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50 KB
  • 2021-06-02 发布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②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俗话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酒的人。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做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做诗,但是他做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做诗的,因为他有做诗的才。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这种人就不必做诗。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譬如写字,你能有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③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历史上最成功的人是历朝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决不会成功。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康德成为大哲学家,并不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而希特勒的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历史上有些人实在配称英雄,可是碰到比他更厉害的人,却失败了。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着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所谓“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 21 -‎ ‎④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人伦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和别人发生关系,而且必须做事。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高下事业大小都没关系。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正如唱戏好的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地位很阔的人不能尽伦尽职,是不道德。村夫野老能尽伦尽职,就是有道德。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关系。文天祥和史可法都兵败身死,可算不幸。但是即使他们能存宋救明,他们在道德方面的成就也不会再增加一些。他们虽然失败,道德的成就也不因之减少一些。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惟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⑤有的人常常说我立志要做大学问家,或立志要做大政治家,这种人是可以失望的。因为如果才不够,不能成为大学问家,命运欠好,不能成为大政治家。惟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的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所以学问的成就需要才,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的遭遇,道德的成就更需要努力。‎ ‎(选自冯友兰《贞元六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问的成就必须要有天资,这是重要前提,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后天的努力。‎ B. 即使在事功上失败,也不影响道德成就的取得,如文天祥、史可法、王阳明等人。‎ C. 道德成就与天资命运关系不大,因此只要尽心竭力,做自己该做的事,便可完成道德。‎ D. 本文旁征博引,议论透彻,意在鼓励人们战胜命运,并通过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连用三个比喻,阐述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天分,不可能成为大学问家。‎ B. 第③段援引刘邦战胜项羽和希特勒横行的事例,论证了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C. 第④段以唱戏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道德成就与他自己的地位高下无关。‎ D. 文章分别从成就学问建立事功和完善道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层层推进,说理清晰。‎ ‎3. 试判定下面文句应摘自文章第几段?请阐述理由。‎ 不但如此,有的反而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终身富贵的人,最多能做到前者。‎ ‎【答案】1. A 2. A ‎ ‎3. 答案:第④段。①第四段和此文段都讲道德与命运事功的关系。②此文段中的“乱世忠臣”与第四段中的文天祥、史可法相对应。‎ ‎【解析】‎ - 21 -‎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王阳明”错,王阳明属于成功事例,此例不当。‎ C项,“因此只要尽心竭力,做自己该做的事,便可完成道德”因果倒置。原文是“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 D项,“鼓励人们战胜命运”无中生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论证了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错,援引刘邦和希特勒事例,意在论证事功的建立主要靠命运。‎ C项,“第④段以唱戏为例”错,唱戏并非事例,属比喻论证。‎ D项,“层层推进”错,“成就学问、建立事功和完善道德三个方面”属并列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这篇文章主要从“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这三个方面来组织文本的,分别对应文中的第二、三、四段的内容,“不但如此,有的反而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终身富贵的人,最多能做到前者”这句话主要是讲道德与命运事功的关系,和第四段的内容一致,同时,此文段中的“乱世忠臣”与第四段中的文天祥、史可法相对应。所以应该摘自文章第四段。‎ ‎【点睛】‎ - 21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失落的书香 安元奎 翻过大山,一条青碧的小河便梦幻般浮现于脚下。它深藏浅露,首尾都隐没在大山腹部,只低调地现出一湾碧水,温润如玉带。河岸散布着三五处坝子,参差几百户人家,良田美池,竹树丰茂,感觉就是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山和水以缠绕姿势相依在一起,有点悱恻缠绵,有点含情脉脉的缱绻。山色似画,有《富春山居图》的韵味;水流如歌,近于《诗经》中的某些意境。这本是大自然无心插柳的结果,却暗合人类的审美规范。人类的美学,或许本来就是对大自然的模仿。‎ 河名白泥河。仲秋时节的河洲之上,蒹葭苍苍。站在河畔渡口眺望,对岸最近处是一个三面环水的狭长半岛。弯弯的河水潺潺而来,绕过半岛又悠悠而去。那最远处的群峰,是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如同天造地设的金字塔,被灰蓝的秋雾染为薄薄的远景,状如飞鸟的巨大羽尾,整个山势形成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刹那间我若有所悟,疑似浅浅触到了地名蕴含的深意:鸾塘。‎ 鸾塘是个古寨。南宋时,贵州的第一所书院就诞生在这里。清道光年间编撰的《思南府续志》说:“鸾塘胜院在沿河司,宋绍兴间建,今已废。”寥寥数语,再无多言。鸾塘胜院或称鸾塘书院,据此可知其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废止于清道光以前。绍兴是宋高宗赵构在位时使用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年号,宋孝宗即位第二年废止,时间为1131年至1162年,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曼宁在位时的年号,时间为1821年至1850年。从南宋至清道光年间,相距700年左右,时间久远,加上资料缺失,府志记述得简略可以理解。但鸾塘书院,一个业已陌生的名词,就这样被永远载入史册。那时贵州尚未建省,鸾塘所在的古思州属于田氏土司的势力范围,乌江两岸还是一片化外之地。是哪位先贤率先来此拓荒启蒙,在偏远之地开贵州书院教育之先河?我的心中,满怀景仰。‎ 据说那时的鸾塘人烟稠密,繁华如街市。寨外围墙深锁,寨内亭台楼阁。遥想书院当年,竹树中传出丝竹之音,山水间荡漾着琅琅书声。峨冠博带的先生,垂髫稚音的童子,唐风宋韵,其乐也陶陶。‎ - 21 -‎ 鸾塘如今的定居者是黎氏家族。他们认为鸾塘书院遗址就在此处,创办书院的应是他们的祖先。黎氏族谱中记载的先祖是北宋著名经学家黎锌。参照四川广安黎家坝中黎氏祠堂石碑的记载,黎氏是书香巨族,明末天下大乱,黎锌后裔遭难,有的留守四川,更多的远逃贵州等地。如此看来,鸾塘黎氏对其祖先的记载,当属可信。但从其家族字輩看,在鸾塘定居不过七八辈人,时间只有200年左右。鸾塘书院始建于南宋,创办者显然另有其人。‎ 鸾塘对岸有个寨子名官坝,定居的是朱氏家族。两寨隔河相对,却老死不相往来,结怨颇深。古时甚至有这样默守的规矩:两寨人在河里打鱼,只能用网,不准放钓,因为不能越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书院遗址之争。朱姓家族认为鸾塘书院的遗址应在官坝而不是对岸的鸾塘,并将其写进族谱。于是,我们从鸾塘来到官坝。‎ 迎侯我们的有两三人,都是官坝的朱氏村民,其中一位是退休老师。朱老师说,这里叫学堂堡,就是原来的鸾塘书院。从开阔的地势和相沿已久的地名看,这里肯定曾经存在过一个书院。同行的另一位村民捧上他们新修的族谱。其中引用了前些年编撰的《沿河县志》的两处文字:“鸾塘胜院,院址在官坝,前临河畔,即朱可熹、孝廉读书处,今房楹倒塌,旧址犹存。”“朱可熹,进士,清康熙癸酉(1693)科中式十名;朱可颐,岁贡。”‎ 族谱的引据似乎言之凿凿。因为是皇族血统,又有高于本土居民的文化素养,朱氏家族完全具备创办书院的条件和可能。后来朱老师还带我们察看了其祖父从学堂堡搬到寨中的几个石雕磉礅。种种迹象表明,学堂堡的确创办过书院。‎ 但问题是,官坝学堂堡的书院就是鸾塘书院吗?‎ 历史在这里变成了谜语。明明就在曾经的现场,距离谜底的揭开一步之遥,真相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尽管未能如愿找到遗址,但鸾塘的隐秘让人难以忘怀。这里文脉悠悠,相承千载,一如绕在大山深处的白泥河,宁静、悠远。山水间似乎依然散发着书香,素绕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古老气息,甚至有点神秘。‎ 伫立在山环水绕的沙洲上,爽风撩人。四围的山水,似乎还有书院读书声的回响。好想让时光停下来,甚至回溯到曾经的岁月,听一回书院的钟声,或者学子的吟唱。‎ ‎(选自2018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描写了白泥河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下文写鸾塘书院遗址具有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蓄势,并起映衬作用。‎ B.‎ - 21 -‎ ‎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粗笔勾勒的白描式手法,通过“眺望”“最远处”等呈现立体式远景,描述了鸾塘的优美环境。‎ C. 在写鸾塘的历史时,先引用古籍,后运用说明性文字对引用内容进行详细阐释,意在表达鸾塘的历史悠久。‎ D. 文章结尾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书香失落的警醒,唤起人们对浓郁书香的喜爱与向往,深化了文章主旨。‎ ‎5. 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鸾塘书院遗址之争各自的理由以及作者的态度。‎ ‎6. 文章意在追寻“失落的书香”,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描绘鸾塘?‎ ‎【答案】4. B 5. 黎氏家族认为鸾塘书院遗址就在鸾塘,创办书院的应是黎氏祖先。理由:鸾塘黎氏对其祖先的记载。‎ 朱氏家族认为鸾塘书院遗址应在他们居住的官坝。理由:①此处有开阔的地势和相沿已久的地名。②有族谱的记载。③有从学堂堡搬到中的几个石雕磉礅。‎ 作者对两家的说法都持怀疑态度。①从鸾塘黎氏家族字辈看,黎氏家族在鸾塘只有200年左右,书院始建于南宋,创办者显然另有其人。②虽然朱姓家族的学堂堡的确创办过书院,但不能确定这个书院就是鸾塘书院。 ‎ ‎6. ①鸾塘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②鸾塘是开贵州书院教育之先河的地方,令人神往。③鸾塘也是引发书院遗址之争的地方,历史在这里变成了谜语而具有神秘色彩。④增添了寻找“失落的书香”的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与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粗笔勾勒的白描式手法”错,笔法细腻。‎ 故选B。‎ ‎【5题详解】‎ - 21 -‎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要求分析鸾塘书院遗址之争各自的理由以及作者的态度,关于鸾塘书院遗址之争,主要是黎氏家族和朱氏家族,到文中找到两家各自认为鸾塘书院遗址就在他们那的段落,然后进行进行归纳和概括即可。原文有“鸾塘如今的定居者是黎氏家族。他们认为鸾塘书院遗址就在此处,创办书院的应是他们的祖先。黎氏族谱中记载的先祖是北宋著名经学家黎锌。参照四川广安黎家坝中黎氏祠堂石碑的记载,黎氏是书香巨族,明末天下大乱,黎锌后裔遭难,有的留守四川,更多的远逃贵州等地。如此看来,鸾塘黎氏对其祖先的记载,当属可信”,主要依据是有鸾塘黎氏对其祖先的记载。‎ ‎“朱姓家族认为鸾塘书院的遗址应在官坝而不是对岸的鸾塘,并将其写进族谱。……从开阔的地势和相沿已久的地名看,这里肯定曾经存在过一个书院。同行的另一位村民捧上他们新修的族谱。其中引用了前些年编撰的《沿河县志》的两处文字:‘鸾塘胜院,院址在官坝,前临河畔,即朱可熹、孝廉读书处,今房楹倒塌,旧址犹存。’‘朱可熹,进士,清康熙癸酉(1693)科中式十名;朱可颐,岁贡。’族谱的引据似乎言之凿凿。因为是皇族血统,又有高于本土居民的文化素养,朱氏家族完全具备创办书院的条件和可能。后来朱老师还带我们察看了其祖父从学堂堡搬到寨中的几个石雕磉礅。种种迹象表明,学堂堡的确创办过书院。”主要依据有此处有开阔的地势和相沿已久的地名;有族谱的记载;有从学堂堡搬到中的几个石雕磉礅。‎ 作者的态度,原文有“但从其家族字輩看,在鸾塘定居不过七八辈人,时间只有200年左右。鸾塘书院始建于南宋,创办者显然另有其人”“但问题是,官坝学堂堡的书院就是鸾塘书院吗?”所以作者的态度的是:作者对两家的说法都持怀疑态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选材与中心的关系,这类题型考查的是选材对中心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这里所说的“中心”,既可以指全文的中心,也可以指某一段落层次的中心。答题时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的要点:一是选材在结构上与中心有什么关系,二是选材在内容上对中心的表现有什么作用。也就是说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选材与中心的关系。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前三段重点描写了鸾塘优美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的感受像“感觉就是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第四五段根据最后一句话“是哪位先贤率先来此拓荒启蒙,在偏远之地开贵州书院教育之先河?我的心中,满怀景仰。”可知,重点介绍鸾塘是开贵州书院教育之先河的地方,令人神往。中间的六到十一段重点介绍鸾塘书院遗址之争和各自的理由。文章的最后两段是作者的感受,也是文章中心和题目含义的所在,文中说“但鸾塘的隐秘让人难以忘怀。这里文脉悠悠,相承千载,一如绕在大山深处的白泥河,宁静、悠远。山水间似乎依然散发着书香,素绕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古老气息,甚至有点神秘”。题目是“失落的书香”,文中关于鸾塘书院遗址之争最后也没有个结果,鸾塘又是一个散发着书香,具有古老气息的神秘地方,有着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是开贵州书院教育之先河的地方,用“失落的书香”来形容很贴切。‎ - 21 -‎ ‎【点睛】考查文章选材与中心关系的具体答题操作流程:‎ ‎(1)确定选材在整篇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即处于文首、文中、文末哪个位置。弄清楚这一点,有利于把握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2)理清选材本身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全文或某一段落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即选材是针对全篇的还是针对某一段落层次的。此外,还要注意选材内容与全文内容是相关、相近,还是相对的。弄清楚这些方面,便于把握选材在内容上所起到的作用。‎ ‎(3)分析概括选材所写内容对全文或某一段落层次的中心所起的作用,从选材内容、主旨情感、结构氛围、读者感受等多方面入手。注意恰当运用答题术语,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准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 21 -‎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性格粗野,刚直好胜。他曾经欺凌孔子,后来却被孔子的伟大人格感化,并拜孔子为师。‎ B. 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感到羞愧。‎ C. 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 D. 子路遵守礼仪,至死不渝。卫国政乱中,子路临死之前仍不忘整理帽缨,从容死去。‎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10. 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子路果真死掉。你认为孔子的判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说明。‎ ‎【答案】7. C 8. C ‎ ‎9. (1)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2)恭谨并且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并且清正,就可以亲近民众;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 ‎10. ①子路性格直率,逞勇好胜。②子路尽忠职守,临危不避。‎ - 21 -‎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得过”是“得罪过”的意思,后面要跟宾语,句子结构才完整,所以应该是“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排除AB。句中的“卒”是“死”的意思,根据句意对应的主语是“灵公”,所以应该是“灵公卒”,如果不这样断句,主语就是承接前面的“灵公太子蒉聩”,所以排除D。‎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错,原文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片言:只听单方面言辞;折狱:决断案子,狱,案件;其:语气词,大概、恐怕。第二句得分点:“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中的“以”用法相同:相当于连词“而”,表并列;执勇:驾驭勇武的人;比众:亲近民众;报上:报效上司。‎ ‎【10题详解】‎ - 21 -‎ 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本题要求分析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子路果真死掉。你认为孔子的判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说明。“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才会有之前的预言。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子路之死本可避免,毕竟此时他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责任,但是子路还是义无反顾地进城、讨叛,最后以卵击石,玉碎当场。这件事可见子路尽忠职守,临危不避。这也印证了孔子对他的预言:有勇而无谋、无礼,最终难免为乱。‎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做强盗。”‎ 子路要听到什么道理,没有马上行动,只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我之所用,就不适用了。”象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好象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道:“仲由有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人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亲近民众;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 21 -‎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魇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子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这时,子贡正为鲁国出使到了齐国。‎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 B. 诗歌第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 诗歌第五句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 D. 诗歌第六句写作者在这东风催开百花,柳枝逐时而绿的明媚春光中勤奋读书,乐在其中。‎ ‎12. 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情趣?‎ - 21 -‎ ‎【答案】11. D 12. 第一问:身骑金鞍玉勒宝马的权贵们到处寻芳觅春,不知道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第二问:作者以权贵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展现了作者以读书为乐的高雅情趣。‎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在这东风催开百花,柳枝逐时而绿的明媚春光中勤奋读书,乐在其中”错,第六句并非描写实景,而是说作者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样依次而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结尾一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是,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能领略的。‎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 21 -‎ 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从侧面烘托了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急流和瀑布在山间发出的巨大声响。‎ ‎(3)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已的途径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砅崖转石万壑雷 (5). 使六国各爱其人 (6). 则足以拒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舫”“唯”“豗”“砅”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贝多芬的音乐里,我们感受到古代希腊______的底蕴。与此同时,时代也赋予他灵感,驱使他向前。他感受到责任的重负,他挺立起来。孤独使他沉思,帮助他在那一片荒凉的寂静中______灵感的宣示。他忘记自己只是一颗悬浮在空中的小小的尘埃。( )他是强大的,他是现世的普罗米修斯。他以自身的苦难,带给我们以启示。他以他的音乐,伸展出他的手,______搀扶我们从泥潭中爬起来,站立起来,再次迈出我们的步伐,走向他。‎ 曾经,我们为自己的命运和卑微而感到惋惜。这难道不正是我们与贝多芬的差异?他的音乐______着我们冷静沉着,勇敢地面对世事的不公。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在经历了命运的磨难之后,抬起眼睛,朝着天空,歌颂生命。这时的我们,将能够放下心灵的羁绊,窥见那闪烁着光明的隧道尽头,甚至了解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远 聆听 企图 激励 B. 悠远 倾听 妄图 激励 C. 幽远 聆听 企图 鼓励 - 21 -‎ D. 幽远 倾听 妄图 鼓励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反,他令其他一切人,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卑微。‎ B. 相反,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其他一切人,都因他而都感到卑微。‎ C. 不过,他令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其他一切人,都感到卑微。‎ D. 不过,其他一切人,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因他而都感到卑微。‎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时的我们,将能够放下心灵的羁绊,了解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甚至窥见那闪烁着光明的隧道尽头。‎ B. 这时的我们,将能够放下心灵的负担,窥见那闪烁着光明的隧道尽头,甚至了解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C. 这时的我们,将能够放下心灵的负担,了解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甚至窥见那隧道尽头的闪烁的光明。‎ D. 这时的我们,将能够放下心灵的羁绊,窥见那隧道尽头闪烁的光明,甚至了解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答案】14. A 15. A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台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幽远:侧重于体现环境安静。悠远:侧重于体现距离远。语境修饰的是“古代希腊的底蕴”,选“悠远”合适。‎ ‎“聆听”侧重于“聆”,即“听”意思。强调的是用心思考仔细地细听。“倾听”侧重于“倾”,即“身子向前用尽(力量)细心地听取”,含有尊重的意思,如倾听民意。根据语境“孤独使他沉思,帮助他在那一片荒凉的寂静中……灵感的宣示”,强调的是用心思考仔细地细听,选“聆听”。‎ ‎“企图”和“妄图”都指打算、想。都是动词。区别是:“企图”是中性词,但用于贬义的情况较多。“企图”还兼属名词,指想法,如“一个企图”。“妄图”是贬义词,指不能实现的坏的打算。根据语境,没有贬义,选“企图”。‎ - 21 -‎ ‎“鼓励”着重指使精神和行动更积极、更努力。多用于褒义。“激励”着重指激发情感,而使受到鼓励。文中指的是音乐的作用,选“激励”。‎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首先根据语境,前面说他是“一颗悬浮在空中的小小的尘埃”,后文又说他是“是强大的,他是现世的普罗米修斯”,前后是对比,是转折关系,应该选“相反”转折句,排除CD。再根据括号前后句子的主语都是“他”,括号里的句子主语应该也是“他”,排除B。‎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首先是搭配不当,“放下”和“羁绊”搭配不当,可改为“放下负担”,排除AD。其次是语序不当,“甚至”是一个表示递进的词语,前后语义要有递进关系,所以本句“甚至”前后句子互换,改为“了解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甚至窥见那隧道尽头的闪烁的光明”,排除B。‎ 故选C。‎ ‎【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17.根据以下文字的内容,概括出“黄河文化”的特点。‎ - 21 -‎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华夏始祖“三皇五帝”活动在黄河流域,夏商周建都于黄河流域,我国最早的城市、文字、青铜器、礼法制度都出现在黄河流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流经青藏高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下游平原,沿途留下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陇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宛如一串璀璨珍珠。‎ 黄河流域是民族文化的大熔炉,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这使得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标识。‎ 黄河像母亲一般始终哺育着中华儿女,有“德水”之称。但当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伐林垦荒,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时,沿线百姓曾饱受水患之苦。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煕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在同黄河水旱灾害做斗争的进程中,凝结出深厚的黄河治理文化,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答案】一是文明摇篮。二是多元一体。三是兼容并包。四是不屈不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最终,压缩到短语而不是句。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本则语段共四个段落,每个段落讲述了黄河文化的一个特点,概括时可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来分析。如“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宛如一串璀璨珍珠”“黄河流域是民族文化的大熔炉,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凝结出深厚的黄河治理文化,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再根据字数要求,抓住关键词语保留即可。‎ 四、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3年5月,周总理视察延安,邀请乡亲们吃饭时,看到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便知道自己离开延安26年后,百姓仍没过上好日子,甚至没解决温饱问题,因而十分自责。他流着眼泪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啊!”当地干部听后立下军令状,表示一定会让延安改变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周总理带病喝酒,为他们鼓劲。临走时又一再叮嘱:“不要随便说说,一定要实现啊!”如今,这个盛世如总理所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 21 -‎ 要求: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身边的事例,给周总理写一封信,以告慰他的英灵,符合书信格式,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敬爱的周总理:‎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最近,我阅读了有关您的传记,对您的光辉一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且不说,您在年少的时候,以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唤醒了神州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上学读书,是为了让祖国富强起来。也不说,您在去日本之前,又回到沈阳的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留下的临别赠言是:“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再一次表达了您献身给亲爱的祖国的宏伟志愿。更不说,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您与几位革命前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领导南昌起义,领导人民为了当家做主人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您负责多方面的工作,尤其在担任共和国总理26年期间,党和国家的几乎每项重要工作,都在您的操劳范围之内。为了祖国和人民,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让我难忘的是:您在病危中,仍然把人民放在第一。1976年年初的一天。在肃静的手术室里,医务人员刚给您做完癌症切除手术。身体虚弱的您,忍着剧痛,叫来了长期从事肿瘤防治工作的李冰同志,向他了解云南锡矿工人肺癌的发病情况,您语重心长的话语我们至今仍记得:“癌症不是不治之症,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 当医务人员带着您的心意,奔赴云南锡矿的时刻,您却正在忍受着癌症的折磨。您那慈祥的面庞,已经异常消瘦;您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已深深地凹陷下去。然而,您那坚定的目光却仿佛在重复地说:我还有许多工作,我还要做许多事情……‎ 总理呀!您病情处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仍想着千里之外的矿工们,您那宽广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我们的祖国一年年成长,我们的祖国一年年强大!如今的中国,不再受到其它国家的嘲笑和侵略;如今的中国,到处是光明与灿烂。祖国的强大,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与自豪。方志敏说过,他“心中的中国,到处是活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多少革命先烈没有看到这一天,但一辈辈中国人接力前行,于是有了强大的祖国,有了独一无二的祖国,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我们的眼中只有光明和快乐。‎ 敬爱的周爷爷,虽然您和我们永别了,但您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对祖国的倾心付出,将时刻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懂得关爱他人,懂得责任。‎ 敬爱的周爷爷,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21 -‎ 此致 敬礼 一个敬仰您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材料是人们对爱国的不同看法 本题作文的第一部分是材料内容,材料主要讲述了周总理视察延安时知道自己离开延安26年后,百姓仍没过上好日子,甚至没解决温饱问题,十分自责,鼓励当地干部一定要让延安改变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情景。材料作文立意角度可多样化,本题作文也可多角度立意。如可展现领导人不忘奋斗初心,一心为民的伟大精神;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用生命践行使命的担当;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责任;忧国忧民,鱼水情深的爱民情怀;能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能做到与群众同甘苦,共忧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往开来,创造伟业的信心。‎ 第二部分是写作要求,要求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身边的事例,给周总理写一封信,以告慰他的英灵,符合书信格式,不少于800字。首先要明确是书信的格式,要熟悉书信的常用格式,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其次注意“结合身边的事例,给周总理写一封信,以告慰他的英灵”,“身边的事例”要以展现祖国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正面事例为主。‎ 结构示例:‎ 本则作文要求以书信的格式,给周总理写一封信,以告慰他的英灵,首先开头要有称谓、问候语,结尾要有署名、日期。正文部分,可先表达自己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怀念之情,然后可结合周总理的具体事例展现他的忧国忧民,鱼水情深的爱民情怀,如“1958年7月,在黄河出现特大洪峰的危急关头,您亲临黄河大桥工地,冒雨和工人们一起抗洪抢险”;接着可结合身边的事例,向周总理展现我们现代美好幸福的生活,展现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如“青藏铁路的建成,火车多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最后可展望美好的未来,以告慰周总理的英灵。‎ 素材积累:‎ - 21 -‎ ‎1、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2、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4、当我在悲痛中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那山河呜咽,举国悲痛的哀悼场面久久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知道您一定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为什么您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受戴?是因为您的丰功伟绩,还是因为您把全部都献给了人民?我搜索着您的丰功伟绩。以前我对您投身革命的光辉事迹了解得太少,只清晰地记得南昌起义您在中国打响的最响亮的枪声。啊,找到了,您光辉是在经历过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才铸在人们的心中的啊?不论是在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中,还是在力挽狂澜的北伐东征中,或是在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无论是在一触即发的西安事变中,还是在出生入死的重庆谈判中,或是在气吞山河的解放战争中,随处可见您奋不顾身、机智果断、英勇无畏的身影。是的,您像青松一样坚毅挺拔,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奋不顾身地战斗着。‎ - 21 -‎ ‎5、当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学习《一夜的工作》后,我自豪地说:“您是值得深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您一生劳苦,生活简朴,您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人民。您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日理万机,昼夜操劳。1958年7月,在黄河出现特大洪峰的危急关头,您亲临黄河大桥工地,冒雨和工人们一起抗洪抢险。‎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地区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您冒着余震的威胁,在‎3月9日就赶到了灾区,不仅带来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慰问,还鼓励灾区群众团结起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