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简答题答题模板
一、地理特征的分析
地理特征
描述和阐释内容
位置特征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板块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生物)、位置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地形空间排列方式;地势---海拔、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
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布、光照、日较差、年较差、有时还要分析降水与热量的组合、湿度等。如果是一个地区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建议用绝对数据。如果是不同地区之间比较就用大小。季风气候还要增加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降水特征
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水文特征
①流量大小;②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③汛期长短;④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⑤含沙量大小;⑥流速
⑦水能
①-④与气候有关,⑤与植被有关⑥与地形有关,⑦与①⑥成正比
水系特征
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④河网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
农业生产特征
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工业生产特征
⑥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铺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区位特征
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等值线分布特征
主要从走向、疏密、大小(变化方向)等方面分析
中心地级别特征
级别越高数量越少,规模越大,职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质量越高,
二、重要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
地理要素
影响因素
日照长短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问长);(3)天气状况(与白天有云时间成反比)
太阳辐射强度
(1)太阳高度(纬度因素);(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太阳辐射量
日照时间×太阳辐射强度
卫星发射基地
宏观上: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微观上:地形平坦
光学天文台
1、纬度低(最好在赤道上)——观测到星空的范围大
2、海拔高——视野开阔、空气稀薄能见度高
3、远离城市(工业区)——光源、大气污染
4、天气晴朗(内陆+湖泊或位于山顶会多晴夜,利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解释)
气温
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的性质、洋流、大气热力作用、昼夜长短的变化、人类活动
气温年较差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沼泽的形成
三维方向的水的收入多,支出少。(总)
三江平原(纬度高地区沼泽成因,区别时更加强调③④)
①降水量较多②河流经过,水源充足③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⑤地势低平,河流有凌汛,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高海拔地区沼泽成因同上,只需把纬度高改成海拔高,比如青藏高原上的(红军过草地的沼泽)
热带雨林地区沼泽强调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绝对不要回答蒸发量小。(比如印尼)
热带沙漠地区沼泽主要强调河流流经,地势低洼。蒸发量和降水量不要提。
贝加尔湖,维多利亚湖(构造湖)成因
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冰川侵蚀湖(纬度高的地区及阿尔卑斯山)
冰川侵蚀积水成湖
航海条件
优点:顺风、顺水、风浪小、雾小
海峡航行条件还需增加水深、宽度。
引水线路
长短、地形、工程量、水质、自流
气压
温度成反比、高度成反比、空气运动
降水
长期的,从气候角度分析:纬度位置(气压带或风带提示高压和风从陆地吹来少雨,低压和风从海洋吹来多雨)、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大气环流(季风)、下垫面(地形、地势)条件和人类活动等
短期的,从天气角度分析强调降水在锋面附近北半球在北侧,南半球在南侧。
河流的航运能力
水量多少、水量的变化、河道落差、水深、宽度、河网密度、含沙量(导致水深变浅)
河流的航运价值
一方面包括影响河流航运能力的要素,另一方面考虑流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和经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货物量多
沉积地貌的形成
沉积物质的多少、河道变宽、地形变平坦、流量变小导致流速变慢泥沙淤积,至于露出水面,还要考虑水深,内力作用是上升运动还是下降运动。如果在入海口还要考虑海浪的侵蚀作用。(考虑三维的收入和支出)
三、常见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问题
原因
措施
内陆湖泊缩小
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变大
人文原因:工农业、生活大量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流的水,致使入湖水量减少
合理利用水资源(展开的话就把人文原因反过来写)
外流湖缩小
围湖造田;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湖泊淤积;大量引用湖泊水
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合理利用水资源
涝灾
自然原因:暴雨、上游来水量大、河道弯曲、河道狭窄、泥沙淤积、入海河道少,泄洪能力差。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上游: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旱灾
自然原因:前期降水比往年少,河流径流量比往年少,气温比往年高、风力大、湿度小、蒸发比往年强。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
应急措施
①人工降雨;②打井③寻找水源;④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⑤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⑥补种耐旱农作物⑦运水⑧高耗水企业停产。
长期措施(如何减少旱灾的发生的次数)同水资源缺乏措施
水资源缺乏
自然: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且降水变率大(个别降水多的区域如新加坡、海南岛等由于缺少足够的储水空间也造成水资源紧张);人文: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利用率低等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能源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利用乙醇汽油。
全球变暖
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强国际间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破坏
主要是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特别是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消耗大量的臭氧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参与国际合作
四、地理事物或工程的作用及意义
地理事物
作用、意义(或影响)
地球自转
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地球公转
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划分
生物循环
作用: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土壤在地理
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水循环
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森林
作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
湿地
作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等巨大的生态功能,也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孕育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同时,湿地还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
自然保护区
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化
城市
作用: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发展中心
产业转移影响
对迁入地而言,产业的转移会产生人口密集、劳动力价格提高、就业机会增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等影响。同时,产业转移也会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对迁出地而言,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产业的提升、环境的改善,但过快会造成就业率下降。
水电站
作用: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旅游等
铁路、公路、桥梁
经济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促进沿线经济(旅游业等等)发展。
政治因素:巩固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地区)两国间强调友谊;保持社会稳定;战略因素:巩固国防(边疆);文化交流;信息沟通。
西气东输
对西部地区影响:可以将西部地区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西部电力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部: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总的: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
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
调入区(记住有了水,水有什么作用---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生活条件改善;促进经济发展;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不过总体上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表现在会缓解水污染;会提高森林覆盖率;调出区影响不大,考到的概率不大(不利)。真要考(水少了)入海口三角洲变小;咸潮变多;水生生态会受到一定影响;中段修水库会产生移民问题,土地被淹没问题。
1.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2.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 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 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开源节流(跨区域资源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破坏污染)
4.线路选择:①保证稳定的资源供应 ②线路最短化(新建线路短) ③施工难度小(地形、气候、河流) ④考虑对沿线环境的影响最小
5.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6.对环境的影响(上面已重点分析):
从输出地、沿线、输入地三个方面表述。
相关链接:
世界四大调水工程:美国东水西调、埃及西水东调、澳大利亚雪山调水、以色列北水南调。
我国主要跨区域资源调配:南水北调、西电东输、西气东输、北煤南运。
世界性资源调配:石油、铁矿的全球运输
(西气东输(中哈当作应用)和西电东送影响差不多的)
五、地理现象时间分布规律小结
地理现象
1月
7月
地球公转
1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
7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
昼夜长短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
极昼
日出方位
全球太阳东南出,西南落
全球太阳东北出,西北落
等温线
大陆上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
大陆上南北半球均向北凸出
气压带、风带
南移
北移
对流层厚度变化(北半球)
对流减弱,厚度变小
对流旺盛,厚度变大
中国的锋面活动
昆明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北印度洋洋流
北半球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
针方向流动
我国的降水
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降水少
夏季受夏季风(东南风)影响,降水多
南亚的降水
冬季受冬季风(东北风)影响,降水少
夏季受夏季风(西南风)影响,降水多
我国的河流
冬季大部分河流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
有结冰期,塔里木河断流
夏季东西部河流均进入汛期,东北地区有
春汛、夏汛
六、破解高考综合题的七大思维模型
模型(一)判断类设问的思维模型
1.判断地理事物的性质和类型
这类问题往往是对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是找依据。依据有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判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高压(反气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应为晴天;第二,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判断南极洲——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第三,基本的方法,如判断图中南半球等压线上某点的风向——按照“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的要求作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左偏转30°~45°。
2.判断地理事物的表现及合理性
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也是找依据,主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影响人们的生活方面考虑,如是否有利于人们出行,能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等;经济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这类生产活动的特性,是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是否有利于增加利润等;环境效益方面,这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其和住宅区、河流、盛行风向的位置关系是否能避免这种污染等。例如判断某大型超市的布局是否合理,应从其位置是否位于城市中心、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最大限度地接近了消费人群等方面考虑。而某些站点区位分布是否合理,要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考虑。自然条件要结合站点的特点从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分析;社会条件主要从和人们衣食住行的联系角度来考虑;经济条件主要从是否节约了建设成本等角度分析。
模型(二)特征描述类的思维模型
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通过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确定题目图示区域的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最后结合所学知识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
解答该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问题,如在附录2中对不同地.理事物的描述给出了要注意的方面等。第二,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要注意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模型(三)原因分析类的思维模型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要正确回答该类试题,就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例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6题第(2)小题,要解释甲乙两地雪期和降雪量的差异原因,就必须明确影响雪期和降雪量的主要因素及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模型(四)异同比较类思维模型
1.名词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例如,比较两洋流的差异,首先要明确洋流的流向、性质及其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然后再进行比较。
2.区域特征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较。
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
要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应注意把握“三要”:
一要掌握“四步审题”的方法。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二要注意“三项联系”。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题目中的信息优先原则)。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三要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模型(五)对策措施类思维模型
关于措施类试题,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例如2010年江苏地理卷第28题第(2)小题“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哪些措施? ”只有在明白了我国石油供应紧张的原因后才可以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查找原因。
模型(六)意义、积极影响类思维模型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例如水循环的意义在于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例如西气东输的意义要从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地域分布;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等方面进行把握。
模型(七)利弊分析、评价类思维模型
1.直接评价。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识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角度分析
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例如2010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6题第(1)小题“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就属于直接评价类问题。
2.限定评价。比如“与XX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XX方面进行评价”。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
与XX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
例如2010年全国文综卷I第36题第(1)小题“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设问中的“有利”就说明了该小题属于限定评价类问题。
七、解答综合题时答案组织与语言表达中常见误区
1.用现象解释现象
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它与事物本质之间往往不能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情况),而且作为事物的外在特征,它与另一事物的外在特征不可能构成本质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直接用一种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现象。这就需要以“基本原理”为联结项,将相互关联的现象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
例如:青藏高原上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原因是 。
有的同学将其回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地势高”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一定关联,题目要求分析出形成这种关联的内在原因,这就必须借助“基本原理”:“地势高”意味着“空气稀薄”,而“空气稀薄”又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原理”,“地势高”是现象,现象通过原理与另一现象发生关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用原理代替分析
原理决定事物本质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它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利用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讲清楚原理对问题的影响过程或途径,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将原理扩散开来。
例如:读某河道示意图,图中小岛D因泥沙淤积而不断扩大,它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左岸;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水会向右偏转。“偏转作用”是基本原理,答案只将原理回答出来,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河水向右偏转后为什么就会导致小岛与左岸相连,这些没有在答案中体现出来,同时答案中的左岸是相对概念。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北岸(或左岸),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严重,北岸泥沙堆积量大。
3.用概括代替具体
具体是相对概括而言的。所谓具体,就是要求答案与问题之间保持很好的对应性,使题目对于答案而言不具有“容他性”,即该答案只适用于该题目,对其他题目不合适,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不应只说到,还要做到说尽、说细。
例如: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资源和能源: ;②交通运输:
④农业: ;④历史: 。
有的同学回答:①煤铁资源丰富;②水陆运输发达;③农业基础好;④发展历史悠久。分析一个具体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不能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应该更加具体一些,要具体回答出如何有利,例如;“水路运输方便”,它可以作为很多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作为“答案”,它显然没有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这一主题,因而是不具体的。要具体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交通运输方面的有利条件,就要具体到有哪些水路、如何方便等。(特别是分值较大的问答题,应注意答案的具体性。其它大部分一定要用概括的语句,这样可以减少失分)该题的正确答案为:①五大湖西部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炭资源丰富;②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有便利的水运,大西洋沿岸有优良的海港;③地势平坦,农业发达,是美国重要的乳畜产品产地,农副产品供应方便;④是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
4.用部分代替整体
很多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是由多种原因或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点到为止”,而要全面地分析
各种原因或因素,做到“言无不尽”,不能出现遗漏。如分析原因时,应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分析条件时,不仅要有有利条件,还要有不利条件;分析影响时,既要考虑正面影响,也要考虑负面影响等。
例如:城市人口密度比农村大,原因是 。
有的同学将其回答为城市工业和商业发达。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开发历史条件等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其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本题的分析模型。在分析时,应该把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特征进行比较,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条件,本题答案是否全面,取决于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是否到位,即社会经济条件到底包括哪些方面。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两个方面,社会方面包括生活条件、文化、交通、教育、医疗等,经挤方面包括经济的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的多少等。上述答案只从经济方面进行了分析,因此是不全面的。该题的参考答案:城市工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城市交通方便,文化教育和医疗条件好。
5.用臆断代替规范
地理问答题答案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在答题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性、专业性的语言,如地理名词、术语、概念等,这是答题的一个重要标准。
例如:“河流水量的变化”应表达为“河川径流的变化”,“某居住地”应该用“聚落”表达,“某地区的位置范围”最好用“区位”概括……
许多问答题运用的是教材以外的知识和材料,从表面看出乎意料,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反馈教材的相关信息:从而使答案尽可能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例如:要求描述某条等温线的走向,出现了“由下向上弯曲”、“自西南向北再向东,然后偏向东北”等种种模糊的字眼。究其原因,一方面,对“走向”这一地理术语理解不清,即描述走向要讲明是按什么方向延伸,而非分布特征、弯曲方向;另一方面,有些考生平时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或者不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问题。
思考过程固然重要,把思考过程完整地表达出来,则更具有意义。因此,在学习时,不仅要学会思考,而且要学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