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42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
时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备注
北宋
理学
程颢
程颐
①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世界本原)。
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孔颜之乐)
理学的
开创者
南宋
朱熹
主要主张
(1)理气关系论:①理比气(物质)更根本,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太极)。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主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4)编写《四书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之成为理学(儒学)经典。
理学集
大成者
南宋
心学
陆九渊
①提出“心即理”(本心即天理)这一核心命题,所谓“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学的
开创者
6
②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③主张扫除人心的“物欲”和“意见”。
明代
王守仁
①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所谓“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心学集
大成者
二、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加试——(b)
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佛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2.唐中后期:韩愈、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就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三、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加试——(c)
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均产生深远影响。
微点拨 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主题一 凸显伦理道德修养、家国责任意识的宋明理学
1.道德观:伦理观成为社会道德标准
史料一 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
史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①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烈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②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中国婚姻史》
6
论从史出 ①程朱理学成为地方道德教化的标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②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地方推崇和强化,成为地方道德标准。
2.修养观:立身行事标准趋向统一
史料 ①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②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论从史出 ①统治者推广理学主张,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②民间尊崇信仰理学,作为立身行事的标准。
3.家国观:责任、担当、忧患意识强化
史料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清]戴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论从史出 反映程朱理学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客观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科学技术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封建伦理观念,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
主题二 “外在格物”与“内心感悟”的激辩——心学
心学对理学主张的发展
史料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
论从史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心即是天理。
史料二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象山先生全集》
论从史出 把握天理的方式是用心体悟,无需格物。
史料三 王阳明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6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论从史出 天理就在心中,克服私欲,明是非之心,可以达到良知。
1.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
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克服私欲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相
同
点
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1.史料理解——心学主张内涵
(2016·10月浙江选考)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
答案 D
解析 由“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知行合一”,故选D。
2.时空观念——宋明理学家时空分布
6
(2015·10月浙江学考)“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语出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 )
A.北宋 B.南宋 C.明代 D.清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核心主张,故选C。
3.历史理解——心学主张
(2015·9月浙江选考)有学者对理学的某一观点评论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
A.“心即理也”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孔颜之乐”
答案 B
解析 以具体的行动践行孝道,而不是空谈孝道,与“知行合一”内涵一致,故选B。
4.(2017·普陀学考满分练)《中国哲学简史》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民为贵……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
答案 D
解析 A、B、C、D四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孟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朱熹将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5.(2017·临安学考满分练)明朝有人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家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 )
A.程颢和程颐 B.朱熹和陆九渊
C.王守仁和李贽 D.黄宗羲和王夫之
答案 C
解析 百姓之事即为圣人之事,与王守仁的“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是相似的,选择C项。
6.(2017·湖、衢、丽高三9月质量检测)(陆九渊的弟子傅子渊、陈正己之间的一段对话)陈问:“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辩志(志:意识动机)。”正己复问曰:“何辩?”对曰:“义利之辩。”陆九渊闻此对话,说:“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可见,陆九渊强调的是( )
6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天人感应
答案 B
解析 材料考查的是陆九渊的心学,“意识动机”等字眼表明材料强调的是发明本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主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2017·宁波学考评估)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思想主张包括( )
A.“无为而治” B.“中体西用”
C.“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
答案 D
解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故B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顾炎武的思想,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思想,故D项正确。
8.(2017·杭州学考命题交流)南宋乾道初年以后,儒学形成了三大派:一派是朱熹学派,一派是陆学,一派是吕学,主张兼取“朱学”“陆学”之长。其中陆学宣扬的是( )
A.格物致知 B.齐物
C.明“心” D.致“良知”
答案 C
解析 “朱学”宣扬理学,“陆学”宣扬心学,故选择C项,D项是王阳明的观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