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9.50 KB
  • 2021-05-14 发布

2017年度高考物理(原子物理和动量)二轮专题练习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原子物理和动量 ‎1. 能级和能级跃迁 ‎(1)轨道量子化 核外电子只能在一些分立的轨道上运动 rn=n2r1(n=1,2,3,…)‎ ‎(2)能量量子化 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En=(n=1,2,3,…)‎ ‎(3)吸收或辐射能量量子化 原子在两个能级之间跃迁时只能吸收或发射一定频率的光子,该光子的能量由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m-En.‎ ‎2. 原子核的衰变 衰变类型 α衰变 β衰变 衰变方程 X→Y+He X→Y+e 衰变实质 ‎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一整体射出 ‎1个中子转化为1个质子和1个电子 ‎2H+2n→He n→H+e 衰变规律 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3.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之间的区别 名称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实质 氦核流 电子流 光子 速度 约为光速的 约为光速的 ‎99%‎ 光速 电离作用 很强 较弱 很弱 贯穿能力 很弱 较强 最强 ‎4. 核反应、核能、裂变、轻核的聚变 ‎(1)在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核反应方程遵循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的规律.‎ ‎(2)质能方程: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质量相联系,物体的总能量和它的质量成正比,即E=mc2或ΔE=Δmc2.‎ ‎(3)核物理中,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裂变;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聚变.‎ ‎(4)核能的计算:①ΔE=Δmc2,其中Δm为核反应方程中的质量亏损;②ΔE=Δm×931.5 MeV,其中质量亏损Δm以原子质量单位u为单位.‎ ‎(5)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N+He→O+H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Be+He→‎6C+n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为:Al+He→P+n,P→Si+e ‎5. 光电效应及其方程 ‎(1)光电效应的规律: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大于10-9 s.‎ ‎(2)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 ‎6. 动量守恒定律 ‎(1)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或p=p′(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p等于系统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 或Δ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 或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动量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虽受外力但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合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动量守恒.‎ ‎③系统虽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且作用时间极短,如碰撞、爆炸过程.‎ ‎7.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 ‎8. 碰撞问题同时遵守的三条原则 ‎(1)系统动量守恒原则 ‎(2)物理情景可行性原则 ‎(3)不违背能量守恒原则 碰撞过程满足Ek≥Ek′‎ 即m1v+m2v≥m1v1′2+m2v2′2‎ 或+≥+ ‎1.在书写核反应方程时,一般先满足质量数守恒,后满足电荷数守恒.‎ ‎2.在处理粒子的碰撞和衰变问题时,通常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质能方程和能量守恒定律综合分析.‎ ‎                   ‎ 题型1 原子物理基本知识与动量守恒定律的组合 例1 (15分)(1)(6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B.贝可勒尔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汤姆孙通过实验发现了质子 C.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氘核和氚核可发生热核聚变,核反应方程是H+H→He+n E.运动的宏观物体也具有波动性,其速度越大物质波的波长越大 ‎(2)(9分)如图1所示,质量均为m的小车与木箱紧挨着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质量为‎2m的小明站在小车上用力向右迅速推出木箱,木箱相对于冰面的速度为v,接着木箱与右侧竖直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反弹后被小明接住,求小明接住木箱后三者共同速度的大小.‎ 图1‎ 解析 (1)根据物理学史实,选项A、C正确;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汤姆孙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选项B错误;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知,选项D正确;运动的宏观物体也具有波动性,其速度越大物质波的波长越小,选项E错误.‎ ‎(2)取向左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推出木箱的过程有0=(m+‎2m)v1-mv (3分)‎ 接住木箱的过程有mv+(m+‎2m)v1=(m+m+‎2m)v2 (3分)‎ 解得共同速度v2= (3分)‎ 答案 (1)ACD (2) 以题说法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系统);‎ ‎2.做好受力分析,判断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 ‎3.确定满足动量守恒的过程;‎ ‎4.选取正方向,明确初、末状态;‎ ‎5.列方程求解.‎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 B.阴极射线的本质是高频电磁波 C.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D.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E.一群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能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2)如图2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A、B两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A=‎2 kg,mB=‎1 kg,A、B相距s=‎9.5 m,A以v0=‎10 m/s的初速度向静止的B运动,与B发生正碰,碰撞时间极短,分开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A、B均停止运动时相距Δs=‎19.5 m.已知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取g=‎10 m/s2,求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图2‎ 答案 (1)ACE (2)24 J 解析 (1)光电效应是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一个典型实验,选项A正确;阴极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选项B错误;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就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选项C正确;β衰变中飞出的电子是由一个中子转化成质子时释放出来的,原子核中没电子,选项D错误;一群原子从n=3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有3种途径,从n=3能级到n=2能级,从n=2能级到n=1能级,从n=3能级直接到n=1能级,选项E正确.‎ ‎(2)从A开始运动到与B相碰这一时间段内,根据 s=v0t-μgt2‎ 代入已知条件,解得 t1=19 s(舍掉,这表示A超过B后直到静止然后反向加速运动经过B点时所需要的时间)‎ t2=1 s 于是碰撞时刻A的速度v=v0-μgt2=‎9 m/s 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了,但是动量守恒,设碰撞后A的速度为v1,B的速度为v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Av=mAv1+mBv2‎ 同时2μgxA=v ‎2μgxB=v Δs=xB-xA=‎‎19.5 m 联立解得v1=‎5 m/s,v2=‎8 m/s 可知碰撞前能量为mAv2=81 J,碰撞后能量为mAv+mBv=25 J+32 J=57 J,所以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了24 J 题型2 氢原子能级与动量守恒定律的组合 例2 (15分)(1)(6分)已知氢原子的能级为:E1=-13.60 eV,E2=-3.40 eV,E3=-1.51 eV,E4=-0.85 eV,现用光子能量介于10.00 eV~12.70 eV之间的某单色光去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该照射光的光子可能会被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 B.该照射光的光子一定会被吸收 C.若可以吸收该光子,则可判断激发后的氢原子发射不同能量的光子最多有3种 D.若可以吸收该光子,则可判断激发后的氢原子发射不同能量的光子最多有6种 ‎(2)(9分)如图3所示,AB为一光滑水平横杆,杆上套一质量为M的小圆环,环上系一长为L、质量不计的细绳,绳的另一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现将绳拉直,且与AB平行,由静止释放小球,则:‎ 图3‎ ‎①当细绳与AB成θ角时,圆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②若在横杆上立一挡板,问应与环的初位置相距多远,才不致使环在运动过程中与挡板相碰?‎ 解析 (1)E2-E1=10.20 eV,E3-E1=12.09 eV,由于光子能量介于10.00 eV~12.70‎ ‎ eV,所以可能会被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从而跃迁到能级2或能级3上,A正确;若此光子不符合能级差值,则不会被氢原子吸收,B错误;若吸收该光子,激发后的氢原子处于能级2或能级3上,则此时氢原子跃迁到基态发出的光子最多有三种,分别为3→2、3→1、2→1,C正确,D错误.‎ ‎(2)①设小球的水平位移大小为x1,圆环的水平位移大小为x2,且设向左为正方向,则有 mx1-Mx2=0 (2分)‎ x1+x2=L-Lcos θ (2分)‎ 解得x2= (1分)‎ ‎②设小球向左的最大水平位移大小为x1′,圆环向右的最大水平位移为x2′,且设向左为正方向,则有 当圆环运动到最右侧速度为零时,小球应运动到最左边同初始位置等高,且速度为零 ‎(1分)‎ mx1′-Mx2′=0 (1分)‎ x1′+x2′=‎2L (1分)‎ 解得x2′= 所以挡板与环的初始位置相距 (1分)‎ 答案 (1)AC (2)① ② 以题说法 关于原子跃迁要注意以下四方面:‎ ‎(1)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的光谱条数N=.‎ ‎(2)只有光子能量恰好等于跃迁所需的能量(hν=Em-En)时,光子才被吸收.‎ ‎(3)“直接跃迁”只能对应一个能级差,发射一种频率的光子.“间接跃迁”能对应多个能级差,发射多种频率的光子.‎ ‎(4)入射光子能量大于电离能(hν=E∞-En)时,光子一定能被原子吸收并使之电离,剩余能量为自由电子的动能.‎ ‎ (1)动能为12.5 eV的电子通过碰撞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最高能跃迁到量子数n=______的能级.当氢原子从这个能级跃迁回基态的过程中,辐射的光子的最长波长λ=______m.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E1=-13.6 eV,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如图4所示,载人小车和弹性球静止在光滑长直水平面上,球的质量为m,人与车的总质量为‎16m.人将球以水平速率v推向竖直墙壁,球又以速率v 弹回,人接住球后再以速率v将球推向墙壁,如此反复.‎ 图4‎ ‎ (i)求人第一次将球推出的过程中,人做了多少功?‎ ‎(ii)人经几次推球后,再也不能接住球?‎ 答案 (1)3 6.58×10-7 (2)(i)mv2 (ii)9次 解析 (1)12.5 eV大于让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n=3激发态上的能量,小于让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n=4激发态上的能量,所以最高能跃迁到量子数为n=3的能级;从n=3激发态跃迁到n=2激发态上的光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3.4-1.51)×1.6×10-19 J=h,代入数据解得λ=6.58×10-‎7 m.‎ ‎(2)(i)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人第一次将球推出后,设人与车的速度为v′,球、人与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 ‎0=16mv′-mv 人对系统做功W=×16mv′2+mv2‎ 所以W=mv2‎ ‎(ii)球反弹回来的速率始终为v,设人推球n次后,若人与车的速率也为v时,人恰好不能再接住球.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球与墙壁碰撞一次,墙壁对系统的冲量为 ΔI=mv-(-mv)=2mv 球与墙壁碰撞n次后,墙壁对系统的冲量为nΔI,由动量定理得 nΔI=(‎16m+m)v 即n·2mv=(‎16m+m)v 解得n=8.5次 所以,人推球9次后,再也不能接住球.‎ 题型3 原子核的衰变、核反应与动量守恒定律的组合 例3 (15分)(1)(6分)下列关于核反应及衰变的表述正确的有________.‎ A.H+H→He+n是轻核聚变 B.X+N→O+H中,X表示He C.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无关 D.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 E.Th衰变成Pb要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2)(9分)如图5所示,平板小车C上固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弹射装置,在弹射装置中分别压装上两个光滑小球A、B,将它们停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先打开球A所在的装置,将球A发射出去,球A获得vA=‎8 m/s的速度.已知球A的质量mA=‎1 kg,小车C和球B的总质量M=‎4 kg.则:‎ 图5‎ ‎①发射球A时,弹射装置释放的能量为多少?‎ ‎②将球A发射出去后,要使小车C停止,必须以多大的速度将质量为 kg的球B发射出去?‎ 解析 (1)由轻核聚变定义可知A正确;在核反应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设选项B中X的电荷数为N,质量数为M,则N+7=8+1,N=2,M+14=17+1,M=4,B错误;半衰期为放射性元素自身的性质,与所处化学状态、物理环境无关,C正确;β衰变的实质是核内的中子转化成了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D错误;设Th衰变成Pb要经过x次α衰变和y次β衰变,则由90-2x+y=82,232-4x=208可得x=6,y=4,E正确.‎ ‎(2)①发射球A时,球A、B和小车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 mAvA=Mv1 (2分)‎ 解得v1=‎2 m/s (1分)‎ 弹射装置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系统的动能,有 Ep=mAv+Mv (2分)‎ 解得Ep=40 J (1分)‎ ‎②发射球B时,球B与小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将球B发射出去的速度为vB,有 mBvB=Mv1 (2分)‎ 解得vB=‎12 m/s (1分)‎ 答案 (1)ACE (2)①40 J ②‎12 m/s 以题说法 1.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实质:α衰变是原子核中的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氦核并射出;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再将电子射出;γ衰变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发生,不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与电荷数,以光子形式释放出衰变过程中产生的能量.‎ ‎(2)衰变的快慢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个别、少数原子无意义.‎ ‎2.核反应方程的书写 ‎(1)核反应过程一般不可逆,所以核反应方程中用“→”表示方向而不能用等号代替.‎ ‎(2)核反应方程遵循质量数、电荷数守恒,但核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一般会发生变化(质量亏损)且释放出核能.‎ ‎(3)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不能只依据两个守恒规律凭空杜撰出生成物来写核反应方程.‎ ‎ (1)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继而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关于核电站和核辐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核反应堆发生的是轻核聚变反应 B.核反应堆发生的是重核裂变反应 C.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是由核内部本身决定,与外部条件无关 D.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与地震、风力等外部环境有关 ‎(2)如图6所示,一平板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可看做质点的质量均为m的物体A、B分别以2v和v的初速度,沿同一直线同时从小车两端相向水平滑上小车.设两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小车质量也为m,最终物体A、B都停在小车上(若A、B相碰,碰后一定粘在一起).要想使物体A、B不相碰,平板车的长度至少为多长?‎ 图6‎ 答案 (1)BC (2) 解析 (1)核反应堆发生的是重核裂变反应,A错误,B正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是由核内部本身决定,与外部条件无关,C正确,D错误.‎ ‎(2)设A、B及小车组成的系统最终达到共同速度v共,系统所受合外力为0,满足动量守恒定律,以向右为正方向,则 m·2v-mv=3mv共 解得v共=v 要使A、B恰好不相碰,则A、B及小车共速时A、B刚好相遇,设车长为L,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μmgL=m(2v)2+mv2-×‎3m(v)2‎ 解得L= ‎17.动量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 审题示例 ‎(10分)如图7,Q为一个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其DB段为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AD段为一长度L=R的粗糙水平轨道,二者相切于D点,D在圆心O的正下方,整个轨道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物块P的质量为m(可视为质点),P与AD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Q的质量为M=‎2m,重力加速度为g.‎ 图7‎ ‎(1)若Q固定,P以速度v0从A点滑上水平轨道,冲至C点后返回A点时恰好静止,求v0的大小和P向右刚越过D点时对Q的压力大小;‎ ‎(2)若Q不固定,P仍以速度v0从A点滑上水平轨道,求P在光滑圆弧轨道上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 审题模板 答题模板 ‎(1)P从A点到C点又返回A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μmg·‎2L=0-mv (1分)‎ 将L=R代入上式解得:v0= (1分)‎ 若P在D点的速度为vD,此时Q对P的支持力为FD,由动能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μmgL=mv-mv (1分)‎ FD-mg=m (1分)‎ 联立解得:FD=1.2mg (1分)‎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P对Q的压力大小也为1.2mg (1分)‎ ‎(2)当P、Q具有共同速度v时,P达到最大高度h,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m+M)v (1分)‎ 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mv=μmgL+(m+M)v2+mgh (2分)‎ 联立解得:h=R (1分)‎ 答案 (1)  1.2mg (2)R ‎ (1)原子核的结合能和质量亏损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关于这两个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吸收一定能量 B.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C.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出现质量亏损,质量亏损并不意味着质量被消灭 D.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越大,则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原子核的质量除以核子数)就越小,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就越多 E.一个质子(mp)和一个中子(mn)结合成一个氘核(mD),则氘核的平均结合能为(mp+mn-mD)c2‎ ‎(2)如图8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一质量为‎2m、长为L的长方形匀质木块.现有一颗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沿轴线水平射向木块,穿出木块时子弹速度为,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保持不变.求:‎ 图8‎ ‎(i)子弹穿出木块的过程中系统增加的内能;‎ ‎(ii)若换用一块同样材料、同样横截面积、但长L′=‎1.5L的质量较大的木块,则子弹不能穿出木块,求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x.‎ 答案 (1)BCD (2)(i)mv (ii)‎‎1.2L 解析 (1)轻核的比结合能小,聚变后的原子核比结合能增加,因此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放出能量,A错误;平均结合能越大,把原子核分开需要的能量越大,原子核越稳定,B正确;质量亏损只是表明了亏损的质量与释放的能量的关系,C正确;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单个核子分离所需能量越多,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原子核中核子结合时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越多,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越小,D正确;由于有两个核子,所以氘核的平均结合能为,E错误.‎ ‎(2)(i)子弹穿出木块的过程中,子弹和木块组成的系统满足动量守恒,设子弹穿出木块后木块速度为v,则有 mv0=m()+2mv 解得v=v0‎ 损失的动能即为系统增加的内能Q,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为Ff,则Q=FfL=mv-m()2-(‎2m)v2=mv ‎(ii)设较大木块的质量为m′,则 m′=L′=‎‎3m 设子弹与较大木块的共同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得 mv0=(m+m′)v′‎ v′=v0‎ 射入木块过程中损失的动能为 Ffx=mv-(m+m′)v′2=mv 解得x=‎‎1.2L ‎(限时:40分钟)‎ ‎1. (2013·新课标Ⅱ·35)(1)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B.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 C.铯原子核(Cs)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Pb)的结合能 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E.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时,其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大于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2)如图1,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质量均为m的物块A、B、C.B的左侧固定一轻弹簧(弹簧左侧的挡板质量不计).设A以速度v0朝B运动,压缩弹簧;当A、 B速度相等时,B与C恰好相碰并粘接在一起,然后继续运动.假设B和C碰撞过程时间极短.求从A开始压缩弹簧直至与弹簧分离的过程中,‎ 图1‎ ‎(ⅰ)整个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ⅱ)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 答案 (1)ABC (2)(ⅰ)mv (ⅱ)mv 解析 (2)(ⅰ)从A压缩弹簧到A与B具有相同速度v1时,对A、B与弹簧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2mv1 ①‎ 此时B与C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设碰撞后的瞬时速度为v2,损失的机械能为ΔE.对B、C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mv1=2mv2 ②‎ mv=ΔE+×(‎2m)v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 ΔE=mv ④‎ ‎(ⅱ)由②式可知v2<v1,A将继续压缩弹簧,直至A、B、C三者速度相同,设此速度为v3,此时弹簧被压缩至最短,其弹性势能为Ep,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mv0=3mv3 ⑤‎ mv-ΔE=×(‎3m)v+Ep ⑥‎ 联立④⑤⑥式得 Ep=mv ‎2.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物体的温度、物体的材料有关 B.对于同一种金属来说,其极限频率恒定,与入射光的频率及光的强度均无关 C.汤姆孙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D.“人造太阳”的核反应方程是U+n→Ba+Kr+3n ‎(2)如图2所示,质量mA=‎2 kg的木块A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mB=‎1 kg的木块 B以某一初速度v0=‎5 m/s向右运动,与A碰撞后A、B都向右运动.木块A运动至挡板处,与挡板碰撞反弹(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后来与B发生二次碰撞,碰后A、B同向运动,速度大小分别为‎0.9 m/s、‎1.2 m/s.求:‎ 图2‎ ‎①第一次碰撞后A的速度;‎ ‎②第二次碰撞过程中,A对B做的功.‎ 答案 (1)AB (2)①‎2 m/s ②0.22 J 解析 (1)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物体的温度、物体的材料有关,A正确;金属的极限频率是由金属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入射光的频率及光的强度均无关,B正确;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C错误;“人造太阳”是轻核的聚变,核反应方程为H+H→He+n,D错误.‎ ‎(2)①设向右为正方向,A、B第一次碰撞后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A1、vB1,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Bv0=mAvA1+mBvB1‎ A与挡板碰撞反弹,则A、B第二次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分别为-vA1、vB1,设碰撞后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A2、vB2‎ ‎-mAvA1+mBvB1=-mAvA2-mBvB2‎ 联立解得vA1=‎2 m/s,vB1=‎1 m/s ‎②设第二次碰撞过程中,A对B做的功为W,根据动能定理有W=mBv-mBv=0.22 J ‎3. (1)如图3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把荧光屏和显微镜分别放在图中的A、B、C三个位置时,观察到相同时间内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的位置是________位置,相同时间内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少的位置是________位置.‎ 图3‎ ‎(2)如图4所示,一颗子弹水平地穿过两个前后并排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静止木块.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设子弹穿过两木块的时间间隔分别为t1和t2.子弹在木块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Ff,求子弹穿过两木块后,两木块各以多大的速度运动?‎ 图4‎ 答案 (1)A C (2) + 解析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越金箔后沿原方向前进,因此在A位置观察到的闪光次数最多,极个别α粒子穿越金箔后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因此在C位置观察到的闪光次数最少.‎ ‎(2)设子弹穿过木块m1时,m1、m2的速度为v1‎ 由动量定理有Fft1=(m1+m2)v1‎ 解得v1= 设子弹穿过m2时,m2的速度为v2,‎ 由动量定理有Fft2=m2v2-m2v1‎ 解得v2=+ ‎4. (1)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及对应的理论分析过程,让人们体会到光电效应的神奇并认识到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实验电路如图5所示,已知光照条件不变,照射光频率大于光电管中阴极金属K的截止频率,下列选项中分析正确的是 (  )‎ 图5‎ A.将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灵敏电流计的示数一定持续增大 B.将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灵敏电流计的示数可能出现先增大后不变的现象,说明逸出的光电子有最大初动能 C.将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灵敏电流计的示数可能出现先增大后不变的现象,说明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的数目是一定的 D.如果将图中电源正负极对调,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灵敏电流计的示数将会减小,说明光电子逸出的初动能有大有小 ‎(2)如图6所示,一个质量为‎2m的物体A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颗质量为m的子弹以一定的速度水平射入物体A内,射入的深度为物体长度的四分之一时达到共速,然后将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B轻放在物体A的中央,最终B刚好没有脱离A.设子弹射入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恒为Ff1,A、B间的摩擦力大小恒为Ff2,求Ff1与Ff2的比.‎ 图6‎ 答案 (1)CD (2)16∶1‎ 解析 (1)光电管两端加正向电压,目的是使从K极射出的光电子尽可能都打在A极上,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若光电子都已能打到A极,则再增加光电管两端电压时灵敏电流计示数也不会再增加,说明此时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的数目是一定的,A、B错误,C正确;将电源正负极对调,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光电子克服反向电压打到A极,且电压越高,光电子要到达A极需要的初动能越大,灵敏电流计示数减小,说明光电子逸出的初动能有大有小,D正确.‎ ‎(2)子弹射入A中,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3mv1‎ 解得v1=v0‎ 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Ff1·=mv-×3mv=mv 小物块B放上后,对全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4mv2‎ 解得v2=v0‎ 小物块B在物体A上滑动,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Ff2·=×3mv-×4mv=mv 故= ‎5. (1)如图7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发出光子,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2.49 eV的金属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7‎ A.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三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n=3跃迁到n=2所发出的光波长最短 B.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两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n=3跃迁到n=1所发出的光频率最大 C.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11.11 eV D.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9.60 eV ‎(2)如图8所示,质量为m2=‎1.5 kg的平板车B停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左端放置着一块质量为m1=‎450 g的物体A,一颗质量为m0=‎50 g的子弹以v0=‎100 m/s的速度水平瞬间射入物体A并留在A中,平板车B足够长.求物体A与平板车B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图8‎ 答案 (1)D (2)18.75 J 解析 (1)有的氢原子可直接从n=3跃迁到n=1,释放出[-1.51-(-13.60)] eV=12.09 eV的能量,有些可从n=3跃迁到n=2,释放出[-1.51-(-3.40)] eV=1.89 eV的能量,再跃迁到n=1,释放出[-3.40-(-13.60)] eV=10.20 eV的能量,所以,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三种频率不同的光,由能级图及跃迁方程hν=Em-En可知,从n=3跃迁到n=2所发出的光的频率最小,波长最长,选项A、B错误;由光电效应方程可知,氢原子从n=3跃迁到n=1时发出的光使金属钠表面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为(12.09-2.49) eV=9.60 eV,选项C错误,D正确.‎ ‎(2)子弹射入A有m0v0=(m1+m0)vA 代入数据得子弹和A的共同速度vA=‎10 m/s 子弹和A在车上滑行,最终和车B速度相同,则有 ‎(m1+m0)vA=(m1+m2+m0)v 代入数据得v=‎2.5 m/s 物体A与平板车B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Q=(m1+m0)v-(m1+m2+m0)v2‎ 代入数据得Q=18.75 J ‎6. (1)关于以下三个核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U→Th+X ‎②N+Y→O+H ‎③U+Z→Ba+Kr+3n A.X、Y是同种粒子 B.X、Z是同种粒子 C.粒子Z是正电子 D.①属于天然放射现象 E.反应③将释放能量 ‎(2)如图9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质量M=‎3 kg的小车C,其上部是一个光滑曲面,曲面下端与B车的光滑上表面等高.质量为m=‎1 kg的小物块A(可看成质点)与相同质量的小车B以v0=‎2 m/s的初速度一起向右运动,B与C相碰并粘合后,A沿C的曲面上滑.已知两小车的碰撞时间极短,取g=‎10 m/s2,求物块A在C曲面上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 图9‎ 答案 (1)ADE (2)‎‎0.09 m 解析 (1)核反应中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因此可知X、Y是He,Z是n,A正确,B、C错误;核反应①放出了He(α粒子),α衰变属于天然放射现象.核反应③是铀核的裂变,属于重核裂变,将释放核能,D、E正确.‎ ‎(2)B和C碰撞过程,因碰撞时间极短,对B、C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M)v1‎ 设最终A、B、C的共同速度为v2,对A、B、C组成的系统有 mv0+(m+M)v1=(‎2m+M)v2‎ 根据能量守恒有 mv+(m+M)v=mgh+(‎2m+M)v 解得h=‎‎0.09 m ‎7.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A.普朗克曾经大胆假设: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 B.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这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之一 C.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D.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0越小 E.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短 ‎(2)如图10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物块,其质量分别为M和m,现将两物块用一根轻质细线拴接,两物块中间夹着一个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两物块未拴接,它们以共同速度v0‎ 在水平面上向右匀速运动.某时刻细线突然被烧断,轻弹簧将两物块弹开,弹开后物块M恰好静止.求弹簧最初所具有的弹性势能Ep.‎ 图10‎ 答案 (1)ABD (2) 解析 (1)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所以C选项错误;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长,所以E选项错误.‎ ‎(2)设弹簧将两物块弹开后,物块m的速度为v 系统动量守恒,有(M+m)v0=mv 系统机械能守恒,有(M+m)v+Ep=mv2‎ 解得Ep= ‎8.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激发态后,在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的频率可能小于原吸收光子的频率 B.Th(钍)核衰变为Pa(镤)核时,衰变前Th核质量大于衰变后Pa核与β粒子的总质量 C.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Se→Kr+2e,此核反应方程属于重核裂变 E.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2)如图11所示,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块相同的长木板A和B,长度均为L=‎0.5 m,在B的中央位置有一个可以看成质点的小铁块C,三者的质量都为m,C与A、B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现在A以速度v0=‎6 m/s向右运动并与B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B粘在一起运动,而C可以在A、B上滑动,g=‎10 m/s2,求小铁块C最终距长木板A左端的距离.‎ 图11‎ 答案 (1)ABE (2)‎‎0.15 m 解析 (1)如果氢原子吸收光子从n=1的基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则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先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n ‎=2的激发态,那么放出的光子的频率小于原吸收光子的频率,选项A正确;衰变要释放出能量,所以有质量亏损,选项B正确;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选项C错误;选项D属于β衰变,选项D错误;根据比结合能的物理意义,选项E正确.‎ ‎(2)设A与B碰后瞬间,A、B的共同速度为v1,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2mv1 ①‎ 设最终A、B、C的共同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3mv2 ②‎ 假设C未掉下,A、B、C达到共同速度时,C在AB上滑过的距离为Δx,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μmgΔx=×2mv-×3mv ③‎ 由①②③得Δx=‎‎0.6 m 由于‎0.6 m<‎0.5 m+ m=‎0.75 m,所以C未从A左端掉下 则C最终距A左端的距离为‎0.75 m-‎0.6 m=‎‎0.1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