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 MB
  • 2021-05-14 发布

(新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讲学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八单元 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 考纲解读 考点 考纲 主要内容 高考示例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背景;经过;意义 ‎2017海南单科,10‎ ‎2016北京文综,17‎ ‎2015北京文综,16‎ ‎2015海南单科,15‎ ‎2015广东文综,38(3)‎ ‎2013课标Ⅰ,29‎ 民国时期民族 工业的发展与 社会变迁 ‎(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2)中山装、旗袍;“断发易服”;报刊 ‎2017江苏单科,7‎ ‎2016江苏单科,10‎ ‎2015江苏单科,8‎ ‎2015四川文综,6‎ ‎2014安徽文综,15‎ 三民主义与 新文化运动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新文化运动 ‎(1)三民主义的提出和实践 ‎(2)民主和科学 ‎2017课标Ⅱ,29‎ ‎2017北京文综,37(3)‎ ‎2016浙江文综,18‎ ‎2016海南单科,18‎ ‎2015上海单科,24‎ ‎2015海南单科,16‎ 分析解读  辛亥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使中国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的转变,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的春天,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入文化层次。‎ 命题规律:(1)从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大量出现,属于高考热点章节。(2)从内容看,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文化运动等均是高考热点。(3)从考查角度看,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其影响方面,且新的视点不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考查则侧重考查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既包括促进其发展的因素,也包括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对新文化运动多以综合性考查为主,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则考查较少,属于“冷点”知识。(4)从难易度看,本单元综合性考查特别多,难度和跨度都较大。‎ 备考建议:本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则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复习时,建议以辛亥革命为主线,把本单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串联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命题探究 19‎ 五年高考 考点一 辛亥革命 ‎1.(2017海南单科,10,2分)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2.(2016北京文综,17,4分)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图1            图2‎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3.(2015北京文综,16,4分)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19‎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 B ‎4.(2015海南单科,15,2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 A ‎5.(2013课标Ⅰ,29,4分)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 B ‎6.(2013广东文综,15,4分)“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 B ‎7.(2015广东文综,38,13分)(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 (3)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分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4分)‎ ‎【评分说明】 第(3)问,要求考生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合理联系,并围绕问题进行准确的、逻辑清晰的解读。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教师用书专用 ‎8.(2015浙江文综,19,4分)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 B ‎9.(2015北京文综,17,4分)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答案 C ‎10.(2015海南单科,14,2分)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19‎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答案 C ‎11.(2014广东文综,16,4分)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答案 B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1.(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  时间 主题  ‎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 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 D ‎2.(2016江苏单科,10,3分)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 C ‎3.(2015江苏单科,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 383.58‎ ‎10‎ ‎4.92‎ ‎1915‎ ‎2 097.34‎ ‎9‎ ‎3.30‎ ‎1916‎ ‎2 062.07‎ ‎4‎ ‎1.42‎ ‎1917‎ ‎1 559.43‎ ‎8‎ ‎5.47‎ ‎1918‎ ‎1 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 C 19‎ ‎4.(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 B ‎5.(2014安徽文综,15,4分)“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6.(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答案 D ‎7.(2014江苏单科,6,3分)下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答案 C ‎8.(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答案 B ‎9.(2014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19‎ ‎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 答案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材料丙。‎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 ‎(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教师用书专用 ‎10.(2015山东文综,17,4分)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 19‎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 D ‎11.(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12.(2014浙江文综,16,4分)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 B ‎13.(2013安徽文综,15,4分)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答案 B ‎14.(2013福建文综,19,4分)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答案 C ‎15.(2014重庆文综,13,8分)(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100‎ ‎28 302‎ ‎100‎ ‎5 299‎ ‎100‎ 19‎ ‎ 944‎ ‎ 403‎ ‎ 517‎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16.(2013安徽文综,37,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 答案 (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遭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考点三 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 ‎1.(2016浙江文综,18,4分)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 B ‎2.(2016海南单科,18,2分)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 C ‎3.(2015上海单科,24,2分)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19‎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 A ‎4.(2015海南单科,16,2分)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 A ‎5.(2013安徽文综,14,4分)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 C ‎6.(2013江苏单科,7,3分)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D ‎7.(2017北京文综,37,14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19‎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 答案 (3)略。‎ ‎8.(2016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9.(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教师用书专用 19‎ ‎10.(2016天津文综,7,4分)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 A ‎11.(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 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 答案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12.(2015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3.(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19‎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3)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上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答案 (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14.(2013天津文综,13,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3分)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4分)‎ 答案 (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 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15.(2013山东文综,28,8分)(节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二 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 目 专 业 备 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 体操  ‎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 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 科 农学、林学等 工 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 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2)据表格,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答案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9‎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 ‎(满分95分 6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6分)‎ ‎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二测,9)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众多的原立宪派人士纷纷参与到各地的起义之中,极大地推动了南北各省的独立。此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封建统治基础全面崩溃 B.立宪派与革命派有共同政治诉求 C.“反满革命”已成为时代主流 D.立宪派人士试图排挤革命党人 答案 B ‎2.(2018湖北八校一联,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B.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 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答案 B ‎3.(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12)在袁世凯复辟称帝时,被称为“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在袁最需要他们支持的时候却默不作声,且冯在关键时刻还两次密电袁,要其“敝屣尊荣”,促其退位。“北洋三杰”的态度表明(  )‎ A.袁世凯损害了北洋集团的利益 B.袁世凯复辟帝制众叛亲离 C.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的提高 D.“北洋三杰”信奉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 B ‎4.(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16)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答案 A ‎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二测,10)下图是《1912—1920年间我国华商煤矿产量占全国机械采煤产量比重变化示意图》。‎ 据此可知(  )‎ A.民国初期重工业发展迅速 ‎ B.工厂已普遍使用蒸汽动力 C.交通运输近代化程度提高 ‎ D.外国资本仍控制着采煤业 答案 D ‎6.(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15)“中华民族”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最初只是指代汉族。1913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中华民族”含义的变化反映出(  )‎ A.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 B.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 C.《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19‎ D.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 答案 A ‎7.(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四,12)《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 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答案 D ‎8.(2017福建质检,29)1911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该规定(  )‎ A.意在化解革命危机以维护皇权 B.顺应维新派施行新政的呼声 C.具有西方分权制衡的本质特征 D.开启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 答案 A ‎9.(2017湖南百校联考,7)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共和制难以植根于中国社会 答案 D ‎10.(2017河南八市二检,9)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人目睹了清政府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材料认为(  )‎ A.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 D.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 答案 D ‎11.(2017湖北孝感一调,9)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呈现“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认为这是继洋务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都(  )‎ A.受到政府政策的推动 B.由国际环境变化决定 C.促进了政治体制的转变 D.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 答案 A ‎12.(2017湖北武汉四调,28)近代某学者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该学者(  )‎ A.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 B.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 D.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 答案 D ‎13.(2017安徽合肥二模,30)在文学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文学市场上充满了日记、书信和自传体性的作品——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这表明当时(  )‎ A.文学的发展 B.礼教的荡涤 C.个性的发现 D.国民普遍觉醒 答案 C ‎14.(人教必2,14—本课测评,变式)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造成了文化断层 B.推动思想的启蒙 C.促进了史学产生 D.承续了传统文化 19‎ 答案 D ‎15.(2017北京东城二模,18)民国初年上海流行单页公历“月份牌”,其绘画主题多为女性。下图是一张“月份牌”(局部),它可以用来研究近代(  )‎ ‎①服饰变革 ②交通变化 ‎③女性地位 ④礼仪革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16.(2016安徽江南十校3月,28)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答案 D ‎17.(2016广东广州一模,29)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答案 C ‎18.(2016山东淄博一模,28)据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由此可以看出南方金属矿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技术落后缺乏革新 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生产组织规模狭小 答案 B ‎19.(2016东北三校二模,29)陈独秀1916年撰文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陈独秀宣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  )‎ A.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 B.批判北洋政府的专制 C.反思清末民初的政治 D.探讨民主宪政中国化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19分)‎ ‎20.(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二,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 19‎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  材料二 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摘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4分)‎ ‎(3)民国初年的两次“让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2分)‎ 答案 (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政府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 评价:清帝逊位,实行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逊位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清帝逊位是清王朝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 ‎(2)理解:①清帝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地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 ‎(3)特点: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袁世凯善于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等。‎ ‎21.(2017湖北重点中学一联,25)(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上海总商会、沪南商会代表全埠商人致南北大总统(孙、袁)、临时政府、参议院、各省都督的电文:“民军起义,海宇光复。以战争之故,农辍于野,工休于肆,商绝于途。所望共和速成,国利民福,讵以南北统一,争持地点,纷扰浃旬,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生计攸关,剥肤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再风动云绕,致生意外干涉。”‎ ‎ ——摘编自《申报》(‎1912年3月9日)‎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 ——1912年《申报》‎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商人群体的政治诉求,并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2)诉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原因 政治: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经济:希望发展经济。‎ 思想:多数国民对共和并不了解。‎ B组 2016—2018年模拟·提升题组 ‎(满分90分 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6分)‎ ‎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二测,8)1906年,清政府批准商部的奏议,允许各省机器局于“制造军火之暇,兼造各种机器”,“供各省随时订用”。这说明清政府(  )‎ A.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 B.开始转向发展民用企业 C.放弃了军事立国的方针 D.经济政策开始了近代化 答案 A ‎2.(2018安徽皖南八校一联,8)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答案 B ‎3.(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二联,9)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 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  )‎ 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 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19‎ D.革命在后期缺乏群众的支持 答案 D ‎4.(2018江苏扬州期中,6)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 A.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答案 D ‎5.(2018河南安阳一调,11)在中国历史上,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历史 D.彻底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答案 B ‎6.(2018河南八市一测,13)1915年,曾做过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据此可知(  )‎ A.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国情 B.袁世凯为君主制制造舆论 C.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D.共和制不适合中国 答案 B ‎7.(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14)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儒学批判思想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C.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答案 A ‎8.(2017河南中原名校三检,6)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中写道:“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下列有关各方的“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清帝:获得优待条件,其统治得以延续 B.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C.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D.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答案 D ‎9.(2017河南适应性测试一,28)‎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只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 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 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 D ‎10.(2017河南豫北名校联考,29)张謇曾指出:“无工商则农困塞……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这一认识(  )‎ A.认为工商先行才能活跃经济 B.从新视角肯定了农业的作用 C.体现了其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D.主张牺牲农业以发展工商业 答案 B ‎11.(2017山东潍坊期中,11)下图所示为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开办情况(投资万元以上)。这反映了(  )‎ 19‎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的近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答案 B ‎12.(2017湖南六校联考,9)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中指出:“欲建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材料反映出陈独秀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 B.宣传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D.进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13.(2017湖北黄冈三联,30)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剀切指陈传统文化之弊 B.片面地夸大了人性之美 C.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 D.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 答案 A ‎14.(2017河南重点高中3月,29)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中山装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  )‎ A.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 B ‎15.(2016河南洛阳二模,28)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铁路商办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 ‎ D.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答案 C ‎16.(2016北京东城一模,1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系列新闻报道和人物专访,下列报道中对中国的预测符合民国初年历史的是(  )‎ A.“各国一直在等待寻找借口进行干涉,瓜分中国”‎ B.“革命的结果必然是一个永久性代议制政府的诞生”‎ C.“采取君主宪政,实行渐进性民主或许能够成功”‎ D.“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将行政权集中于一位强权人物身上”‎ 答案 D ‎17.(2016湖南永州二模,11)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以上论述旨在(  )‎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19‎ 答案 C ‎18.(2016四川南充一模,32)“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 C ‎19.(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27)“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 A.交通工具近代化 B.物质生活近代化 C.城市生活近代化 D.工业发展近代化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20.(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期中,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 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7分)‎ 答案 (2)原因: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认识:儒家伦理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伦理观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极大地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和自由、平等的实现。‎ ‎21.(2017山西五校三联,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政权,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妥协。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革命设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7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论题: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 阐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并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即完成了革命任务;袁世凯掌权后走上复辟帝制的独裁道路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