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93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 ‎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题。         材料一         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在英语中既可以当名词表示“纪录片”,也可以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文献的,纪实的”。可见,纪录片与文史记录、传播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近年来,中国文史纪录片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灵魂地描摹传统,有情趣地传播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600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外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它自然而然地 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首选对象 。其中《故宫》《故宫(国际版)》《故宫100》是这些纪录片中的佼佼者。故宫近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这组纪录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特别是大量使用的电脑动画,帮助海内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         《故宫》中三维电脑动画技术逼真地“重现”了历史中的原始生态、风土风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将重要历史事件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呈现,极大地丰富、美化了纪录片,也支撑起了整部片子的叙事构架。例如开篇以3D动画对故宫做出全景呈现:浩瀚宇宙,繁星点点,视线从深邃宇宙穿越厚重的白色云层,以俯视的角度全景呈现宏伟壮观的宫殿群,表现了故宫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的厚重感。《故宫100》在介绍吉祥瑞兽时,站立在屋项上的各种瑞兽突然“活”了起来,一个个萌萌的卡通形象从天而降,落到代表中国传统美好品质的文字上:坚韧、高贵、威武、灵敏……神气活现地围成一圈,寄托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随着纪录片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中国纪录片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文史纪录片应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成为激发家国情怀的“国家相册”,传播中华绚烂历史文明的绝佳媒介。 ‎ ‎(1)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不超过20字)‎ ‎ ‎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对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作用的解说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圆明园》开创性地使用数字动画技术,颠覆了纪实美学定义,丰富了纪录手段。‎ B.《故宫》《故宫100》的动画设计,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创新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 C.数字动画技术要将形式美和内容美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展现历史文化的意蕴。‎ D.成功加入动画元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体验。 材料二 记录片能够相对忠实地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发展变化记录下来,从而成为见证国家变革、社会变迁的“国家相册”。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纪录片体现了明显的家国叙事倾向。《新中国的诞生》全方位、多视角记载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用胶片铭刻了中华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在影院观看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极大地激发了电影工作者的热情,涌现出了《大西南凯歌》《第一辆汽车》《征服世界最高峰》等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纪录片。 改革开放营造了自由、现代、多元的社会环境,纪录片创作者用更开放的视野,怀着对生命与生活、民族与世界、历史与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掀开了纪录片制作的新篇章。1983年,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向人们展示了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如何从远古走来,如何缔造出人类文明的奇迹。中华民族“共饮一江水”的主题带给海内外赤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章回式结构、主持人串讲等制作手法的创新和突破,让人耳目一新。中外合作拍摄的模式也为中 国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开辟了道路,达到了极强的文化传播效果。 迈入新世纪后,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既让世界了解了东方古国博大厚重的千年底蕴,又唤起国人对历史阵痛的深沉反思。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远方的家》,展示中国的自然之美和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之美。体现“工匠精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近年来,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着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平衡》讲述了守护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志愿者的故事;《俺爹俺娘》将摄影机对准父母,记录亲情与家庭生活……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更为丰富,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院线上映了13部纪录片,其中《厉害了,我的国》更是创下4.81亿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 ‎ ‎ ‎(3)下列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容题材更加多元。 B.播放渠道更为丰富。 C.家国情怀在各时代均有体现。 D.与时俱进,引领科技发展。 ‎ ‎ ‎ ‎(4)下列对材料一中相关纪录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新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序幕。‎ B.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制作手法和拍摄模式,较以往都有创新突破。‎ C.《平衡》《俺爹俺娘》将摄像机对准普通人,记录了平凡生活中的百姓故事。‎ D.《厉害了,我的国》等片在影院播放,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 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加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可以完成两个层面的设置:其一,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其二,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即普遍的人看待世界、认知自我的视角,与“我们是谁?”“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等哲学色彩的人类终极命题相关。“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是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能够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在这种互动结构中,中国纪录片应改变“高高在上”“沉默寡言”的姿态,以“价值共享”的立场,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议题设置”上的责任和能力,开发全球化的合作项目,搭建持续有效的国际共享平台。 (取材于雷璐荣、胡正荣等的相关文章)‎ ‎ ‎ ‎(5)材料三说中国纪录片需从四个方面调整策略方法,以提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下列与所举事例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将三个动物角色置于家庭背景中,呈现出金丝猴淘淘嫉妒父母对妹妹的爱、熊猫丫丫阻止女儿爬树冒险等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给人强烈的代入感。‎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A.题材选择 B.叙事原则 C.制播方式 D.平台搭建 ‎ ‎ ‎(6)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的新闻报道,并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并分析这部纪录片广受好评的原因。 2019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敦煌研究院联合柬埔寨相关部门,共同出品的国内首部亚洲文明对话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该纪录片播出后,受到各方面的赞誉。 “两窟”千年相望,却不相闻;命运相通,却不相知。该纪录片中,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惊人的艺术成就,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中,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莫高窟洞壁上精美的壁画人物,在3D动画里翩翩起舞,舞步里有古老文明的千年余响。吴哥窟的一幕幕历史往事,由现代人扮演展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邻居们         老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作的。         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原文有删改)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B.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 C.杨先生表面上是“最新式”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一个旧式读书人,只是加了一些现代小市民的“自以为是”。‎ D.文章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带着诙谐的讽刺,讥讽明家夫妇,嘲笑杨家夫妇,但是幽默背后有严肃的悲悯。‎ ‎ ‎ ‎(2)老舍的短篇小说结构上具有“集中”“紧凑”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 ‎ ‎(3)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大侵,戍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日:“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日:“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日:“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扶伤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给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日:“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儿,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日:“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日:“得非尔家物乎?”弟日:“然。”遂归焉。以病辞,不复仕。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库序,數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乡闲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凤为之一变。正衣冠坐逝。年七十五。         (选自《元史●胡长孺传》,有删改)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铁者过焉/载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B.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面偿其器/‎ C.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铁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D.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试,即铨选。选官制度。古代举士、授官相一一致。铨选﹣般是集吏考试量人投官。‎ B.戊申,戊申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C.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质地多为金银玉石,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步摇”。‎ D.庠序,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也用以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问。‎ B.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②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四.古代诗歌阅读 ‎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         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③‎ 群羊置莫问,叔度‎​‎‎④‎千顷醉即休。         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⑤‎寒挂屋山头。         [注]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②涴:污染。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④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⑤斗杓:指北斗星。 ‎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 ‎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赠别几复 [宋]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①‎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离骚》中屈原慨叹世人投机取巧,任意胡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写主客对酒无兴致,为琵琶女出场做铺垫,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诗人与琵琶女两人因为“________”的相似遭遇产生了情感共鸣。‎ ‎ ‎ ‎(3)《游山西村》中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表现民风质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______.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______,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______,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速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         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______.同时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辩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 ‎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我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 ‎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寥寥无几权利无可厚非目的 B.凤毛麟角权利无可非议目标 C.寥寥无几权力无可非议目的 D.凤毛麟角权力无可厚非目标 ‎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B.再加上在新装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C.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共鸣。‎ D.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 ‎ ‎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请结合下图,为“建设健康中国”拟写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连贯,每条15个字左右。 ‎ ‎ ‎ ‎ 下面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被许多人转发、推荐。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要求:写 3 点理由,字数 60 字左右。 一碗油盐饭佚名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 七、写作(60分)‎ ‎ ‎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 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 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有时整齐划一是一种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答案】‎ 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首选对象 B D D B ‎①该纪录片中,中国莫高窟“诚邀”柬埔寨吴哥窟,做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体现了国际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国家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一创新策略。②该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艺术成就,积极搭建了“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③该纪录片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④3D动画手段展现莫高窟壁画人物,创新表达方式使该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考点】‎ 社会科学类 科普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解答】‎ 结合“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600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外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其中《故宫》《故宫(国际版)》《故官100》是这些纪录片中的佼佼者”等分析,此处主要讲“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首选对象”。‎ B.“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创新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错误,结合材料一“故宫近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这组纪录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特别是大量使用的电脑动画,帮助海内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分析,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展示故宫的。故选B。‎ D.“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发展”错误,结合“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着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更为丰富”“在此背景下,文史纪录片应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成为激发家国情怀的‘国家相册’,传播中华绚烂历史文明的绝佳媒介”等分析,主要讲内容题材更加多元,播放渠道更为丰富,家国情怀在各时代均有体现等,没有涉及“引领时代发展”。 故选D。‎ D.“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错误,结合“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更为丰富,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院线上映了13部纪录片,其中《厉害了,我的国》更是创下4.81亿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分析,“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错误。 故选D。‎ 结合“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即普遍的人看待世界、认知自我的视角,与‘我们是谁?’‘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等哲学色彩的人类终极命题相关”“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等分析,抓住材料中“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家庭背景”分析判断,为叙事原则。 故选B。‎ 结合“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分析,体现了国际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国家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一创新策略。结合“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惊人的艺术成就,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中,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分析,中国纪录月不只局限于讲述本国的历史文化,还主动承担讲述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极搭建了“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该纪录片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体现了中国纪录片书写中华文明,同时记录世界文明的重要职能。结合“在3D动画里翩翩起舞,舞步里有古老文明的千年余响。吴哥窟的一幕幕历史往事,由现代人扮演展现”分析,3D动画手段展现莫高窟壁画人物,现代人的演绎展现吴哥窟的历史往事,创新表达方式使该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答案:(1)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首选对象(2)B(3)D(4)D(5)B(6)①该纪录片中,中国莫高窟“诚邀”柬埔寨吴哥窟,做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体现了国际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国家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一创新策略。②该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艺术成就,积极搭建了“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③该纪录片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④3D动画手段展现莫高窟壁画人物,创新表达方式使该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答案】‎ A ‎①故事篇幅短小。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深厚的主旨。②选材集中,全文写了“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两件小事,在小事中刻画人物形象。③事件紧凑,前后有机推动。“葡萄事件”后方有“信件事件”,衔接自然。‎ ‎①写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困境。文明沟通,难以解决,“野蛮”的方式,却换来意想不到的太平,收到了讽刺的效果。②揭露人性中的弱点。如明先生的狭隘、嫉妒、骄纵,杨先生的忍让、迂腐等,并进行了善意的嘲讽。③新旧文化思想之间的冲突。杨先生是教师,自诩为“最新式中国人”,但他骨子里仍有旧式文人的迂腐隐忍;而明先生虽受过新式教育,并为洋人工作,可是仍有浓厚的狭窄虚荣的旧式思想,正是新旧文化的冲突引发了邻里间的矛盾。明杨两家的摩擦,体现了民族文化自省年代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 ‎【考点】‎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特点。可结合题干提示和文本内容,概括主要情节,分析其对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的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 ‎【解答】‎ A.“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说法错误,从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等,可见,杨先生并不认为明先生混蛋,而是以己度人,认为对方如果受过教育,一定能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后悔,也并未觉得优越。‎ ‎“集中”“紧凑”主要表现在文章叙事选材时,文中通过两件小事,却传达出一个时代变迁,新旧文化冲突的主题,显得紧凑而富有内涵;其次,“葡萄”“信件”两个事件中,明先生和杨先生的心理、行为和处事方式描摹得细腻传神,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两种不同文化熏陶下的人物形象;再次,两件事一件引起另一件,衔接自然,也让文章显得“紧凑集中”。‎ ‎“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明明是一个砸花草,一个砸窗户,然而这件事之后他们却相安无事,甚至“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令人诧异之外,与前文杨先生试图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事态恶化,最终采用野蛮的方式才阻止了对方的进一步欺凌,具有讽刺意味。明先生原先觉得杨先生讨厌,是对杨先生“文明”的一种嫉妒,而今杨先生也采用野蛮的手段报复了,他便觉得不那么“讨厌”了,有一种杨先生也终于抛开文明的“假”面具,和自己成为同一层次的野蛮人的感觉,讽刺了人们的狭隘、妒忌之心,也对杨先生一忍再忍,最终仍不得不靠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懦弱、善良进行了善意的讽刺;两家的冲突实际上是新旧文化的冲突,杨先生是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在思考方式、处理问题的手段上与明先生产生了摩擦,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观察与思考。‎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答案】‎ A B B ‎①百姓一日不吃饭,就有饿死的人,的确是来不及向你报告,然而官府的账簿都在,可以查证。 ②赎回时,嫂嫂喜爱这件首饰,欺骗弟弟说被盗贼偷去,弟弟多次申诉不能断明,前来宁海县向长孺申诉。‎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 根据句意断句。“长孺”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D.“俾左右”指让手下,让手下做了什么没有表述,不能断开,应是“俾左右潜侦之”,排除C.故选A.译文: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使手下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竟拍手称快,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对他处以杖刑并要求他赔偿农民尿罐。‎ B.“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有误,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B.“并勒令强盗谢罪”分析有误,据原文“长孺方逊辞以谢”可知,是用谦卑之辞求告,并没有说到勒令强盗谢罪。‎ ‎①“诚”,的确;“具”通“俱”,都;“征”通“证”,查证。译文:百姓一日不吃饭,就有饿死的人,的确是来不及向你报告,然而官府的账簿都在,可以查证。 ②“绐”,欺骗;“于”表被动,被;“亡”,偷去;“讼”,申诉;“直”,断明。译文:赎回时,嫂嫂喜爱这件首饰,欺骗弟弟说被盗贼偷去,弟弟多次申诉不能断明,前来宁海县向长孺申诉。 答案:(1)A(2)B(3)B(4)①百姓一日不吃饭,就有饿死的人,的确是来不及向你报告,然而官府的账簿都在,可以查证。 ②赎回时,嫂嫂喜爱这件首饰,欺骗弟弟说被盗贼偷去,弟弟多次申诉不能断明,前来宁海县向长孺申诉。‎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C ‎《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理解诗歌大意,抓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意象对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它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作答时,需要仔细体味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解答】‎ C.“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有误,原诗意为“不如像叔度般一醉方休”,指不妨酒中陶醉而内心澄澈明净,如东汉黄宪的怀抱。‎ ‎《汴》诗颔联宕开写景,“黄流不解涴明月”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写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之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澄明者依然澄明;在明月高秋的景色描写里展现的是澄漱明洁的人格境界,而这正是作者与朋友的共同向往与追求,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与朋友相遇“满坐且樽酒”,心中当然快乐,但是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由眼前欢聚想到别后此地的空寂,虚实结合,更能表达诗人不舍的愁绪。‎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答案】‎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举酒欲饮无管弦,同是天涯沦落人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重点字:俗、偭 )‎ 举酒欲饮无管弦 同是天涯沦落人(重点字:弦、沦)‎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重点字:箫、鼓)‎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答案】‎ B A D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标点符号的是使用规则,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解答】‎ B项与原文中的破折号都是解释说明的作用;A.表示强调重点;C.表示语意的转换;D.表示声音延长。‎ 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根据语境“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应用“寥寥无几”。 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根据语境“自由选择”应用“权利”。 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根据语境“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应用“无可厚非”。 目的:想要得到的结果;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目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根据语境“达到传播知识”应用“目的”。‎ ‎“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主语残缺,“吸引”与“共鸣”搭配不当。只有D项修改到位。故选:D。 答案:(1)B(2)A(3)D ‎【答案】‎ ‎①健康中国,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②建设健康中国,增进全民福祉。‎ ‎【考点】‎ 表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漫画内容、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解答】‎ 该漫画的主题是“建设健康中国”,同时强调全民参入。要求15个字左右。同时,拟写广告词要善于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引用等,让广告词显得既简易通俗,又朗朗上口,还具有感召力。‎ ‎【答案】‎ ‎①简单的叙事,再现日常生活的细节,真挚感人。②时间前后相承,内容层层铺垫,感情逐层深入。③语言朴素,意象单纯,内涵丰富。④诗行整齐,结构匀称,具有视觉美感。‎ ‎【考点】‎ 赏析语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上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本题考查品读现代诗,并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现代诗品读技巧:第一步,整体感受:知内容,味情感;第二步具体分析:明情节,品意象;第三步,深入理解:赏语言,析技巧;第四步,联想提升:度意蕴,谈风格。这首诗从结构上是写了前天,昨天,今天的事情,内容上了写了母亲的健在的幸福与失去的痛苦。注意品味诗歌的语言,朴素但内涵丰富。回答时注意题目的要求。‎ ‎【解答】‎ ‎ ①简单的叙事,再现日常生活的细节,真挚感人。②时间前后相承,内容层层铺垫,感情逐层深入。③语言朴素,意象单纯,内涵丰富。④诗行整齐,结构匀称,具有视觉美感。‎ 七、写作(60分)‎ ‎【答案】‎ 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寻找美 世间万物有千差万别的特征,形成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阅兵仪式上战士们队列整齐划一,形成协调一致、高度统一的美。这两种美都是美的表现形式,并无高下之分。也正是对美的不同认知,造就了如今世界各领域的斑斓色彩。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体现的便是一种认为差异带来美的观点。所谓差异,即是物体所具有的个性,以这样的视角评价无疑是将自身置于微观个体的层面,肯定了个性的作用。对个性的尊重,在14﹣16世纪的西欧表现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中国则表现为唐朝时对万邦的包容。前者推动了欧洲艺术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后者则让唐朝成为了盛世甚至在今天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由此可见,参差百态的美可以加强我们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推动互相尊重的形成,同时也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创新和变革,从而使得本民族文化发生创新性转化,实现质的发展变化。 ‎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认为整齐带来美的观点,则更多注重于共性的发掘,置身于尚未宏观的视角来评价种种变化。在阅兵式上我们自然置身于一种高位的视角来观看队列的整齐,所以强调整齐划一带来的美感。共性的发掘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共性和万物之间的共性理念。以共性的视角认知事物,有助于我们找出文明发展中的共性,以全球化的视野面对各种挑战,更能帮助我们以同心协力的方式解决争端。 共性和个性之美的应用具体要分环境而讨论。个性之美发掘个体价值,共性之美融合集体智慧。在当今这个多极化和全球化并存的世界,只有坚持个性和共性之美的视角,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尊重差异,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发现共性,我们要在文化交流政治合作中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是千百年来西方文化的追求,美的形式也在历史中演化成不同形态。对于当下,美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大同与和谐的环境,独特的文化。所以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我们得以在这个时代触摸美的温度,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孟子的话“意指万物的多样性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国庆阅兵中受阅部队“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题目要求考生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美”进行联想与思考。从以上的分析大家不难看出,本次考查的题目很灵活,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与逻辑能力。同学们在作答时需要想清楚两种“美”的关系与区别,进行分别的定义与取舍,再进行写作。这样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两种美貌似不同,其实对立统一,考生要找出两种美的连接点。先思考它们各自的含义,从自然界的美,到人类文化的美;从自己国家的美,到世界各国的美;从历史到现实到未来,考生的思维要开阔。 参考立意: 1.“整齐划一”与“参差百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2.划一何曾误百态,二者看似对立互斥,实则可以和谐统一; 3.求同存异斯为美; 4.以整齐书写百态; 5.各美其美,美美与。‎ ‎【解答】‎ 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寻找美 世间万物有千差万别的特征,形成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阅兵仪式上战士们队列整齐划一,形成协调一致、高度统一的美。这两种美都是美的表现形式,并无高下之分。也正是对美的不同认知,造就了如今世界各领域的斑斓色彩。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体现的便是一种认为差异带来美的观点。所谓差异,即是物体所具有的个性,以这样的视角评价无疑是将自身置于微观个体的层面,肯定了个性的作用。对个性的尊重,在14﹣16世纪的西欧表现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中国则表现为唐朝时对万邦的包容。前者推动了欧洲艺术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后者则让唐朝成为了盛世甚至在今天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由此可见,参差百态的美可以加强我们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推动互相尊重的形成,同时也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创新和变革,从而使得本民族文化发生创新性转化,实现质的发展变化。 认为整齐带来美的观点,则更多注重于共性的发掘,置身于尚未宏观的视角来评价种种变化。在阅兵式上我们自然置身于一种高位的视角来观看队列的整齐,所以强调整齐划一带来的美感。共性的发掘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共性和万物之间的共性理念。以共性的视角认知事物,有助于我们找出文明发展中的共性,以全球化的视野面对各种挑战,更能帮助我们以同心协力的方式解决争端。 共性和个性之美的应用具体要分环境而讨论。个性之美发掘个体价值,共性之美融合集体智慧。在当今这个多极化和全球化并存的世界,只有坚持个性和共性之美的视角,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尊重差异,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发现共性,我们要在文化交流政治合作中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是千百年来西方文化的追求,美的形式也在历史中演化成不同形态。对于当下,美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大同与和谐的环境,独特的文化。所以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我们得以在这个时代触摸美的温度,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