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1-05-25 发布

【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力与直线运动 学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力与直线运动 知识方法例析 知识网络 考情分析 ‎1.主要题型:选择题、计算题.‎ ‎2.命题特点 牛顿第二定律,既可能单独考查,又可能与电磁 内容结合考查 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主要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规律及运动图象的应用,题型多以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题目新颖,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考查直线运动和力的关系时大多综合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等内容.‎ ‎3.思想方法 常用思想:极限思想、逆向思维的思想、理想实验的思想.‎ 常用方法:比例法、图象法、推论法、控制变量法、整体法、隔离法等.‎ 考点一 运动图象及应用 核心知识 两类运动图象的比较 比较内容 x-t图象 v-t图象 点 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相遇 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在该时刻的速度相等 线 表示研究对象位置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表示速度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斜率 大小 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正负 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截距 纵轴截距表示t=0时刻的初始位移,横轴截距表示位移为零的时刻 纵轴截距表示t=0时刻的初速度,横轴截距表示速度为零的时刻 面积 ‎—‎ 数值上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描述运动 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图象意义 位置随时间变化并非实际运动轨迹 速度随时间变化并非实际运动轨迹 规律方法 图象问题要四看一注意 ‎(1)看坐标轴:看清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明确因变量(纵轴表示的量)与自变量 (横轴表示的量)之间的制约关系.‎ ‎(2)看图象:识别两个相关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分析具体的物理过程.‎ ‎(3)看纵坐标、“斜率”和“面积”;v-t图象中根据坐标值、“斜率”和“面积”可分析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大小、方向特点.x-t图象中根据坐标值、“斜率”可分析位移、速度的大小、方向特点.‎ ‎(4)看交点:明确图线与图线的交点、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的物理意义.‎ ‎(5)一注意:利用v-t图象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时,要注意两个物体的出发点,即注意它们是从同一位置出发,还是从不同位置出发.若从不同位置出发,要注意出发时两者的距离.‎ 典例分析 ‎【例1】 (2017年江西宜春三中高三期中)甲、乙两质点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v-t图象如图所示,关于两质点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0时,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同 B.在0-t0内,乙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在0-2t0内,乙的平均速度等于甲的平均速度 D.若甲、乙从同一位置出发,则t0时刻相距最远 ‎【分析】 v-t 图象中,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时间轴上方的位移为正,在时间轴下方位移为负,通过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判断.‎ ‎【答案】 D 速度,两者间距减小,所以t0时刻相距最远,故D正确.‎ ‎【例2】 (2017年河北唐山开滦二中高三期中)甲、乙两质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某时刻经过同一地点.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质点的x-t图象如图所示,图象中的OC与AB平行,CB与OA平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t2时间内甲和乙的距离越来越远 B.0-t2时间内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始终不相等 C.0-t3时间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 D.0-t3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答案】 C ‎【解析】 图象的纵坐标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由题图可知t1到t2时刻甲、乙的距离始终不变,故A错误;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由题图可知,t1-t2时间内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相等,故B错误;根据位移等于x的变化量,由题图可知,0-t3时间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故C正确;0-t3时间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所用时间相等,则二者平均速度相等,故D错误. 4 ‎ ‎【例3】 (多选)一质点在力的作用下沿x轴正方向做直线运动,通过坐标原点时开始计时,其-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5 m/s B.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 m/s2‎ C.质点在1 s末速度为0.5 m/s D.质点2 s末回到出发点 ‎【答案】 BD 发点,故D正确.‎ 规律总结 解图象类问题的关键,将图象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象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截距、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核心知识 规律方法 ‎1.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一般思路 →→→→→ ‎2.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五种解题方法 ‎3.处理刹车类问题的思路 ‎ 先判断刹车时间,再进行分析计算.‎ 典例分析 ‎【例1】 (多选)在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以10 m/s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始终为5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当物体的位移大小为7.5 m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1 s B.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3 s C.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2+)s D.此时的速度大小一定为5 m/s ‎【答案】 ABC ‎【解析】 (1)物体在出发点上方时,由x=v0t+at2得:7.5=10t+×(-5)t2,解得t=1 s或t=3 s,由v=v0+at得,v=5 m/s或-5 m/s.‎ ‎(2)物体在出发点下方时,由x=v0t+at2得:-7.5=10t+×(-5)t2,解得t=(2+)s或t=(2-)s(舍去),由v=v0+at得:v=-5m/s.故A、B、C正确,D错误.‎ ‎【例2】 (2017年河北石家庄模拟)t=0时刻,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2 s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则(  )‎ A.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8 m/s2‎ B.物体在2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8 m/s C.物体在第2 s内的位移大小为8 m D.物体在2 s内的位移大小为8 m ‎【答案】 D ‎【例3】 如图所示,倾角为30°的足够长光滑斜面下端与另一足够长光滑水平面相接,连接处用一光滑小圆弧过渡,斜面上距水平面高度分别为h1=5 m和h2=0.2 m的两点上,各静置一小球A和B.某时刻由静止开始释放A球,经过一段时间t后,再由静止开始释放B球.g取10 m/s2.‎ ‎ (1)为了保证A、B两球不会在斜面上相碰,t最长不能超过多少?‎ ‎(2)若A球从斜面上h1高度处自由下滑的同时,B球受到恒定外力作用从斜面底端C点以加速度a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则a最大为多大时,A球能追上B球?‎ ‎【答案】(1)1.6s(2)2.5m/s2‎ 解得t1=2 s,t2=0.4 s 为了保证A、B两球不会在斜面上相碰,t最长不能超过 t=t1-t2=1.6 s ‎(2)设A球在水平面上再经t0追上B球,‎ 则a(t1+t0)2=(gsin30°)t1t0‎ A球要追上B球,上述方程必须有解,‎ 即(2a-10)2-4a2≥0,解得a≤2.5 m/s2. 3 ‎ 规律总结 ‎1.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的方法技巧,在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题目中,如果出现相等时间关系,则要优先使用中间时刻速度及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差公式xn-xm=(n-m)aT2,如果题中给出初(或末)速度为0,则优先用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公式”.‎ ‎2.求解追及相遇问题 考点三 牛顿定律的应用 核心知识 ‎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F合=ma.‎ ‎2.牛顿第二定律的“四性”‎ ‎(1)矢量性:公式F=ma是矢量式,a与F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力与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F=ma中,F、m、a对应同一物体.‎ ‎(4)独立性:分力产生的加速度相互独立,与其他加速度无关.‎ 规律方法 ‎1.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明确整体法与隔离法的选择 ‎(1)整体法:‎ ‎①优点:研究对象减少,忽略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方程数减少,求解简捷.‎ ‎②条件:连接体中各物体具有共同的加速度.‎ ‎(2)隔离法:‎ ‎①优点:易看清各个物体具体的受力情况.‎ ‎②条件:当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同时,一般采用隔离法;求连接体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必须用隔离法.‎ ‎2.两类模型 ‎(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 ‎(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 典例分析 ‎【例1】 (2017年江西九江一中高三月考)如图所示,A、B、C三球的质量均为m,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斜面顶端、另一端与A球相连,A、B间固定一个轻杆,B、C由一轻质细线连接.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在地面上,弹簧、轻杆与细线均平行于斜面,初始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细线被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球的受力情况未变,加速度为零 B.A、B两个小球的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上,大小均为gsinθ C.A、B之间杆的拉力大小为mgsinθ D.C球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gsinθ ‎【分析】 细线断前三者保持平衡状态,列平衡方程可求得弹簧及绳的弹力,断后A、B作为整体会向上运动,C向下运动,分别以A、B组成的系统、B、C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答题.‎ ‎【答案】 BCD 方向沿斜面向下,故D正确.‎ ‎【例2】 (2017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圆环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M点,与竖直墙相切于A点.竖直墙上另一点B与M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60°,C 是圆环轨道的圆心.已知在同一时刻a、b两球分别由A、B两点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倾斜直轨道AM、BM运动到M点;c球由C点自由下落到M点.则(  )‎ A.a球最先到达M点 B.b球最先到达M点 C.c球最先到达M点 D.b球和c球都可能最先到达M点 ‎【答案】 C 上所述可得tb>ta>tc.‎ ‎【例3】 如图甲所示,为一倾角θ=37°的足够长斜面,将一质量为m=1 g的物体无初速度在斜面上释放,同时施加一沿斜面向上的拉力,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2-3-4乙所示,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取g=10 m/s2,sin37°=0.6,cos37°=0.8,求:‎ ‎ (1)2 s末物体的速度;‎ ‎(2)前16 s内物体发生的位移.‎ ‎【答案】(1)5 m/s,方向沿斜面向下(2)30 m ‎【解析】 (1)由分析可知物体在前2 s内沿斜面向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θ-F1-μmgcosθ=ma1,v1=a1t1,‎ 代入数据可得a1=2.5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 v1=5 m/s,方向沿斜面向下 ‎(2)物体在前2 s内发生的位移为x1,则x1=a1t=5 m,方向沿斜面向下,当拉力为F2=4.5 N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2+μmgcosθ-mgsinθ=ma2‎ 代入数据可得a2=0.5 m/s2,方向沿斜面向上 物体经过t2时间速度减为0,则v1=a2t2,得t2=10 s t2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x2,则x2=a2t=25 m,方向沿斜面向下 由于mgsinθ-μmgcosθ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 ‎(2)v0v,返回时速度为v;当v0a0则发生相对滑动.‎ ‎②若a≤a0则能相对静止.‎ 考点五 滑块、滑板模型 核心知识 ‎1.模型构建 上、下叠放两个物体,并且两物体在拉力和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 ‎2.模型条件 上、下叠放的两个物体分别在各自所受力的作用下完成各自的运动,且两者之间还有相对运动.‎ ‎3.模型特点 ‎(1)该模型存在判断是否存在速度相等的“临界点”,来判定临界速度之后两者的运动形式.‎ ‎(2)两种位移关系,滑块由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等于板长.‎ 规律方法 滑块、滑板类模型的解题方法 典例分析 ‎【例】 如图所示,可看成质点的小物块放在长木板正中间,已知长木板质量M=4 g,长度L=2 m,小物块质量m=1 g,长木板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两物体皆静止.现在用一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于小物块上,发现只有当F超过2.5 N时,才能让两物体间产生相对滑动,设两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重力加速度g=10 m/s2,试求:‎ ‎ (1)小物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2)若一开始力F就作用在长木板上,且F=12 N,则小物块经过多长时间从长木板上掉下?‎ ‎【答案】(1)0.2(2)2s ‎【解析】 (1)设两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f,当F=2.5 N作用于小物块时,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M+m)a①‎ 对长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f=Ma②‎ 由①②可得Ff=2 N 小物块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所受支持力FN=mg,摩擦力Ff=μmg得μ=0.2 ‎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两物体在t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 s1=a1t2‎ s2=a2t2‎ 小物块刚滑下长木板时,有s1-s2=L 解得t=2 s。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