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4 碰撞
疱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
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1.碰撞的特点
(1)力的特点:作用时间极短;相互作用力变化很快,平均作用力很大;相互作用力远大于其他外力,其他外力可以忽略不计.
学法一得 碰撞过程是在一瞬间发生的,作用时间极短,所以可以忽略物体的位移,可以认为物体在碰撞前后仍在同一位置.
(2)动量特点:在碰撞现象中,一般相互撞击的内力都远大于外力,因而可以认为碰撞时系统总动量守恒.
(3)能量特点:碰撞过程中,一般伴随着机械能的损失,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要小于或等于碰撞前系统的总动能,即EK1′+EK2′≤EK1+EK2.
2.完全弹性碰撞:任何两个小球碰撞时都会发生形变,若两球碰撞后形变能完全恢复,并没有能量损失,碰撞前后两小球构成的系统的动能相等,我们称这种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
学法一得 完全弹性形变仅发生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没有机械能损失,非弹性碰撞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有机械能损失.
3.非弹性碰撞:若两球碰撞后它们的形变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时将有一部分动能最终会转变为内能,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不再相等,我们称这种碰撞是非弹性碰撞.
深化升华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可以从形变和动能两个角度进行理解:若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形变属于弹性的,碰后能够恢复,碰撞过程中只是发生了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碰撞前后两小球构成的系统的动能不可能损失,则两物体间发生了完全弹性碰撞;若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形变属于非弹性的,碰后不能够恢复原状,碰撞过程中除发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外,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不再相等,则两物体间的碰撞为非弹性碰撞;若两个物体碰撞后合为一体,形变完全不能恢复,此时损失的动能最大.
4.完全非弹性碰撞:如果碰撞后完全并且不反弹两球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碰撞则是完全非弹性碰撞.
5.解析碰撞问题的三个依据
(1)动量守恒,即p1+p2=p1′+p2′
(2)动能不增加,即EK1+EK2≥EK1′+EK2′或+≥
(3)速度要符合情景:如果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后面的物体速度必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即v后>v前,否则无法实现碰撞,碰撞后,原来在前的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且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原来在后的物体的速度.即v前′≥v后′,否则碰撞没有结束.如果碰前两物体是相向运动,则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除非两物体碰撞后速度均为零.
二、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1.碰撞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在相遇时发生相互作用时都可看作碰撞.
2.正碰:两小球碰撞时的速度沿着连心线方向,称为正碰.也叫对心碰撞.
弹性正碰的特点:
如图16-4-2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m1的小球以速度v1与质量m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讨论碰后两球的速度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
图16-4-2
m1v1=m1v1′+m2v2′
m1v12=m1v1′2+m2v2′2
解上面两式可得:
v1′=v1
v2′=v1
若m1>m2,v1和v2都是正值,表示v1′和v2′都与v1方向相同.
(若m1>>m2,m1-m2≈m1,m1+m2 ≈m1,v1′=v1,v2′=2v1,表示m1的速度不变,m2以2v1的速度被撞出去)
若m1<m2,v1′为负值,表示v1′与v1方向相反,m1被弹回.(若m1<<m2,这时m1-m2≈-m2,m1+m2≈m2,v1′=-v1,v2′=0表示m1,被反向以原速率弹回,而m2仍静止)
若m1=m2,则有v1′=0,v2′=v1,即碰后两球速度互换.
3.非对心碰撞:两小球碰撞前的相对速度不在连心线上,称为非对心碰撞.
深化升华 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即F外≠0,但在某一个方向上合外力为零(即Fx=0或Fy=0),则系统只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如炸弹在空中炸裂时,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三、散射
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因此微观粒子的碰撞又成为散射.由于粒子与物质微粒发生对心碰撞的概率很小,所以多数离子碰撞后飞向四面八方.
典题·热题
知识点一 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例1 一只质量为5.4 kg的保龄球,撞上一只质量为1.7 kg,原来静止的球瓶,此后球瓶以3.0 m/s的速度向前飞去,而保龄球以1.8 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求保龄球碰撞前的运动速度.
解析:保龄球与球瓶碰撞时的相互作用力是内力,它远大于它们所受的水平外力,因此水平外力可以忽略不计,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保龄球的质量m1=5.4 kg,球瓶的质量m2=1.7 kg.设碰撞前保龄球的速度为v1,球瓶的速度v2=0,两者组成的系统的总动量p=m1v1+m2v2=5.4 kg×v1.
碰撞后保龄球的速度v1′=1.8 m/s,球瓶的速度v2′=3.0 m/s,系统的总动量
p′=m1v1′+m2v2′=5.4×1.8 kg·m/s+1.7×3.0 kg·m/s=14.82 kg·m/s.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p=p′,所以保龄球碰撞前的运动速度v1=2.7 m/s.
方法归纳 由于碰撞过程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作用力很大,内力远大于外力,外力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碰撞都可以近似地看作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是解决碰撞类变力作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知识点二 碰撞的合理性判断
例2 两个小球A、B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运动,其动量大小分别为5 kg· m/s和7 kg· m/s,发生碰撞后小球B的动量大小变为10 kg· m/s,由此可知:两小球的质量之比可能为( )
A.=1 B.= C.= D.=
解析:将两小球碰撞前后的动量方向间关系作出如下各种假设,然后运用碰撞的三个制约因素进行检验.
(1)设A、B两小球相向运动而发生碰撞,并取小球B碰前的运动方向为参考正方向,即
pAO=5 kg·m/s pBO=7 kg·m/s
根据“运动制约”,小球B在碰后动量欲增大,其动量方向必与原动量方向相反,即
pB=-10 kg·m/s
根据“动量制约”,小球A在碰后动量必为 pA=12 kg·m/s-1,而这样的碰撞结果显然违背了“动能制约”,因为显然有
+<+
(2)设A、B两小球同向运动而发生碰撞,且A球在前,B球在后,取两小球碰前的运动方向为参考正方,即pAB=5 kg·m/s,pBO=7 kg·m/s
根据“运动制约”,小球B在碰后动量欲增大,其动量方向必与原动量方向相反,
即pB=-10 kg·m/s
根据“动量制约”,小球A在碰后动量必为pA=22 kg·m/s,而这样的碰撞结果显然也违背“动能制约”,因为显然也有
+<+.
(3)设A、B两小球同向运动而发生碰撞,且B球在前,A球在后,仍取两个小球碰前的运动方向为参考正方,即pAB=5 kg·m/s,pBO=7 kg·m/s
根据“运动制约”,小球B在碰后动量欲增大,其动量方向必与原动量方向相同,即
pb=10 kg·m/s
根据“动量制约”,小球A在碰后动量必有pA=2 kg·m/s,而这样的碰撞结果完全可以不违背“动能制约”,只要有
+<+
仍然根据“运动制约”,为了保证碰前小球A能追上小球B而发生碰撞,同时为了保证碰后小球A不至于超越到小球B的前面,应分别有
>,≤
即正确答案应选C.
答案:C
方法归纳 在具体的碰撞过程的分析中,往往需要依次检验动量是否守恒、动能不能增加、碰撞符合实际情况三个因素来决定最终的碰撞结果.
知识点 碰撞问题中动量与能量的综合
例3 如图16-4-3甲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小球发生正碰,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图乙为它们碰撞前后的s-t图线.已知m1=0.1 kg,m2=0.3 kg,由此可以判断
甲 乙
图16-4-3
①碰前m2静止,m1向右运动
②碰后m2和m1都向右运动
③碰撞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
④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了0.4 J的机械能
以上判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由乙图可以看出,碰前m1位移随时间均匀增加,m2位移不变,可知m2静止,m1向右运动,故是①正确的;碰后一个位移增大,一个位移减小,说明运动方向不一致,即②错误;由乙图可以计算出碰前m1的速度v1=4 m/s,碰后速度v1′=-2 m/s,m2的速度v2=0,碰后速度v2′=2 m/s,m2=0.3 kg,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ΔEk=m1v12-m1v1′2-m2v2′2=0,因此③正确,④错误.
答案:A
方法点拨 将图象与物体的运动情景联系在一起,是解决图象类题目的关键.
例4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它们成一条直线,2、3小球静止,并靠在一起,1球以速度v0射向它们,如图16-4-4所示,设碰撞中不损失机械能,则碰后三个小球的速度可能值是( )
图16-4-4
A.v1=v2=v3=v0
B.v1=0,v2=v3=v0
C.v1=0,v2=v3=v0
D.v1=v2=0,v3=v0
解析:由题设条件,三球在碰撞过程中总动量和总动能守恒.若各球质量均为m,而碰撞前系统总动量为mv0,总动能应为mv02.假如选项A正确,则碰后总动量为mv0,这显然违反动量守恒定律,故不可能.假如选项B正确,则碰后总动量为mv0,这也违反动量守恒定律,故也不可能.假如选项C正确,则碰后总动量为mv0,但总动能为mv0,这显然违反机械能守恒定律,故也不可能.而选项D既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也满足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巧解提示 可以利用质量相等的两球发生弹性碰撞时的结论直接进行判断.由于质量相等,所以碰撞的结果是速度互换,即1与2碰撞后,1静止,2以1原来的速度v0碰撞3,然后速度互换,2静止,3以2原来的速度v0运动.
知识点 多物体多过程问题
例5 A、B两船的质量均为M,它们都静止在平静的湖面上,当A船上质量为分式的人以水平速度v从A船跳到B船,再从B船跳回A船.设水对船的阻力不计,经多次跳跃后,人最终跳到B船上,则( )
A.A、B两船的速度大小之比为3∶2
B.A、B(包括人)动量大小之比为1∶1
C.A、B(包括人)动量之和为零
D.因跳跃次数未知,故以上答案均无法确定
解析:这里涉及三个物体(A船、B船和人)组成的系统,选这三个物体为一系统,则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守恒.由于动量守恒定律只需考虑过程的始末状态,而不必涉及具体的中间运动过程,也就不必关心人来回跳的次数了,所以此题应以系统的始末状态来进行分析.
答案:选A船、B船和人这三个物体为一系统,则它们的初始总动量为零.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系统以后的总动量将一直为零.选最终B船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0=(M+)vB+MvA,解得:vB=-vA.
所以,A、B两船的速度大小之比为3∶2,选项A正确.A和B(包括人)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动量大小之比为1∶1,选项B正确.由于系统的总动量始终守恒为零,故A和B(包括人)的动量之和始终为零,选项C正确.
答案:C
巧解提示 如果系统是由多个物体组成,则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将比较复杂.此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好可以回避这种复杂的中间过程的细节,而只需要考虑系统的始末状态,使复杂问题得以简化.这也就是此例中的结果与人来回跳的次数无关的原因.
问题·探究
方案设计探究
问题 试用硬币探究非对心碰撞.
探究过程:
用碰撞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关键在于如何间接测出碰撞前后的速度.如果让质量为m的硬币在水平玻璃板上滑动,初速度为v0,由于摩擦力f的作用,经过s距离后停止下来.fs=mv02又f=μmg,所以μgs=v02,即v0=.当μmg恒定时,v0正比于,若取s=1 cm时,速度作为单位,那么速度在数值上就等于(s以厘米为单位),因此,可通过测量在摩擦力作用下前进的距离来表示速度的大小,这是下面实验的出发点.
所需的器材如下:玻璃台面,硬币(贰分2只,壹分1只),硬币发射架,直尺等.
硬币发射架的结构如图16-4-5所示,由底板、支架和打击杆组成.底板上开有一槽,槽宽略大于贰分硬币的直径.
图16-4-5
实验一:正碰实验
(1)把硬币发射架放在玻璃台板上,在槽口外中心线上放一只贰分硬币,再把一只贰分硬币放入槽口,将打击杆偏离平衡位置靠在支架的定位横杆上,释放打击杆将硬币发射出去.正碰以后两硬币的速度发生交换.即原来运动的静止了,原来静止的运动了.
(2)将贰分硬币放入发射槽口,释放打击杆,重复多次测出硬币中心从槽口外O点到静止点的距离平均值,如图1646(a)所示.再把一只壹分硬币放在O点前,使其圆心O′在发射线上,且OO′=R+r(R、r分别为大小硬币的半径).然后重新发射贰分硬币,碰撞后分别测出两硬币前进的距离和,如图16-4-6(b)所示.已知贰分硬币的质量m1=1.10 g,壹分硬币的质量m2=0.65 g,则碰撞前系统的动量m1v1=m1碰撞后系统的动量m1v1+m2v2=m1++m2.将测出的数值代入上两式中,即可验证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a) (b)
图16-4-6
(3)若取两只贰分硬币作为发射和被碰物体,在它们的边缘上涂少许浆糊或乳胶,然后让它们发生正碰,碰撞后两硬币粘合在一起,测量的结果将近似满足OA=4OB.
实验二:斜碰实验
取2只贰分硬币实验,首先与上述方法相似测出,然后把另一只硬币放在O′点,使OO′=2R,且略偏于发射线.重新发射测出两硬币斜碰后静止的位置C、B,然后在OB线上截取OM=,在OC线上截取ON=,以OM和ON为边作平行四边形,如果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则平行四边形的对象线OP与相等,且重合在一条线上,如图16-4-7.
图16-4-7
探究结论:两个硬币在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中,系统的动量守恒.
相关文档
- 高中物理同步学习方略必修2课后巩2021-06-0210页
- 高中物理 第3章 电磁波 第3节 电磁2021-06-029页
-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校高中物理 2021-06-028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1章2021-06-029页
- 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电磁感应2021-06-029页
- 高中物理 第4章 光 第五节 用双缝2021-06-022页
- 高中物理第13章光2全反射课件-39张2021-06-0239页
- 2020高中物理2020高二物理 1.1 分2021-06-024页
- 2021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五章2021-06-0215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2021-06-0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