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30页

  • 59.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斑竹推荐)一、语音辨析 ‎[考点分析]‎ ‎《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同时指出: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次为A级,一般占3分。‎ 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普通话异读词审查表》为命题依据。常用字共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近几年语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采用的题型是选择题,类型有:①选择字音全部正确的;②选择字音有错误的;③选择字音全部相同的。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语音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累生字、疑难字。‎ 除了掌握3500个常用字以外,还应积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且编者已注音、释义的生字以及一些疑难字。做到在阅读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拿不准的难读字,如“盥”guàn、“龋”qǔ。另外不能受地方音的影响而产生误读,如“普遍”的“遍”,不读“piàn”,而读“biàn”。‎ ‎②注意多音多义字。‎ ‎(1)词性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好”,读 hào(动词)“喜好”,读hǎo(形容词)“好孩子”。‎ ‎(2)词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如“恶”,读“ě”,作“恶心”讲,读“è”,作“凶恶”讲。‎ ‎(3)口语和书面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薄”,书面语读“bó”,薄弱,口语读“báo”,厚薄。‎ ‎(4)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巷”,一般读“xiàng”,(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 ‎3留心形近异音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它们的读音却不同。如“莠”与“秀”字形相近,但读“yǒu”,如果读成了“xiù”,则错了。在语音识记中,一定要克服“识字认半边”的现象。‎ 语音复习,要弄清错读的原因,养成正确识记普通话字音的良好习惯,可采用平时点滴积累,考前强化识记的方法。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认真分析,运用比较筛选的方法,结合字义,辨识字音。‎ 二、字形辨析 ‎[考点讲析]‎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区别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以及不规范的简化字。还要注意正确书写数字。‎ 汉字字形的考查,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考点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与“掂”(量);②同音字,如“投机倒把”的“倒”误写为“捣”;③音同形近字,如“国籍”的“籍”误写为“藉”。试题备选项中一般涉及对16个字的正确识记。要求选全对的,或选有错的,选错一个或错两个的。能力层级为A级,分值为3分。‎ ‎“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 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典型试题]‎ 例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翔实 词不达意 冷寞 一愁莫展 ‎ B、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 C、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 D、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1999年全国卷第2题)‎ 剖析 此题考查词语中有特定意义的字形,答案为C。C项中“蘖根祸种”的“蘖”应为“孽”,误写为“萌蘖”的“蘖”。A项中错两个,分别为;“冷寞”的“寞”应为“漠”,误写为“寂寞”的“寞”;“一愁莫展”的“愁”应为“筹”,误写为“忧愁”的“愁”。B项中也有两处错误:“痉孪”的“孪”应为“挛”,误写为“孪生”的“孪”;“偏辟”的“辟”应为“僻”,误写为“开辟”的“辟”。D项中同样错两个:“气冲宵汉”的“宵”应为“霄”,误写为“元宵”的“宵”;“扑溯迷离”的“溯”应为“朔”,误写为“追溯”的“溯”。‎ 例题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拖沓 娇生贯养 伶俐 倜傥不羁 B、造次 索然寡味 迁徙 惨绝人圜 C、描摹 幅员辽阔 惶恐 法网恢恢 D、窥测 慷慨激昂 装祯 提要钩玄 ‎(2000年全国卷第1题)‎ 剖析 此题考查错别字的识别,答案为C。A项中“娇生贯养”的“贯”应为“惯”,此词语的意思是“从小被宠爱纵容”;B项中“惨绝人圜”的“圜”应为“寰”,“寰”指广大的地域,而“圜”则是指圆;D项中的“装祯”的“祯”应为“帧”,“装帧”的意思是指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包括封面、版面、插图、装订形式等等。‎ 三、词语运用辨析 考点讲解:‎ ‎  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虚词、实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所处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成语”将专辟一节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点提示:‎ ‎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①从意义方面来辨析。如词义的轻重。“激动”比“感动”更强烈。“蔑视”比“轻视”词义重。词义的着重点不同。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如“开垦”、“开拓”、“开辟” 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②从色彩方面来辨析。主要表现在:A、感情色彩不同。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B、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③从用法方面来辨析。A、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B、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2、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 ‎,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 ‎ ‎ ‎ 典型题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999年高考题)‎ ‎①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持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疾病。‎ ‎③ 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驱除 溶解 答案:B。分析:“窜改”即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两者的意义和使用范围都有所不同。第①句的意思是说日本的某些政客要改写既成的历史事实,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也就是“作伪”。“驱除”‎ 是赶走、除掉的意思。“祛除”是除去(疾病、疑惧或所谓邪祟),这个词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和第②句的语境最为吻合。“溶解”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融解”是融化的意思,融有消融、消除的意思。第③句的意思是说她的满腔怨恨似乎没有了,应为“融解”。‎ ‎ ‎ ‎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0年高考题)‎ ‎①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的作品来的。‎ ‎③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品味 赞扬 ‎ 答案:B。分析:聚集是“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在第①句中,采访同一件事有上百名记者,人数已经很多了;他们又代表各大媒体,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因此用“云集”更为恰当。作为名词,“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品位”可用来专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赞叹:称赞的意思,一般可不带宾语。赞扬:称赞表扬的意思,作谓语时一定要带宾语,“令人赞扬”在语法上是不通的。再者,对古人的作品,我们只有“称赞”,而无法“表扬”。‎ 四、成语运用辨析 一、 考点讲解 近年高考成语题考什么内容,应采取什么样的备考对策呢?‎ ‎1、立足教材,积累成语。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复习时首先要立足教材,掌握初高中十二册课本中的成语,可根据课文注释、思考和练习、现代汉语词语表加以摘录,这样做就会积累起数量可观的成语。近几年高考成语题所涉及的成语绝大多数取材于教材,要切实掌握课本中的成语,切不可舍近求远。‎ ‎2、留心课外,广识成语。中国的成语是华夏语汇的瑰宝,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是一般词语无法比拟的。但如果不理解一些成语的意义,不懂一些成语通常的用法,就会弄巧成拙。因此,必须对那些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重点复习掌握。‎ ‎3、分析病情,通盘考虑。可从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意义理解、与上下文是否搭配、矛盾或重复等方面入手,并结合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二、典型例题 ‎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是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地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 C、 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五、病句辨析和修改 考点讲解:‎ 最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方式有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对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多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高考题的第5题,2002年的第6题。‎ 病句辨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复习时,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还要掌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成有效语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方法等,争取具有较高的解题能力。‎ ‎(一) 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1.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这个国家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热烈地”应放在“讨论”之前。)‎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将“充分”调至“激发”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之后,并在“文物”前加“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代表昨天都与他热情的交谈。‎ ‎(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 ‎(“即使”应移到“能力”的前面)‎ ‎7.主客颠倒:‎ 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 ‎(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当。)‎ ‎5.前后照应错误 例: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一。‎ ‎ (“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 (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残缺,这是1997年高考第6题的A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3.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过”‎ 一词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立”成为谓语,这样的句子成分就不残缺。)‎ ‎ 例4.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 ‎ 例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 例6.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四)结构混乱 ‎ ‎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常见的结构混乱类型主要是句式杂糅。‎ 例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 例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 (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例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改为“以”。)‎ ‎(五)表意不明 ‎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1. 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不成熟。‎ ‎(“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例2.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黄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例3.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 例4.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这样”指代不明。)‎ 例5.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 例6.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歧义。“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既可理解为是几个学校的领导,又可理解为一个学校的领导。) ‎ 例7.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10月5日前的任意一天,还是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六)不合逻辑 ‎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等。‎ 例1.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 (与常理不符。“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 例2.两三百人,上千只眼睛,盯着落水者,居然没人下河救人!‎ ‎ (两三百人怎么会有上千只眼睛呢?不合事理。)‎ 例3.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例4.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5.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人人恩怨有关。‎ ‎(双重否定失当,句意正好相反。可删去“不是”。)‎ 总的来说,辨析病句大致也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感觉察法:‎ ‎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总之,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 六、语句辨析 ‎――简明、连贯、得体与清晰 ‎[考点讲析]‎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近年高考《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能力层次为D级,占3~6分。‎ 所谓“简明”,即语言要简要清楚,不要重复累赘,让人产生歧义。‎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体,恰如其分,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等。‎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考题,在试题中多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主观题将在下面重点讲解训练)。考查的内容主要有;语句的衔接、句序的排列、词语的排列、用语的场合、对象等。考查的点相当广泛,词、短语、句子都有所涉及,同时也考查语法、语意、语境、材料组织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 辨别句子是否简明,要注意两点:一是推敲语句,看有无冗余信息、多余词语;二是看有无歧义,是否费解。‎ 辨别语句是否连贯,要注意以下三点:1、理解句意。在一个语段中,要看句与句的现有关系是否成立,怎样调整才更加顺畅;2、话题必须一致,否则主语变换多,句子便不连贯;3、要注意分析语言的表达特点,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然后考虑衔接问题。‎ 辨别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可从语言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审视。‎ ‎ ‎ ‎[典型试题]‎ 例题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剖析 此题考查句式的上下文衔接与内容排列能力。答案为A。这道题的组合形式有新意,一是把三个句子分成三组,二是三个句子如何排列。第一组“这儿”与“那儿”,可以通过第一句话“去年夏天”来判断,“那儿”比较好,作者是站在今天想过去的事。第二组与第三组就要看后文的照应了。后文是“江岸后”,那么前文选“江面上”比较好,都以“江”为主要话题。那么③④句选哪一句呢?选第③句比较好,有文采,给人以想象力,恰好句尾的补语“在钱塘江边”与“江面上”较好地衔接起来。这样就选②③⑥句。‎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编 往年高考分析 一、 考点解说 ‎(一)考点及解说 ‎2004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纪传文。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紧密切合中学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的。那种认为阅读文段及试题越难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 ‎ 1.理解 ‎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 2004年《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 2.分析综合 ‎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往往相对大一些,非得把功夫使在对文段的深入阅读理解、对有关信息作去伪存真的深刻思考上。‎ ‎3、鉴赏评价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通览 ‎1. 文言实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部分(2)默写名句名篇 ‎[考点讲习]‎ 我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世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名句名篇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到现在就不应该感到陌生了。把范围缩小些。另外还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杜绝错别字。‎ ‎ 教材中的名句名篇 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劝学》(《荀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4、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1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1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其它非大纲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第三册:‎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8、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9、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1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1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18、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0、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22、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3、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9、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它非大纲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第四册:《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其它非大纲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五册:《蜀道难》(李白) 《将进酒》(李白)‎ ‎ 《兵车行》(杜甫) 《客至》(杜甫)‎ ‎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其它非大纲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第六册:《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