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 ‎1. (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赏析】‎ ‎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今天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 【附】作者简介 ‎ 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诗与何逊并称“何刘”。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2.(10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2(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 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3. (10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译文】‎ 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我边走边弹剑边高歌《行路难》。‎ ‎【赏析】‎ 本诗风格“雍容和缓”,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诗亦然。‎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3参考答案:‎ ‎(1)(3分) A ‎(2)(4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4.(10年上海秋季卷)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14.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把酒观多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①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笑语喧哗。‎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15.解析: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其它选项正确:A项与14题有重叠;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答案:B ‎16.解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18课《诗二首》选了“其五”。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 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赏析】‎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称:“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送。”‎ ‎“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写欢乐的村民又弹琴又唱歌,谁都不肯相让,琴声、歌声和笑语喧哗声响成一片。‎ ‎“壤歌亭外山如画。”赞美击壤亭外古朴的山野风光美丽如画。表现了对乡野生活的肯定和满足。‎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借用了《世说新语 简傲》中的典故“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形容尧庙周围山景、空气清爽宜人,同时也隐含着作者政令从宽的主张。‎ ‎“不羡日夕佳。”“日夕佳”出自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西佳,飞鸟相与还。(旨在抒写隐居之乐)”透露出作者积极的入世精神以及安于古风淳厚的僻地而与民同乐的志趣。‎ 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当是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 曲中欢乐的场景描写,仿佛又将人们带回到尧舜时那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的年代。用晋人故事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也暗含着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诚能如此,也就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的归隐诗句了。此曲用典多,遣词雅,意蕴含蓄,在元曲中别成一格。‎ ‎5. (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答案: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考查类型:炼字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考查类型:分片赏鉴主旨。‎ ‎【作品鉴赏】‎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了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 ‎5. (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赏析】‎ 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6. (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6【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赏析】:‎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7. (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7.(1)【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分析鉴赏】‎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人砖能堪。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特色。‎ ‎8. (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8(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赏析:‎ 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送蜀客》翻译:‎ 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 别想着你的行程比我长,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 ‎9、(10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9.(1)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花亦眠】参考答案: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2)标准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诗词释义: 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谁不替江流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头啊!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的落停了下来,船停泊不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能把她留住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10.(10年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10答案: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诗文对译】‎ ‎    茫茫榆溪塞外,边防雨雪纷飞,从军队将士经过艰苦跋涉来到了边关陇西(在今甘肃东部)。戍卒围绕着军阵,可以依稀看见野外狐狸纷乱的足迹,山脚下可以看见马蹄印。天气严寒,以致冻坏了边关旗帜上的彩釉,黯然失色;大地在雨雪中昏暗不堪,以致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沉凄迷。极目远眺,漫漫天际间,弥漫着浓厚的云彩,也似乎满腹愁绪;回头时,戍边离家的路越来越苍茫、迷离,消失于眼际。‎ ‎【解题思路】‎ 边塞诗,内容上多为边塞风光、边塞的征战场景及生活。从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愿望,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戍边生活的艰苦,表达思乡之情,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一题,描写的环境,只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还是比较容易的。词语的理解难度大一些:一、要求准确,这需要基本功;二、从语境来看,也不太容易猜出其意义。但是,如果再细心一些,着眼于整体还是能理出点头绪的:“别”,自然是分别、告别,和谁告别?在那告别?结合“度陇西”“绕阵”“依山”等词,不难看出,这该是属于回忆性的写法。‎ 第二题,词语的表达作用,一方面要扣住该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意义,比如“天寒”“地暗”写的是天气的特点,自然突出的是天气的寒冷,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还应该考虑到该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除此以外,还应该考虑结构上因素。从这道题来看,抓住前面两点就可以了。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从结句可以归纳出来。‎ ‎【赏析】‎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笔者亦有同感。‎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11.(10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11.(1)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赏析1】‎ 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古城名。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汉初灌婴始筑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后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诗人朝发湓口,夕素散花。行程交代十分清晰。“散花洲”,地名,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滩上有右怡亭,裴郾造,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四十六字。常为江水所没,故世亦罕传。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夕,月犹未极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 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苹”和“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有沽酒处便为家” 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 ‎【赏析2】‎ 好事近’就是‘好梦境’。本词取象《小雅·无羊》:“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春有春梦。在陆游眼里,《小雅·无羊》写的既是北方好景,又是江南美景。然而,北方早已经尽归于金国之手。南宋偏隅于江南,但愿好梦能长。陆游希望籍此好梦,收复北方,所以结尾云“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希望以江南为基地,收复北方,南北统一之时,我陆游可以到处看到美景如画。陆游绝笔《示儿》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印证本词意境。本词是隐语词,字象成干,哲思隐在字音之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奇妙,可见陆游的另一首诗作《冬夜读书示子聿》,其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美好的情感、崇高的道德,知道再多的训诂法则,对你又有什么用?不崇尚圣贤的人品,读再多的圣贤书,对你又有什么用?‎ 江南的春景如何?陆游说,春景应该好吧。从湓口坐船春游,夕阳时就停留在散花洲, “两岸白苹红蓼lù,映一蓑新绿”,两岸,好一派人间美景啊。‘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qiàn四时足’ 城市供应充足,到处繁花似锦;乡间五谷丰登,好一派风调雨顺。‘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梦到佳境处,梦中有人告余曰,明天江北就都归于宋了,江南江北可以畅游无阻了 ‎12.(10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2.(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答案:踏 ‎(2)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答案:A ‎13.(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4.(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诗歌简析】: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15.(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16.(1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②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2.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评析】赏析手法题,要分为三步骤:一写出所运用的手法,二写出怎样运用手法(即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阐述),三写出运用手法的目的(即表现怎样的感情或心境)。‎ ‎——简言之,既是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方面(dp)。‎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评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解析”,既要读懂全诗内容,又要注意注释内容。尤其是注释中“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是读懂这首诗的背景。由此可知,作者游定林寺,目的是让自己疲倦的身心得到休憩,所以寄情自然,就能超脱尘俗。‎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17.(10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执行细则】①既有对自然的“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可给2分,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给2分。‎ ‎②“君子”回答为“正人君子”“人才”“诗人(词人)自己”“我”也可以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