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1.00 KB
  • 2021-05-14 发布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考点29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29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纲考情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必考 加试 ‎10月 ‎4月 ‎10月 ‎4月 ‎11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b T14‎ T14‎ ‎(2)中共八大的召开 b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T14‎ ‎(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b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 T14‎ ‎(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 b T14‎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d T15‎ T31‎ T15‎ T15‎ T16‎ T17‎ T18‎ 中国近 现代社 会生活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b T16‎ 10‎ 的变迁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b T11‎ T31‎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b ‎(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 b T10‎ T12‎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b ‎(2)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b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路线方针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执行纲领——“一五”计划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改造形式 ‎①农业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改造: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 易错提醒 “一五”计划完成≠完成工业化:“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的内容 ‎(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原因 ‎(1)人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2)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指导思想。‎ 10‎ ‎(3)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 ‎2.开展: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破坏。‎ ‎4.启示: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主题一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2.“一五”计划的区域分布特点 解读 上图直观表明“一五”计划集中发展了以国防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和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 10‎ 史料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 论从史出 建国初,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威胁之下,急需巩固国防、发展经济,但中国的现实却是重工业基础极差,发展重工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2.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 史料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论从史出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制度的变化 ‎(1)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所有制。‎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2.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0‎ ‎1.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状况 史料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解读 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的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原因: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或八字方针)。‎ ‎2.“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的历史解读 史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解读 1968年:受“文革”动荡及“左”倾错误的影响。‎ ‎1975年:得益于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及人民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3.城市化进程凸显经济发展状况 10‎ 史料 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表(估计)‎ ‎时期 流向 人口(百万)‎ ‎1953~1961年 农村至城市 ‎39.24‎ ‎1961~1977年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67.25‎ ‎——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解读 1953~1961年城市人口增加根源于“一五”计划实施及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1961~1977年人口向农村迁移,原因是中央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及文革动乱对经济的破坏,城市解决不了大量的就业压力。‎ ‎1.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综合认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 ‎①“大跃进”运动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10‎ ‎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3.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 时间 措施 背景 内容 影响 正 确 的 探 索 ‎1956‎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的完成 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其路线未能坚持 ‎1960‎ 八字方针 三年经济困难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975‎ 全面整顿 ‎“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农业生产的破坏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出现“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好的局面 探 索 中 的 重 大 失 误 ‎1958‎ ‎“大跃进”‎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大办工业、农业,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导致三年严重经济 困难 ‎1958‎ ‎~‎ ‎1983‎ 人民公社化 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分配,平均主义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966‎ ‎~‎ ‎1976‎ ‎“文化大 革命”‎ ‎“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废除有效的管理制度,停产“闹革命”‎ 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1.史料理解——三大改造 ‎(2017·4月浙江选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10‎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应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方法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故选D项。‎ ‎2.时空观念——农村生产关系变化 ‎(2016·10月浙江选考)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  )‎ ‎①农业合作化 ②人民公社化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答案 B 解析 ①②③④所列历史现象分别发生于1953年、1958年、1978年、1960年,其时间先后顺序为①②④③,故答案为B。‎ ‎3.“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过渡时期”是指(  )‎ A.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1949~195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答案 D 解析 “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即1949~1956年,选择D项符合题意。‎ ‎4.(2017·台州新高考押题交流)观察下图,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  )‎ A.工业 B.农业 C.交通 D.教育 答案 A 解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柱状图中的行业②应该是工业,故A项正确;农业不是优先发展对象,故B项错误;交通不是“一五”计划发展重点,故C项错误;教育也不是“一五”计划重点,故D项错误。‎ 10‎ ‎5.(2017·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答案 A 解析 1956年的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A项正确;B项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C项是指“大跃进”运动;D项是新时期的任务。‎ ‎6.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某地群众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这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B.无偿调拨违背群众意愿 C.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D.公共资源存在严重浪费 答案 B 解析 题中材料“调原料”“调车调马”“调锅灶”“调木料”说的是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实行无偿调拨,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故B项正确。‎ ‎7.(2017·绍兴高一期末)1953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改造的主要特征是(  )‎ A.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 C.发展小农经济 D.实行生产责任制 答案 A 解析 对农业进行改造的主要方式就是成立合作社,故A项正确。‎ ‎8.(2017·临海学考测评)“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________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________”处应该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 答案 D 10‎ 解析 A项是1953~1957年;B项是1953~1956年;C项侧重于生产力方面,故答案为D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