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47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8年广东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2课课练
*(本书带*号题为A级冲刺题)
课时14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井田制”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古代的丝织业、金属制造业、制瓷业;古代商业制度的发展;繁荣的古代商业城市;晋商和徽商。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耜耕 C.牛耕 D.休耕
2.铁犁牛耕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
A.黄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井田制是一种
A.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C.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封建小农土地所有制
4.土地是人类赖以生产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A.小农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C.封建政府土地所有制D.庄园制
5.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农民都必须承担沉重的封建义务,包括 ①赋税 ②地租 ③兵役 ④徭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是一切政权赖以生存和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
A.农户交纳的赋税B.手工业者交纳的赋税C.地主交纳的赋税D.商人交纳的赋税
7.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 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 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 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 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顶峰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9.我国古代民营丝织业中出现手工工场是在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0.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
A.水排 B.铁铧犁 C.筒车 D.耧车
1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C.唐朝北方邢窑的青瓷、南方越窑的白瓷享有盛名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粉彩)瓷器
12.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名窑和制瓷中心,它们出产的瓷器质量领先,而且各具特色。下列制瓷中心中有“瓷都”之称的是
A.河北的定窑B.河南的汝窑C.浙江的哥窑(龙泉窑) D.江西景德镇
13.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14.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表现为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 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 ④在重要城市出现了为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其中晋商和徽商的会馆最多最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是晋商乔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故事。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作为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晋商兴起于 A.唐代 B.北宋 C明代 D.清代
二、材料解析题
16.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一—《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 大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材料四 (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城市商业是如何管理的?
(2)材料三、四反映出北宋的商业管理上与隋唐相比,发生哪些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业管理的什么趋势?
三、问答题
17.你认为促进中国古代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而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18.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是紧密联系的,中国占代手工业有着极高的技术水平,不仅国内商业兴盛,海外贸易也相当发达。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精美的手工业制品占着极大的比重,你能说出其中最受世界欢迎的两种中国手工业制品吗?试介绍其中一种手工业制品的发展简史。
课时15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重农抑(工)商;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府对工商业管理。
重点:重农抑商的原因、政策的形成及影响。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确定于 A.西周 B.战国 C.秦汉 D.隋唐
2.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文教娱乐业
3.为中国封建社会确立“重农抑商”经济原则的是
A.孔子 B.商鞅 C.秦始皇 D.汉武帝
4.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执行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B.保证赋税的征收和力役的征派
C.确保社会稳定有序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5.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③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 ④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6.明清之际,中国工商业与“重农抑商”政策之间的关系是
A.工商业发展使得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工商业发展使得统治者减轻“重农抑商”的程度
C.“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7.封建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和控制非常严格,这些措施对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评述不妥当的是
A.使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和阻碍
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C.有利于巩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
D.封建政府应该完全放弃对工商业的管理与控制
8.明代中后期,江南一带的纺织行业中出现了雇佣大量“机工”的“机房”,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的市场,这说明
A.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一步强化
B.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D.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在中国出现
9.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 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 ③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对闭关政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往
B.有效地维护了民族独立,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C.严重削弱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稳定性
D.使中国长期处于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状态,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古代钱币的一种计量单位),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 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一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 。
*12.封建社会的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请问历代统治者通过哪些方式压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试从经济、科技、社会等角度客观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课时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重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作用;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2.鸦片战争后,“松(江)太(仓)布市消减大半”,中国一些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片萧条景象,其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生产效率低于机器生产 B.清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极端腐朽落后
C.五口通商后大幅减让关税 D.一些人崇洋媚外心理严重
3.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率先开始于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 D.东南沿海地区
4.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 ①促使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分离 ②刺激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 ③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 ④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时间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法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6.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先出现在 ①上海 ②广东 ③天津 ④重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着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企业多集中在 ①纺织业 ②采矿业 ③食品加工业 ④机器制造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爱国进步思潮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其作用包括①中国参战成为战胜国 ②欧洲帝国主义国家被迫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欧洲对中国的面粉需求增加 ④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 ①烟草业 ②纺织业 ③火柴业 ④面粉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1912—1919年,中国涌现出一批影响巨大的著名实业家,包括①李鸿章 ②张謇 ③周学熙 ④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A.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处于萧条状态 B.由于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
C.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 D.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
14.抗战胜利并未给民族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本原因在于
A.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的摧残 B.美国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C.官僚资本垄断经济残酷挤压 D.国民政府反动的政治经济政策
15.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A.社会性质 B.中外关系 C.政局和政策 D.群众觉悟
二、材料解析题
16.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年 1918年……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二 1911一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一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到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 500里铁路等特权。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
(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企业增多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7.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请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所产生的影响。
*18.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时17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共八大;十年探索中“左”的经济建设方针及其实践;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重点:三大改造;经济建设上的“左”的错误和教训。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条件不包括
A.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B.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C.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主要共同点是
A.照搬苏联的经验和模式 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急于求成 D.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
3.三大改造的措施不包括
A.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B.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D.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B.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5.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的矛盾 B.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
C.人民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D.“左”倾和右倾路线的矛盾
6.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中共八大在正确分析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发动“文化大革命”
7.下列运动中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作用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 B.抗美援朝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文化大革命”是建国以来“左”倾错误最严重的时期,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影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工作机构瘫痪 B.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被废除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交通秩序混乱
9.“文革”期间,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部分纠正“左”倾错误,领导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是①毛泽东 ②周恩来 ③邓小平 ④江泽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的“左”倾错误说明
A.中国共产党没有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B.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切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道路
C.社会主义制度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D.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不足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一(1955年夏) 4 600亿斤 4 300万石 1 100万吨
二(1956年1月) 6 400亿斤 7 000万石 1 500万吨
三(1956年8月) 5 000亿斤 4 800万石 1 050万--1 200万吨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材料二 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三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3)材料三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三、问答题
12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过渡时期、十年探索、十年“文革”三个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分别呈现怎样的总体状况?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主要的经验教训?
课时18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起步。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
A.抓革命、促生产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两个凡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很长时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整风运动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全面跃进
3.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 D.构建和谐社会
4.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实行改革开放
C.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D.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5.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历史上的最重大的转折发生于
A.1956年 B.1966年 C. 1976年 D.1978年
7.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
A.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长期不动摇的政治路线
C.开始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D.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与世界接轨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简政放权
B.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
C.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引进西方的经济管理模式
D.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9.关于对内改革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对内改革是在经济领域进行的,不涉及政治体制
B.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城市开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安徽、四川开始
D.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已经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10.我国的对外开放的起点是
A.设立四大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二、材料解析题
11.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总结时:“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材料三 邓小平在全面深入地考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后,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四 邓小平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拿中国来说,20世纪50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以上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社论内容所体现出的思想实质是什么?
(2)邓小平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请依据材料二、三、四分析概括。
三、问答题
1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课时19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及特点。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改革前农村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农业仍然停留在个体小农经济的状态 ③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 ④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建国以来农村面貌巨变的史实与安徽凤阳有着最直接联系的是
A.农业实现集体化B.建立人民公社C.打破农村“大锅饭”D.发展乡镇企业
3.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全面展开后,农村实行的最主要的制度是
A.农业互助合作制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村经济股份制 D.分田“单干”制
4.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经济体制主要改革的是
A.农村产品分配制度 B.农业技术管理制度
C.农村土地所有制 D.农业人口流动管理制度
5.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在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已经开始探索 B.从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入手
C.着眼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D.统一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6.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明确目标的新阶段的标志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C.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 D.中共十四大召开
7.与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不相符合的表述是
A.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公有制经济有最强的经济控制力 D.公有制经济有股份制等多种实现方式
8.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于
A.1978年 B.1980年 C.1990年 D.1992年
9.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我国大陆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是 ①江苏省 ②浙江省 ③福建省 ④广东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我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放区集中在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东南沿海 D.沿边开放城市
11.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在南京签署的,南京记录了近代中国屈辱的一笔。现代史上南京在经济上对外开放是在 A.1978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85年
12.我国到目前为止所设立的最大经济特区在A.江苏B.上海C.广东D.海南
14.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下列措施中对于整个流域经济的飞跃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
A.上海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B.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D.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
15.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吸收外资引进技术B.学习西方市场经济体制
C.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6.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一一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中说:“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乾隆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当时清政府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政策?
(3)结合材料三分析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目的,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中华民国的对外政策有何本质区别?
三、问答题
17.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国是如何通过改革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这一目标有何意义?
18.简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课时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服饰、饮食的变化;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变;婚姻及其他习俗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和电信事业的发展;报刊业、影视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
重点:服饰和习俗的变迁;交通事业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男子最通行的服饰是A.长袍马褂B.西装革履C.休闲服饰D.中山装
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中最先穿上西服的有可能是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B.内地学校里的生员C.乡下的土财主D.洋行里的职员
3.下列城市中最先出现相当数量的西式洋楼、西式餐馆的是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南京
4.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5.现代男子的最常见的社交礼仪是A.跪拜作揖 B.点头鞠躬 C.握手礼 D.拥抱礼
6.改变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婚姻依据,倡导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删繁就简,是近代婚姻礼仪变化的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
A.清朝同光年间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
7.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很多,包括 ①西方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②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③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化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发生质的进步是始于
A.自行车的传入B.轮船进入中国C.电车、汽车在中国出现D.飞机的研制成功
9.电车、汽车成为我国城市主要交通工具是在
A.20世纪初 B.民国时期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80年代后
10.推动中国自行研制成功最早的近代化交通工具的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11.中国第一台有线电报线架设在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台湾
12.中国自己开设的市内电话最先是在 A.南京 B.苏丹I C.武汉 D.上海
13.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定军山》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
14.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中央电视台 D.南京电视台
15.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广播 B.报纸 C电视 D.互联网
二、材料解析题
16.材料一 1881年,中国人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自主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以便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这种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为了保护陵寝的风水不被破坏,他们弃用冒白汽、拉长笛的蒸汽火车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
材料二 自民国成立以来,报馆林立,报纸风行,言论界之发达,几有一日千里之势。然究其内容,或由政府收买,或由政党收买,或由一机关收买,故一言一论,必须随买主之旨意,而不能自由,其有卓然独立,而不为金钱利用者,又不免为两方所忌,此报界所以日趋黑暗也。 ——1913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评论
材料三 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政治生活。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政治信息,还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是什么?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什么问题?
(2)报纸作为大众传媒之一,有怎样的功能?试举三例加以说明。材料二中“报界日趋黑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对比材料一、二,你认为材料三中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说明什么问题?除了材料三中所说的功能外,互联网还有什么功能?结合你对互联网的了解或使用,说明互联网的特点和功能(两例即可)。
三、问答题
17.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特点?试举两例加以说明。巨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8.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有怎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时21 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迪亚士、哥伦布为开辟新航路所作的贡献;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及影响。
重点: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
B.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C.《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的贪欲
D.西欧封建政府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探险活动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①荷兰 ②西班牙 ③英国 ④葡萄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航路的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4.美洲的土著居民被称为“印第安人”,定这个名称的是
A.哥伦布 B.达•伽马 C.迪亚士 D.麦哲伦
5.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B.世界各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暴跌
6.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大大加快,这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引起了“价格革命”,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揭开了欧洲列强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序幕 ④结束了世界各地和各种文明间相互孤立和隔绝的状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掌握着17世纪的海上霸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是
A.西班牙人 B.荷兰人 C.英国人 D.法国人
8.关于英国积极参加殖民扩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弗吉尼亚是英国在北美获得的第一块殖民地
B.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并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C.英属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中、英印之间的贸易
D.扩张的主要方向是南美和非洲
9.17世纪中期,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其矛头指向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法国
10.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充满了暴力、血腥和罪恶,表现为 ①进行欺骗性贸易 ②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 ③进行黑人奴隶贸易 ④进行鸦片走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1.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由于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业危机促成欧洲人开辟新的航路。 因为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帝国切断。 同时开辟新航路的客观条件也已具备。
材料二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是什么?开辟新航路具备了哪些客观条件?
(2)材料二中“美洲和东印度航路”具体指的是什么新航路?它们是怎样发现的?
(3)据材料二,归纳开辟新航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问答题
1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中最重要、最血腥的一页,英国是何时确立其世界殖民地霸权的?请简要叙述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过程。列强的殖民扩张有何影响?
课时22 工业革命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过程;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重点:32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世界连成一体。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的工业革命从以下哪个部门率先开始
A.制呢业 B.采煤业 C.棉纺织业 D.陶瓷业
2.推动英国工业革命迅速深入地开展,使得建立工厂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少的重大发明是 A.手摇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汽船
3.工业革命的诸多重大发明中,不属于英国人的是
A.骡机 B.改良蒸汽机 C.水力纺纱机 D.汽船
4.工业革命减少了人类对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力的依赖,生产力因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类进入了 A.蒸汽时代 B.钢铁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5.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然后逐步向外扩展。紧随英国之后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 ①俄国 ②法国 ③美国 ④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工业革命开始后,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加紧扩张,主要目的是
A.掠夺黄金、白银等财富 B.掠夺原料和拓展市场 C.输出资本 D.扩张版图
7.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于
A.15世纪末16世纪初 B.18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中后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8.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最终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他们赖以征服世界,并使世界形成紧密联系的主要工具是 A.廉价商品 B.坚船利炮 C.人文思想 D.宗教精神
9.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而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至今仍广泛存在。直接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C.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D.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技术的大量创新
10.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两个发源地和“中心”,它们是 ①英国 ②法国 ③美国 ④德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
A.电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使用 B.内燃机驱动的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C.石油化工工业兴起 D.钢铁工业取得巨大进步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气设备工业高速发展。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作出巨大贡献的发明大王是
A.法拉第 B.卡尔•本茨 C.爱迪生 D.莱特兄弟
1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其中包括 ①汽车工业 ②钢铁工业 ③纺织工业 ④石油化工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在
A.轻纺工业获得新的发展 B.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部门
C.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 D.机器工业取代手工工业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A.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普及 B.垄断组织形成并迅速发展
C.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D.福利制度国家在欧美大量出现
二、材料解析题
16.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济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工场手工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以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 ——《简明科学史话》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作出。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1 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在德国,雇佣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在1907年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39.4%,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7.2%。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工业发展与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三、问答题
17.简要分析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优越条件有哪些?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列举任意四点即可)
18.简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课时23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二战后的美国、西欧、日本的经济政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929—1933年美国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
A.资本家盲目的无限制的生产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B.狂热的股票投机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
C.财富过于集中,贫富差距悬殊
D.分期付款的方式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
2.1929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开始于
A.建筑业、钢铁业和汽车业的衰退 B.国内外贸易额减退
C.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D.纽约股市的崩溃
3.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他所推行的新政措施使美国成功地渡过了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开始于
A.整顿银行 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 D.举办公共工程
4.下列与罗斯福新政措施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放弃金本位制,停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
B.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以提高粮食产量
C.制定企业公平竞争法规,以减少盲目生产
D.初步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为弱者提供经济保护
5.罗斯福新政通过的法律中主要着眼于缓和劳资矛盾的是
A.《紧急银行法》 B.《工业复兴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 D.《社会保险法》
6.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鼓励自由竞争 B.保护垄断集团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D.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7.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 B.使美国渡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C.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D.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8.二战以后,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出现在20世纪
A.50—70年代 B.70年代初期 C.80年代 D.90年代
9.二战以后,西欧各国都面临艰难的战后重建工作,发展成就最为令人瞩目,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的西欧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意大利
10.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的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开始高速发展阶段。其共同原因在于 A.对工业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
C.制定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 D.加紧对外的侵略扩张
11.二战以后联邦德国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始了重建工作,并且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联邦德国的成功在于将多种经济政策相结合,包括 ①宏观调控 ②市场经济 ③计划经济 ④社会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 ①生产停滞 ②物价下跌 ③供不应求
④通货膨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对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有着深刻影响的经济学家是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凯恩斯 D.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
A.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普遍重视社会保障,建立福利国家
C.普遍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 D.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15.关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B.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均衡,水平接近
C.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得以避免
D.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相对稳定
二、材料解析题
16.材料一 “大萧条”期间,美国举办了很多公共工程。1933年3月,罗斯福制定了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它吸收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保护队在美国参战前的8年多,先后吸收了150 yy青年,开辟了数百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等。对田纳西流域的治理,也是一个典型。1933年5月成立了以修建新的水坝和发电厂为主要任务的田纳西管理局,工程建设获得很大成功,包括7个州的广大地区受益,平均收入在工程发挥效益后增长4倍。美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耗的电力也是靠田纳西工程提供的。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中大量举办公共工程有何积极影响?从 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2)材料二中引日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什么意思?罗斯福所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这一缺点是不是美国经济制度中最严重的缺点?为什么?
三、问答题
17.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美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有何影响?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课时2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模式及其实践的经验教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解体。
重点: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斯大林模式实践的经验教训;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教训。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俄国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A.农民将一切余粮交售给国家 B.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
C.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D.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实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B.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非常措施
3.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资的重点是
A.农业 B.教育 C.轻工业 D.重工业
4.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确立 B.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实现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苏联通过新宪法
5.斯大林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在政治上表现为 ①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②高度集权,破坏民主与法制 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④阶级斗争扩大化,严重影响苏联各方面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斯大林模式虽然使苏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它的弊端也很突出。揭开对斯大林模式改革序幕的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7.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
A.重工业 B.商业 C.农业 D.轻工业
8.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改革的重点是工业 ②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③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革曾经取得一定成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的改革首先从哪一领域开始
A.思想政治 B.国民经济 C.科技教育 D.军事
10.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B.“八一九事件”
C.各共和国的民族分离运动 D.苏共丧失执政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
11.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2卷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指的是什么?在这三年中,苏俄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这种政策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实行的?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苏联的办法”指的是什么运动?“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目的是什么?有怎样的影响?
三、问答题
12.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会最终解体?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我们可以吸取怎样的教训?如何看待苏联的解体?
课时25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扫描
基本知识:当今世界主要的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
重点:欧洲的一体化——欧洲联盟的建立;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作用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两个核心国家是 ①英国 ②法国 ③联邦德国 ④意大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二战以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迈出的第一步是
A.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建立欧洲共同体
3.欧共体成立时的六个成员国不包括 A.比利时 B.荷兰 C.卢森堡 D.英国
4.推动欧共体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的方向迈出一大步的是
A.“巴黎条约” B.“罗马条约” C.“布鲁塞尔条约”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5.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是在 A.1952年 B.1958年 C.1967年 D.1993年
6.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是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7.到目前为止,唯一拥有统一货币的区域经济集团是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8.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期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具有“等同黄金”的特殊功能的货币是A.卢布 B.美元 C.英镑 D.法国法郎
9.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起来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是①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世界银行 ④国际金融公司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 ①降低关税 ②减少贸易壁垒 ③促进自由贸易 ④帮助美国占领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二战以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不包括
A.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联合国安理会
12.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催生世界贸易组织的是
A.多哈回合谈判 B.东京回合谈判 C.乌拉圭回合谈判 D.肯尼迪回合谈判
13.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A.1947年B.1986年C.1995年D.2001年
14.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联合国 B.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C.世界贸易组织 D.新兴发展中国家
15.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
A.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各种问题
C.丧失了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D.挑战和机遇并存
二、材料解析题
16.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几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是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是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核武器、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于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
有一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
国家类别 1970年 1992年
32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7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 185美元
——《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其主要根源是什么?
(4)你认为材料三的观点应该如何评价?我国应该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三、问答题
17.你知道当今世界有哪些主要的区域经济集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试以其中的一个为例,介绍其形成过程及所产生的影响。
*18.二战以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