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1.图甲为土耳其棉花堡景观。棉花堡是自然的一个奇迹,有温泉和白色的悬崖,水流顺着悬崖冲击而下,形成棉白色的钟乳石和盆地,一层又一层,绵延不断,形状像城堡。读图,完成下题。‎ 形成这种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和沉积 B. 风力搬运和沉积 C. 冰川沉积和侵蚀 D. 海水侵蚀和沉积 ‎2.下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回答下题。‎ 该景观(  )‎ A. 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 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 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 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3.腾冲所在的地形区山高谷深,形成其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冰川侵蚀 B. 风化作用 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 ‎4.黄山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观。“天狗”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化作用 ‎5.某地储水变化量为该地水量收入与支出之差,下图为四个不同流域多年平均储水变化量图。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符合图中④地区典型地貌的是(  )‎ A. 雅丹地貌 B. 峰林地貌 C. 角峰、冰斗、U型谷 D. 丹霞地貌 ‎6.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蜂巢”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沉积 ‎7.下为美国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精致拱门”景点,年均降雨量为250 mm,约三亿年前,这里是海洋。据资料完成下题。‎ ‎“拱门”的主要成因为(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 C. 风化、侵蚀 D. 冰川侵蚀 ‎8.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因其湖水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其成因是上游冰川中的冰碛(冰川沉积的岩块物质)经冰川运动,被挤压、研磨成白色的粉末带入河流,进入湖泊使湖水成白色。读“该湖附近的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下题。‎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推测引起湖水呈现白色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 A. 冰川的侵蚀、搬运作用 B. 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 C. 冰川的搬运、堆积作用 D. 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9.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形较小,跋山涉水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焉耆马集中产自海拔2800米左右的天山某高山盆地,该盆地位于三条“U”型谷地的汇合处,较为平坦开阔。材料中盆地较为平坦开阔的原因是(  )‎ A. 内力作用 B. 冰川作用 C. 流水作用 D. 风力作用 ‎10.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 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列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 分水岭最终被切穿, 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下题。‎ 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 ‎11.江西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一致称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读图,完成下题。‎ 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化和重力崩解 ‎12.黄山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观。“天狗”是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据此回答下题。‎ 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化作用 ‎13.地质学家在安徽省天柱山发现了世界上暴落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的花岗岩和丰富的片麻岩、榴辉岩(一般存在于万米以下的地幔之中)使得天柱山一举成为全球研究大陆动力学的最佳地区之一。“六月雪”,也称天柱晴雪。位于天柱山青龙涧北面的山岗上。一座白色的沙丘,在万绿丛中扰如一堆白雪,白天在骄阳的照射下,晶莹闪亮,入夜路月观赏,满目寒光,凉气袭人。结合图完成下题。‎ 天柱山“六月雪”的形成原因是(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岩浆活动 ‎14.下图为我国四处旅游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气温年较差大,水汽冷凝形成 B. ②——岩浆岩出露地表,风化侵蚀形成 C. ③——淡水鱼类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D. ④——地质条件复杂,流水沉积形成 ‎15.安徽天柱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其花岗岩峰丛地貌奇特,主峰天柱峰(图1)如巨柱擎天。飞来峰(图2)上飞来石如天外来客(图3),峰雄石奇,是我国5A级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飞来石来自于(  )‎ A. 冰川漂砾 B. 火山弹 C. 陨石 D. 花岗岩风化 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西藏阿里地区的扎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右图示意扎达土林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6.形成扎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岩石风化 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 D. 河湖沉积 ‎17.扎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 A. 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 天气寒冷,暴雨多 C. 空气干燥,降水少 D. 大气稀薄,光照少 下图为某旅游爱好者于9月下旬拍摄到的沙漠日出景观。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8.图示地区当时的主导风向是(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19.该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 A.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B.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沙漠 C. 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D. 印度河流域的塔尔沙漠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槽江。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0.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 A. 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 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 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 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1.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 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槽江。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2.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 A. 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 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 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 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3.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 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槽江。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4.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 A. 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 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 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 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5.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 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槽江。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6.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 A. 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 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 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 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7.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 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8.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 冰川沉积 B. 流水沉积 C. 风力沉积 D. 风化残积 ‎29.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石英是一种稳定物质,广泛存在于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积物中的石英短时期内不会自生自灭。下图示意北太平洋沉积物含量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30.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 A. 北美西部荒漠地区 B. 日本东侧海底火山 C. 亚洲内陆荒漠地区 D. 北美西侧海底火山 ‎31.石英粉尘从源地到达北太平洋主要通过(  )‎ A. 大气环流 B. 大洋环流 C. 水循环 D. 岩石圈物质循环 ‎32.在由同一粒径沙组成的地面上,气流的含沙量取决于风速的大小,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后就会形成风沙流。下图为风沙流中不同风速下空气中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情况,据图可知(  )‎ A. 不同高度的风沙流与风速成正比 B. 高度越高,风沙流空气中的含沙量就越大 C. 在近地面约3厘米高度,相对含沙量与风速变化无关 D. 在近地面3厘米以下,随风速增加相对含沙量增多 下图是五种外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3.沙尘暴、泥石流属于哪种外力作用(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4.除风化作用外,对地表地貌景观影响较大的外力作用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5.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 主要是(  )‎ A. 海水侵蚀 B. 风化和风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侵蚀 ‎36.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 岩洞 B. 岩礁 C. 沙滩 D. 海岸 ‎ 在英国的尼德河畔,有一口神秘的水井,任何物体只要接触了这口井里的水,都会慢慢石化,曾有居民坚信这口井被魔鬼诅咒。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7.关于该水井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化功能主要是泥沙堆积 B. 该石化地貌不利于地表水储存 C. 因矿物含量高是矿泉水的好水源 D. 石化作用是水圈的内部作用 ‎38.该水井石化魔咒最“灵”的月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1月 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39.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被埋藏在地下的原因有(  )‎ ‎①板块张裂地层下陷 ②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 ③周围风沙的沉积 ④冰川带来的冰碛物 堆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0.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 A. 1000年以来气候稳定不变 B. 2019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C. 6000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 D. 距今8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读广西某地区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图,回答下面两题。‎ ‎41.下列能反映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的等高线地形图是(  )‎ A.‎ B.‎ C.‎ D.‎ ‎42.形成该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冰川侵蚀 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下图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3.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A 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 B. B 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沉积最快 C. C 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沉积 D. D 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沉积 ‎44.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  )‎ ‎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 ‎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 ‎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 ‎⑤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⑥白宽黄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45.下列地貌与边石坝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 B.‎ C.‎ D.‎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6.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7.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 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 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8.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9.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 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 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50.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1.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 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 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52.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3.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 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 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读某中纬度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完成下面两题。‎ ‎54.图中靠近现代大河的地点最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5.图中甲处的海岸线自15世纪至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修建有护海大堤 B. 大河河口不断摆动 C. 红树林保护了海岸 ‎ D. 海平面不断下降 读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B. 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C. 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 D. 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57.甲地常见的地貌类型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读图,完成下题。‎ ‎58.具有图示典型海岸景观的国家是(  )‎ A. 挪威 B. 新西兰 C. 日本 D. 西班牙 ‎59.该海岸典型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 海浪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力侵蚀 ‎60.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2019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湖南良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广东省丹霞山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六处捆绑申遗的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 ‎61.左图为巴西兰索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照片是面向北方拍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河口附近。右图是该地区降水资料图。读图回答下题。‎ 河口附近的白沙受定向风吹拂形成新月型沙丘,该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下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2.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3.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 冬季风势力增强 C. 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 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石灰岩在常温状态下,可以溶解于水,又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形成钟乳石地貌景观,这种地貌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结果。该景观形成与风力、冰川作用无关。位于内陆盆地,没有海水侵蚀等作用。‎ ‎2.【答案】A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岩石岩性坚硬,为花岗岩,长期受海水侵蚀、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影响,逐渐形成了图示景观。该岩石不能反映出所属热量带,但可以根据所处位置海南省确定为热带,该景观在任何季节都可以观赏。‎ ‎3.【答案】D ‎【解析】峡谷为典型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选D。常见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等,可形成峡湾、冰蚀湖等;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崖等;风化作用主要是对地表附近裸露岩石的破坏作用,最常见的是花岗石球状风化。‎ ‎4.【答案】D ‎【解析】题干所说的过程为花岗岩受风化作用形成,即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5.【答案】A ‎【解析】读图,④地冬夏的储水量都减少,说明位于干旱区,雅丹地貌是干旱区的风蚀地貌;峰林地貌是石灰岩地貌,属于湿润区的地貌;角峰、冰斗、U型谷是冰川地貌;丹霞地貌包括水蚀和风蚀两种情况。‎ ‎6.【答案】B ‎【解析】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A错、B对。读图可以看到,图中岩石形成的是蜂巢状的孔洞,冰川侵蚀地貌形成的是角峰和U形谷,C错。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图中岩石是花岗岩,D错。‎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该地降水较少,所以流水作用较差,A错。该地晴天多,“拱门”长期受风吹、日晒,所以是受风化作用和外力侵蚀作用形成,B错,C对。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型谷,D错。‎ ‎8.【答案】A ‎【解析】其成因是上游冰川中的内碛和表碛岩块经冰川运动,被挤压、研磨成白色的粉末带入河流,进入湖泊使湖水成白色。“上游冰川运动”属于侵蚀;“挤压、研磨成白色的粉末带入河流”是在搬运过程中。‎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该盆地位于三条“U”型谷地的会合处,“U”型谷是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特征,B对,C、D错。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是平坦的原因,A错。‎ ‎10.【答案】C ‎【解析】乙图展示的是河流袭夺现象,是流水侵蚀下切,将另一河道中的水夺走的现象。所以,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11.【答案】D ‎【解析】从岩石形成过程上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岩层,由冷却凝固而形成;此后经过地壳运动中的上升作用,到达地面,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 ‎12.【答案】D ‎【解析】黄山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但此岩石位于山顶部位,更多地是受外力对岩石的各种破坏作用,即风化作用,才塑造成现在的“天狗”形状。D正确。‎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显示,六月雪是一座白色的沙丘,是岩石崩解破碎后形成的,形成原因是风化作用。‎ ‎14.【答案】B ‎【解析】①雾凇是气温日较差大,水汽冷凝形成;②为普陀山“二龟听法”石是岩浆岩出露地表,风化侵蚀形成;③为青海湖是咸水湖,咸水鱼丰富;④地质条件复杂,流水侵蚀形成。‎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从图片上岩石形状看,岩石没有尖锐的棱角,属于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特征,所以D对。冰川漂砾只在山下堆积,不会出现在山顶,A错。火山弹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周围的岩石应该是玄武岩(喷出岩),这里却是花岗岩(侵入岩),B错。在陨石表面有许多指印形状的小凹坑,这是陨石与高温气流相互作用烧蚀后留下的痕迹。图片上看不出有凹坑,石头表面比较平滑,所以D错。‎ ‎16.【答案】D ‎【解析】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则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 ‎17.【答案】C ‎【解析】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 ‎18.【答案】B ‎【解析】9月下旬全球各地日出东方的位置,而图中沙丘链大致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沙丘缓坡朝向西北方向,为迎风坡,则可知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19.【答案】A ‎【解析】新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易形成移动沙丘;其他三个地区均位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地区,风力较小,不易形成移动沙丘。‎ ‎20.【答案】A ‎【解析】‎ 东亚冬季风的势力强于夏季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冬季该地为偏北风;夏季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于我国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位于29.5°N附近,副高控制下气流下沉,为无风区,故该地区盛行偏南风的时间要短于盛行偏北风的时间,全年以偏北风为主。‎ ‎21.【答案】C ‎【解析】图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槽呈东北—西南走向,已知该地区多偏北风,故该地形受风力侵蚀形成,排除选项A、D;图中沙山位于湖滩西侧,处于偏北风的下风向,湖滩有充足的沙源,可推断该沙山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排除选项B,故C项正确。‎ ‎22.【答案】A ‎【解析】东亚冬季风的势力强于夏季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冬季该地为偏北风;夏季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于我国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位于29.5°N附近,副高控制下气流下沉,为无风区,故该地区盛行偏南风的时间要短于盛行偏北风的时间,全年以偏北风为主。‎ ‎23.【答案】C ‎【解析】图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槽呈东北—西南走向,已知该地区多偏北风,故该地形受风力侵蚀形成,排除选项A、D;图中沙山位于湖滩西侧,处于偏北风的下风向,湖滩有充足的沙源,可推断该沙山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排除选项B,故C项正确。‎ ‎24.【答案】A ‎【解析】东亚冬季风的势力强于夏季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冬季该地为偏北风;夏季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于我国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位于29.5°N附近,副高控制下气流下沉,为无风区,故该地区盛行偏南风的时间要短于盛行偏北风的时间,全年以偏北风为主。‎ ‎25.【答案】C ‎【解析】图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槽呈东北—西南走向,已知该地区多偏北风,故该地形受风力侵蚀形成,排除选项A、D;图中沙山位于湖滩西侧,处于偏北风的下风向,湖滩有充足的沙源,可推断该沙山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排除选项B,故C项正确。‎ ‎26.【答案】A ‎【解析】东亚冬季风的势力强于夏季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冬季该地为偏北风;夏季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于我国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位于29.5°N附近,副高控制下气流下沉,为无风区,故该地区盛行偏南风的时间要短于盛行偏北风的时间,全年以偏北风为主。‎ ‎27.【答案】C ‎【解析】图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槽呈东北—西南走向,已知该地区多偏北风,故该地形受风力侵蚀形成,排除选项A、D;图中沙山位于湖滩西侧,处于偏北风的下风向,湖滩有充足的沙源,可推断该沙山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排除选项B,故C项正确。‎ ‎28.【答案】B ‎【解析】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在河流弯曲处,凹岸受流水侵蚀显著,凸岸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沉积。图中甲处位于河流的凸岸,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为流失的沉积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9.【答案】B ‎【解析】根据河流的流向,甲处堆积物主要来自于河流的上游②③支流。根据金刚石矿的岩石为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种形成于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气等挥发性成份的火山岩。图中②处为岩浆岩,所以有可能找到金刚石矿。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0.【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北太平洋沉积物应当为风力作用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中纬度盛行西风的结果。‎ ‎31.【答案】A ‎【解析】石英粉尘的移动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是大气环流的结果。‎ ‎32.【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在高度3cm以下,风速越大含沙量越小;在3cm以上,风速越大含沙量越大,高度越高,同一风速条件下,含沙量越小。在近地面约3厘米的高度,不同风速的含沙量相同,说明相对含沙量与风速变化无关。‎ ‎33.【答案】B ‎【解析】图中①表示侵蚀作用,②表示搬运作用,③表示堆积作用,④表示固结成岩作用。沙尘暴、泥石流属于搬运作用。‎ ‎34.【答案】B ‎【解析】除风化作用外,对地表地貌景观影响较大的外力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35.【答案】A ‎【解析】岩洞是受到海浪的侵蚀而形成。‎ ‎36.【答案】C ‎【解析】沙滩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而岩洞、岩礁、海岸都受到海浪侵蚀作用。‎ ‎37.【答案】B ‎【解析】‎ 水井的石化作用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的流水淀积作用,属于化学堆积;该石化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矿泉水并非要求含钙多,往往需要去除过量的钙镁而使水软化;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该井水的石化作用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共同作用完成。‎ ‎38.【答案】C ‎【解析】石化魔咒最“灵”时,也就是喀斯特作用化学反应最强时,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喀斯特作用的发生,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夏季气温高,将最利于化学反应的发生。‎ ‎39.【答案】C ‎【解析】该地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汇集形成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淹埋了古城遗址;该地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的沉积,淹没了古城遗址;而古城形成以后,该地没有经过张裂下陷;冰川堆积物不会形成分层沉积。‎ ‎40.【答案】B ‎【解析】1000年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沉积粘土层,表明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流水沉积加强,气候更加干旱,风沙沉积加强;6000年以来,气候干旱,古城消失;8000年以前就形成古城,表明就形成了绿洲;而2019年以来,形成的沉积地层较多,表明沉积速度加快。故选B。‎ ‎41.【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新月形沙丘,B是梯田,C是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D是冲积扇。‎ ‎42.【答案】C ‎【解析】峰丛喀斯特景观主要由流水侵蚀(流水溶蚀)而成。外力作用与地貌:高山峡谷、沟谷发育—流水侵蚀;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流水沉积;风蚀蘑菇、洼地—风力侵蚀;沙丘、沙垄—风力沉积。‎ ‎43.【答案】A ‎【解析】仔细读题,注意关键信息“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说明在水体最薄部位,碳酸钙沉积最快;图中四点中,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流到达后,迅速向B处流淌,不会在此处汇集,所以该处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故选项A正确。‎ ‎44.【答案】B ‎【解析】剖面中黄白相间的纹理,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由此可以推断当纹理是白色时,说明当时流水中含沙量小;黄色时,说明含沙量大,故④正确;所以该区域降水不均匀,故①正确;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含沙量大,雨季长,故选项B正确。‎ ‎45.【答案】D ‎【解析】‎ 边石坝是由于碳酸钙沉积形成的,即流水淀积作用形成;各选项中A是冲积扇,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B是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C是石林,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D是地下溶洞中的石柱,是流水淀积作用形成,故选项D正确。‎ ‎46.【答案】C ‎【解析】根据图例可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甲、乙、丁海岸线均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向海岸推进为沉积作用,所以选C项。‎ ‎47.【答案】C ‎【解析】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项。‎ ‎48.【答案】C ‎【解析】根据图例可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甲、乙、丁海岸线均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向海岸推进为沉积作用,所以选C项。‎ ‎49.【答案】C ‎【解析】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项。‎ ‎50.【答案】C ‎【解析】根据图例可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甲、乙、丁海岸线均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向海岸推进为沉积作用,所以选C项。‎ ‎51.【答案】C ‎【解析】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项。‎ ‎52.【答案】C ‎【解析】根据图例可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甲、乙、丁海岸线均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向海岸推进为沉积作用,所以选C项。‎ ‎53.【答案】C ‎【解析】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项。‎ ‎54.【答案】C ‎【解析】读图,根据图例可以判断,从公元4世纪以来,海岸线主要在退缩。现代海岸线有所扩展。根据材料,海岸线变化主要与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有关,所以海岸线扩张地区是泥沙沉积超过海水侵蚀的地方。靠近现代大河的最可能是③,C对。‎ ‎55.【答案】A ‎【解析】甲处的海岸线自15世纪至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修建有护海大堤 ‎ ,没有泥沙沉积或海水侵蚀,A对。大河河口不断摆动,也会有泥沙沉积或海水侵蚀现象,B错。中纬度,不存在红树林,C错。海平面不断下降,海岸线应向海洋扩展,D错。‎ ‎56.【答案】D ‎【解析】图中的甲地为沙尘暴的源地,植被覆盖率应较差;丙地为沙尘的降落地,可知该地的风力较小;乙、丙两地的海拔无法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图中所示的沙尘暴由甲地经乙地到丙地,说明风是由甲地吹向丙地的,即甲地的气压较高。‎ ‎57.【答案】C ‎【解析】甲地为沙尘起源地,推测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外力作用应该是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易形成戈壁,而流水侵蚀较弱,不易形成沟谷;乙地风力搬运,但不是风沙起源地,不易形成戈壁;丙地沙尘沉积,为风力沉积区,易形成沙丘。‎ ‎58.【答案】A ‎【解析】图中所示是峡湾地貌,四个国家中只有挪威海岸地区具有典型的峡湾地貌。‎ ‎59.【答案】C ‎【解析】该海岸景观是受历史时期的冰川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60.【答案】C ‎【解析】图中六处捆绑申遗的丹霞地貌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区,降水较多,河流发育较多,外力作用主要是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 ‎61.【答案】C ‎【解析】沙丘的迎风坡坡度小,背风坡坡度大。图中的沙丘的东北方向坡度小,所以是迎风坡.因此图中的沙丘盛行的风向是东北风。‎ ‎62.【答案】D ‎【解析】流动沙丘的形成环境,必须有强风条件。读三角坐标图,风速最快的地点,最可能形成流动沙丘。甲地中风速最大的是④地。其它各地的风速较小。‎ ‎63.【答案】C ‎【解析】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来自南侧的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向北流入沙漠区,由于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河流水量减小,甚至消失。绿洲地带加快发展,用水量增大,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北部的沙漠有加速向南入侵趋势。与岩石风化增强、冬季风势力增强无关。区域降水减少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