力强 低温冻害、冰雪灾害 季风气候典型 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频繁 多火山、地震 多山地,地形复杂,表层岩体破碎 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 社会经济环境 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经济增长快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诱发自然灾害 ‎4.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目的 途径 措施 减灾规划 防灾法律 减灾管理 减灾教育 减少灾害发生或灾害损失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改变地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2)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 ‎①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影响 因素 气候条件:降水多,干湿季分明,多暴雨 地质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 地貌条件: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开垦、开矿导致植物破坏 危害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 防御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植树造林,建设护坡工程,大型工程建设注意保护植被;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②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形成原因 灾害特点 时空分布 对人类的影响 主要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加强预报,及早防护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 冬半年,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其余地区均受影响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 预报及时,及早防护 大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重缺水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的北方和西部最为严重 粮食减产,人畜缺水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洪涝 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 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绿化 ‎1.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2、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防治措施 伏旱 长江中下游 ‎7月 副高控制 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 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 风沙 三北地区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 天气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暴雨 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 干旱 华北、西北地区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3.自然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 (1)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思路。‎ 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如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造成夏季多暴雨、洪涝,冬季多寒潮等;分析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世界板块分布特点;分析滑坡、泥石流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地质地形分布特点和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图表类试题,要结合图表提供的信息答题。‎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多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的分析思路。‎ 灾害的形成或危害(包括有利和不利)一般可分为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包括生命安全、财产损失、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或危害等。‎ ‎4、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工程性防御措施 修建防灾工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 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 口、财产等直接相遇 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改变自然 灾害系统,‎ 达到减灾 的目的 手段 方式 目的 ‎(2)工程性措施:是指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治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遭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建筑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破坏耕地 改变地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设施,保证人畜、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建筑,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5.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1)洪水应急措施。‎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外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4)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6.不同时空尺度的自然灾害减灾措施重点 ‎(1)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 ‎(2)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 ‎(3)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 ‎(4)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 ‎7.地理信息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 在自然灾害预防和防御中的作用 ‎ 遥感技术(RS)‎ ‎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 统(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全球定位系统(GPS)‎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求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特别提醒】3S技术和其他技术、设备等常常联合组成自然灾害技术监测系统,遥感侧重于灾害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侧重于精确的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侧重于对灾害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为减灾防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综合题 ‎1.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什么?‎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 ‎【答案】‎ ‎(1)断层、坡度 ‎(2)崩塌、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解析】‎ 第⑴‎ 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灾害的关联性,以及应对地质灾害主要措施。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地质、地形地势、植被覆盖率及气候等因素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断层发育广泛、地形复杂、起伏大,尤其是高风险区断层发育强、地质不稳定,地形地势陡而复杂成为该风险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第⑵题,断层发育、复杂地形、坡度大为地质灾害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除了引发泥石流、滑坡之外,还容易引起山体崩塌和山洪的发生;因泥石流是沿着山谷由高处冲向低处,所以当遭遇泥石流时,最佳的逃生方法是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第⑶题,图中甲城市位于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防灾减灾中既要搞好减灾又要做好预防工作,因此在应对灾害中要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如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建立预报、预警系统,强化立法监督与管理;做好防范,减轻灾害的发生频率、降低灾害损失;建设护坡、排水等工程;严禁对当地地质地貌、生态造成破坏的工程建设等。‎ ‎2.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农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高,气温低;‎ ‎(2)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防冻措施;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冷冻灾害的影响和成因。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使农业减产和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图中P区域位于南岭及其以北,一方面山区地势高,气温低,另一方面,当寒潮南下时受山地阻挡,冷空气在山前堆积,导致该区域冷冻灾害高发。‎ 第(2)题,本题考查冻害防御。预防冷冻灾害的措施可从监测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回答。‎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0分)‎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答案】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2分)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3分)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3分)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2分)‎ ‎【解析】‎ 本题以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条件(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旨在体现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农业生产,关注粮食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文字信息的提取和农业生产的特性。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是各地农业生产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东北地区纬度高,无霜期短,只有一年一熟。春季气温持续偏低,导致春播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期缩短7-10天,扰乱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周期。在当年霜冻之前可能不能成熟或成熟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1年6月18日‎,“到武汉去看海”的帖子在网上流传,一场大雨让武汉变成了一片汪洋。左图为“武汉中心城区主要湖泊变化图”,右图为“城市发展漫画图”。‎ ‎(1)依据材料分析武汉市形成一片汪洋的原因。(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1)降雨强度大;(2分)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下降;(2分)城市地表硬化,雨水下渗量减少。(2分)‎ ‎(2)工程措施:加强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或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修建蓄水池、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2分)‎ 非工程措施:加强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或加强监测及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加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等)(2分)‎ ‎【解析】‎ 第(1)题,降水强度大是很多地区发生洪灾的直接原因。从武汉中心城区主要湖泊面积变化图看到武汉中心城区的湖泊面积快速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蓄纳洪水的能力降低,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从武汉城市发展漫画图中看到城市化过程中武汉的建筑面积增加,硬化路面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河流汇水速度加快,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因此本题武汉市形成一片汪洋的原因要从降水、湖泊面积的减少、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2)题,防范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就是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城市排水能力和蓄纳洪水的能力;非工程措施就是通过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建立统一的防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和减灾科研投入等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回答时注意防范城市洪涝灾害的措施与一般河流洪涝灾害防范措施的差异。‎ ‎5.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请结合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其群岛的形成原因。‎ ‎(2)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位于三大板块边缘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板块碰撞挤压、断裂,形成众多的岛屿。(2)地处热带,周围水域广阔,地形复杂,空气对流强烈,形成雷雨。‎ ‎【解析】‎ 第(1)题,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根据其所处的海陆位置,可以判断其位于三大板块边缘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板块碰撞挤压、断裂,所以形成众多的岛屿。‎ 第(2)题,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特别是在赤道地区,降水时间非常准确。早晨天空晴朗,随着太阳升起,天空积云逐渐形成并很快发展,越积越厚,到了午后,积雨云汹涌澎湃,天气闷热难熬,大风掠过,雷电交加,暴雨倾盆而下,降水延续到黄昏时停止,雨后天晴,天气稍觉凉爽,爪哇岛地处热带,周围水域广阔,地形复杂,空气对流强烈,形成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