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翻译
编写:陈庆元 审核:王金权
2010江苏《语文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我们以歌诀的形式总结如下。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一、翻译方法
(一)留
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①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二)调
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①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三)换
1.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②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2.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②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3.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义不同的词语。
①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4.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②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5.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四)补
1.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①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②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2.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②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 )亦无矣。(《中山狼传》)
3.补出量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4.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五)删
1.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2.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二、翻译失误
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年高考 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 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2004年高考 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 (2003年高考 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 (2002年高考 北京卷)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2004年高考 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如:
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高考 浙江卷)
译成:他的孝顺恭谨得到传扬在他的族人中,他的信用道义得到彰显在他的朋友中。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 湖南卷)
译成:喝酒在这个亭子里,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有什么请求呢?”
⒅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译成:曾经赠送给我核舟一枚。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在翻译时只要我们多注意、多总结,相信我们的翻译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
三、翻译要点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 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年高考上海卷)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2004年高考广东卷)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05年高考重庆卷)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05年高考福建卷)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全国卷Ⅱ)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年高考安徽春招)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高考湖南卷)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高考广东卷)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2005年高考湖南卷)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高考浙江卷)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 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 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高考全国卷)
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 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 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
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 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例27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02年高考上海卷)
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例29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四、翻译练习
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
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
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
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
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