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7年各地高考题目分析
一.知识点分布:
山东
全国Ⅰ
全国Ⅱ
宁夏
广东
江苏
海南
北京理综
1.细胞
物质基础
T1;
结构基础
T6;
T5
T1;T23;T28
T8;T35
T1
物质输入和输出
T2
酶和ATP
T6;T38
呼吸与光合作用
T8;
T30(Ⅰ);
T30
T28(1、2)
T3;T32
T2;T26;T36
T3
分裂
T1;
T2;T6
T33;T39
T9;T28
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T27;
T21
T17;T29
2.遗传
物质基础
T7;
T5;T10;
T16
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
T31;
T29
T22;T27;T29
T31
育种
T26;
T31(1)
人类遗传病
T18;T33
T6;T23
T29
变异
T15;
T14;T18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T20
T15
3.调节
植物激素调节
T30(Ⅱ);
T19;T26
T5
人的内环境与稳态
T4;
T3
T1
T9
T13;T37
神经调节
T1;
T4
T8;T17;T25
体液调节
T2;
T1
T34
T20
免疫调节
T2;
T2
T12;T31
T30
T31
4.
种群稳态与调节
T3;
T11;T37
T11;T24;T41
T4
生态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T5;
T5
T3;T5
T37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T3;
T14;T16;T35
生态环境的保护
T13;T24;T30
T25;40
5.实验
T27(3);
T28(3)
T36
T19;T21;T40
6.科技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T35;
T4
T7;T41
T38;T43
T2
细胞工程
T31(2)
T32B
T4;T41
胚胎工程
生物安全与生物伦理
二.试题分析:
(一)山东卷:
1.(1)原题: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B)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2)考点:细胞。①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高考考纲为Ⅱ;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②解题方法:“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的记忆及运用,题目较简单。
③解题过程:A考查“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比处于中期的细胞要多;
B视野中处于前、中期的细胞与处于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不同的;
C处于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染色体,而不能看到赤道板;
D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解离”已杀死细胞,只能观察此细胞的某一时期,而不能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4)02—06年高考题精选:
①(2005年全国Ⅲ)连续分裂的动物体细胞的生长即体积增大,发生在细胞周期的(A)
A.分裂间期 B.分裂前期 C.分裂中期 D.分裂后期
②(2006年四川)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细胞数如图,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D)
细胞数
细胞DNA相对含量(C)
0 2C 2C-4C 4C
乙
甲
丙
A.乙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C.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
时间(min)
4.00
30
60
90
120
150
180
血
糖
浓
度
(g/L)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
a
b
c
d
2.(1)原题: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B)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元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2)考点:调节。①血糖平衡;②血糖的体液调节。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血糖的平衡与调节。(高考考纲为Ⅱ;理解、综合运用、获取信息能力。)
②解题方法:“血糖的来源和利用”、“人体内血糖的正常含量为80~120mg/dL”及“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结果使用复合曲线表示,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与运用及曲线的分析能力,属中档题。
③解题过程:据正常人血糖含量范围,来分析曲线;
A高胰岛素应使血糖含量降低,且要低于正常范围;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都不同程度的升高,这主要是口服葡萄糖后肠道吸收;
C主要原因应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Dc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d的血糖偏低。
(4)02—06年高考题精选:
①(2005年广东)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血浆葡萄糖(mg/dL)
4
2
3
1
0
250
300
200
150
100
50
a
b
②(2006年广东)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以下曲线,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B)
A.a、b分别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 B.a在1h~2h血糖下降,某些氨基酸合成增加
C.b在1h~2h血糖处于高处,蛋白质分解减少 D.b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元所致
3.(1)原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C)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考点:生态。①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高考考纲为Ⅱ;理解能力。)
②解题方法: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选项分别是本节内容的原话,主要属于对课本中内容的记忆与运用,题目较简单。
③解题过程:ABD三个选项是书上的原话,而C选项“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是课本中的原话,是正确的;至于人类利用能量的多少还要看什么生态系统,不能绝对化。
(4)02—06年高考题精选:
①(2002年春季全国)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②(2004年上海)图示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功能的是(B)
A.物质循环 B.物质更新 C.能量流动 D.信息传递
③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4.(1)原题: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D)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2)知识点:调节。①内环境的稳态;②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它们的关系。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血浆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提高”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是在红细胞中,若其含量在血浆中明显增高,一定是红细胞破裂。
②解题方法:是以内环境与稳态中导致红细胞破裂的因素为背景,实际主要考查审题能力。知识的运用较少,容易模糊。(高考考纲为Ⅱ;获取信息能力。)
③解题过程:A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增强,不会使其在血浆中增高;
B题目中是血浆中的血红蛋白;
C红细胞的数量增多,不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增高。
D红细胞破坏,释放血红蛋白,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增多。
(4)02—06年高考题精选:
①(2004年广东)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C)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的外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②(2006年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A)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③(2002年上海)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B)
A.肽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淀粉酶
④(2003年全国)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C)
A.产生气泡 B.溶液呈蓝色 C.溶液呈紫色 D.产生砖红色沉淀
5.(1)原题: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2)知识点:生态。①群落的演替;②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而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②解题方法:课本中没有“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这一知识点,可用排除法解出此题。
(高考考纲为Ⅰ;理解能力。)
③解题过程:A森林生态系统不能分布在干旱地区;
B、D火烧、弃耕后仍可通过演替为森林。
C裸岩经若干年后,可演替为森林。
(4)统考题:(济南2007年5月)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A)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B. 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D. 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6.(1)(原题)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C)
A.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有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又高尔基体分选运输到相应部位
(2)知识点:细胞。①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②有氧呼吸;③蛋白质的合成。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本题是以结核杆菌为背景,实际是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原核细胞没有摸包围的细胞核,遗传物质相对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以膜为基础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
②解题方法:课本中无“C”选项相关内容,但“A、B、D”内容是熟悉的,可用排除法。
③解题过程:A细菌无摸包被的细胞核;
B、D细菌没有以膜为基础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
(4)02—06年高考题精选:
①(2002年广东、河南)原核细胞内没有(ABD)
A.内质网 B.核膜 C.核糖体 D.线粒体
②(2005年上海)某单细胞生物,体内不具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它最可能是(C)
A.真核生物 B.异养生物 C.无核膜生物 D.有线粒体生物
③(2006年广东)细菌、支原体、动物肝脏细胞和植物叶肉细胞等共同具有的结构是(B)
A.内质网 B.核糖体 C.细胞核 D.线粒体
7.(1)原题: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D) A.胸腺嘧啶 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
(2)知识点:遗传。①DNA复制。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③基因突变。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本题是以基因突变为背景,实际考查DNA复制和碱基配对原则。
②解题方法: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按DNA复制的过程,寻找规律:第二次复制后,DNA的第一个分子与第一次复制的亲代分子完全相同。(高考考纲为Ⅱ,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③解题过程:画图发现规律,
U
A
U
A
T
C
C
G
G
A
U
带有G的是最初的母链,由此判断出是由C突变成U。
(4)02—06年高考题精选:
①(2006年北京)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A)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8.(1)原题: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A.光照相同的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光照相同的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温度(℃)
1
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mg/h)
0 10 20 30
4.00 3.00 2.00 1.00
光照下CO2的吸收量
黑暗中CO2的释放量
(2)知识点:细胞。①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温度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本题是考查了课本的主干知识,综合性较强,同时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
题目中的“制造”、“积累”及图中的“光照下CO2的吸收量”,要把握好这几个关键词。
②解题方法: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从图中获取信息即:直接读出数据解决题目,关键是:利用好图中的信息,快速解题。(高考考纲为Ⅱ,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③解题过程:A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是:两种温度下制造的有机物都是5.5,注意审题“制造”。
B在20℃时植物的积累量不是最高的,而是在20—25℃之间。
C此时CO2的吸收量减少了。但制造的有机物并没有减少,因随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CO2的吸收量减少。
D此时只能表示CO2的吸收量和呼吸作用的是放量相等,但光合作用仍高于呼吸作用。
(2003年江苏、广东)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影响,下图中4条曲线(a、b、c、d)为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CO2浓度下,马铃薯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光照非常弱,CO2很少(远少于0.03%);b适当遮荫(相当于全光照的/25),CO2浓度为0.03%;c全光照(晴天不遮荫),CO2浓度为0.03%;d全光照,CO2浓度为1.22%。请据图回答:
(1)随着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提高,植物光合作用(以净光合速率为指标)最适温度的变化趋势是 。
(2)当曲线b净光合速率降为零时,真光合速率是否为零?为什么? 。
(3)在大田作物管理中,采取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通风
B.增施有机肥
C.延长生育期
D.施碳酸氢铵
[答案] (1)逐渐提高
(2)不为零,因为在b实验条件下,呼吸速率不为零.
(3)ABD
26.(1)原题: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A组 B组 C组
P 高秆抗病 X矮秆抗病 P 高秆抗病X矮秆易感病 P 高秆抗病
F1 高秆抗病 F1 高秆抗病 矮秆抗病Ⅲ
F2 矮秆抗病Ⅰ F2 矮秆抗病Ⅱ
V射线
花药离体培养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 ,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2)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 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 组,原因是 。
(4)通过矮秆抗病Ⅱ获得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获得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答案](1)自交;2/3。(2)Ⅱ。(3)C;基因突变具低频性、多方向性。
(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00%。
(5)方法Ⅰ: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
结果和结论:若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造成的。
方法Ⅱ:将高秆小麦与矮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结果与结论:若未出现明显的差异,则矮秆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知识点:遗传。①自由组合规律;②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③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本题以三种育种方式为背景,实际是考查自由组合规律与杂交育种、单倍体及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及探究实验方法。
②解题方法:主要是考察了有关遗传、变异、育种的基础知识记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考纲要求为Ⅱ,理解、综合运用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③解题过程:前四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在第(5)主要关注两个关键点: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据题目基因突变、环境影响);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特别是结果及结论不定性。
(4)02—06年高考题精选:
①(2005年全国Ⅲ) 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现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水稻新品种。
(1)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________的植株。
(2)为获得上述植株,应采用基因型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两亲本进行杂交。
(3)在培养过程中,单倍体有一部分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________(可能或不育),结实性为________(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___。
(4)在培养过程中,一部分花药壁细胞能发育成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________(可能或不育),结实性为________(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___。
(5)自然加倍植株和花药壁植株中都存在抗病、有芒的表现型。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有芒新品种,本实验应选以上两种植株中的___________植株,因为自然加倍植株_____________,花药壁植株______________。
(6)鉴别上述自然加倍植株与花药壁植株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RrBb (2)RRbb rrBB (3)可育 结实 24条 (4)可育 结实 24条
(5)自然加倍 基因型纯合 基因型杂合 (6)将植株分别自交,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倍植株,子代性状分离的是花药壁植株
②(2006年江苏高考)以下是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时做过的一些实验.根据实验分析回答:
(1)实验l:检测豌豆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得到下列数据(%):DNA含36.5,RNA含9.6,蛋白质含47.9,类脂和钙等含6.0.由此可以推知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实验2: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后,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得到的子一代噬菌体的性状与亲代相似,而且只检测到32P.由此可以推测DNA是噬菌体的_______物质.
(3)实验3: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根据对DNA的X光衍射结果,以及对DNA分子不同碱基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型.
(4)实验4: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总是高茎(Dd).如果让子一代高茎自交,则子二代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高茎与矮茎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
(5)实验5:育种工作者在研究西红柿染色体变异时,用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型为 Aa的西红柿幼苗,所获得的西红柿植株是______________倍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DNA蛋白质 (2)遗传 (3)双螺旋
(4)DD、Dd、dd 3:1 (5)四 AAaa
27.(1)原题: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1)体外分别培养某种癌细胞和正常体细胞,图中代表癌细胞生长曲线的是 。在体内,癌细胞可能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有 的特性。
1 2 3 4
培养时间(d)
细胞数
a
b
(2)细胞癌变后,膜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成为 ,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直接使癌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3)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细胞类型
增殖代数
端粒酶活性
正常体细胞
50-60
无
癌细胞
无限
有
实验目的:研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① ;
② ;
③ 。
结果预测及分析: 。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 。
[答案](1)a;扩散转移。(2)抗原;效应T细胞。
(3)①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
②A组加入端粒酶抑制剂,B组不加,进行培养。
③记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分裂次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①A组比B组增值代数减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有关;
②A组仍然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无关。
(4)抑制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或抑制细胞分裂)。
(2)知识点:细胞。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②细胞免疫(癌细胞为抗原);③探究实验(对照)。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本题是以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癌细胞为背景,主要考查癌细胞的特征、癌细胞在人体中引起的细胞免疫及与细胞癌变有关的端粒酶这一新发现为背景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前两部分内容属于记忆知识灵活应用层次,第三部分是新情境下的探究实验设计。
②解题方法: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免疫记忆并灵活应用,探究实验设计-对照(空白对照),主要是要找准观察对象(细胞增殖代数或细胞分裂次数)。(考纲要求为Ⅱ,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实验与探究能力)
③解题过程:(1)据癌细胞的特征:识图、填空;(2)据正常细胞癌变后,成为人体的抗原,其中最根本的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3)要求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步骤,因在实验材料中直接给出了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这样在设计步骤时给一些提示:整个步骤分组、处理、观察并记录结果,关键是观察对象要找准。最后结果分析的结论是不定的,要把各种应出现的结果分析出来,而对应着相应的结论。
(4)02—06年高考题精选:
①(2002年广东高考)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了调控细胞周期的一系列基因,及相关的酶和蛋白质。这项工作对肿瘤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同种生物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有差异。蛙胚卵裂期动物半球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植物半球细胞的 。
(2)测定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长短时,通常需要考虑温度因素。这是因为
(3)有人称恶性肿瘤为细胞周期病,其根据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发生 ,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
(4)治疗恶性肿瘤的途径之一,是用药物抑制 ,从而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如果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将阻断在
期。
[答案](1)短。(2)细胞周期受酶的影响,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3)突变。(4)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间期。
②(2002年广东高考题)现有一种由人工膜制成的袋,为检测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现提供试剂和用品如下:铁架台、烧杯和人工膜各一个,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和细棉线。
(1)请用上述试剂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能否通过该膜,请用示意图表示(加图注)。
(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① ;
② ;
③ ;
④ 。
[答案] (1)如下图所示:
(2)A、袋内外液体均不变蓝,表明淀粉和碘均不能通过袋内外液体均变蓝,表明淀粉和碘均能通过
B、袋内外液体均变蓝,表明淀粉和碘均能通过
C、袋内液体变蓝,袋外液体不变蓝,表明碘能通过,淀粉不能通过
D、袋外液体变蓝,袋内液体不变蓝,表明碘不能通过,淀粉能通过
③(2003年江苏)某实验小鼠是以生活在25℃左右的环境中,为探究低于适宜温度的环境(如10℃)对小鼠能量的影响(能量代谢的墙弱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表示),请依据所给的实验装置(如图)、实验材料和用品,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探究实验,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室温度:25 ℃左右
材料和用品:小鼠、冰袋、秒表等
方法和步骤:
步骤1:将小鼠放入广口瓶的笼子内,加塞密闭。打开夹子(A)、(B)、(C),片刻后关闭夹子(B),用注射器抽取10ml氧气备用。关闭夹子(C),打开夹子(B),使水检压计液面左右平齐。
步骤2:——————————————————————————————————————————————————————————————————————————————————————————————————————————————————————————————————————————————;
步骤3:——————————————————————————————————————————————————————————————————————————————————————————————————————————————————————————————————————————————;
结果预测和结论:①———————————————————————————————————————————————— ;
②——————————————————————————————————————————————————————————;
③—————————————————————————————————————————————————————————。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是——————————————————————————————————;原因是————————————————————————————————————————————————————。
[答案] 步骤2:待小鼠安静后,关闭夹子(A),记下时间,将注射器向前推进5毫升(推进数量合理即可),水检压计液面左侧升高,关闭夹子( B
),待水检压计的液面左右平齐
时,记录时间。得到在25℃环境中小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时间
步骤3;将冰袋放在广口瓶周围,调节距离,使瓶内温度稳定在10℃,待小鼠安静后,重复步骤 1、2中的有关操作。得到在10℃环境中小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时间
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少于25℃,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降为10℃时,能量代谢会加强
②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多于25℃,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降为10℃时,能量代谢会减弱
③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时间10℃等于25℃,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降为10℃时,能量代谢不受影响
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是: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少于25℃,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降为10℃时,能量代谢会加强因为小鼠是恒温动物,在10℃比25℃下维持体温所消耗的能量多
③(2003年春全国)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品: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方法步骤: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答案]方法步骤: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②将一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①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也萌发(或答发芽率差异不显着),该种植物的种子萌发不受光的影响。②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不萌发(或答有光组发芽率高于无光组,差异显着),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③有光级不萌发,无光组萌发(或答无光组发芽率高于有光组,差异显着),光抑制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④(2004年江苏高考)环境污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植物在污染环境中也有继续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抗性。研究植物的抗性对筛选具有净化环境的植物种类和保护环境有积极意义。
(1)一项研究表明,植物对S02的抗性和叶片上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等有关。所得数据如下表
被测植物
平均受害
气 孔
面积(%)
气孔密度(个/mm2)
每个气孔面积(mm2)
甲植物
13.5
218
272
乙植物
33.4
162
426
丙植物
57.7
136
556
①该研究说明,植物对S02的抗性与气孔的密度呈 关系,和每个气孔的面积呈 关系。
②在S02污染严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 植物为行道树种。
(2)工业生产中产生的S02是酸雨(pH<5.6)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设计实验研究酸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实验过程如图9所示(除图中特别说明的外,其它条件甲、乙均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酸雨”使植物叶片变黄,而对照实验中的植物没有变黄。该实验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参照上述装置和试剂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尝试设计实验,探究2种不同pH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①探究的问题:不同pH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②作出的假设: 。
③实验步骤(简要叙述):
④实验预期结果与分析(实验预期结果多种多样,写出其中3种并加以分析):
[答案] (1)①正相关 反相关 ②甲 (2)②不同PH的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或相同) ③用上述试验装置和试剂,采用两种PH﹤5.6的“酸雨”进行试验,设置清水对照 在3个花盆中播种同样数量(例如50粒)的小麦种子,在相同而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一段时间(7天)后,分别统计3个装置中的种子萌发率 ④a如果三个装置中种子的萌发率没有差异,那么说明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率没有影响; b如果三个装置中,PH值越小,种子萌发率越低,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PH值越小,抑制作用增大 c如果三个装置中,PH值越小,种子萌发率越高,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且随着PH值越小,促进作用增大
⑤(2005年广东高考大综合)探究PH对绿豆幼苗株高的影响。挑选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绿豆种子1000粒,随机均分10组,置于10种不同的
PH环境中,在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周后测定绿豆幼苗的株高,结果如表1:
表l pH对绿豆幼苗株高的影响
组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pH 3.0 4.5 5.6 6.0 7.0 7.5 8.0 9.0 10.0 11.0
株高(cm) 5.0 6.5 8.1 12.9 12.8 8.7 7.5 5.5 5.2 5.1
据表1完成下列填空:
(l)本实验说明绿豆幼苗生长的最适PH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酸雨是指pH≤5.6的降雨。根据本探究实验的结果可以推测,酸雨对绿豆幼苗的生长具有 ______________作用。
(3)实验室配制1LpH为10.0的溶液时,需用固体试剂,除使用图4仪器外,还需要的实验仪器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 (l)6.0-7.0(2)抑制(3)托盘天平或台秤(答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同样给分),烧杯
⑥(2005年广东高考)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某电镀厂排水口采集重金属污染液1000mL。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器材:水稻种子:试管:培养皿;纱布:尺子(l00mm);蒸馏水;恒温光照培养箱,温度设定为28℃,光强度为200O Lux);(实验材料和器材的数量不限)
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器材.请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1)方法和步骤:
(2)结果预测和分析:
[答案] (1)方法和步骤:
①用蒸馏水将重金属污染液逐级稀释10、102、103、104倍(稀释过程中pH值的变化可不作考虑),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污染液;
②挑选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水稻种子250粒,随机分成5组,50粒/组;
③取5只培养皿,垫上纱布;其中4只培养皿加人等体积的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即可),另1只培养皿加人等体积的蒸馏水作为对照;
④在每只培养皿的纱布上,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
⑤将5只培养皿置于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每天实验组补充等量的相应浓度重金属污染液,对照组补充等体积的蒸馏水,以保持纱布的湿润;
⑥1周后统计各组的发芽率;用尺子测量幼苗株高(或根长),计算其平均值。
(2)结果预测和分析:
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萌发率逐渐降低;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株高(或根长)逐渐降低。
35.(1)原题:继哺乳动物乳腺生物发生器研发成功后,膀胱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近科学家培育出一种转基因小鼠,其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人的生长激素并分泌到尿液中。请回答:
(1)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体细胞,常用方法是 。
(2)进行基因转移时,通常要将外源基因转入 中,原因是 。
(3)通常采用 技术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插入了小鼠的基因组。
(4)在研制膀胱生物发生器时,应使外源基因在小鼠的 细胞中特异表达。
(5)为使外源基因在后代保持,可将转基因小鼠体细胞的 转入 细胞中构成重组细胞,使其发育与供体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该技术称为 。
[答案](1)基因转化(显微注射法)。(2)受精卵(或早期胚胎);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3)DNA分子杂交(核酸探针)。
(4)膀胱上皮细胞。 (5)细胞核;去核的卵;核移植(或克隆)。
(2)知识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①基因工程的一般程序;②细胞工程的核移植技术(或克隆)。
(3)解题要点、方法、规律及技巧:
①解题要点: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知识点的记忆,据题目的具体问题,灵活具体的应用。
②解题方法:本题是填空题及材料分析题,应用填空题的方法,用学到的相关知识,准确具体的填上答案。(考纲要求基因工程的一般程序为Ⅱ;体细胞克隆为Ⅰ。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4)02—06年高考题精选:
①(2006年江苏高考)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
(1)在该技术中,用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目的基因的途径之一是:以目的基因转录的 ▲ 为模板, ▲ 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 ▲ 。
(2)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体细胞有细菌、真菌、 ▲ 。若将真核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对该目的基因的基本要求是 ▲ 。
(3)假设以大肠杆菌质粒作为运载体,并以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运载体与目的基因,将切割后的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DNA连接酶。连接产物至少有 ▲ 种环状DNA分子,它们分别是 ▲ 。
[答案] (1)信使RNA(mRNA)逆转录(反转录)双链DNA(目的基因);(2)动植物细胞除去内含子;
(3)3 运载体自连的、目的基因片段自连的、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片段相连的环状DNA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