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4 M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备战高考数学立体几何
【考点定位】2010 考纲解读和近几年考点分布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近几年的高考情况分析,考察的重点及难点稳定,高考始终
把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和判定作为考察重点。在难度上也始终以中等偏难为主,
在新课标教材中将立体几何要求进行了降低,重点在对图形及几何体的认识上,实现平面到空间的转化,是
知识深化和拓展的重点,因而在这部分知识点上命题,将是重中之重。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侧重以下几个
方面: 1.从命题形式来看,涉及立体几何内容的命题形式最为多变 . 除保留传统的“四选一”的选择题
型外,还尝试开发了“多选填空”、“完型填空”、“构造填空”等题型,并且这种命题形式正在不断完善和
翻新;解答题则设计成几个小问题,此类考题往往以多面体为依托,第一小问考查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
关系,后面几问考查空间角、空间距离、面积、体积等度量关系,其解题思路也都是“作——证——求”,强
调作图、证明和计算相结合。2.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①考查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
这类试题一般难度不大,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②计算角的问题,试题中常见的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
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这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和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通常要把它们
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③求距离,试题中常见的是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
离,直线与直线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要特别注意解决此类问题的转化方法;④简单的几何体的侧面
积和表面积问题,解此类问题除特殊几何体的现成的公式外,还可将侧面展开,转化为求平面图形的面积问
题;⑤体积问题,要注意解题技巧,如等积变换、割补思想的应用。⑥三视图,辨认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与表面积、体积内容相结合。3.从能力上来看,着重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即空间形体的观察分析和抽
象的能力,要求是“四会”:①会画图——根据题设条件画出适合题意的图形或画出自己想作的辅助线(面),
作出的图形要直观、虚实分明;②会识图——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想象出立体的形状和有关线面的位置关
系;③会析图——对图形进行必要的分解、组合;④会用图——对图形或其某部分进行平移、翻折、旋转、
展开或实行割补术;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探索能力。
【考点 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
【名师点睛】了解柱、锥、台、球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
的简单物体的结构。能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
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能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
空间几何体的不同表示形式。会画某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与视图主要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通过观察几何体的模型和
实物,总结出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会用材料制作模
型,培养动手能力。
【试题演练】
1 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 1 所示 分别是 三边的中点)得到几何体如图 2,则该
几何体按图 2 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
解:在图 2 的右边放扇墙(心中有墙),可得答案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视图中的左视图,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由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木块堆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中正方体木块的个数是 .
A B C, , GHI△
E
F
D
I
AH G
B C
E
F
D
A
B C侧视
图 1 图 2
B
E
A.
B
E
B.
B
E
C.
B
E
D
.
解:以俯视图为主,因为主视图左边有两层,表示俯视图中左边最多有两个木块,再看左视图,可得
木块数如右图所示,因此这个几何体的正方体木块数的个数为 5 个。
点评:从三视图到确定几何体,应根据主视图和俯视图情况分析,再结合左视图的情况定出几
何体,最后便可得出这个立体体组合的小正方体个数。
考点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名师点睛】理解柱、锥、台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它们的侧面展
开图,及其对计算侧面积的作用,会根据条件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理解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把握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并能综合运用立体几何中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试题演练】
1、已知某几何体的俯视图是如图5所示的矩形,正视图(或称主
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8、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侧视图(或称左视
图)是一个底边长为6、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
(1)求该几何体的体积V; (2)求该几何体的侧面积S
解: 由已知可得该几何体是一个底面为矩形,高为 4,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矩形
中心的四棱锥 V-ABCD。(1)
(2) 该四棱锥有两个侧面 VAD. VBC 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且 BC 边上的高为
, 另两个侧面 VAB. VCD 也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AB 边上的高为 因此
点评:在课改地区的高考题中,求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问题经常与三视图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综
合考查。
2、右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可得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
A. B.
C. D.
解:从三视图可以看出该几何体是由一个球和一个圆柱组
合而成的简单几何体,其表面及为:
,故选 D。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视图与几何体的表面积。既要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又要掌握基本
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用与球心距离为 的平面去截球,所得的截面面积为 ,则球的体积为( )
A. B. C. D.
( )1 8 6 4 643V = × × × =
2
2
1
84 4 22h = + =
2
2
2
64 52h = + =
1 12( 6 4 2 8 5) 40 24 22 2S = × × + × × = +
9π 10π
11π 12π
2 24 1 1 2 2 1 3 12 .S π π π π= × + × × + × × =
1 π
3
8π
3
28 π π28 3
32π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俯视图 正(主)视图 侧(左)视图
2
3
2
2
解:截面面积为 截面圆半径为 1,又与球心距离为 球的半径是 ,
所以根据球的体积公式知 ,故 B 为正确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球的一些相关概念,球的体积公式的运用。
考点三、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名师点睛】理解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了解四个公理及其推论;空间两直线的三种位置关
系及其判定;异面直线的定义及其所成角的求法。
通过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实现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飞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用平面的基本
性质证明共点、共线、共面的问题。
【试题演练】1、如图 1,在空间四边形 ABCD 中,点 E、H 分别是边 AB、AD 的中点,F、G 分别是
边 BC、CD 上的点,且 = = ,则( )
(A)EF 与 GH 互相平行
(B)EF 与 GH 异面
(C)EF 与 GH 的交点 M 可能在直线 AC 上,也可能不在直线 AC 上
(D)EF 与 GH 的交点 M 一定在直线 AC 上
解:依题意,可得 EH∥BD,FG∥BD,故 EH∥FG,由公理 2 可知,
E、F、G、H 共面,因为 EH= BD, = ,故 EH≠FG,所以,EFGH
是梯形,EF 与 GH 必相交,设交点为 M,因为点 M 在 EF 上,故点 M
在平面 ACB 上,同理,点 M 在平面 ACD 上,即点 M 是平面 ACB 与
平面 ACD 的交点,而 AC 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由公理 3 可知,点 M
一定在 平面 ACB 与平面 ACD 的交线 AC 上。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理 2 和公理 3 的应用,证明共线问题。利用四个公理来证明共点、共线的问题
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难点。
2、已知正四棱锥 的侧棱长与底面边长都相等, 是 的中点,则 所成的角的
余弦值为( )A. B. C. D.
解:连接 AC、BD 交于 O,连接 OE,因 OE∥SD.所以∠AEO 为异面直线 SD 与 AE 所成的角。设侧
棱长与底面边长都等于 2,则在⊿AEO 中,OE=1,AO= ,AE= ,
于是 ,故选 C。
点评: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般是平移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与另一
条相交构成三角形,再用三角函数的方法或正、余弦定理求解。
考点四、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名师点睛】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定理,能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会用性质定理解决线面
平行、面面平行的问题。
通过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证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及观察、操
π ⇒ 1 ⇒ 2
34 8 2
3 3
RV
π π= =球
CF
CB
CG
CD
2
3
1
2
FG
BD
2
3
S ABCD− E SB AE SD,
1
3
2
3
3
3
2
3
2 3122 =−
3
3
3
1
132
)2(1)3(cos
222
==
××
−+=∠AEO
图 1
N
M
A
B
D
C
O
作、实验、探索、合情推理的能力。
【试题演练】
1 、 如 图 , 在 四 棱 锥 中 , 底 面 四 边 长 为 1 的 菱 形 , ,
, , 为 的中点, 为 的中点(Ⅰ)证明:直线 ;
(Ⅱ)求异面直线 AB 与 MD 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点 B 到平面 OCD 的距离。
方法一:(1)证明:取 OB 中点 E,连接 ME,NE
又
(2) 为异面直线 与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作 连接
,
所以 与 所成角的大小为
(3) 点 A 和点 B 到平面 OCD 的距离相等,连接 OP,过点 A 作
于点 Q,
又 ,线段 AQ 的长就是点 A 到平面 OCD 的距离
,
,所以点 B 到平面 OCD 的距离为
方法二(向量法)作 于点 P,如图,分别以 AB,AP,AO 所在直线为 轴建立坐标系
,
(1)
O ABCD− ABCD 4ABC
π∠ =
OA ABCD⊥ 底面 2OA = M OA N BC MN OCD平面‖
ME CD ME CD∴ ,‖AB,AB‖ ‖
,NE OC MNE OCD∴ 平面 平面‖ ‖ MN OCD∴ 平面‖
CD ‖AB, MDC∠∴ AB MD
,AP CD P⊥ 于 MP ⊥ ⊥平面ABCD,∵OA ∴CD MP 2,4 2ADP
π∠ =∵ ∴DP=
2 2 2MD MA AD= + = 1cos ,2 3
DPMDP MDC MDPMD
π∠ = = ∠ = ∠ =∴
AB MD 3
π
AB 平面∵ ∴‖ OCD,
AQ OP⊥ , , ,AP CD OA CD CD OAP AQ CD⊥ ⊥ ⊥ ⊥平面∵ ∴ ∴
,AQ OP AQ OCD⊥ ⊥ 平面∵ ∴
2 2 2 2 2 1 3 24 1 2 2OP OD DP OA AD DP= − = + − = + − =∵ 2
2AP DP= =
22 22
33 2
2
OA APAQ OP
= = =∴ 2
3
AP CD⊥ , ,x y z
2 2 2 2 2(0,0,0), (1,0,0), (0, ,0), ( , ,0), (0,0,2), (0,0,1), (1 , ,0)2 2 2 4 4A B P D O M N− −
2 2 2 2 2(1 , , 1), (0, , 2), ( , , 2)4 4 2 2 2MN OP OD= − − = − = − −
设 平 面 OCD 的 法 向 量 为 , 则
即
取 ,解得
(2)设 与 所成的角为 ,
, 与 所成角的大小为
(3)设点 B 到平面 OCD 的交流为 ,则 为 在向量 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由 , 得 .所以点 B 到平面 OCD 的距离为
点评:线面平行的证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点到直线的距离,既可以用综合方法求解,也可以用向
量方法求解,后者较简便,但新课标地区文科没学空间向量。
2、一个多面体的直观图和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 M、N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G 是 DF 上的一动点.
(1)求证: (2)当 FG=GD 时,在棱 AD 上确定一点 P,使得 GP//平面 FMC,并给出证明.
证明:由三视图可得直观图为直三棱柱且底面 ADF 中 AD⊥DF,DF=AD=DC
(1)连接 DB,可知 B、N、D 共线,且 AC⊥DN 又 FD⊥AD FD⊥CD, FD⊥面 ABCD
FD⊥AC AC⊥面 FDN GN⊥AC
(2)点 P 在 A 点处
( , , )n x y z= 0, 0n OP n OD= =
2 2 02
2 2 2 02 2
y z
x y z
− =
− + − =
2z = (0,4, 2)n =
2 2(1 , , 1) (0,4, 2) 04 4MN n = − − =
∵
MN OCD∴ 平面‖
AB MD θ 2 2(1,0,0), ( , , 1)2 2AB MD= = − − ∵
1cos ,2 3
AB MD
AB MD
πθ θ= = =
⋅
∴ ∴ AB MD 3
π
d d OB (0,4, 2)n =
(1,0, 2)OB = − 2
3
OB n
d n
⋅
= =
2
3
;ACGN ⊥
∴
∴ ∴ FDNGN 面⊂ ∴
证明:取 DC 中点 S,连接 AS、GS、GA G 是 DF 的中点, GS//FC,AS//CM
面 GSA//面 FMC GA//面 FMC 即 GP//面 FMC
点评:证明线面平行,在平面内找一条直线与平面外的直线平行,是证明线面平行的关键。
考点五、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名师点睛】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能用判定定理证明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会用性质定理解决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问题。
通过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证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及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推理的能力。
【试题演练】
1、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 O 为正方形 ABCD 的中心,M 为 BB1 的中点,求证:
(1)D1O//平面 A1BC1;(2)D1O⊥平面 MAC.
证明: (1)连结 分别交 于
在正方体 中,对角面 为矩形
分别是 的中点
四边形 为平行四边形
平面 , 平面 平面
(2)连结 ,设正方体 的棱长为 ,
在正方体 中,对角面 为矩形且
分别是 的中点
在 中 ,
,即 在正方体 中 平面
又 , 平面
平面 又 平面
点评:证明线面垂直,关键是在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由线线垂直推出线面垂直,
证明线线垂直有时要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如图,四棱锥 P—ABCD 中, PA 平面 ABCD,底面 ABCD
是直角梯形,AB⊥AD,CD⊥AD,CD=2AB,E 为 PC 中点.
(I) 求证:平面 PDC 平面 PAD;
(II) 求证:BE//平面 PAD.
证明:(1)由 PA 平面 ABCD
∴
∴ GSAGA 面⊂ ∴
1 1,BD B D 1 1,AC AC 1,O O
1 1 1 1ABCD A B C D− 1 1BB D D
1,O O 1 1,BD B D 1 1//BO D O∴
∴ 1 1BO D O 1 1//BO D O∴
1D O ⊄ 1 1A BC 1BO ⊂ 1 1A BC 1 //D O∴ 1 1A BC
MO 1 1 1 1ABCD A B C D− a
1 1 1 1ABCD A B C D− 1 1BB D D 1 , 2BB a BD a= =
,O M 1,BD BB 2,2 2
aBM BO OD a∴ = = =
1
2
2
BM BO
OD DD
∴ = =
1ODDRtMBORt ∆≅∆ 1BOM DD O∴∠ = ∠ 1ODDRt∆ 1 1 90DD O D OD∠ + ∠ =
1 90BOM D OD∴∠ + ∠ =
1D O MO⊥ 1 1 1 1ABCD A B C D− 1DD ⊥ ABCD
1DD AC∴ ⊥ AC BD⊥ 1DD BD D= AC∴ ⊥ 1 1BB D D
1D O ⊂ 1 1BB D D 1AC D O∴ ⊥ AC MO O= 1D O∴ ⊥ MAC
⊥
⊥
⊥ ⇒
=∩
⊥
⊥
AADPA
CDPA
)AD(CD 已知
A B
CD
E
P
平面 PDC 平面 PAD;
(2)取 PD 中点为 F,连结 EF、AF,由 E 为 PC 中点,
得 EF 为△PDC 的中位线,则 EF//CD,CD=2EF.
又 CD=2AB,则 EF=AB.由 AB//CD,则 EF∥AB.
所以四边形 ABEF 为平行四边形,则 EF//AF.
由 AF 面 PAD,则 EF//面 PAD.
点评:证明面面垂直,先证明线面垂直,要证线面垂直,先证明线线垂直.
3、如图,四棱锥 的底面是正方形, 底面 , 是 上一点.
(1)求证:平面 平面 ;
(2)设 , ,求点 到平面 的距离;
(1)证明: 底面
且
平面 平面
(2)解:因为 ,且 ,
可求得点 到平面 的距离为
点评:求点到面的距离,经常采用等体积法,利用同一个几何体,体
积相等,体现了转化思想.
考点六、空间中的夹角
【名师点睛】空间中的各种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要理解各种角
的概念定义和取值范围,其范围依次为 0°,90° 、[0°,90°]和[0°,180°]。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求法:○1 先通过其中一条直线或者两条直线的平移,找出这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通过解三角
形去求得;○2 通过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所成的角来求得,但是注意到异面直线所成角得范围是 ,
向量所成的角范围是 ,如果求出的是钝角,要注意转化成相应的锐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求法:“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须要清楚地写出来。除特殊位置外,主要是指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
成的角,根据定义采用“射影转化法”
(3)二面角的度量是通过其平面角来实现的
解决二面角的问题往往是从作出其平面角的图形入手,所以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就成为解题的关键。通
常的作法有:(Ⅰ)定义法;(Ⅱ)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Ⅲ)自空间一点作棱垂直的垂面,截二
面角得两条射线所成的角,俗称垂面法.此外,当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有困难时,可用射影面积法解之,cos
= ,其中 S 为斜面面积,S′为射影面积, 为斜面与射影面所成的二面角
【试题演练】
1 如图 3,在正三棱柱 中,AB=4, ,点 D 是 BC 的中点,点 E 在 AC 上,且 DE
( ]
]2,0(
π
],0[ π
S
S′
1 1 1ABC A B C− 1 7AA = ⊥ 1A
⇒
⊂
⊥
PADCD
PADCD
面
面
⇒ ⊥
⊂
ABCDS − ⊥SA ABCD E SC
⊥EBD SAC
4=SA 2=AB A SBD
⊥SA ABCD BDSA ⊥∴
ACBD ⊥ ∴ SAC平面⊥BD
∴ ⊥EBD SAC
ABD-SSBD-A VV = 23222
1S SBD ××=∆
A SBD 3
4
E
D
CB
A
S
A B
CD
E
P
F
E.
(Ⅰ)证明:平面 平面 ;
(Ⅱ)求直线 AD 和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Ⅰ)如图所示,由正三棱柱 的性质知
平面 .又 DE 平面 ABC,所以 DE .
而 DE E, ,所以 DE⊥平面 .
又 DE 平面 ,故平面 ⊥平面 .
(Ⅱ)解法 1: 过点 A 作 AF 垂直 于点 ,
连接 DF.由(Ⅰ)知,平面 ⊥平面 ,
所以 AF 平面 ,故 是直线 AD 和
平面 所成的角。 因为 DE ,
所以 DE AC.而 ABC 是边长为 4 的正三角形,
于是 AD= ,AE=4-CE=4- =3.
又因为 ,所以 E= = 4,
, .
即直线 AD 和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解法 2 : 如图所示,设 O 是 AC 的中点,以 O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 A(2,0,0,), (2,0, ), D(-1, ,0), E(-1,0,0).
易知 =(-3, ,- ), =(0,- ,0), =(-3, ,0).
设 是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则
1A DE ⊥ 1 1ACC A
1A DE
1 1 1ABC A B C−
1AA ⊥ ABC ⊂ 1AA⊥
⊥ 1A 1 1 1AA A E A= 1 1ACC A
⊂ 1A DE 1A DE 1 1ACC A
1A E F
1A DE 1 1ACC A
⊥ 1A DE ADF∠
1A DE ⊥ 1 1ACC A
⊥ ∆
2 3 1
2 CD
1 7AA = 1A 2 2
1 1A E AA AE= + 2 2( 7) 3= +
1
1
3 7
4
AE AAAF A E
⋅= = 21sin 8
AFADF AD
∠ = =
1A DE 21
8
1A 7 3
1A D 3 7 DE 3 AD 3
( , , )n x y z=
1A DE
1
3 0,
3 3 7 0.
n DE y
n A D x y z
⋅ = − =
⋅ = − + − =
解得 .
故可取 .于是
= .
由此即知,直线 AD 和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体的概念、线面夹角、两平面垂直等。能力方面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
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2 如图,在三棱锥 中, 底面 ,
点 , 分别在棱 上,且
(Ⅰ)求证: 平面 ;
(Ⅱ)当 为 的中点时,求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大小;
(Ⅲ)是否存在点 使得二面角 为直二面角?并说明理由.
【解法 1】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基础知
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Ⅰ)∵PA⊥底面 ABC,∴PA⊥BC.又 ,∴AC⊥BC.
∴BC⊥平面 PAC.
(Ⅱ)∵D 为 PB 的中点,DE//BC,∴ ,又由(Ⅰ)知,BC⊥平面 PAC,
∴DE⊥平面 PAC,垂足为点 E.∴∠DAE 是 AD 与平面 PAC 所成的角,∵PA⊥底面 ABC,∴PA⊥AB,
又 PA=AB,∴△AB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在 Rt△ABC 中, ,∴ .∴在 Rt△ADE 中, ,
∴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大小 .
(Ⅲ)∵AE//BC,又由(Ⅰ)知,BC⊥平面 PAC,∴DE⊥平面 PAC,又∵AE 平面 PAC,PE 平
面 PAC,∴DE⊥AE,DE⊥PE,∴∠AEP 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PA⊥底面 ABC,∴PA⊥AC,
∴ .∴在棱 PC 上存在一点 E,使得 AE⊥PC,这时 ,故存在点 E 使得二面
角 是直二面角.
【 解 法 2 】 如 图 , 以 A 为 原 煤 点 建 立 空 间 直 角 坐 标 系 , 设 , 由 已 知 可 得
7 , 03x z y= − =
( 7,0, 3)n = −
cos , n ADn AD
n AD
⋅=
⋅
3 7 21
84 2 3
− = −
×
1A DE 21
8
P ABC− PA ⊥ , , 60 , 90ABC PA AB ABC BCA° °= ∠ = ∠ =
D E ,PB PC //DE BC
BC ⊥ PAC
D PB AD PAC
E A DE P− −
90BCA °∠ =
1
2DE BC=
1
2
AD AB=
60ABC °∠ = 1
2BC AB= 2sin 2 4
DE BCDAE AD AD
∠ = = =
AD PAC 2arcsin 4
⊂ ⊂
A DE P− −
90PAC °∠ = 90AEP °∠ =
A DE P− −
A xyz− PA a=
.
(Ⅰ)∵ ,∴ ,∴BC⊥AP.又∵ ,∴BC⊥AC,
∴BC⊥平面 PAC.
(Ⅱ)∵D 为 PB 的中点,DE//BC,∴E 为 PC 的中点,∴ ,
∴又由(Ⅰ)知,BC⊥平面 PAC,∴∴DE⊥平面 PAC,垂足为点 E.∴∠DAE 是 AD 与平面 PAC 所成的
角,∵ ,∴ .∴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大小 .
(Ⅲ)同解法 1.
3.如图,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AB⊥AC,D、E 分别为 AA1、B1C 的中点,DE⊥平面 BCC1
(Ⅰ)证明:AB=AC (Ⅱ)设二面角 A-BD-C 为 60°,求 B 1C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的大小
解法一:(Ⅰ)取 BC 中点 F,连接 EF,则 EF ,从而 EF DA。
连接 AF,则 ADEF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 AF//DE。又 DE⊥平面 ,故 AF⊥平面 ,从而 AF⊥BC,
即 AF 为 BC 的垂直平分线,所以 AB=AC。
(Ⅱ)作 AG⊥BD,垂足为 G,连接 CG。由三垂线定理知 CG⊥BD,故∠AGC 为二面角 A-BD-C 的平面角。由题
设知,∠AGC=600.. 设 AC=2,则 AG= 。又 AB=2,BC= ,故 AF= 。由 得 2AD=
,解得 AD= 。故 AD=AF。又 AD⊥AF,所以四边形 ADEF 为正方
形。因为 BC⊥AF,BC⊥AD,AF∩AD=A,故 BC⊥平面 DEF,因此平面 BCD⊥平面
DEF。连接 AE、DF,设 AE∩DF=H,则 EH⊥DF,EH⊥平面 BCD。连接 CH,则∠ECH
( ) ( )1 3 30,0,0 , , ,0 , 0, ,0 , 0,0,2 2 2A B a a C a P a
−
( ) 10,0, , ,0,02AP a BC a = =
0BC AP⋅ = 90BCA °∠ =
1 3 1 3 1, , , 0, ,4 4 2 4 2D a a a E a a
−
1 3 1 3 1, , , 0, ,4 4 2 4 2AD a a a AE a a
= − =
14cos 4
AD AEDAE
AD AE
⋅∠ = =
⋅
AD
PAC 14arccos 4
1
2 1B B
1BCC 1BCC
2
3
2 2 2 AB AD AG BD⋅ = ⋅
2 22 . 2
3
AD + 2
为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 因 ADEF 为正方形,AD= ,故 EH=1,又 EC= =2,所以∠ECH=30 0,即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为 300.
解法二:(Ⅰ)以 A 为坐标原点,射线 AB 为 x 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A—xyz。设 B(1,
0,0),C(0,b,0),D(0,0,c),则 (1,0,2c),E( , ,c).于是 =( , ,0),
=(-1,b,0).由 DE⊥平面 知 DE⊥BC, =0,求得 b=1,所以 AB=AC。
(Ⅱ)设平面 BCD 的法向量 则 又 =(-1,1, 0), =
(-1,0,c),故 令 x=1, 则 y=1, z= , =(1,1, ).
又平面 的法向量 =(0,1,0)由二面角 为 60°知, =60°,
故 °,求得 于是 ,
, °所以 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30°
考点七、空间中的距离
【名师点睛】空间中的距离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线
线距,线面距,面面距。其中重点是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以及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因此,掌握点、
线、面之间距离的概念,理解距离的垂直性和最近性,理解距离都指相应线段的长度,懂得几种距离之间
的转化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求距离的重点在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和两个平面的距离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
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转化成另外一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求法:○1 “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须
要清楚地写出来。○2 等体积法。
【试题演练】
1. 如图,在五面体 ABCDEF 中,FA 平面 ABCD, AD//BC//FE,AB AD,M 为 EC 的中点,
AF=AB=BC=FE= AD (I) 求异面直线 BF 与 DE 所成的角的大小;
(II) 证明平面 AMD 平面 CDE;(III)求二面角 A-CD-E 的余弦
值。
本小题要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础
知识,考查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考查空间想
像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满分 12 分.
方法一:(Ⅰ)解:由题设知,BF//CE,所以∠CED(或其补角)为
异面直线 BF 与 DE 所成的角。设 P 为 AD 的中点,连结 EP,PC。因为 FE
AP,所以 FA EP,同理 AB PC。又 FA⊥平面 ABCD,所以 EP⊥平面
ABCD。而 PC,AD 都在平面 ABCD 内,故 EP⊥PC,EP⊥AD。由 AB⊥
1B C 2 1
1
2 B C
1B C
1B 1
2 2
b DE
→ 1
2 2
b BC
→
1BCC DE BC
→ →
⋅
( , , ),AN x y z
→
= 0, 0.AN BC AN BD
→ → → →
⋅ = ⋅ = BC
→
BD
→
0
0
x y
x cz
− + =
− + =
1
c AN
→ 1
c
ABD AC CBDA −− ACAN,
60cos⋅⋅=⋅ ACANACAN
2
1c = ),,( 211=AN ),, 211(1 −=CB
2
1cos
1
1
1 =
⋅
⋅=
CBAN
CBANCBAN, 601 =CBAN, CB1 BCD
⊥ ⊥
1
2
⊥
//= //= //=
AD,可得 PC⊥AD 设 FA=a,则 EP=PC=PD=a,CD=DE=EC= ,故∠CED=60°。所以异面直线 BF 与 DE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60°
(II)证明:因为
( III )
由(I)可得,
方法二: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点 为坐标原点。设 依题意得
(I)
所以异面直线 与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
(II)证明: ,
(III)
又由题设,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2. 如题(19 )图,在四棱锥 中, 且 ;平
面 平 面 , ; 为 的 中 点 ,
a2
.CEMPMP.CEDMCEM ⊥⊥= ,则连结的中点,所以为且DEDC
.CDEAMDCDECE.AMDCEMDMMP 平面,所以平面平面而平面,故又 ⊥⊂⊥=
因为,所以因为,的中点,连结为解:设 .CDEQDECE.EQPQCDQ ⊥=
.ECDAEQPCDPQPDPC 的平面角为二面角,故,所以 −−∠⊥=
.2
2
2
6EQ aPQaPQEP ==⊥ ,, ,中,于是在
3
3cosEPQRt ==∠∆
EQ
PQEQP
A ,1=AB ( ),,,001B ( ),,,011C
( ),,,020D ( ),,,110E ( ),,,100F .2
112
1M
,,
( ),,,解: 101BF −= ( ),,, 110DE −= .2
1
22
100
DEBF
DEBFDEcos =
•
++=•=,于是 BF
BF DE 060
,,,由
=
2
112
1AM ( ),,,101CE −= ( ) 0AMCE020AD =•= ,可得,,
.AMDCEAADAM.ADCEAMCE.0ADCE 平面,故又,因此, ⊥=⊥⊥=•
.CDEAMDCDECE 平面,所以平面平面而 ⊥⊂
=•
=•=
.0D
0)(CDE
Eu
CEuzyxu
,,则,,的法向量为解:设平面
.111(1.0
0 ),,,可得令,于是 ==
=+−
=+−
uxzy
zx ACD ).100( ,,=v
.3
3
13
100cos =
•
++=•=
vu
vuvu,所以,
S ABCD− AD BC AD CD⊥
CSD ⊥ ABCD , 2 2CS DS CS AD⊥ = = E BS
.求:(Ⅰ)点 到平面 的距离;(Ⅱ)二面角 的大小. .
解法一:(Ⅰ)因为 AD//BC,且 所以 从而 A 点到平面 的距离等于 D
点到平面 的距离。
因 为 平 面 故 , 从 而
,由 AD//BC ,得 ,又由 知 ,
从而 为点 A 到平面 的距离,因此在 中
(Ⅱ)如答(19)图 1,过 E 电作 交 于点 G,又过 G 点作 ,
交 AB 于 H,故 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记为 ,过 E 点作 EF//BC,交 于点 F,连结
GF,因平面 ,故 .
由于 E 为 BS 边中点,故 ,在 中,
,因 ,又
故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 ,从而又可得
因此 而在 中, .
在 中, 可得 ,故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
2, 3CE AS= = A BCS E CD A− −
,BC BCS⊂ 平面 // ,AD BCS平面 BCS
BCS
,CSD ABCD AD CD⊥ ⊥平面 , AD CSD⊥ 平面
AD SD⊥ BC DS⊥ CS DS⊥ DS BCS⊥ 平面
DS BCS Rt ADS∆
2 2 3 1 2DS AS AD= − = − =
,EG CD⊥ CD GH CD⊥
EGH∠ E CD A− − θ CS
, ,ABCD CSD GH CD GH GF⊥ ⊥ ⊥平面 易知
2 EGF
πθ = − ∠
1 12CF CS= = Rt CFE∆
2 2 2 1 1EF CE CF= − = − = EF CSD⊥ 平面 EG CD⊥
FG CD⊥ ,CGF CSD∆ ∆
GF CF
DS CD
= Rt CSD∆
2 2 4 2 6,
1 12
6 3
CD CS SD
CFGF DSCD
= + = + =
= ⋅ = ⋅ =故
Rt FEG∆ tan 3EFEGF FG
= =
3EGF
π∠ =
6
πθ =
直线 CD 上,即 ,由 =( ),则有 ②
联立①、②,解得 G= ,故 = .又由 AD⊥CD,所以二面角 E-CD-A 的平面角
为向量 与向量 所成的角,记此角为 .因为 = , ,所
以. 故所求的二面角的大小为 .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等基本知识,
//CG CD CG
1 1, 2,0x y − 1 1 2
22
x y −= −
2 4( , ,0)3 3 GE 2 2( , ,1)3 3
− −
GE DA θ GE 2 3
3 (0,0,1), 1, 1DA DA GE DA= = ⋅ =
3cos 2
GE DA
GE DA
θ ⋅= =
⋅
6
π
AB
C D
EF
x
y
z
G
在 中, ,由 得, ,从而
在 中, ,故
所以二面角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 .
解法二: (Ⅰ)如图以 A 点为坐标原点, 的方向为
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数,则
A(0,0,0) C(2,2,0) D(0,2,0) 设 可 得 , 由 . 即
,解得 ∥ ,
面 ,所以直线 AB 到面 的距离等于点 A 到面 的距离。设 A 点在平面
Rt AED△ 2 2 7 4 3AE ED AD= − = − = ABCD FE BA 2AFE
π∠ =
Rt AEF△ 2 2 3 1 2FE AE AF= − = − = tan 2FE
FA
θ = =
F AD E− − 2
, ,AB AD AF
, ,x y z
0 0(0,0, ) ( 0)F z z > 0(2,2, )FC z= − | | 3FC =
2 2 2
02 2 3z+ + = (0,0,1)F AB DC
DC ⊂ EFCD EFCD EFCD
EFCD
学科网备战高考数学立体几何
(Ⅰ)∵平面 平面 , , 平面 ∴ 平面
又∵ 平面 ∴
(Ⅱ)取 的中点 ,则 连接 、
∵ 平 面 平 面 , 平 面 平 面
, ∴ 平面
∵ ,∴ ,从而 平面
作 于 ,连结 ,则由 三 垂 线 定 理 知
从而 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
∵ 直 线 与 直 线 所 成 的 角 为 60 ° , ∴
在 中,由勾股定理得
在 中,
在 中,
PCBM ⊥ ABC AC BC⊥ AC ⊂ ABC AC ⊥ PCBM
BM ⊂ PCBM AC BM⊥
BC N 1CN = AN MN
PCBM ⊥ ABC PCBM
ABC BC= PC BC⊥ PC ⊥ ABC
//PM CN= //MN PC=
MN ⊥ ABC
NH AB⊥ H MH
AB MH⊥ MHN∠ M AB C− −
AM PC
60AMN∠ = °
ACN∆ 2AN =
Rt AMN∆ 3 6cot 2 3 3MN AN AMN= ⋅ ∠ = ⋅ =
Rt BNH∆ 1 5sin 1 55
ACNH BN ABC BN AB
= ⋅ ∠ = ⋅ = × =
在 中,
故二面角 的大小为
(Ⅱ)如图以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 ,
有 , , ,
由直线 与直线 所成的角为 60°,得
即 ,解得 ∴ ,
设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
由 ,取 ,得
取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
由图知二面角 为锐二面角,故二面角 的大小为
(Ⅲ)多面体 就是四棱锥
75. ( 天 津 理 19 ) 如 图 , 在 四 棱 锥 中 , 底 面 ,
, , 是 的中点.
(Ⅰ)证明 ;(Ⅱ)证明 平面 ;(Ⅲ)求二面角
的大小.
(Ⅰ)证明:在四棱锥 中,因 底面 , 平面
,故 , 平面
而 平面 ,
(Ⅱ)证明:由 , ,可得
是 的中点,
Rt MNH∆
6
303tan 35
5
MNMHN NH
∠ = = =
M AB C− − 30tan 3arc
C C xyz− 0(0,0, )P z 0( 0)z >
(0,2,0)B (1,0,0)A 0(0,1, )M z 0( 1,1, )AM z= −
0(0,0, )CP z=
AM PC cos60AM CP AM CP⋅ = ⋅ ⋅ °
2 2
0 0 0
1 22z z z= + ⋅ 0
6
3z = 6( 1,1, )3AM = − ( 1,2,0)AB = −
MAB 1 1 1 1( , , )n x y z=
60 030 2 0
n AM x y z
n AB x y
⋅ = − + + = ⇒ ⋅ = − + =
1 6z = 1 (4,2, 6)n =
ABC 2 (0,0,1)n =
1 2cos ,n n< > 1 2
1 2
6 39
1326 1
n n
n n
⋅= = =
⋅⋅
M AB C− − M AB C− − 39arccos 13
PMABC A BCPM−
1 1 1 1 1 6 6( ) (2 1) 13 3 2 3 2 3 6PMABC A PMBC PMBCV V S AC PM CB CP AC−= = ⋅ ⋅ = ⋅ ⋅ + ⋅ ⋅ = ⋅ ⋅ + ⋅ ⋅ =
P ABCD− PA ⊥ ABCD
60AB AD AC CD ABC⊥ ⊥ ∠ =, , ° PA AB BC= = E PC
CD AE⊥ PD ⊥ ABE
A PD C− −
P ABCD− PA ⊥ ABCD CD ⊂
ABCD PA CD⊥ AC CD PA AC A⊥ =,∵ CD ⊥∴ PAC
AE ⊂ PAC CD AE⊥∴
PA AB BC= = 60ABC∠ = ° AC PA=
E∵ PC AE PC⊥∴
A
B
C
D
P
E
由(Ⅰ)知, ,且 ,所以 平面
而 平面 ,
底面 在底面 内的射影是 , ,
又 ,综上得 平面
(Ⅲ)解法一:过点 作 ,垂足为 ,连结 则(Ⅱ)知, 平面 , 在
平面 内的射影是 ,则
因此 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
由已知,得 设 ,
可得
在 中, , ,
则
在 中, 所以二面角 的大小是
解法二:由题设 底面 , 平面 ,则平面 平面 ,交线为 过点
作 ,垂足为 ,故 平面 过点 作 ,垂足为 ,连结 ,故
因此 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
由已知,可得 ,设 ,
可得
,
于是,
在 中,
所以二面角 的大小是
76. ( 天 津 文 19 ) 如 图 , 在 四 棱 锥 中 , 底 面 ,
, , 是 的中点.(Ⅰ)求 和平面 所成的角的大小;(Ⅱ)证
AE CD⊥ PC CD C= AE ⊥ PCD
PD ⊂ PCD AE PD⊥∴
PA ⊥∵ ABCD PD, ABCD AD AB AD⊥ AB PD⊥∴
AB AE A=∵ PD ⊥ ABE
A AM PD⊥ M EM AE ⊥ PCD AM
PCD EM EM PD⊥
AME∠ A PD C− −
30CAD∠ = ° AC a=
2 3 21 2
3 3 2PA a AD a PD a AE a= = = =, , ,
ADPRt△ AM PD⊥∵ AM PD PA AD=∴ · ·
2 3
2 73
721
3
a aPA ADAM aPD a
= = =
··
AEMRt△ 14sin 4
AEAME AM
= = A PD C− − 14arcsin 4
PA ⊥ ABCD PA ⊂ PAD PAD ⊥ ACD AD C
CF AD⊥ F CF ⊥ PAD F FM PD⊥ M CM CM PD⊥
CMP∠ A PD C− −
30CAD∠ = ° AC a=
2 3 21 1 3
3 3 2 6PA a AD a PD a CF a FD a= = = = =, , , ,
FMD PAD∵△ ∽△ FM FD
PA PD
=∴
3
76
1421
3
a aFD PAFM aPD a
= = =
··
CMFRt△
1
2tan 7
7
14
aCFCMF FM a
= = =
A PD C− − arctan 7
P ABCD− PA ⊥ ABCD AB AD AC CD⊥ ⊥, ,
60ABC∠ = ° PA AB BC= = E PC PB PAD
A
B
C
D
E
M
P
A
B
C
D
E M
P
明 平面 ;
(Ⅲ)求二面角 的大小.
(Ⅰ)解:在四棱锥 中,因 底面 , 平面 ,故
又 , ,从而 平面 故 在平面 内的射影为 ,从而
为 和平面 所成的角
在 中, ,故
所以 和平面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Ⅱ)证明:在四棱锥 中,
因 底面 , 平面 ,故
由条件 , , 面
又 面 ,
由 , ,可得
是 的中点, , 综上得 平面
(Ⅲ)解:过点 作 ,垂足为 ,连结 由(Ⅱ)知, 平面 , 在平面
内的射影是 ,则 因此 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 由已知,可得
设 ,可得
, , ,
在 中, , ,则
在 中, 所以二面角 的大小
77. (浙江理 19 )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 平面 , 平面
, ,且 , 是 的中点.
(I)求证: ;(II)求 与平面 所成的角.
AE ⊥ PCD
A PD C− −
P ABCD− PA ⊥ ABCD AB ⊂ ABCD PA AB⊥
AB AD⊥ PA AD A= AB ⊥ PAD PB PAD PA APB∠
PB PAD
Rt PAB△ AB PA= 45APB = ∠
PB PAD 45
P ABCD−
PA ⊥ ABCD CD ⊂ ABCD CD PA⊥
CD PC⊥ PA AC A= CD∴ ⊥ PAC
AE ⊂ PAC AE CD∴ ⊥
PA AB BC= 60ABC = ∠ AC PA=
E PC AE PC∴ ⊥ PC CD C∴ = AE ⊥ PCD
E EM PD⊥ M AM AE ⊥ PCD AM PCD
EM AM PD⊥ AME∠ A PD C− − 30CAD = ∠
AC a=
PA a= 2 3
3AD a= 21
3PD a= 2
2AE a=
Rt ADP△ AM PD⊥ AM PD PA AD∴ =
2 3
2 73
721
3
a aPA ADAM aPD a
= =
Rt AEM△ 14sin 4
AEAME AM
= = A PD C− − 14arcsin 4
EA ⊥ ABC DB ⊥
ABC AC BC⊥ 2AC BC BD AE= = = M AB
CM EM⊥ CM CDE
E
D
C
M
A
(第 19 题)B
A
B
C
D
E
M
P
方法一:(I)证明:因为 , 是 的中点,
所以 又 平面 ,所以
(II)解:过点 作 平面 ,垂足是 ,连结 交 延长交
于点 ,连结 ,
是直线 和平面 所成的角
因为 平面 ,所以 ,
又因为 平面 ,所以 ,则 平面 , 因 此
设 , , 在 直 角 梯 形 中 ,
, 是 的中点,所以 , , ,得 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 ,所以
在 中, ,所以 ,故 与平面 所成的角是 方法二:如图,
以点 为坐标原点,以 , 分别为 轴和 轴,过点 作与平面 垂直的直线为 轴,建立直角
坐标系 ,设 ,则 , , ,
(I)证明:因为 , ,所以 ,故
(II)解:设向量 与平面 垂直,则 , ,
即 ,
因为 , ,
所以 , ,即 ,
,
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 是 与 夹角的余角,所以 ,
因此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是
78.(重庆理 19)如题(19)图,在直三棱柱 中,
, , ;点 分别在
, 上,且 ,四棱锥
与直三棱柱的体积之比为 .
(Ⅰ)求异面直线 与 的距离;
AC BC= M AB
CM AB⊥ EA ⊥ ABC CM EM⊥
M MH ⊥ CDE H CH ED
F MF MD
FCM∠ CM CDE
MH ⊥ CDE MH ED⊥
CM ⊥ EDM CM ED⊥ ED ⊥ CMF
ED MF⊥
EA a= 2BD BC AC a= = = ABDE
2 2AB a= M AB 3DE a= 3EM a= 6MD a= EMD△
90EMD = ∠ 2EM MDMF aDE
= =
Rt CMF△ tan 1MFFCM MC
= =∠ 45FCM= ∠ CM CDE 45
C CA CB x y C ABC z
C xyz− EA a= (2 )A a 0 0,, (0 2 0)B a, , (2 0 )E a a,, (0 2 2 )D a a, , ( 0)M a a, ,
( )EM a a a= − − , , ( 0)CM a a= , , 0EM CM =
EM CM⊥
0 01 y z( ) , ,n = CDE CE⊥ n CD⊥ n
0CE =n 0CD =n
(2 0 )CE a a= ,, (0 2 2 )CD a a= , ,
0 2y = 0 2x = − (1 2 2)= −,,n
2cos 2
CMCM
CM
= =
, nn
n
CM CDE θ n CM 45θ =
CM CDE 45
1 1 1ABC A B C−
1 2AA = 1AB = 90ABC = ∠ D E,
1BB 1A D 1 1B E A D⊥ 1C ABDA−
3:5
DE 1 1B C A
B
C
DE
1B 1C1A
题(19)图
A
B
C
D
E F
M
H
y
x A
B
C
D
E
M
z
(Ⅱ)若 ,求二面角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解法一:(Ⅰ)因 ,且 ,故 面 ,
从而 ,又 ,故 是异面直线 与 的公垂线
设 的长度为 ,则四棱椎 的体积 为
而直三棱柱 的体积 为
由已知条件 ,故 ,解之得
从而
在直角三角形 中, ,
又因 ,
故
(Ⅱ)如答(19)图 1,过 作 ,垂足为 ,连接 ,因
, ,故 面
由三垂线定理知 ,故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直角 中, ,
又因 ,
故 ,所以
解法二:(Ⅰ)如答(19)图 2,以 点为坐标原点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 ,
, ,则 ,
设 ,则 ,又设 ,则 ,
2BC = 1 1 1A DC B− −
1 1 1 1B C A B⊥ 1 1 1B C BB⊥ 1 1B C ⊥ 1 1A ABB
1 1 1B C B E⊥ 1B E DE⊥ 1B E 1 1B C DE
BD x 1C ABDA− 1V
11 1
1 1 1( ) ( 2)3 6 6ABDAV S BC DB A A AB BC x BC= = + = +· · · ·
1 1 1ABC A B C− 2V 2 1 1
1
2ABCV S AA AB BC AA BC= = =△ · · ·
1 2: 3:5V V = 1 3( 2)6 5x + = 8
5x =
1 1
8 22 5 5B D B B DB= − = − =
1 1A B D
2
2 2
1 1 1 1
2 291 5 5A D A B B D = + = + =
1 1 1 1 1 1 1
1 1
2 2A B DS A D B E A B B D= =△ · ·
1 1 1
1
1
2 29
29
A B B DB E A D
= =·
1B 1 1B F C D⊥ F 1A F
1 1 1 1A B B C⊥ 1 1 1A B B D⊥ 1 1A B ⊥ 1 1B DC
1 1C D A F⊥ 1 1A FB∠
1 1C B D△
2
2 2
1 1 1 1
2 3 62 5 5C D B C B D = + = + =
1 1 1 1 1 1 1
1 1
2 2C B DS C D B F B C B D= =△ · ·
1 1 1
1
1
2 3
9
B C B DB F C D
= =· 1 1
1 1
1
3 3tan 2
A BA FB B F
= =
B O O xyz− (0 0 0)B ,, 1(0 0 2)B ,,
(01 0)A ,, 1(01 2)A ,, 1 (0 0 2)AA = ,, (0 1 0)AB = − , ,
1( 0 2)C a,, 1 1 ( 0 0)B C a= ,, 0 0(0 )E y z, , 1 0 0(0 2)B E y z= − , ,
A
( )B O
C
DE
1B 1C1A
答(19)图 2
y x
z
F
A
B
C
DE
1B 1C1A
答(19)图 1
F
从而 ,即
又 ,所以 是异面直线 与 的公垂线
下面求点 的坐标 设 ,则
因四棱锥 的体积 为
而直三棱柱 的体积 为
由已知条件 ,故 ,解得 ,即
从而 , ,
接下来再求点 的坐标 由 ,有 ,即 (1)
又由 得 (2)
联立(1),(2),解得 , ,即 ,得
故
(Ⅱ)由已知 ,则 ,从而 ,过 作 ,垂足为 ,连接
,设 ,则 ,因为 ,故
①
因 且 得 ,即 ②
联立①②解得 , ,即
1 1 1 0B C B E =
1 1 1B E B C⊥
1 1B E DA⊥
1B E 1 1B C DE
D (0 0 )D z,, (0 0 )BD z ,,
1C ABDA− 1V
11 1
1 1 ( )3 6ABDAV S BC BD AA AB BC= = +
1 ( 2) 16 z BC= +
1 1 1ABC A B C− 2V 2 1 1
1
2ABCV S AA AB BC AA BC= = =
△
1 2: 3:5V V = 1 3( 2)6 5z + = 8
5z = 80 0 5D
,,
1
20 0 5DB
,, 1
201 5DA =
,, 0 0
80 5DE y z = −
, ,
E 1 1B E DA⊥ 1 1 0B E DA =
0 0
2 ( 2) 05y z+ − =
1DA DE ∥
0
0
8
5
21
5
zy −
=
0
4
29y = 0
48
29z = 4 480 29 29E = , , 1
4 100 29 29B E = −
, ,
2 2
1
4 10 2 29
29 29 29B E = + =
2BC = 1( 2 0 2)C ,, 1
2( 2 0 )5DC = ,, 1B 1 1B F C D⊥ F
1A F 1 1( 0 )F x z,, 1 1 1( 0 2)B F x z= − ,, 1 1 0B F DC =
1 1
2 42 05 5x z+ − =
1 1
80 5DF x z = −
,, 1DF DC ∥
1
1
8
5
22
5
zx −
= 1 1
2 82 2 05 5x z− + =
1
2 227x = 1
44
27z = 2 442 027 27F
,,
则 ,
又 ,故 ,因此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
, 从 而 , 故 , 为 直 角 三 角 形 , 所 以
79.(重庆文 19)如题 19 图,在直三棱柱 中,
, ;点 在棱 上,
; ,垂足为 ,求:
(Ⅰ)异面直线 与 的距离;
(Ⅱ)四棱锥 的体积.
.解法一:(Ⅰ)由直三棱柱的定义知 ,又因为 ,
因此 ,从而 平面 得 ,又
故 是异面直线 与 的公垂线
由 知 , 在 中 ,
又因 ,
1
2 102 127 27A F = − −
, , 1
2 102 027 27B F = −
,,
2 2
1
2 2 10 2 3| | 27 27 9BF
= + =
1 1
2 10 22 2 ( 1) 0 027 27 5A F DC = + − − =
1 1A F DC⊥ 1 1A FB∠
1 1 (0 1 0)A B = − , , 1 1 1 0A B B F =
1 1A B ⊥ 1B F 1 1A B F△
1 1
1 1
1
| | 3 3tan 2| |
A BA FB
B F
= =
1 1 1ABC A B C−
90ABC∠ = ° 1
31 22AB BC AA= = =, , D 1BB
1
1
3BD BB= 1 1B E A D⊥ E
1A D 1 1B C
C ABDE−
1 1 1B C B D⊥ 90ABC∠ = °
1 1 1 1B C A B⊥ 1 1B C ⊥ 1 1A B D 1 1 1B C B E⊥ 1 1B E A D⊥
1B E 1 1B C 1A D
1
1
3BD BB= 1
4
3B D = 1 1A B DRt△
2
2 2
1 1 1
4 51 3 3AD A B B D = + = + =
1 1 1 1 1 1 1
1 1
2 2A B DS A B B D A D B E= =△ · ·
B
A CD
F
E
1A
1B
1C
题(19)图
B
A C
D
F
E
1A
1B
1C
答(19)图 1
故
(Ⅱ)由(Ⅰ)知 平面 ,又 ,
故 平面 ,即 为四棱锥 的高,
从而所求四棱锥的体积 为 ,
其中 为四边形 的面积,如答(19)图 1,过 作 ,垂足为
在 中,
又因 ,故
因 的边 上的高 ,
故
又因为 ,
从而
所以
解法二:(Ⅰ)如答(19)图 2,以 点为坐标原点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则
因此 , ,
,
设 ,则 ,
因此 ,从而
又由题设 ,故 是异面直线 与 的 公 垂
线
下面求点 的坐标
1 1 1
1
1
41 43
5 5
3
A B B DB E A D
= = =
··
1 1B C ⊥ 1 1A B D 1 1BC B C∥
BC ⊥ ABDE BC C ABDE−
V 1
3C ABDEV V S BC−= = · ·
S ABDE E 1EF B D⊥ F
1B EDRt△
2 2
2 2
1 1
4 4 16
3 5 15ED B D B E = − = − =
1 1 1
1 1
2 2B EDS B E DE B D EF= =△ · · 1
1
16
25
B E DEEF B D
= =·
1A AE△ 1A A 1 1
16 91 25 25h A B EF= − = − =
1 1
1 1 9 922 2 25 25A AES A A h= = =△ · · ·
1 1 1 1 1
1 1 4 212 2 3 3A B DS A B B D= = =△ · · ·
1 1 1 1 1
9 2 732 25 3 75ABB A A AE A B DS S S S= − − = − − =△ △
1 1 73 3 73
3 3 75 2 150V S BC= = =· · · ·
B O O xyz−
1 1 1
3 2(01 0) (01 2) (0 0 0) (0 0 2) 0 2 0 02 3A A B B C D
,,, ,,, ,,, ,,, ,, , ,,
1 (0 0 2)AA = ,, (0 1 0)AB = − , ,
1 1
3
2B C = 0 0
,, 1
40 3A D = −1 −
, ,
0 0(0 )E y z, , 1 0 0(0 2)B E y z= − , ,
1B E
1 1B C
0= 1 1 1B C B E⊥
1 1B E A D⊥ 1B E 1 1B C 1A D
E
( )B O
A C
D
z
E
1A
1B
1C
y x
答(19)图 2
因 ,即 ,从而 , ∙∙∙∙∙∙∙∙∙∙∙∙∙∙∙∙∙∙∙∙∙∙∙∙∙∙∙(1)
又 ,且 ,得 ∙∙∙∙∙∙∙∙∙∙∙∙∙∙(2)
联立(1),(2)解得 , ,即 ,
所以
(II)由 , ,故 面 ,即 为四棱锥 的高
下面求四边形 的面积
因为 ,
而
故 所以
1 1B E A D⊥ 1 1 0B E A D =
0 0
4 ( 2) 03y z− − =
1 0 0(0 1 2)A E y z= − − , , 1 1A E A D ∥ 0 01 2
41
3
y z− −=
0
16
25y = 0
38
25z = 380 25 25E
16
, , 1
6 120 25 25B E
1 = −
, ,
2 2
1
16 12 4
25 25 5B E = + =
BC AB⊥ BC DB⊥ BC ⊥ ABDE BC C ABDE−
ABDE
1ABDE ABE BDES S S AB= + =
△ △ , 2
3BD =
0
1 1 38 1912 2 25 25ABES AB z= = =
△ 0
1 1 2 16 16
2 2 3 25 75BDES BD y= = =
△
19 16 73
25 75 75ABDES = + = 1 1 73 3 73
3 3 75 2 150C ABDE ABDEV S B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