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9.00 KB
  • 2021-06-03 发布

山西省2020届高三开学旗开得胜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 高三开学“旗开得胜”高考模拟摸底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文学经典,一般读者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修养不足会造成误读,不仅一般读者,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近日,对于杜牧的《山行》,就有专家解曰:中国诗人对时令的转换很是敏感,秋气萧森,遂引发诗人“悲秋”之感。其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明是说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鲜艳,哪里有什么悲凉之感?这不是悲秋,而是颂秋。为什么专家对明摆在眼前的颂秋视而不见?因为人的心理不是一张白纸,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对外界一切信息刺激皆有反应。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只有与主体心理图式相应者才能同化而有所反应。我国悲秋诗歌母题源远流长,学养不足者,容易以为这就是一切。其实,古典诗歌中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惜,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说是“逢秋即愁”,实际上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 并不全面甚或粗浅的积累,会形成某种强制同化模式,导致自我蒙蔽。还可举一例,即对《木兰诗》的解读。有专家出于英雄的现成观念,乃论断木兰英勇善战。有专家还考证,北方兄弟民族,耕战合一,英勇强悍,置生死于度外。然而细读文本,几无诗句正面描写木兰征战,与战事有关者,只有“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然而严格说来,这是行军宿营。正面写到战事的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乃是写他人战死,木兰凯旋。所以“英勇善战”并不出于文本,而是出于读者(包括专家)内心固有的男性英雄文化观念。其实,木兰形象之价值,在其以女儿之身取代男性履行保家卫国之天职。故写沉吟代父从军时叹息八句,买马四句,宿营思念双亲八句,归来受到父母姐弟欢迎六句,恢复女儿妆六句。其策勋十二,功绩辉煌,只取侧写,仅一句。与男性建功立业、衣锦还乡不同,木兰只为回家享受亲情之和平生活。其最突出价值,在于以女性之“英雌”对于男性“英雄”成见之挑战。‎ - 28 -‎ 阅读的第一障碍是经验的狭隘预期。阅读并非一望而知,而有可能自以为是,其实没有读懂。这是因为心理同化机制虽狭隘,但有预期性,预期之外容易视而不见,感而不觉。西方“读者中心论”之偏颇,乃是预设读者于文本,一目了然。殊不知,阅读本欲读出经典之新意,而心理预期却常常涉及读者内心之旧意,结果往往以主体现成观念强加于文本。这种倾向具有规律性,自古多有例证。我国诗话中,早就诟病“附会”之论。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论者这样解读:“草生涧边,喻君子不遇时。鹂鸣深树,讥小人谗佞而在位。春水本急,遇雨而涨,又当晚潮之时,其急更甚,喻时之将乱也。野渡有舟而无人运济,喻君子隐居山林,无人举而用之也。”明代唐汝询就批评其“穿凿太甚”。故阅读的第一障碍,乃是经验的狭隘预期。预期的狭隘性与经典文本的无限性是永恒矛盾的。‎ ‎(摘编自孙绍振《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杜牧的《山行》含蓄隽永,所以不同的人对它的主旨的认识截然不同。‎ B. 美国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比作--张白纸,外界信息一刺激就会留下痕迹。‎ C. 有人根据《木兰诗》中一两处简单描写,就认为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形象。‎ D. 《滁州西涧》是首写景的诗,有人却把它附会为一首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的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欣赏文学经典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B. 文章第一段引述了一些外国学者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和深刻性。‎ C. 文章举例论证皆先叙事例,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事理统一。‎ D. 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述错误的论断,然后予以驳斥,逻辑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 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要准确欣赏文学经典,都要有深厚的学识修养,仅靠直觉是难以做到准确欣赏的。‎ B. 人们认为刘禹锡的《秋词》是悲秋,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颂秋,这都是对古典诗歌中写秋的作品的误读。‎ C. 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如果只根据现成的观念,而不对文学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是难以对形象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D. 读者阅读文学经典时,如果受自己心中已有认识的影响,读出来的新意往往也是穿凿出来的,这种现象古已有之。‎ - 28 -‎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因果关系错误,“不同的人对它的主旨的认识截然不同”并非是因为《山行》含蓄隽永,而是有人没有对它进行具体分析。另外,文中没有说《山行》含蓄隽永。‎ B项,“美国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张冠李戴,将人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的是本文作者。‎ C项,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形象:是脱离文本的判断,而不是根据《木兰诗》中一两处简单描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项,“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分析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不是对全文的总结仅是对第三段的总结,也仅是本段的结论,呼应本段第一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 28 -‎ 原文信息“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说是‘逢秋即愁’,实际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意思是,人们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悲秋,是对古典诗歌中写秋的作品的误读。B选项,“人们认为刘禹锡的《秋词》是悲秋”错误。原文“其实,古典诗歌中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入境游客旅游障碍 - 28 -‎ 图三 ‎ (摘编自《2019中国人境游游客行为与态度研究报告》)‎ 材料二:‎ 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向记者表示:“中国发展需要旅游贡献力量。庞大的旅游市场应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主渠道,入境游市场应成为国家间人文交流机制的主渠道。文化的自信既来自本国人民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尊重、爱好和了解。”谈到入境游的品牌建设,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李创新博士建议,“入境游应实现中国特色文化资源与全球客源市场主流消费群体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出更多优秀的工艺美术、演艺、娱乐、节庆、展览等中华传统文化产品,开发高质量的动漫、网络音乐、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旅游产品的文化供给。同时,应丰富入境游产品的类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重点打造长城、大运河、长征三个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有序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邮轮游艇旅游、自驾车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建设。”‎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伴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中蒙俄旅游部长会议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的实施,以及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声,中国在全球和地区的影响力持续上升,为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 - 28 -‎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入境旅游持续增长的发展目标,同时将国际旅游市场发展作为实施旅游外交战略与提升旅游业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为入境旅游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在中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较高集约型旅游大国迈进,并最终建成高度集约型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动力、主体的创新变化为中国入境旅游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持续出台促进旅游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同时,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近年来纷纷通过签证便利化、购物免退税、航权开放、廉价航线,以及海外宣传推广升级等综合化措施,持续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进而导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面临的分流压力日渐加大。‎ 当前中国的入境旅游宣传推广体系仍然存在实施主体相对单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相对有限等典型问题。与此同时,也存在激励与考核机制缺位的突出问题。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宣传推广工作有效性发挥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未来的工作中,建议由国家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文化旅游行业协会、文化旅游企业等市场核心资源,倡导成立专业化的旅游营销机构,并充分调动各市场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推动旅游宣传推广工作的主体从政府向市场化的专业营销机构转移。‎ ‎(摘编自《2017~2018年中国人境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4.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文体验安全、自然风光等是入境游客选择来华旅游较为突出的考虑因素,而不同地区的入境游客选择来华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B. 亚洲游客最看重安全,且和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更加看重住宿便捷性。而来自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游客更加注重人文体验。‎ C. 北上广作为入境游经典旅游城市,不再拥有优势,更多城市被入境游客了解,入境游客更愿意探索新兴旅游城市的风貌。‎ D. 入境游客去过经典城市同时也去过新兴城市的超过四成,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未来或许可以为新兴旅游城市带来更多客流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旅游市场应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主渠道,入境游市场应成为国家间人文交流机制的主渠道,通过入境旅游可以增加本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B. 我们在推出工艺美术等中华传统文化产品的同时,要扩大高质量的动漫、网络音乐等新型文化产品的供给,后者是全球客源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的主要需求。‎ C.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为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 - 28 -‎ D.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人境旅游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动力、主体的创新变化为中国人境旅游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中国人境旅游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答案】4. C 5. B ‎ ‎6. ①全球人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②入境旅游市场宣传推广体系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同时,缺乏激励与考核机制;③旅游基础设施、交通存在不足,制约了入境旅游的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项,“北上广作为入境游的经典旅游城市,不再拥有优势”“入境游客更愿意探索新兴旅游城市的风貌”错,从图二看,只到访经典旅游城市的游客占比为39%,而只到访新兴旅游城市的游客占比为16%,二者相差23%,这表明北京、上海、广州作为入境游客经典旅游城市仍然拥有很大的优势。‎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要扩大高质量的动漫、网络音乐等新型文化产品的供给,后者是全球客源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的主要需求”错,材料中没有依据。相关信息可见材料一的图一,并没有提到“动漫、网络音乐等新型文化产品的需求”,材料二相关信息有“入境游应实现中国特色文化资源与全球客源市场主流消费群体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出更多优秀的工艺美术、演艺、娱乐、节庆、展览等中华传统文化产品,开发高质量的动漫、网络音乐、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旅游产品的文化供给”,可见也没有提到“全球客源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的主要需求”,选项信息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故选B。‎ ‎【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三和材料一图三。‎ 材料三第三段谈到了世界各国重视人境旅游,采取了有力措施,这是对中国入境旅游的挑战,由此可以得出第①点;‎ 材料三第四段谈到中国人境旅游的宣传工作的典型问题和突出问题,由此得出第②点;‎ 材料一图三列出了人境游客旅行的障碍,由此可以得出第③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号子 冷 江 山 ‎1944‎ 连日来的阴雨,增加了排工们工作的难度。‎ 雷老三的左胯部肿得像个面包,只要身子稍稍转动,都会连着一股筋,从胯部一直疼到半边身子。他强忍着不让大家看出来。‎ 这次出排,大部分都是没有经验的生瓜蛋子。昨天下午阿四出的那事,他至今还心有余悸,若非自己拼了命去推开他,后果不堪设想,饶是如此,自已左胯还是挨了滚木重重一击。‎ 绵绵的冷雨像扯不断的布帘子漫天往下落,人们情绪消沉,有几个甚至流露出要开溜的意思。‎ 雷老三知道这次放排与以往都不一样,想到这里他就感觉像是压了千斤重担,一路上不断暗暗提醒自己,万万不可出任何差错!作为带队的排头,他更知道这个时候最不能倒的就是大家的信心,为此,他必须做点儿什么了。‎ 就在人们群集在山崖下躲雨时,外面山沟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这是他们熟悉的歌声,循着歌声,人们三三两两从山崖下走出来。雷老三赤着上身,古铜色的后背像一张弓紧紧绷着!他一边撬动杉木往下溜,一边扯着嗓子吼着放排号子。这号子像是有魔力,大伙儿都受了感染,陆陆续续加入进来,震天动地的歌声响彻山谷:‎ 秋浦河水清又清嘞 放排人在山里行哦 山里雨水如扯布嘞 溜溜的杉木箭一样奔哦 赶在天擦黑前,所有杉木条子都沿着山沟溜到了谷底,进了秋浦河湾子。在放排号子的感染下,长龙般的木排第四天就顺利到达了殷家汇。雷老三完成了那个秘密使命。‎ - 28 -‎ ‎1951‎ 小雷同志,工作多久了?老领导笑眯眯地看着雷家俊问。‎ 雷家俊还没想好怎么回答,老领导又接着说,我看了你的材料,你很了不起啊!当年借放排为掩护,秘密为江南新四军运送粮食、盐巴和药品,做出了很大贡献!‎ 雷家俊憨憨笑着,末了蹦出一句:都是首长指挥得好!老领导满意地连连点头,好好干,拿出当年的英雄劲头来,希望你在水利局局长这个新的岗位上再立新功!雷家俊“啪”地一个立正、敬礼:请首长放心,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两年后,在江村水库的工地上,红旗飘飘,上千人大会战。雷家俊挽着裤腿,赤脚站在工地最高的一处畔上,手里拿着大喇叭,正在作战前动员。他激情介绍了江村水库工程的重大意义,并安排了任务,突然举起右手高声喊道:‎ 伟大的人民群众万岁!伟大的江村水库万岁!‎ 上千人的吼声瞬间响彻工地的上空,在雷家俊听来,多么像当年的放排号子,那么整齐有力,那么激动人心!‎ 难以想象,在几年自然灾害的时间里,在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滨江地区在雷家俊的领导下,硬是指挥大团队作战,建设完成了皖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 ‎1957‎ 滨江人民广场,人群密密麻麻,广场四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将现场的气氛衬托得格外肃穆。‎ 当公开批斗大会开始后,人们又见到了那个曾经给这个城市带来希望和光荣的英雄,可如今他却站在被批斗席。雷家俊被五花大绑,脖子上还挂了一个“右派”的大木牌子。主持批斗的干部疾言厉色,一再咆哮:打倒雷家俊,打倒右派反动分子!‎ 一些人开始冲上台,对雷家俊拳打脚踢。雷家俊咬着牙,就像一座沉默的冰山,不做任何反抗。头被打破了,鲜血从头上一直流淌下来。倔强的他宁死也不认为自己有罪!‎ 血越流越多,疯狂的拳脚像雨点一样朝他身上袭来。渐渐地,他感觉面前有无数星星在闪耀,双眼一片模糊。‎ 就在这时,好几辆手扶拖拉机喷着滚滚浓烟,旋风般地开进了会场。从拖拉机上下来一群年近半百的农民。他们一个个阴着脸,愁容满面。当他们紧张拘谨地走到雷家俊面前,全场鸦雀无声。‎ 突然,领头的一个人,手举向天空猛地往下一挥,高声唱道:‎ 大赤岭喂——‎ - 28 -‎ 一直低着头的雷家俊突然抬起了头,两眼放出闪亮的光来。那些年近半百的农民突然之间,一个个也都像是打了鸡血,涨红了脸,从喉咙里蹦出滚雷般的吼声:‎ 大赤岭喂 伐木忙嘞 黑龙沟喂 扎成排嘞 过老鹰咀喂 走银线滩嘞 我们放排人喂 天底下最勇敢的人嘞 唱着唱着,雷家俊和那些扯着嗓子吼的农民们,一个个全都泪流满面。这些原始的粗犷的号子合成了一股凌厉的声浪,震撼全场,久久不绝。‎ ‎1979‎ ‎“那个时候,我脑子里没别的,只剩下大赤岭的莽莽林海和秋浦河上长龙般的木排了。”说起往事,已经是滨江市副市长的爷爷,两眼依旧闪着亮亮的光。‎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小说写连日阴雨天气,并将绵绵冷雨喻为扯不断的布帘子,既写出放排时的恶劣天气,交代人们丧失信心的原因,又为下文写雷家俊吼着放排号子溜排张本。‎ B. 雷家俊被批斗,一群年过半百的农民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中用“阴着脸”“愁容满面”描写农民的神态,栩栩如生,表明农民对雷家俊的遭遇的痛心。‎ C.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精心撷取从抗日战争时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四个典型场景或事件,以蒙太奇的手法剪辑连接起来,为读者展现出一个立体感强的英雄形象。‎ D. 小说不断变换叙述的人称,尤其是结尾以第二人称的角度,从雷家俊后人的视角观照雷家俊对往事的回忆,娓娓道来,情节的真实感更强,叙述也更有亲切的意味。‎ ‎8. 小说中雷家俊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多次描写号子(或口号),每次描写号子(或口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7. D 8. ①不怕 - 28 -‎ 牺牲,坚强勇敢。为了救阿四,雷家俊不顾惜自己的性命,受伤后强忍着不让大伙看出来。②富有智慧,责任心强。他两次利用号子声鼓起人们的信心,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是智慧和责任的结晶。③忍辱负重,倔强不屈。面对人们的批斗,面对自己的冤情,面对拳打脚踢,他选择了隐忍,不向恶势力低头。 ‎ ‎9. ①第一次,放排号子,通过震天动地的号子声,放排人重新鼓起了信心,顺利完成了秘密为江南新四军运送粮食、盐巴和药品的任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②第二次,修水库动员会上的口号,通过像当年放排号子一样的口号呼喊,让修水库的人团结一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任务。丰富了人物形象。③第三次,批斗场上农民喊的号子,让雷家俊想到了当年放排时勇敢的激情岁月,更有信心度过屈辱的日子,等待平反昭雪。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选项,结尾虽然是从雷家俊孙辈的视角叙事,但对主人公的描写并非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雷家俊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主要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要答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就要领会作家的创作主旨。小说开头部分,叙述雷家俊救人一事,由此得出第①点。‎ 小说前面两个时段(1944和1951)叙述雷家俊完成两个艰难任务,由此得出第②点。‎ 小说第三个时段1957),叙述了雷家俊遭遇挫折时的表现,由此得出第③点。‎ ‎【9题详解】‎ - 28 -‎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小说描写两次号子一次口号,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性。第一次写的是号子,任务碰到困难时,雷家俊想做点什么鼓励众人。重点在情感。‎ 第二次写的是口号,雷家俊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出色完成任务。重点在形象。‎ 第三次写的是号子,雷家俊陷入困境时,人们支持雷家俊。重点在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度,字文叔,绍兴新昌人。好学读书,秘书郎张渊见其文,谓似曾巩。隆兴元年进士,知嘉兴县。入监登闻鼓院。言:“今日养兵为巨患,救患之策,宜使民屯田,阴复府卫①以销募兵②。”具《屯田》《府卫》十六篇上之。绍熙四年,守监察御史。蜀将吴挺死,度言:“挺子曦必纳赂求袭位,若因而授之,恐为他日患,乞分其兵柄。”宰相难之。后曦割关外四州赂金人求王蜀,果如度言。韩侂胄用事,丞相留正去国,侂胄知度尝与正论事不合,欲讽使挤之。度语同列日:“丞相已去,挤之易耳,然长小人声焰可乎?” 侂胄骤窃政柄,以意所好恶为威福。度具疏将论其奸,为侂胄所觉,御笔遽除度知平江府。固辞。丞相赵汝愚袖其疏入白,诏以冲佑禄归养。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侂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进龙图阁,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赐金带以行。至金陵, 罢科籴输送之扰,活饥民百万口,除见税二十余万,击降盗卞整,招归业者九万家。侂胄尝募雄淮军,已收刺者十余万人,别屯数千人未有所属,度忧其为患,人给钱四万,复其役遣之。迁宝谟阁直学士。度以人物为已任,推挽不休,每曰:“无以报国,惟有此耳。”十上引年 - 28 -‎ 之请,不许。谢病丐去。嘉定六年十月卒。度志在经世,而以学为本。作《诗》《书》《周礼说》。著《史通》,别为编年,不用前史法。至于天文、地理、井田、兵法,即近验远,可以据依,无迂陋牵合之病。又有《艺祖宪监》《仁皇从谏录》《屯田便宜》《历代边防》行于世。‎ ‎(选自《宋史·黄度传),有删改)‎ ‎[注]①府卫:府卫制。②募兵:募兵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项是 A. 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侂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 B. 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侘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 C. 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侂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 D. 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侂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冤屈,或陈谏议,称为“登闻鼓”。‎ B. 御笔,指皇帝亲自造笔。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驾指皇帝的驾。‎ C. 金陵,文中指古邑名,是南京的古称。曾是南北朝时宋、齐等国的国都,也称建康等。‎ D. 引年,文中指年老告退。古代表示年老告退或辞官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度文才出众,料事如神。他的文章被张渊认为像曾巩的文章;吴挺死了,他认为吴挺的儿子一定会用贿赂来求取继承职位,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言。‎ B. 黄度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韩侘胄想让黄度去排挤留正,黄度认为这是助长小人气焰而加以拒绝,韩侘胄就上奏皇帝迫使黄度离开京城回家休养。‎ C. 黄度体恤百姓,政绩显著。他在金陵时,采取了很多便民措施,救活了数百万人;他铲除强盗,想办法增加就业人口;用怀柔的方法消除祸乱的苗子。‎ D. 黄度重视学问,著作丰富。他把学问作为根本;他写了《诗》《史通》等著作,其中《史通》很有价值,很见他的功力,又有《艺祖宪监)等流传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养兵巨患,救患之策,宜使民屯田,阴复府卫以销募兵。‎ ‎(2)度以人物为已任,推挽不休,每曰:“无以报国,惟有此耳。”‎ ‎【答案】10. C 11. B 12. B ‎ - 28 -‎ ‎13. (1)现在养兵成为巨大的祸患,拯救祸患的办法,应当让老百姓屯田,暗中恢复府卫制度来抵消募兵制。‎ ‎(2)黄度把推选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推行牵引不停息,常说:“没有什么报效国家,只有这样罢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不久任婺州知州,因为没有发觉县令张元弼贪赃的罪过,降官罢职。从此法纪完全改变,大权都由韩侂胄掌握,而朋党之间的争论兴起了。但是韩侂胄一向很害怕黄度,不敢加害。‎ ‎(2)抓动宾短语作谓语句子:“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发觉”的宾语为“县令张元弼脏罪”,这是完整的句子,“张元弼脏罪”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选项和D选项;‎ ‎(3)抓主谓宾完整的句子:“降罢”是个省略句和意义上的被动,补出主语是黄度,译为“黄度被降官罢职”,是个独立的句子,因此断开(根据现代汉语,一个句子只要有主语谓语便是独立而完整的句子,前后均可断开)。据此排除B选项。‎ C选项正确。‎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选项,“御笔,指皇帝亲自造笔”错,御笔指皇帝亲笔书写。‎ 故选B。‎ - 28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选项,“韩侂胄就上奏皇帝迫使黄度离开京城回家休养”与原文不符,应是皇帝下诏让黄度到外地任职,黄度不去后皇帝下诏给他领冲佑观俸禄回家休养。‎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1)小题的关键处:“患”译为“祸患”;“策”译为“办法”;“宜”译为“应当”;“阴”译意为“暗中”。‎ 第(2)小题的关键处:“人物”译为“人才”;“推”译为“推荐”;“每”译为“经常”;“无以”译为“没有什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8 -‎ 黄度,字文叔,绍兴新昌人。爱学习好读书,秘书郎张渊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像曾巩的文章。隆兴元年考中进士,任嘉兴县知县。进入朝廷担任登闻鼓院监院。黄度进言:“现在养兵成为巨大的祸患,拯救祸患的办法,应当让老百姓屯田,暗中恢复府卫制度来抵消募兵制。”准备了《屯田》《府卫》十六篇文章献上去。绍熙四年,担任监察御史。蜀地大将吴挺死了,黄度上奏说:“吴挺的儿子吴曦一定会交纳贿赂请求继承职位,如果因此而授予他,恐怕会成为日后的祸患,请分割他的兵权。”宰相为难。后来吴曦割让关外四州来贿赂金国人求做蜀王,果然像黄度预言的一样。韩侂胄掌权,丞相留正离开朝廷,韩侂胄知道黄度曾经和留正论事意见不合,想暗示让黄度排挤留正。黄度对同事说:“丞相已经离职,排挤他容易,但是助长小人声势气焰可以吗?”韩侂胄很快窃取权柄,以自己心中的好恶作为标准作威作福。黄度准备了奏疏将谈论他的罪过,被韩伲胄发觉,很快就传皇帝亲笔批示授予黄度平江府知府。黄度坚决推辞。丞相赵汝愚袖中揣黄度的奏疏入宫进言,皇帝下诏给他领冲佑观俸禄回家休养。不久任婺州知州,因为没有发觉县令张元弼贪赃的罪过,降官罢职。从此法纪完全改变,大权都由韩侂胄掌握,而朋党之间的争论兴起了。但是韩侂胄一向很害怕黄度,不敢加害。升官龙图阁,任建康府知府兼江、淮制置使,皇帝给他金带前往。到达金陵,免去征收买粮输送转运的扰民措施,救活百万饥饿的老百姓,免除二十多万现税,攻击、招降强盗卞整,招回九万家就业的人。韩健胄曾经招募雄淮军,已经收编十多万人,另外还屯驻了几千人没有归属,黄度担心他们作乱,每人给钱四万,恢复了他们的差役遭散了他们。升官担任宝谟阁直学士。黄度把推选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推荐牵引不停息,常说:“没有什么报效国家,只有这样罢了。”十次上奏告老退休的请求,朝廷不准许。托病请求离职。嘉定六年七月去世。黄度志向在于治理世事,而把学问作为根本。写了《诗》《书》《周礼说》。写《史通》,用其他方法,不用以前修史成法。至于天文、地理、井田、兵法,由当前的验证以往的,可以据依,没有迂腐浅随牵强附会的毛病。又有《艺祖宪监》《仁皇从谏录》《屯田便宜》《历代边防》著作流传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清明 陈 与 义 雨晴闲步涧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 书生投老王官谷①,壮士偷生漂母②家。‎ 不用秋千与蹴鞠③,只将诗句答年华。‎ ‎[注]①王官谷,《新唐书·司空图传》: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作文以见志日:“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②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候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③蹴鞠,也作“蹴鞠”、踢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清明时节雨后天晴散步涧边、荒林的见闻感受。“闲”写悠然之意,“乱”渲染了荒凉气氛。‎ B. ‎ - 28 -‎ 颔联“寒食清明”与“暖风迟日”对,写清明气候特点;“惊客意”与“醉梨花”对,以情对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C. 古代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之外,还有很多户外活动,如首句写到的踏青,尾联第一句中写到的荡秋千和蹴鞠。‎ D. 尾联上句中的“不用”一词正话反说,写出了诗人玩乐中的兴味;下句中的“只将”一词直抒胸臆,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15. 本诗颈联运用典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上下句分别运用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韩信得遇漂母饭的典故。诗人借司空图隐王官谷之典,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怅惘;借韩信得遇漂母饭之典,表达自己无所建树、苟且偷生的失意。诗人自称“书生”“壮士”,志向不得实现而无奈投老、偷生,满怀自怨自艾之悲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选项,“正话反说,写出了诗人玩乐中的兴味”“营造出欢乐的氛围”错,“不用”“只将”这两个词语抒发了诗人对时又清明、年华流逝的感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颈联运用典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颈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颈联中的情感。要准确解读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握颈联的两个典故。颈联第一句使用了《新唐书•司空图传》中的典故,第二句使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典故。答题思路是先指出其所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典故的含意,最后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28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齐谐》中的语句描写大鹏徙于南冥时的壮观场面,展现了大鹏一飞冲天的磅礴气势。‎ ‎(2)李白《蜀道难》中,先用“____________”一句夸饰山峰之高,接着用“____________”一句衬托绝壁之险。‎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月亮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答案】 (1). 水击三千里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但愿人长久 (6).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抟、盈、倚、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越庞大复杂的分子,其基本单元之间的连接越简单。如果能为所有的有机分子都______上“标准接口”,那人类创造物质的本领就会大大增强。( )。‎ - 28 -‎ ‎ 首先,它们都得能方便地连接上绝大多数分子,其次它们本身个头必须小巧。不过最重要的是,这对“魔术扣”一定要能相互认得非常准;只跟对方牵手,而且牵手之后不会轻易松开,才能保证按照人们的______将需要的分子连接起来。‎ 其实,早在千多年前,化学家就发现了一对分子“魔术扣”——叠氮与端炔,它们如同一对恋人,哪怕______,只要对方存在, 在硫化亚铜的催化下,就一定会找到对方,并十指相扣。然而,令化学家生______的是,端炔并不那么容易“安装”上有机分子,而且缺乏多样性,叠氮分子“安装”起来则更加困难。一年前,我国科学家突破了分子“魔术扣”难以安装的瓶颈。目前,他们正与国内外科研单位打开合作,希望在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检验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查验,并且已获得积极的一系列实验结果。‎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安装 企图 天涯海角 颓丧 B. 安装 意图 天涯海角 沮丧 C. 安置 意图 咫尺天涯 颓丧 D. 安置 企图 咫尺天涯 沮丧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一思想在有机化学界被称为“点击化学”,虽然,寻找这种分子“标准接口”难度极大 B. 那一思想在有机化学界被称为“点击化学”,不过,寻找这种分子“标准接口”难度极大 C. 这一思想在有机化学界被称为“点击化学”,因为寻找这种分子“标准接口”难度极大 D. 这一思想在有机化学界被称为“点击化学”,然而,寻找这种分子“标准接口”难度极大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正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希望在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发上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检验,并且已获得一系列积极的实验结果。‎ B. 他们正与国内外科研单位打开合作,希望在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方面查验该方法的实用性,并且已获得一系列积极的实验结果。‎ C. 他们正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希望在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发上检验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查验,并且已获得了一系列积极的实验结果。‎ D. 他们正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希望在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检验该方法的实用性,并且已获得积极的一系列实验结果。‎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安装:按照一定的程序、规格把机械或器材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也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规格把机械或器材等固定在一定的地方。‎ 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也有就寝安放等意思。此处指为有机分子进行操作,故选“安装”。意图: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企图:图谋,打算,意图,多含贬义。根据词义的情感色彩,此处应该用中性词“意图”。‎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根据句子意思强调的是距离远,故用“天涯海角”。‎ 沮丧:灰心,失望,伤心,灰心丧气。颓丧:消极、颓唐。“颓丧”的程度更重,且具有贬义,故此处用“沮丧”更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括号处上文是对“点击化学”思想的介绍,属于近指,故首先排除B选项;‎ 再根据剩余三项填写的后面内容与括号处之后句子的关系为转折,A选项为让步关系,C选项为因果关系,D选项为转折关系,故排除A选项和C选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B项,“打开合作”搭配不当。‎ C项,“希望在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发上检验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查验”‎ - 28 -‎ ‎ ,此句将“检验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查验”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可改为“希望在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发上检验该方法的实用性”。‎ D项,成分残缺,应在“研发”后补上和介词“在”搭配的“上”或“方面”;语序不当,应是“一系列积极的实验结果”。‎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铁树不仅古老久远,还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中国古人云:“铁树开花水倒流。”这是因为①__,10 年树龄以上的植株才会开花。②______?科研人员确认现生几乎所有的铁树均为虫媒传粉,其中最为重要的类群就是甲虫。铁树开花后,③______。一种名为澳洲蕈甲的小甲虫,就是被铁树花的这种奇特的“臭气’吸引。究其一生,也只以铁树的花粉为食,可以说是铁树花的“死忠粉”。至于这些甲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与铁树“臭味相投”的,却一直未解。‎ ‎【答案】 (1). ①铁树开花十分罕见 (2). ②铁树开花后靠什么为它传粉呢 (3). ③花朵会散发出一种奇特的“臭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 28 -‎ 第①空是对上下文的总结,根据上文明确“这”所指为“铁树开花”,然后根据下文“10 年树龄以上的植株才会开花”,暗示“罕见”“少遇”“难得”,据以上分析确定答案为“铁树开花很难得”。‎ 第②空根据标点确定处是疑问句,再根据下文“铁树均为虫媒传粉”,确定答案为“铁树开花后怎样传粉呢”。‎ 第③空,根据下文“就是被铁树花的这种奇特的‘臭气’吸引”提示,确定答案中必然会有 “臭气”以引出下文相关内容。‎ ‎2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为刘智明写一段文字 ,表达对他的崇敬与缅怀之情。要求:符合内容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语言鲜明、得体,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2月18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幸感染的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经全力救治无效,于当日去世,享年51岁。‎ ‎“他太累了!他太负责任了!”刘智明的同事、武昌医院副院长黄国付说。改造病区、腾挪病房、运送病人、调配人员、解决物资…….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院长协调安排,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坐镇医院医疗救治指挥部的刘智明根本没有合眼休息的机会。“他虽然躺在病床上,心里还是想着医院,想着病人,不肯好好休息。”黄国付说,1月25日,刘智明已经住进了医院的ICU,还在不停地打电话给他,问第二天要用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有没有到位、检测人员有没有配齐。刘智明会在病房里给其他病友加油鼓劲,武昌医院ICU主任徐亮也常常拿刘智明的好心态当例子讲给别的病人听。‎ ‎2020年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追授刘智明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答案】你的双肩像大地,托起责任的大山;你的双手像大伞,遮挡患者的风雨;你的内心像火种,点燃别人的希望。在抗击疫情的路上,你没有走,只是已化作那最亮的一道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以及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文,找到主人公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写出句子。此题第一段,写出主人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幸感染经全力救治无效,于当日去世,享年51岁。第二段写:“他太累了!他太负责任了!”‎ 第三段写追授刘智明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 28 -‎ 示例中,前面三个分句表达的是崇敬之情,使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后面三句表达的是缅怀之情。答题时注意题干中“表达对他的崇敬与缅怀之情”“语言鲜明、得体”的内容上的要求,以及“至少运用两种修辞”的形式要求和“不超过80个字”的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几排长条形桌子被分隔成一个个小格子间,每个独立空间都配备了插座、台灯等设施,规模稍大的还有休息室、讨论室等不同功能分区……。最近,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相继涌现出一个新鲜事物:付费自习室。据了解,北京的付费自习室目前已超过30家。‎ 材料二:‎ 每个小时花费5元到10元,就可以在一个安静的隔间内学习。近来,这种自习方式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在家或是在公司都没有学习氛围;这时候,共享自习室成为不二远择。‎ 材料三:‎ 除了考研大军外,公务员、教师资格证等考试日期集中在一起,备考大军的激增,使共享自习室站在了共享经济的新风口上。除考生之外,相关调查数据显示,74%的受访者会在闲暇时间“学习和课外自我充电”。‎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终身学习 许多人的生命目标就是追寻幸福,但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幸福是个虚无缥缈之物,似乎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那我们怎么才知道自己幸福还是不幸福?与其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迷茫,不如将追求幸福的目标转化成成为有用之人,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贡献的人,这是我觉得可视化的幸福衡量标准。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所说:“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生活最幸福的结果,莫过于学习。”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成为有用之才就得抱持着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 28 -‎ 终身学习的意义在哪里?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说人生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这种状态就是终身学习的状态。他称之为“黎明的感觉”,“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便获得了一次新生,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你用新奇的眼光与心态去重新发现。这就是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醒来都以新生儿的好奇心来求知,而这种好奇探索的学习心态,让自己在每天的寻常生活中衍生出全新的成长体验。‎ 钱伟长也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现在也搞计算机了。”90多岁高龄时,他还表示“到现在,晚上9点以后是我的自学时间”。学习问题是一个关系国民素质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可以说,学无止境,对学习的讨论也无止境。有关学习重要性的问题,古今中外都有精辟的论述。孔子讲:“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培根也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见,学习不但可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使我们始终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代接轨、在行动上与时代保持一致,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增长我们的才干,这对工作的推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 终身学习强调酣畅淋漓的全身心投入,也重视细水长流的日积月累。全身心投入是在以终身学习的志向基础上,在每一天每一刻里认真专注地学习当下的东西,学在当下,酣畅淋漓。有人问怎么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最好的答案是学习吧,让自己每天成长迈出一小步。而这些日积月累的一小步终将成为一大步,在人生长跑中飞速跨越,细水长流的积累终究引发质的飞跃的成长。‎ 学无止境,其乐无穷。终身学习,让我们成就有用之才的人生理想,也让我们找到追寻幸福的生命方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试题。这类题首先审核每一则材料,运用抓关键件词句或者由果溯因等常见的审题方法确定话题或者写作中心,然后综合来看,有交集取交集,无交集取并集,确定一个可以涵盖、旨向每一则材料的中心论点,即最佳立意。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试题所给三则材料聚焦于关键词“付费(共享)自习室”这一新生事物。 三则材料互为补充。材料一描述 - 28 -‎ ‎ 了“付费自习室”的特点与发展现状;材料二介绍了“付费自习室”的消费价位与消费对象一年轻人;材料三解说 “付费(共享)自习室”流行的时代背景——备考大军的激增, 受众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和课外自我充电”(终身学习是审题立意时,应将上述三则材料整合起来,整体感知,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付费(共享)自习室”的诞生,流行去追溯其根源,审视其价值意义与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思考切入点至少有以下几个角度: 试题所给三则材料聚焦于关键词“付费(共享)自习室”这一新生事物。 三则材料互为补充。材料一描述 了“付费自习室”的特点与发展现状;材料二介绍了“付费自习室”的消费价位与消费对象一年轻人;材料三解说“付费(共享)自习室”流行的时代背景——备考大军的激增,受众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和课外自我充电”(终身学习是审题立意时,应将上述三则材料整合起来,整体感知,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付费(共享)自习室”的诞生,流行去追溯其根源,审视其价值意义与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思考切入点至少有以下几个角度:①“付费(共享)自习室”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②年轻人青睐“付费(共享)自习室”,这种潮流有怎样的积极意?③“付费(共享)自习室站在了共享经济的新风口上”,这一现象使你对当代社会共享经济的创新发展有怎样的思考?④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付费(共享)自习室(这) 新生事物,有哪些促进其良性发展的举措?⑤作为当代社会的公民,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为什么要学会、如何学会“学习和课外自我充电”等等,上述视角,都是立意的合理切口。‎ 参考立意:‎ ‎(1)搭建全民学习的广阔空间,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行稳致远;‎ ‎(2)学习型社会需要更多的“共享自习室”,需要更多的自我充电者;‎ ‎(3)付费(共享)自习室的流行表明了当前公共学习资源的普遍匮乏;‎ ‎(4)付费(共享)自习室走红固然可喜,但须跟进规范管理与有效监督;‎ ‎(5)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不能局限于“付费(共享)自习室”,而应激发公民自我学习的动力;‎ ‎(6)付费(共享)自习室是文化与经济深度发展的双赢; ‎ ‎(7)校外付费(共享)自习室的兴起有悖常理,公共学习空间建设应大力跟进。‎ 素材:‎ ‎1.爱因斯坦的“大圆与小圆”‎ - 28 -‎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有人问爱因斯坦:“您可谓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目前,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是无边无际的,小圆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所以感受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学无止境,既是指引我们今后工作生活的导航,也是我们践行终身学习的目标。‎ ‎2.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治学,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勤奋刻苦,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因此,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求知,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孜孜不倦地从大量的书籍中汲取营养。他总是挤时间读书,有时白天实在忙不过来,就减少夜晚的睡眠时间。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很少,有时读书就像工作一样,常常是通宵达旦。即使每次外出,他也总要带些书,或者在当地借些书来读。‎ ‎3.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活到老、学到老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践行者,84岁开始学习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后来又打算开“博客”。不想落后于时代的于光远,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治学为乐、安度晚年。‎ 头顶“著名经济学家”桂冠的于光远晚年又开始攀登文学高峰,散文出手不凡,自称“21世纪文坛新秀”。90岁之前,于老出版了75部著作,其中包括散文集《古稀手记》、《窗外的石榴花》、《我眼中的他们》、《我的编年故事》等。‎ ‎4.季羡林大师的温软与寂寞 季羡林大师91岁时还坚持写作。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认为人活到80岁已经不错了,自己早已“视死如归”了。然而正是这种乐观态度,才使得季老一年年越发显得硬朗。此后随着岁月的增长与流逝,他又写出了《虎年抒怀》、《九十抒怀》。‎ 他说,研究谈不上了,就是不愿待着,待着是很无聊的事情,每天接受医生护士的检查照顾,吃药打针喝水吃饭,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还是写些东西好。于是,每天他都坚持着。温家宝总理曾五次看望季羡林,并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 28 -‎ ‎5.董必武晚年仍然坚持练字 老革命家董必武喜欢书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勤于练字。他晚年的时候到户外活动,总是拿着一根手杖,走累了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就以手杖当笔,在地上练习写字;如果坐得高,就干脆把手杖像握笔一样提着,在空中写画。散步时,他以手杖锻炼握笔、运笔的腕力。由于董老的刻苦勤学,他的书法秀美、挺拔,人称“董体”。‎ 结构:第一段提出真正的幸福就是终身学习,第二段是说终身学习的意义所在。第三段是讲终身学习除了全身心投入外,还要日积月累。第四段是用例证证明学无止境,终身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指出,学无止境,乐此不疲。‎ ‎【点睛】写作时,切忌把全部名言杂糅在一起,以为能面面俱到,其实反而没了重点。要注意时鲜素材的运用,不能一味在故纸堆里“为赋新词强说愁”。此外,文章结构圆融,可题记先声夺人、态度显豁,结尾画龙点睛、收束有力,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写作才情。‎ ‎ ‎ - 28 -‎ - 28 -‎