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 届高考南京二模作文点评及范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每个人都有秘密,隐私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大自然也有秘密,科学探秘已经变成时代热潮。
【材料审读】
从材料的内容来看,这是一则社会现象类材料。
概念理解:所谓“秘密”,它与“公开”相对,指有所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隐私”,指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属于秘密的范畴。“秘密”的内容丰富,因人的社会身份不同,可以表现为个人、家庭、单位、行业、地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秘密;因秘密的可知程度不同,可以表现为隐私、机密、绝密,大自然中神奇的奥秘也是常人难以发现。
关系解说:材料由两个分句构成,围绕着核心词“秘密”来陈述现象,这一现象来自于对现实的概括,具有普遍的意义。前一分句从个人角度说隐私的保护,此处的“秘密”表现为个人的行为、心理、情感等,指向社会意义;后一分句从自然角度说人类的探秘,此处的“秘密”表现为自然现象的知识、原理、规律等,指向科学意义。两者并举,思维的空间较大。
【立意角度】
可以把握材料的两个分句,分别确定立意的角度;也可以着眼整体,综合思考,正向立意、反向立意皆可。
从个人角度立意,可以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表达隐私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知识产权、行业信誉、集体利益等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倡保护隐私。反过来说,当一些秘密危及他人和公共安全,我们就有揭秘的责任。
从自然角度立意,可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探秘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人类需要不断地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
另一方面,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规律,不能强加人类的意志,无视自然的启示,无论阐述怎样的观点,均不可偏离“秘密”这个核心。
可以综合立意,通过思考人类在认识自身和认识自然方面的不同行为,表达人对未知领域的无限追求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需要在探秘、揭秘的同时建立相应的保护规则。
【文体构思】
《考试说明》要求写记叙类、议论类、抒情类等文章。“类”中有多种文体,议论性散文又比较普遍,因此,评判时能够在规范文体的基础上,鼓励多种文体写作。
文体自选,可以写评论、杂文、随笔,也可以写小说、散文、科学故事,等等。议论文重在评判其见解、思辨和说理能力,注意议论类文章的中心与材料的关联度;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注意记叙类文章的立意句或立意的关键词,区分是表达立意的重点还是张贴标签。
【范文文选评】
1.只闻墙内佳人笑
史铁生在《病隙随笔》中写道:“趣味是数不尽的墙,上帝的秘密要好好保存。”
读来共鸣,以此比喻秘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欲窥而
不得窥,有声却依稀不清,从而那欲一探秘密的心思,自然就蠢蠢欲动,如爪挠心了。
可墙是诱惑,其本质是阻隔的屏障,人心本就是对外人设防的。墙中,是别家院,秋
千上嬉笑的佳人,亦是别家的如花美眷,仅如诗人聊表幽思了也罢,岂容你摩拳擦掌翻上
墙头,将墙内风光一览无遗?说白了,这叫偷窥,是大煞风景的事。正如网络上那些无底
线黑客,美国“水门事件”,贼眉鼠眼侵犯隐私之态,哪一个不叫人鄙薄?
更何况,墙的内部可不尽然就是佳人秋千了?并非所有的秘密都如歌德晚年经历了
“玛丽恩浴场哀歌”的浪漫后,回避所有家人,精心装订的蓝色亚麻封面的诗集那般朦胧
美好;人的复杂幽深永远无法仅靠揣测衡量,孰知你掀开帷幕一角之后看到的不是卑鄙、
罪恶、把柄?
众所周知,求知乃是人类本能,好奇心的力量驱使着我们向更高、更远、更深的地方
不断挖掘。但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掌握好求知的方向。总将眼光对准旁人的秘密,非得
把那墙折腾塌了,最终旁人难堪,知道太多隐私对自己也是负担,甚至带来危险。
余秋雨言:“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
远山沧海。”这不正说明我们探求的方向应是这无尽趣味的天地之间吗?
回看世上的杰出之士,莫不是做到了如此。在征服自然之墙的途中,人们发现的是青
蒿素、引力波,是千百年来望也望不见的月亮的背面:他们的心中装的是生老病死、宇宙
奥秘, 以及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夙愿。 自然的秘密是上帝的恩赐, 是从那云层之伸出的手,
牵引我们到达一个个从不曾领略的高度,心境更是开阔坦荡,不似从前逼仄狭窄。
再一思,无论是何处的秘密,与我而言终是主客之分。面对对自然的秘密,亦不可以
“皆为我所有的”霸道之心待之。保持敬畏,谦逊求知,遵守其规律,总是会让我们在求
知过程中少犯差错的。
《面纱》中,瓦尔顿明知门后便是妻子凯蒂的秘密,但也只是转动了下门的把手,然
后就松开,仅此而已。面对他人的秘密,我们也应持有“不推开”的敬意,到此为止。
再闻墙内佳人笑,我也莞尔,而后,只向着那远方的山峦奔去。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最可贵的莫过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限制的要求写出有自己的思考,
展示出自己巧思来。本文即是切合这样要求的佳作。
文章围绕“秘密” 而述,准确把握其内涵,观点态度阐述得清晰明确;构思别出心裁,
以史铁生“墙与秘密”的话开篇,联想到苏轼词句“窗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引出“探
秘”的话题,在“墙的设防”与“人的偷窥”的辩证中,作者指出,一方面侵犯隐私“叫
人鄙薄”,另一方面即便看到“墙的内部”,或许也只有“卑鄙、罪恶与把柄”,现象评
述如此生动精确难得可贵。
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墙折腾塌了”后的危害以及对待墙的正确的态度:人
类探求的方向应是无尽趣味的天地之间——对于自然的探索也应装的是精神的高度与敬
畏之心;对于他人的秘密,也应有“不推开”的敬意。思绪完备,令人赞叹。
另外,史铁生、余秋雨、歌德、《面纱》、青蒿素、引力波等等,信手拈来,显示作
者广阔的视野与丰厚的积淀。故判为一类上。
(南航附中 唐修亮)
3
2.生命黑箱
杰罗姆·魏格曼在《父亲坐在黑夜中》里描绘了一位不愿敞开心门的父亲,无论儿子
如何询问,他都回答:“没什么,我只是坐坐。”
是的,秘密在每个人生命中都必不可少,它不可分享,全然属己。正如作家颜昆阳所
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口黑箱。”我想,那黑箱内,装的便是每个人独有的秘密。
秘密是什么,这本身难以界定,因为人们的一切隐私以及不愿让他人知道的东西都可
以称得上是秘密。然而重要的是,一旦成为了秘密,那便是属于自己的、不可侵犯的神圣
领地。
秘密给了人独处的空间,让每个人都有独立审视自我的机会。在那口“生命黑箱”中,
无人看到、无人打扰,因而你在那里可以不受限制和束缚地思索和回忆。或许这也是为什
么魏格曼笔下那位父亲如此享受夜里一个人的秘密时光, 他可以完全沉浸在思绪中, 抚摸
过去的人事,认识最本真的自我。
更重要的是,秘密是心中与世隔绝的一块圣土,是灵魂的休憩和调整之地。如果没有
了秘密,那人们便会像杨牧所说的那样,“将灵魂暴露在阳光下,然后慢慢枯萎”。在生
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来往,劳役于琐屑的世俗,灵魂也会渐渐疲累。好在我们
可以在秘密的黑箱中避开阳光、避开一切,让灵魂在无人打扰的安静中洗去疲累。
既然这口“生命黑箱”如此重要,那么尊重秘密、保护隐私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
喻。可是反观当下,人们一边守护自己的秘密,一边却又没有尊重他人秘密的自觉。这是
多么矛盾与荒谬!铺天盖地的隐私泄露、肆无忌惮的“人肉搜索”,让我们不禁觉得在信
息和互联网的时代中寸步难行,似乎稍一不留神,便会有一丝窥探的眼神投向自己的“生
命黑箱”。保护隐私的社会共识似乎正在被一分为二:人们只有了守护自己秘密的意识,
却没有尊重他人秘密的共识。
请对所有的“生命黑箱”一视同仁吧。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你想守护自己的秘密,
那前提一定是你不去窥探他人的黑箱。 对此, 或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发出张爱玲式的感
慨:
“光怪陆离的世间,只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人活得行云流水。”那里是秘密,是每个人
的“生命黑箱”。
点评:
本文紧扣“秘密,”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准确而有层次,论证了秘密是“属于自己的、
不可侵犯的神圣领地” , 能让人认识 “认识最本真的自我” , “是灵魂的休憩和调整之地” 。
以“生命的黑箱”串联全文,从基本特点到重要价值再到反思现实,呼吁每个人在对待隐
私时能推己及人。作者深于阅读,转化恰切;语言流畅,内容富有时代气息。故评为一类
上。
(南师附中
夏清)
4
3.本立而道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自从“以人为本”的理论提出以来,人本就受到了广
泛的支持。因为以人为本,所以隐私保护,保障人的精神独立性和尊严;因为以人为本,
所以科学探秘,保障人的物质需求和探索欲的满足。
这固然无可厚非。然而,当隐私保护成为了违法犯罪的庇护伞,甚至在人与人之间竖
起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当科学探秘成为了无限度向自然索取的保护衣,抑或在自然身
上留下肆意践踏的足迹时,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被扭曲成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狂妄理论,
终会遭受惩罚。
王开岭说: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要回头看来时的路,坚定初衷,
就意味着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精髓: 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相处都是独立圆足的生命的对话,
但求交换非关键秘密以求共生,不求窥探关键秘密以至互损。
人与人的相处, 既要求灵魂的交融, 又要保持独立性。 我们每个人都不愿也不能做 “攀
援的凌霄花”,而应做傲立于朋友身旁的大树。“以人为本”指的,就是“平等地站在上
帝面前”进行灵魂对话的境界。人们总爱窥探他人的秘密,无非是为了满足庸俗的所谓好
奇心,而实乃因肉身的眼界局限做出的损人不利己的冲动行为。“羽化登仙”后,双方站
在灵魂高度,交换某些秘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从而携手进步;而保留另外一些秘密则是
维护个体完整性,不过分侵入他人的生活。这,才是隐私保护的真谛。
人与自然的相处更需要互相尊重、互惠共生。“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与技能,在
方法与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人了解自然是为了创造出为自己所用的器物,更
是为了在将宇宙规则铭记于心, 然后更好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不因无知而损害自
然。“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科学探秘从来不是为了窥视甚至奴役自然,
而是为了“与造物者游”,与自然相互了解,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自然愿意展示的
秘密,我们利用它;不愿意展示的秘密,我们也不必强行挖掘,这便达到了“天人合一”
的境界。
故而,以人为本不是侵损他人成就自己,也不是劫掠自然填补人类的欲望黑洞。愿我
们守住真诚的心,本立而道生,共创美丽的明天。
点评:
面对一个对比性的题目,作者努力归纳“保护隐私”和“探索秘密”两种行为背后共
同的动机,即都是“以人为本”。围绕“以人为本”讲了两个不同领域的行为,既有高度,
又能抓住关键词,展开论述,难得可贵。评为一类中。(南师附中
张志强)
5
4.秘密需要敬畏与尊重
秘密,一个隐秘的词汇。它是藏匿在心灵花园中的暗流,是不愿为人所知的瞬间与记
忆。它也是浓重叶影与洞穴深处闪耀的微光,是大自然罩上面纱等待探索的珍贵礼物。
每个人都有秘密,这种秘密由于人的个体性和身份性,随着法律的日趋完备被赋予了
尊重与保护的权利。而大自然亦有秘密。似乎缺少了法律光环下的“神圣不可侵犯”,自
然秘密更需要每个人来自心底的敬畏与尊重。
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当你一步步接近所谓的秘密,你便越
来越能看见自己。”对秘密的态度,更是我们人格的试金石。当科学探秘的大潮席卷数个
世纪以来的世界,不可否认,自然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福祉,恩泽后世——布鲁诺对宇宙的
认识,让我们不再需要躲在僧侣的袍角,去猜世界的哑谜;工业革命中,人们发现湍急的
激流是电力的摇篮,森林下的土层中潜伏者能量巨大的煤炭和斑斓的矿石。自然,已从远
古时期神性的圣坛跌落,不再是令人恐惧、受人祭祀的可怖形象;她的面纱一角被揭起,
她的秘密逐渐显露在大众的视野。
的确,自然的秘密不应像人的隐私那样被戴上禁止探究的枷锁,一方面是科学探秘蕴
藏的巨大价值潜能, 一方面是怀有敬畏与尊重的探秘是合乎法理与道义的。 当我们敬畏自
然的秘密时,我们会惊异于她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而非心生狂妄,企图征服而最终面
对自然的复仇粉身碎骨; 当我们尊重自然的秘密时, 我们会对自然的馈赠与其对人类文明
的促进心存感激,而非萌发贪欲破坏这美丽的生态。当秘密不再是秘密,当自然神秘的宝
藏沦为枪靶和谋取利益的目标,或许真的会像《流浪地球》中发生的那样——不堪重负的
地球被秘密发掘者们伤得千疮百孔,被迫流亡。
个人隐私保护的旗帜已然矗立,而自然意识的荒原还甚贫瘠。个人的秘密需要敬畏与
尊重,而大自然亦需要。她是美好、芳渥的母亲,将秘密之光照进每个敬畏她的儿女的心
房;她也会是心狠手辣的复仇者和刽子手,当我们利用她的秘密予取予求,肆无忌惮地叫
嚣破坏时,会给我们猝不及防的沉重一击。
当科学探秘的风暴潮裹挟,我们是坚守对大自然秘密的尊重与敬畏,做一块不随波逐
流的礁石?还是无底线地窥视她、 伺机谋利, 被蠢蠢欲动的海浪支配?保护隐私的重要无
须赘言,秘密同样需要敬畏与尊重,无论自然,抑或人类。
点评:
这篇文章立意比较新颖,从自然秘密的角度出发,肯定了科学探秘的正确性并提出了
对自然秘密应持有的态度,层次感强且具有思辨色彩。同时,也能运用名言警句和实例支
撑论点,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一篇优秀的作文的特征。评为一类下。
(南师附中
孙富中)
6
5.秘密中的自我
向着遥远的前方无限伸展的青铜眼具,延着身体两侧扩大延展的青铜人耳,还有极力
夸张修饰的鼻部雕饰……三星堆文化以其狞厉的造型昭示着古代先民渴望探秘自然的基
本愿望。而自那以后这朴素的愿望,就成了人类历史永不泯灭的微光。
对自然的探秘,反映了人类对自我身份的不断探索。
自然以造物之手塑造了自然界的种种形态:花鸟、虫鱼、鸟兽。而人类观察万物,却
独独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疑惑。于是,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怪物以人为谜底,创造出一
道难解的谜题,可见人类的困惑。而探密自然恰恰是人类自我的寻找过程:我从哪里来?
又将要到哪里去?科学家们百般探求,而在那花鸟、虫鱼、鸟兽的进化演变中,人类试图
拆穿秘密,印证自身的演绎。
有趣的是,在这科学热潮中,我们同时也在强调前所未有的隐私保护,尊重个人的秘
密、保护隐私成为社会共识。这看似矛盾的两种倾向中,却反映了相同的本质,即自我身
份的探索与维护。
探秘自然是在寻找自我,而维护个体隐私则是在捍卫自我。索尔仁尼琴提倡人应当享
有不知情权。 现代人的寓居也由从前的四世同堂变为如今的私人公寓, 无不是因为只有守
卫住最后的秘密,为心灵留一片无人踏足的净土,才能在“暴风雨侵袭的时候”,留下可
以退守的最后阵地。是隐私使得个体区别于芸芸众生,成长为独一无二的那个“人”。
从这一意义上说, 无论是向外探索自然的秘密, 还是向内维护自身的隐私, 秘密之中,
自古不变的是人类对“自我”二字的守卫。在向外探索中寻找自我,在向内守秘中维持自
我,自我的构筑使得人得以在“动物”这一面目上架构起人类的尊严。自然的秘密引导人
们弃而不舍的探索,而个体的隐私则为这一探索设置了边界,边界之中,我们可以创造自
己独特的形象、个性与身份。
三星堆青铜的面具在向外探索秘密的造型中, 也保有着面具最原始的功能——向内的
掩蔽与保护。这其中我看到了于秘密中找到的自我。
点评:
面对类似并列对照型的作文题,写作最忌讳的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平均用力。但
本文恰恰就完成了一次漂亮的“五十大板”。写作的关键,乃是作者另辟蹊径,巧妙地找
到了原材料中自然奥秘与个人隐私的上位概括点——自我的探索与维护。 在这个核心观点
的统摄之下,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与对自我隐私的守护天然地构成了自我探索的内外两方
面,相辅相成。本文构思独具匠心,结构清晰,首尾呼应,行文精致。评为一类卷中。
(南师附中
陈玉洁)
7
6.面对隐私
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中,我们认识了这样的世界:老大哥式的贪欲裹
挟时代的每一个微小个体,他们的思想被强迫同化,个人毫无隐私与秘密可言。就连主人
公温斯顿的感情悸动,也全在他人的掌控之中。
作家构建的这样一个具有警示意味的社会, 某种程度上告诫我们保护隐私对于个体的
独特性的意义与价值。
每个人都有秘密,它是个体区别于他人外物的标志,是不愿诉诸他人的内心想法。旁
人不应侵犯隐私,因为对于别人内心的占有,会将其灵魂完全暴露于众,个体沦为被掌握
被控制的已知对象。他不再具有独特的人格,泯灭于骚动不安的人群之中。这种被动的灾
难,使他们甚至暗中伺机向更多无辜的民众伸出魔爪,以填补内心被看透的情感空白,如
波德莱尔所言“兴高采烈地走上泥泞的大道”。
我想,隐私的保护的意义在于冲破这种虚荣的占有的恶性循环,肯定个体的尊严于价
值,使其不至于消陨于集体思维中,走出千人一面的牢笼。在历史的宏达叙述中留下自我
独特而完整的痕迹,是一种幸福;而保护他人这般权利不被剥夺,是更加深远而宏达的幸
福。
庆幸的是,隐私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幸福感与被尊重
感超越小我的私欲与一时占有的畸形快感, 它是长远而非瞬间与留于浅表的。 纵观历史长
河,我们可以不无欣慰的发现,从原始氏族彼此“坦诚”的茫然度日,到文艺复兴对个体
隐私的强调保护,再到如今隐私权的确立与社会共识的呼唤,人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扩
张;懂得生而为人的价值。当这种意义升华为社会思维,其意义便不言自明了。
然而,信息时代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某些名为“黑客”的群体探索他人的秘密提供
了工具与技术支持, 以用户的收货地址联系方式为生的人也屡见不鲜。 这固然体现了隐私
的价值转化为物质的度量的维度,但也警示着我们:隐私保护的路途仍旧漫长,需要诸位
的共同努力,切不可因难而畏缩,因已成为社会风气就逃避应付的责任。
守护自己与他人的秘密,增强维护保护隐私的社会意识,便可不再延续温斯顿们的痛
彻心扉了吧。
点评:
文章紧扣“隐私”来写,从《一九八四》的警示意味入题,提出保护隐私的必要性和
意义,进而论述到人们已逐渐形成共识的“隐私保护”的具体表现,同时对侵犯他人隐私
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剖析,进一步强调观点。全文论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有层次意识,
语言凝练干净。判为一类中。(南师附中
李韦唯)
8
7.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我曾经去过苗寨,穿筒裙的阿妹操着带口音的普通话问我:“打尖还是住客?”我提
出要去看看五毒,问问巫盅,便立刻有个小盒子伸到鼻子底下:门票三十。
这打碎了我对苗寨所有的幻想。我所憧憬的是未开化的原始模样,是一千年前红线盗
盒的凤凰寨,而不是今日这般的“走近科学”。
苗族阿妹笑我是个痴虫。她说明明是你们这些外族人钻到深山老林里搞什么科学探
秘, 把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制成标本供人学习, 我们也不想的嘛! 我一听便来了劲头, 问她,
那你们肯定存了点私货吧?阿妹举起除草的锄头作势要夯我,开发了那么多年那还有私
货,我们苗寨啊根本没有外面传的那么邪乎!
阿妹最后扔下句“有钱不赚猪头三”,就忙着招待其他游客了。
她的确存了几分红线的俏皮,但终究不是唐传奇中的小蛮婆。那我到何处去寻找心中
的凤凰寨呢?
还是去书里吧。书里的每个人都藏了了些小秘密,甚至连凤凰寨这片土地自身,都因
它的异域风情而披了层神秘面纱。
其实人也好,自然也罢,吸引你的不过是那块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挠上了你身上那
块痒痒肉, 于是愈陷愈深。 倘若真的要被解密的一干二净, 不就成了明日黄花, 索然无味?
谁还需要看你!万事万物贵在保持神秘感,吸引力才能保持经久不衰。
人与自然都是这个道理。懂得越多越空虚。越容易丧失生活的乐趣。
薛嵩吃了个哑巴亏,以为自己买了个七州十二县的节度使做。实际上苗人根本不认大
唐皇帝,还是靠着红线的关系才占了一块地,盖了凤凰寨。薛嵩的秘密在于他仍然对外宣
称这儿真有七州十二县,他想再诓一个节度使过来,尝尝他当年的滋味。
于是连带着凤凰寨都变得神秘而玄幻。外面一圈种着层层叠叠的剑麻连猪都钻不进
去,树上盘着红线养着的大金蟒蛇,阴森森的吐着信子。实际上,凤凰寨里面不过是一间
吊脚楼住着无所事事的大唐节度使薛嵩和他的蛮族侍妾红线,大金蟒蛇也根本没毒。
真相就是这么无趣简单,可真正因为无法触及对象,田太守才会五次三番地觊觎凤凰
寨的地盘。
最后的最后,薛嵩终于能当个正儿八经的节度使了,天天嚷着要去长安的红线却不愿
意走了。因为她晓得长安除了是个花花世界,她还得三截穿衣二缕梳头,照顾薛嵩一大家
子人,没时间出去玩。
现在的苗寨,一如当年的长安。
你瞧,当秘密面纱被揭开,当你从蛮夷之地来到文明开化的尘世,一切都在不可避免
的走向庸俗。
我宁可保有心中的幻梦。
点评:
富有生活趣味的苗寨对话与曲折而引人深思的唐传奇故事映照起来, 使得行文灵动而
有味;真实的现在与虚幻的文学对举,巧妙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苗寨因为文学历史的包
装而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又因过度开发而直白无趣。 王小波改编的红线的故事因为玄
幻而诱人,因为知道了寨内的底细而索然乏味。作者就在这样看似随意的叙述中,适当地
加入了自己的感悟,起到了点晴的作用。整体看来,起笔轻松,推进随性,但巧妙地完成
了主旨的构建,让人在轻快的阅读中完成了思想认识上的共鸣。
(南京市中华中学
武健)
9
8.为一棵树保守秘密
当一片树叶躺在实验台上, 它的秘密似乎清晰可见;而当它战胜风与人的采摘,立
在枝头,那读不懂的,也许才是他真正的秘密。
用精密的眼光去看一棵树,我们看见它的树皮脱落是正常的生长现象,树叶的斑斓是
花青素叶黄素的有机组合,斜倚的枝条是阳光的刺激,虬曲的树根是水和石头的挟限。
我们眼中的树,于是成为数据和专有名词的集合体,一览无余。
但一棵树的秘密远远不止这些。树叶上的虫洞也许见证了一场化蝶,交杂的几杈树枝
也许在等待一只鸟儿的窝; 秋天一片极漂亮的叶也许是为了落进隔壁小姑娘怀里——她想
要一枚书签;更多的时候,树在回味。
一棵树,他经历的实在太多,穿越时光的束缚,树长久的生命让他渊博、沉稳。他或
许见过扁舟归来的游子, 落月摇情, 为他拂去尘埃满面; 他或许面对金戈铁马, 战火纷飞,
身上留下风带不走的焦燎; 他或许系满过象征思念的黄手绢; 他或许是情深意重海誓山盟
的见证,就像满城梧桐,见证悠长的爱情。
树蕴养着秘密,是自己的见闻,也有人们倾注给他的感情。树的每枝每叶,风中每一
次轻响,都低声倾诉着自己的秘密。
只是人们不再听懂。刘亮程说。一开始人们不知道是树在说话,人们惶恐;后来知道
这是树的声音,于是树就只是树了,人们失去了进入他的门。当我们成长,我们接受了科
学的教育,却让自己的心也理性化,科学化,我们便失去了树的秘密。
科学探秘成为了时代热潮,当我们面对一棵树,我们将他的年龄,尺寸,品种,产地
清晰列在纸上,“这就够了。”科学心满意足地喟叹,于是我们转身投入仪器和表格,忽
略树和他真正保守的秘密,忽略被抛弃的诗意和想象。
一棵树的秘密绝不仅仅在于“树”的身份,而在于树与人心灵的交流。当我们被过度
科学化而失去孩提时, 乡村中感性的心灵, 树就失去了其意义而沦为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
冷冰冰的产品,自然的美与奥秘才真正对我们紧闭门扉。
科学技术已如此发达,何必再让自己变成仪器?不如去倾听,去保守一棵树的秘密,
也是保守自己心中的诗意。
点评:
文章一开头就以“一片树叶”的形象入题,具体而直接的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秘密,
给读者以明确的概念: “用精密的眼光”
去探秘,是真正的探秘吗?作者认为那只是一些
数据和名词集合体,一览无余,无密可言。真密在何处?文章在此转得好,真密不但在于
他的经历,还在于人们倾注给他的感情。这里,作者是用了心思的,是由外在写到内在,
写到了人不再懂“树”了,也就丢失了树的秘密了,原因是我们忽略了真密,抛弃了诗意
和想象。这里在结构上勾连上文,显得严密而紧凑。文章的结尾回归主题,呼吁人们保守
心中的诗意去倾听,这样才能探得真密。
文章的立意具有现实意义,切合当今社会大众的心灵之需求。构思精巧。以一形象入
题,以形象喻题,且语言表述清楚,作为考文,较为难能可贵。
(南京市中华中学
李洪明)
10
9.给南极以尊敬
南极腹地自古以来就受到各方关注,直到如今依旧是人们神往的探秘之地。
寒冷和苛刻的环境从未挡住人们的脚步。 这些为它罩上神秘面纱的元素反而促使人们
的探索。
人性骨子里就存有极不寻常的反叛因子,越是被称作秘密的,越会引起人们的好奇。
自然确实有太多秘密了。早期的探秘者们来到南极亦是为解密而来。
然而随着解密的行程,人们也给南极生灵带来无数痛苦。鲸鱼带来的商机,屠杀企鹅
带来的变态的满足感,当真是探索自然界的秘密吗?
人们用“探秘”一词,其本身应是自有尊崇在其中的。如若是抱着征服心态来看待未
解之谜,那么即便解开了这其中的秘密,也似乎没什么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秘密,才有了禁忌,进而有了条规与信仰。人们对待自然的秘密,是探
索而非征服。
反观当下,自南极的条约签署后,这片被凌虐的大陆才有了片刻喘息。如今人们去到
南极有着极为严苛的条例规定。除了记忆什么也带不走,除了脚步什么也不能留下。
然而南极大陆这片国籍空白的晶莹之地却并不能代表整个地球。
人们对自然的无度开发因被冠以“探秘”一词而变得堂而皇之。那些深埋地下的,无
论是水、盐、石油,都是大地核心的秘密,而人们却毫不在意地恣意挥霍。
可是人类也是自然秘密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藏着多少未被发现的秘
密?
科学探秘不仅仅是发现答案,更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观与思考。而这一点,不仅仅
是对自然的秘密适用。因为人类自身亦是有隐私和秘密的。
当下人类自身隐私被粗暴地、血淋淋地展现在他人面前引起了人们对个人秘密的保
护。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尊重。对待秘密,人们当有所选择。就像《哈姆雷特》中所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面对自然的秘密,人们选择去揭示,因
为这也许是推进人类文明的助燃器, 然而面对同类的秘密, 知道或不知道也似乎没有很大
区别。
可是问题也正在于此。对时间来说,人生的时间不过是毫厘而已,人们很少能够去关
注超过自身生命长度之后的事。
我们给予秘密的尊敬,不仅在于是否去探寻,更在于探寻的态度。多年前人们对于南
极的探秘未能给予足够的敬意,那么当下人们对于科学与自然的秘密是否有了改变?
请给予它们应有的尊重,无论是对自然或是人类自身。
点评:
作者选择人类对地球上最神秘之地南极的探索巧妙入题,指出“越是被称作秘密的,
越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剖析人们喜欢“探秘”“解密”的心态。转而指出“探秘”给南
极生灵带来的痛苦,质疑此类“探秘”的意义。进而提出:有秘密才有禁忌,“探秘”不
应当是“征服”,更不应以“探秘”为借口对自然无度开发。作者在辩证分析人类科学探
秘的应有态度后并未止步不前, 而是从人与自然关系上进一步反思人类行为对自身隐秘的
影响,呼吁人们给予“秘密”应有的尊重。
文章切入的角度独到,思路的几处转换非常自然,对问题的思考层层深入。语言朴实
无华,但简而有味。判为一类下。
(二十九中
莫春雷)
11
10.伟大的隐秘
王尔德曾在书中写道: “我愈来愈喜欢隐秘了,一切东西只要被隐藏起来就会变得妙
不可言。”
所以我们闭口不谈心中所想, 即便是和最亲密的人分享, 也多少有些等价交换的意味。
这昭示着隐私的不可侵犯性,在未被知晓前它是美好又曼妙的少女的微笑,在被公之
于众后她又是血淋淋的利牙。没有人能估量它的破坏力和美好度。
就好像米兰· 昆德拉笔下的特蕾莎, 她选择离家无非就是因为母亲和继父的无处不在。
她渴望的自由诚然是在隐私被尊重之下的自由。所以她一去不复返,去找寻自己的渴望。
由此可见,隐私对一个人的重大意义。它首先是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并且是很多追求
的保障。它不仅意味着自由,更意味着尊重。
大数据时代的私密度同 《1984》 中并无本质区别, 一切行为言语都可能会被记录在案,
只是相较于《1984》的集权压迫,前者的信息隐私曝露偏向于无知的自主选择。
每一个被爆出售卖用户信息的平台、网站、App,无一例外被舆论大肆批判,随之而
来的不是实质性的改变,而是更多、更严重的此类案件的发生。一来无良商家实在可恶,
二来人们保护隐私的意识确实提高了,然而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自由在高处》一书中提到我们生活的环境毫无隐私可言。其实也不然,只要读心术
尚未被科学家们研究出来,心中所思所想倒还算是隐私。无处不在的监控、网络并不能窥
视人心,有隐私首先得有隐私意识。
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还是值得庆幸,毕竟尚未生活在“美丽新世界”。没有无处不在的
幸福不由分说地吞噬一切,没有药丸把我们变成幸福的渣滓。这说明隐私的确实存在。
在意识到它确实存在之后,是整个社会集体保护意识的觉醒。诚如弗洛伊德所言:任
何一种普遍性犯罪,都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同样的,隐私保护,也是社会的共识和责任。
也许还要闭口不谈,也许还要等价交换,小心翼翼的隐藏和极力掩盖的深意,都造就
了妙不可言的隐私,伟大的隐秘。
点评:
文章开篇以王尔德关于“隐秘”的名言引出自己的理解:纯属个人所有,具有不可侵
犯性,“隐”之“美好度”及“揭”之“破坏力”,进而揭示它对于个人的重大意义。接
着作者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泄露现象讨论当下人们的隐私意识。 与文学作品中虚构或批判
的毫无隐私的社会和时代相比,当下时代可算宽松,个人隐私确实允许存在,但大量外泄
事件又表明有一定意识后,更需要社会提高保护隐私的共识和责任。最后回到“隐秘”,
照应标题。
作者阅读面较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能够结合《1984》《自由在高处》《美丽新世
界》等作品中提到的社会环境来审视大数据时代的现象,辩证分析问题所在,思考应对之
策,有一定现实意义。总体思路清晰,部分段落与段落间的逻辑联系还须进一步优化。题
中的“伟大”二字,似乎未能着落。判为一类下。
(二十九中
莫春雷)
12
11.九月初九
我常想人类对于百慕大三角的不得其法是否是大自然的一种警示, 警告人类不要再变
本加厉地探索它不想暴露人前的秘密。
曾经的我们不这样令人厌恶。旧时我们与大自然交浅言深,与其神交,文章里更连续
表现着平等的善良和互相尊重。楚辞言“洞庭波兮木叶下”,却不会为了“木叶下”而拼
命摇动树枝;魏晋竹林七贤于竹林把酒言欢,没谁非要砍下竹子看个究竟;即便汉赋好大
喜功, 也仅是把金木水火土旁的字写了个遍而已……人们渴望从自然获得灵感, 获得哲学
的智慧,却从不企图窥视它们的秘密。 《山海经》写山“阳多金,阴多玉”,再多也没有。
怎么来的?他们快快乐乐地不问不想。
然自赛先生莅临中国大地, 仿佛什么被打碎了一般, 人们打着科学的名义涌进山林奔
向沙漠,释放了自己憋了千年的窳劣的好奇心。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自然种种全成烟魅
粉灵,你方唱罢我登场。基因的秘密被勘破,人们欢呼着肆无忌惮地滥用转基因,甚至妄
图修改人类基因来躲避灾病。他们不害怕自己知晓太多,反而大言不惭地对自然说: “知
尔甚深。”真的吗?
总有些大自然的神秘之处是科学难以解释的是人类注定难以言明的。 古代每值王朝更
迭总有歌谣唱天地异象;白虹贯日或彗星袭月象征凶事……自然每作昭彰。
“战地黄花分外香” , 不论人心如何冷硬战事如何酷烈, 自然总呈现柔软包容的姿态。
我担心疯狂的人会用科学的自以为是揭露大自然, 非把自然逼急不可。
人类的隐私权为基
本人权,却不肯让自然保有它的小秘密。自然是植物性的,科学是动物性的。自然甘心奉
献已是人类该感恩戴德的,但大概人也是动物的缘故,一侵略起来便忘乎所以,却忘了没
有植物动物将如何自处?当自然有一天真的不存在秘密, 就不再仅是科学范畴的意义, 而
是人还为其人吗?
如果自然的秘密消逝,人类就真的没有可平等待之的事物了,会发生什么我不敢想。
而若自然不得不做出反击,以必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所以别再头破血流地冲向百慕大三角了,放过自己,也给自然留一片净土,留下放置
秘密的余地。
是岁九月初九,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涛,不问科学。
点评:
文章由旧时与自然友好神交写到今日以科学名义入侵自然,呼吁人们保留自然的秘
密,文面整洁,书写美观,文笔流畅优美,富有诗意,展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
学积淀。
灵活运用了《楚辞》、《山海经》、“魏晋竹林七贤”等丰富的素材,新鲜而巧妙。
可贵的是作者并非堆砌材料, 而是在精当的列举、 巧妙的引用之后, 恰到好处地加以议论,
颇有新意。
开头以“百慕大三角的秘密”引入话题,文末再以此做结,首尾呼应,思路清晰,结
构分明。借重阳登高和陶潜诗句抒回归自然之乐,标题新颖,结尾简洁有力,意蕴深刻。
文章若能从“探秘应有度”的角度去论述,则更富思辨性。判为一类下。
(南京市金陵中学
相屏屏)
13
12.坚守净土
杜尚言,“在心灵自由的净土之上,我寸土不让。”
在或许千篇一律,冷峻严肃的外表之下,许多幽微而隐而不发的情感,正蓄势其中,
正因那每个人心中的,略带差异的“小九九”,才让个体独特而又熠熠生辉。
秘密, 当属于现代人心灵的最后一片净土了, 当机械而又疲倦的工作生活终于结束之
时,回到小巢的倦鸟,终于卸下了应酬的皮囊,吐出一整日的渣滓?想想为何一个人的独
处时光总是那般闲适自在?只道再无旁人注视的目光,持续的聚焦,米兰的那句话,悄然
道破了真理。“人类苦恼的一切根源,便在于关注了他人的目光。”因而,秘密的存在,
何尝不是心灵寄托的高台,灵魂逍遥的宇宙呢?
当今时代,民主在推进,文明在绽放。我以为最显著的标志便在于,人们开始将隐私
放之神坛,人们开始敬祝秘密。
当今社会允许了秘密的存在,实则间接地允纳了个体的差异,赞扬了独特的风采。因
为,秘密的差异,进而反映的正是个体的差异,借毕飞宇对生活的那番描述,“心灵不是
像生产肥皂和拖鞋那样,造成一个等边的、等质的、等重的心灵”,每个心灵总这边差一
点,那边突一点,而正是那差出来的一点点儿,才是心灵的本质,才是有趣乃至不可捉摸
的源泉。而那差出的一点点,又何尝不是人们心中的那个孩子,那个羞于言说的窘事,那
幽微难言的澎湃,那隐藏心底很久的愿景呢?
在这样接纳异议,包容差异的年代,心灵方能紧守一方净土,维护杜尚心中对艺术的
追求与对个体的持守;笔触才能恣意,书写汪老先生对泰山的独特见解与隐秘感受;情怀
故能倾吐,一泻岩井俊二对初恋的追忆与心灵的迭荡。
外界保护隐秘的同时,更为个体求助心灵的深广铺开道路。我们借助文学的 X 光,去
照见内心的忧郁与宽广;我们品读诗歌,去领略“比宇宙略大一点的心灵”的奥秘;我们
追溯过往,祈盼于生活的蛛丝马迹中窥见真理。
于是,我们向外,求助尊重,向内,坚守净土。
点评:
作者由杜尚落笔, 作为全文的由头, 从容地起笔漫谈, 材料援引丰富而妥帖, 从杜尚、
米兰昆德拉、毕飞宇到汪曾祺,中外史料,尽显风流。
虽然抓材料第一句正面立意“强调人的隐私的重要性”略显普通,但作者论述的角度
较为独特, “当今社会允许了秘密的存在,实则间接地允纳了个体的差异,赞扬了独特的
风采。因为,秘密的差异,进而反映的正是个体的差异”,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去论述隐私
保护的重要性,意蕴丰富,颇有新意。
就文而论, 作者胸中有墨, 故妙言佳句能于纡徐从容的行文中汩汩而来, 又节奏分明。
如果能给隐私分个类,去论述哪些隐私要保护,哪些隐私不能被保护,论述则会更严
密。判为一类下。(南京市金陵中学
相屏屏)
14
13.另外一面,是要爱的
曾多次于电视里看见这样一幕:瘦小的孩子拿着巨大的话筒,于一片灰白废墟前搭起
的红台子上诉说伤痛,声音颤抖,心灵破碎,隐秘的哀痛被公之于众,随后台上出现了一
个高大的身影,与孩子们相拥,幕布上出现:“知名……捐款……”的字眼,孩子们的眼
中分明是惊惧与无所适从。
公示性慈善,残忍展示伤口、贩卖隐私,只为衬托某些人的“高大”形象和“正义”
行为。好在如今人们已认识到保护隐私的重要性,此类行为已不被提倡,隐私保护逐渐成
为社会共识。
精神文明日益发展,人们懂得了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并愿意给予尊重,然而,问题来
了。
他人做得越来越好,有些人自己却忘了。
朋友圈,原应该是个记录生活美好、分享快乐的网络空间,如今竟混杂着各类大吐苦
水、大发脾气的内容,将自家的家长里短说得比经典剧目还跌宕起伏。我不禁想起刘亮程
曾在一个夜晚听到的鸟叫,那是一只大鸟,没有姓名,不知来处,在一切都隐于黑暗静谧
中时,兀自出现,大声啼叫,令刘亮程惊惧不已,被迫观看他人隐私的我们,不也如此惊
惧不已吗?
生活无趣,便通过贩卖隐私来博取眼球,昔日里媒体做着这些,我们愤然斥责,如今
竟是自我贩卖吗?《楚门的世界》里摄影棚内出生的楚门,一生都毫无遗漏地被拍了给观
众看,人们津津有味地欣赏隐私,现如今,我们竟是蜂拥进入楚门的影棚吗?
“生活总是把好的一面给人看,另外一面,是要爱的。”余秀华女士这样说。我们应
该懂得,如今却忘了,隐私的私密性被自己剥夺,人不该失去独自面对隐秘疼痛的能力,
更不该忘记自己尊重自己。
保护隐私,并不意味完全地隐藏与假装。生活纪录片《四个春天》便是最好的印证。
导演陆庆屹以自己的父母为主人公, 用克制的方式展现黔南地区一对普通老夫妻的不凡生
活。生活纪录片不是在贩卖隐私,更不是遮掩一切,老人有各自的烦恼,却也总有应对方
式,影片没有刻意回避姐姐的离世,老人总是会给姐姐留双碗筷,这个细节展现出老人把
生活中的哀伤渐渐淡化,化为温润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安逸却积极,真实又令
人动容。陆爸陆妈有尊严地活着,陆庆屹饱含爱意地用心记录下来,我们满含欣赏与敬意
地赞叹:“真美好啊。”
大鸟飞走了,我希望它不会再飞回来。在保护隐私成为社会共识的如今,莫要将自己
公之于众,撕开伤口,蜂拥走进楚门的摄影棚!另外一面,谓之隐私,是要爱的,保护自
己的,尊重他人的。
◎点评
本文见解独特,语言犀利又不失温和。开篇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暴力肤浅的“公示性
慈善” , 这种慈善行为确实是义举, 但却侵犯个人隐私。 作者认为不要刻意贩卖个人隐私,
“人不该失去独自面对隐秘疼痛的能力”,对于生活的不太好的、隐秘的一面,“是要爱
的”。作者引用纪录片《四个春天》作为论据,展现了人们对待隐私该有的从容态度,比
起生硬的说理,这样的诠释更能唤醒人们久违的美好共鸣。但本文论证还不够严密,朋友
圈贩卖个人隐私的事例有些牵强, 不具有典型性。 评为一类下。
(人民中学
汤
新业)
15
14. 留一片桃花源
渔人不知如何入了桃花源, 但我们仍可嗔怪他的贪慕名利, 最终不复得路。 桃芳点点,
溪水悠悠,此生何必惹尘埃,自将兰舟行落英。
秘密者,不堪灼人的目光,不因他人而存在。公之于众是一种轻薄之举,使这二字本
身失去背后的意义。隐于心者, 不可说, 不必昭世,愿你我只做纯粹的渔人,毋处处志之,
毋诣太守,留一片桃花源芬芳。
隐“私”不代表丧失了坦诚,古者有“亲亲相隐”之说,此“隐”必然是一种社会所需的
保护,“隐”,是因为人难有金玉之身,况白璧微瑕,何能瞋目于此?“隐”亦是因为美
者不必瓜分,可叹如中国的山间农庄,旅游业虽旺,然而大批游客涌入,仙境化为市井,
倒使美者脱落了自然之气。“村”犹如此,人何以堪?若钟期不遇,以庸人为听众,伯牙
的流水定化为一潭死水;汉武不逢,使奸人成看客,相如的凌云化作泡沫散去,其中的秘
密,不可随意揭晓,更不可经受众人的叩问。
这叩问是无益的,因为秘密不同于罪行,却可以与人生的裹挟之物划上等号。每个人
作为一个个体, 有自身看法与特色, 这里需要筑一堵墙, 划一栏地, 只因于我于彼皆有益。
于彼,是维护他人的自尊,尊重他人的人格。这人格是洞穴里隐秘的彩蝶,有自身的
颜色, 却易被这世界耀眼的光芒灼伤。 正如 《二十二》 的拍摄, 本质是好的, 却招致了“恶
搞表情包”的闹剧,无疑可如是说:这是一种为了多数的牺牲。然而有多少人能够在荧幕
下叙述自己的过去, 被他人评价这一生的美丑?或许隐私可以被曝光, 然而这种炙烤却难
以忍受。
于己,这是一种良性的反向保护,这堵墙后的风景,并没有那么美好。我想“兰艾不
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未必是一种畏缩,许多时候我们竭力追寻他人的步伐,渴望
看见他人身后的那片海, 不料那是沙漠的波浪在摇动。 我们本可以让距离带给我们美好的
幻想与行走的勇气,无奈之至,是过度饥渴再一次蒙蔽了双眼,在好奇的驱使下踏入了一
方禁地。
如今可感慨者甚众,“人肉搜索”或许是一种“见义勇为”,以图抓住那个你我怒目
而视的“恶人”,然而这可能会毁掉一个家庭的宁静,为他的人生画上一个冰冷的句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可以进一步接近他人禁地, 神秘面纱的揭开将摧毁人与人交往的平
衡。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偈语诉出的,是人的超然独立,亦是一种
兀自经营桃花源的释然明达,月中的秘密不应搅动,倒应该护卫各自的风景,留一片桃花
源在心间。
点评:
本文以“留一片桃花源”为文题,以“桃花源的秘密”开篇,结尾又回扣文题,倡导
保护隐私,尊重他人守护美好“桃源”。文章构思缜密,层次分明,说理深刻,将经典文
章、电影作品、社会见闻、人生感悟与命题有机结合,语言文白相间,缓缓道来,收放自
如,具有独特的古风气质。文章中提到了“亲亲相隐”、展现中国幸存“慰安妇”生活现
状的纪录片《二十二》等,凸显了作者丰富的阅读积淀,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独特恰当,
只是表述时还可更清晰些。评为一类下。
(人民中学
汤新业)
16
15.山水琅然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
苏轼的一首《醉翁操·琅然》既写了欧阳修的淡然、宁静,又点明了这赋于山水间的
秘密:以淡泊之心,品山水之悠,细细品味,终是若有所得。
自然山水总是给人以太多的启发, 它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 每个人都手握一把独有
的钥匙,打开,便是宝藏,这是我们每个个体与自然间的秘密。它淡泊而又悠长。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这是醉翁与山水之间的秘密;“耳得之而为声,目
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这是苏子与自然山水的秘密……
当我们静下心来,投身于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美的欣赏,还有对生
命与自然的领悟。这或许已不是个秘密,但自己真正所悟所感又岂会千篇一律。否则诗人
面对那早已浏览过的西山,又岂会发出“始之西山之特异”的呼喊?
特异的从来都不是山水,而是我们领略山水后那份心境的变化。
余秋雨曾言:“中国的山水画中,人总要作为一个渺小的存在而置于其中。”原因为
何?我想,或许能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需求理论中寻得答案。
除去人群之中的社交需求, 我们同样能够于自然山水中寻求那一份爱与归属之感, 不
同于与人相处时所带来的爱与归属。我们于自然所得到的往往是自我们内心深处而起的,
那是一份更生动,更澄澈的归属与爱。
最喜白石老人的虾,虾的透明与在水中须的浮动,被展现的淋漓。白石老人不画草,
不画花,而画虾、蟹是自然予他的感悟。他体悟了自然,获得了那份淡然与宁静,也成就
了他。
自古以来,所谓“天人合一”已被提及千万遍,但真正能领悟者未必很多。自然山水
能教给我们的太多。苏轼于自然山水中得到释怀;醉翁于山水中得到宁静淡泊;柳宗元于
山水中明悟山水的解读……
山水之秘太过深厚,非我所能指点,不如附上庄子的一段话,想来也是应景:
吾以天地为棺椁,天地为连壁,日月为珠玑,万物为齐送。
点评:
这是一篇给考生以警示的文章。文章用料丰富,语言老到,体现出作者较为不错的文
字功底。然而从考场作文的要求看,本文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文中虽然提及“山水秘密”,似为论述“秘密”,但此“秘密”非文题要求的
彼“秘密”,这里表达的是山水给人带来的“对生命与自然的领悟”,而不具备“隐蔽,
不为人知”的特征。所以,文本实为一篇偏离题意的文章。
其次,即便是写“山水秘密”,全文也未一以贯之。除山水给人的启发外,文章还写
了“领略山水后心境的变化”、人从自然获得“归属与爱”的需求、“山水能教给我们的
太多”等等,显得逻辑混乱,条理不清。
最后,文章的引用也多有不准确,如最后一节,当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
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综合考虑, 定为四类下。
(南航附中 唐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